回覆列表
  • 1 # 感統阿奇老師

    針對“學習別人的思維模式”

    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樓主應該是想借鑑“別人在某一階段或者某個領域”的思維能力!

    1.每個人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這和一個人的家庭、知識、經歷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每個人的“思維模型”(建議聽聽李善友教授的思維模型)以及潛意識相關課程;

    2.學會做自己,多讀書多積累,慢慢形成自己獨有的模式,有可能前期需要走點彎路,沒關係,不摔幾次學騎車不會太快!!!

    不要有“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這種認知。

    人在處理很多事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靠潛意識(潛意識的積累就是思維模型)

    3.學會“比葫蘆畫瓢”

    學習別人的思維,看他做的什麼?

    先學流程在學知識去豐富,也就是所謂的先有樣子。

  • 2 # L李欣哲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曾國潘如是說。

    你怎樣去思考一件事,決定著你的人生軌跡,因為人的觀念決定著人的行為,人的思維又決定著人的高度。

  • 3 # 製冷裝置459

    首先要確認這種思維模式是對的,下面再著手學習。別人的思維模式,不一定是適合你的,遇到問題多思考,從中多答案中選出最十盒自己的就行了。

  • 4 # 認知框架

    談一下個人的觀點。

    要了解思維模式是什麼形成的呢。

    模式背後是結構

    結構是聯絡。

    結構=要素*聯絡。

    聯絡是有邏輯的。

    邏輯規定了聯絡的秩序

    結構是有秩序。

    秩序是有規律

    正是結構創造了秩序、規律

    形成了人思維的模式

    學習他人思維模式的入手點

    從結構入手,也即是從聯絡入手

    由結構入手

    能抓住整體的聯絡

    也能抓住聯絡中的各個要素

    再進一步,結構背後的理論是什麼、假設是什麼呢

    結構背後的理論是什麼?

    結構背後的假設是什麼?

    理論、假設-結構-模式是一個整體。

    要快速。

    第一要搞懂核心的理論是什麼。

    第二要清楚,【結構+資訊】表徵論理。結構是什麼樣的。

    如果能快速找到1、2兩點。學習他人的思維模式就會又快又好。

    模式。

    怎麼才能快速學習別人的思維模式?就3點

    找理論

    尋聯絡,建結構。

    用結構去闡述理論。

  • 5 # 5分鐘讀書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提出來的。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什麼?答案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我們每天學習的東西,其實是非常碎片化的。

    那要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簡單來說:我們要獲取大量的知識、然後去蕪存菁、將留下來的碎片有機的組合起來,成為自己的“思維模型”。

    顧名思義,“多元思維模型”就是把很多個思維模型組合在一起,去理解事物。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可以跳出自己的侷限、可以跨學科、跨專業,從更高的格局去看待事物。

    覺得不好理解?我們用風靡全球的小說《哈利波特》來打比方吧!我簡單舉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第一個例子:什麼是“思維模型”?

    《哈利波特》是如何風靡全球的?

    除了故事本身充滿想象力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藉助了電影的影響力。

    《哈利波特》第一部在2001年上映,而最後一部則是在2011 年,時間跨度長達10年、導演換了一個又一個,他們又是如何保持相同的調性和拍攝水準呢?

    當然是依靠了強大的“好萊塢電影工業流水線”:從題材選定、劇本寫作、美術設計、影片拍攝和後期剪輯、包裝,直到後來的宣傳、發行,整部電影按照“流水作業”的方式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這裡,我把電影製作的過程簡化成了七個步驟:

    1.題材選定2.劇本寫作3.美術設計4.影片拍攝5.後期剪輯6.特效包裝7.宣傳、發行

    注意到了嗎?這七個步驟就是一個小小的“思維模型”,你可以把它套到別的電影上面去,包括《魔戒三部曲》、《復仇者聯盟》這樣的大片;

    另外,國內不少商業電影,包括今年的《飛馳人生》、《瘋狂外星人》以及《流浪地球》,大致來說,都是按照這個流程走的。

    你可能會說:我不是學電影專業的,如何才能做到這樣的分析呢?

    很簡單——去尋找別人的思維模型啊!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聊的話題。

    第二個例子:如何發現新的思維模型?

    如果你讀完了全套《哈利·波特》的小說,那麼你一定很喜歡羅琳阿姨的文筆吧?(不然怎麼有耐心讀完七大本小說呢)

    假如說,你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讀完《哈利·波特》之後,你是不是可以總結很多文學創作手法出來?

    有讀者就從這套小說裡面,總結了三個寫作特點:

    1.故事裡充滿了伏筆

    羅琳阿姨會用輕快的敘述手段、不斷丟擲一些線索、一點點將我們引入歧途,然後在結尾處才真相大白、讓大家直呼上當:原來真正的敵人不是他啊!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本書裡,真正的壞人並不是嫌疑極大的斯內普、而是沒什麼存在感的奇洛教授;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故事中,處處幫助哈利脫險的“瘋眼漢穆迪”竟然是食死徒變的;在《阿茲卡班的囚徒》裡,小天狼星並不是哈利的殺父仇人、反而是他的教父……而我個人認為,最大的伏筆是:哈利第一次打魁地奇球,用嘴銜住了金色飛賊;到了最後一本書的最後一刻,這個伏筆終於發揮作用了!這兩段故事出現的時間,間隔了足足十年啊……

    2.人物形象突出

    孤獨的哈利、蠢萌的羅恩、學霸赫敏、壞壞的馬爾福、情感豐富的“面癱”斯內普、睿智賢明卻又對過去悔恨莫及的鄧布利多、有著巨人血統卻又喜歡養動物的海格……

    太多太多的人,就像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

    3.文筆優秀

    小說多達七部,加起來好幾百萬字,但卻吸引了各個年齡的讀者,包括兒童。

    這主要歸功於作者流暢的文筆、豐富的情節、緊湊的內容,以及亦真亦幻的魔法設定。它的故事是虛構的,但卻給人實實在在的真實感。

    就像沒有人相信《灌籃高手》的故事是真的,但卻有很多人愛上了故事裡的角色。

    OK,扯遠了。

    以上就是我們聊到的第二個思維模型:從文學創作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你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就可以學到至少三個創作方法——埋伏筆、塑造人物、提升文筆。

    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喜歡電影的朋友,你們聊了各自對《哈利·波特》的看法:你告訴他這套書的三個寫作特點、他告訴你這套電影的創作流程……

    聊過之後,你發現:哇,原來拍電影是這樣一個流程啊!

    然後,你帶著新的思維模式,再去看《哈利·波特》的電影版,就會發現以前沒有發現的亮點:

    1.導演是如何改編、還原書中的劇情的?(劇本寫作)2.電影是如何呈現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美術設計)3.魔法大戰是如何拍出來的?(特效包裝)4.……

    而那位喜歡電影的朋友,聽了你的講述,又回頭去看小說,可能會忍不住罵:x的導演,為毛把皮皮鬼這個角色刪了?

    相信讀到這裡,你已經知道什麼是“多元思考模型”、以及如何尋找那些“思維模型”了。

    但我想,我們還漏了最重要的一點。

    請看——

    第三個例子:如何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型?

    1.讀書,廣泛地讀

    《哈利·波特》的故事太長了,聽別人講、或者看電影,都比讀書來的快;但這樣做的缺點是:缺少了沉澱和思考的時間。

    如果你不讀書,從哪裡獲取“思維模型”呢?

    如果你不思考,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搭建成“模型”呢?

    當然,你可以不讀《哈利·波特》,讀任何書都可以,從你喜歡的書開始吧!

    2.思考,聯絡別的書一起思考

    僅僅是讀書還不夠,還需要讀不同觀點的書、並且結合實際來思考。

    比如,你是文學愛好者,讀了《哈利·波特》、再去讀《魔戒》和《冰與火之歌》,就會發現:同樣是奇幻故事,有的重在劇情和青澀的情感、有的側重於構建一個架空宇宙、或者龐大敘事結構;它們各有千秋,並且都能成為你的寫作學習榜樣。

    比如,你是影迷,你看了《哈利·波特》的電影、再去看漫威電影,就會發現:同樣是改編題材,有的忠於原著、拍出一個完整的系列;有的著手構建“電影宇宙”、拍出一套體系。

    比如,你是營銷專業的學生、或者正在從事市場營銷的工作,你不妨研究一下《哈利·波特》是怎麼做宣傳、推廣的……

    透過這樣的思考,並且養成習慣,久而久之、你就可以構建起自己的思維模型。

    3.交流,跟不同圈子的人溝通

    我是不贊成“死讀書”的。如果你真的想從書中學到東西,不要把時間全部花在讀書、思考上。每天抽一點時間讀書就可以了,多餘的時間,出去走走、跟人聊聊。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樣:如果你是文學愛好者,你可以跟別人聊文學;如果對方是學理科的,你不妨認真聽一下對方是如何看待問題的,藉此機會、慢慢發現他的思維模型,然後……

    然後,你就有兩個思維模型了。

    一定要讀《哈利·波特》嗎?

    不一定啊!

    當你掌握了“思維模型”,你讀《新華字典》都會有啟發的。

    真的。

    下次有機會,我再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從一本日曆裡面、發現“新媒體營銷”新思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有的分手都是蓄謀已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