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啵影片

    ◎元什麼叫做“元”?“元者,始也。”“元”就是開始的意思,即從無到有、從有到小、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強到久的過程。領導者應該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創新能力,從沒有把它變為有,從有把它變成小,然後變成大、變成強、變成久。如果你能夠使這個企業生生不息地發展,那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領導者。所以,“元”就是一個領導者的創造能力,能夠開創一個新局面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從這個角度來看,努爾哈赤便是一個開創型的領導者,他的兒子皇太極、多爾袞也是。陳勝、吳廣、李自成、李淵這些能夠揭竿而起的、能夠從沒有變成有的領導者,或者開國元勳,都具備了“元”的精神。毛澤東自然也是,並且有很強的“元”的精神。除了開始和創新,“元”還代表我們能夠在不同的時間提出新的概念、新的思維、新的理想和新的格局。只有這樣,一個領導者才能夠帶領他的整個隊伍邁向新的目標。例如,在困難的時候是否能夠創造出新產品,是否能夠創造出新的經營模式,或者是否可以推陳出新,如果這一切都能夠做到的話,那才是有“元”的領導者。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吐故納新,能夠把舊的東西拋棄掉,將新的東西吸納進來,才是領導者的真本色,才能顯示其“元”的開創與變革特色。案例我們來比較歷史上的兩個人物——項羽與劉邦,他們都是歷史上著名的領導者。這兩個人是否有“元”的精神呢?確切地說都有。項羽在年幼時看到秦始皇出巡,就開始講“吾可取而代之”的話,當天下大亂的時候,便打著楚國的旗號討伐秦軍,有很強的“元”的精神。同樣,劉邦在沛縣揭竿起義,成長為後來的漢太祖,這就是劉邦“元”的精神。所以,從“元”的素質來講,劉邦與項羽打了一個平手。◎亨“亨”是什麼意思呢?《易經》解釋道:“亨者,通也。”所謂“亨”,就是亨通之意。也就是說一個領導是否有通達性,是否能夠將“元”的精神加以落實,或者是否具有一種執行控制與組織籌劃的能力。我們能否打通所有的障礙,能否組織資源、強化專長,碰到問題之時,是否可以拿捏輕重、掌握急緩,這都是亨通的表現。案例再來比較劉邦與項羽,誰的執行與控制能力比較好呢?應該是劉邦。劉邦在登上皇位的過程中做了很多很好的決策。首先,他在沛縣起義,勢力不足,只能屈膝投靠項羽,寄人籬下。然後便找機會與項羽親近,並和他結拜為兄弟。項羽當然很高興,就分兵幾千給他,於是劉邦有了自己的一路人馬,從而有了馳騁疆場、建立基業的基礎。其後,項羽與劉邦相約,如果誰能夠打到咸陽城,佔領阿房宮,誰就是漢中王。結果阿房宮先被劉邦收復,但聽到項羽馬上要來時,便退出咸陽城,將其拱手讓給項羽。為什麼要相讓呢?因為劉邦自認為實力不足,如果堅持要做漢中王,肯定會被楚霸王除掉,所以,還不如先將整個咸陽城交給項羽。但項羽仍不信任他,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邀請劉邦參加。劉邦自然是去了,而且在宴會上面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情景,仍然保持低調,忍辱負重,最後找個機會逃之夭夭。後來,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令他去巴蜀,劉邦二話不說就接受了,而且走之前還把父親和妻子留下來做人質。去巴蜀的路很難走,不得不修棧道才能透過,但是等軍隊過去之後,劉邦又下令將所有的棧道都銷燬,這就告訴楚霸王項羽,我劉邦是一去不再來了,從而消除了項羽對他的各種顧慮。因此,劉邦在亨通方面,絕對是要比楚霸王強得多,二人現在是二比一了。◎利“利”是什麼呢?“利者,和也。”在古代,“利”不是利益,而是和的意思,或者是和諧之意。“利”不是個人私利,而是凝聚人心的一種能力。你是否能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呢?這就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利”就是讓領導帶領群體和下屬走向目標的能力。在一個團隊中,需要人人都能夠發揮作用,人人都應該覺得自己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他會另外選擇戰場。西方管理大師豪斯認為,領導者就是要讓其下屬能夠自我實現,否則下屬決不會跟從他。所以,在一個企業中,“和”的精神很重要。因為有“和”的精神,我們才會有超越個人利害的共同理想,才會提出更高的目標,並且為這個更高的目標而奮鬥。案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就決定要為劉備鞠躬盡瘁。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首要原因是劉備非常懂得禮賢下士。中國有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如果有人欣賞我們,我們會“湧泉相報”,所以,諸葛亮非常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第二個原因是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隆中對話之時,諸葛亮把地圖展開,北方已有曹操,南方已有孫策,我們只能往西走,才能夠開創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不但沒有反對,還說“甚好、甚好”。可見他們在基本目標上達成了共識。第三個原因在於拜相之後,劉備對諸葛亮充分授權,十分信任他。因此,諸葛亮做起事來很是得心應手,非常有滿足感,所以才甘願為劉備鞠躬盡瘁。這一點最為關鍵,五六年前我讀到一本書,是摩托羅拉的Quattroporte寫的。有記者問他:“你的父親給你很大的壓力吧?”他說:“是啊,父親給我壓力很大,因為摩托羅拉還是一個家族型企業。”記者又問道:“他都給你什麼壓力呢?”這個Quattroporte說:“其實父親給我的壓力就是因為他太信任我,因為太過信任,所以我會感到壓力很大。”諸葛亮同樣如此,因為上司的信任,使你產生強烈的使命感,為了把工作做好,只能鞠躬盡瘁了。因此,諸葛亮對劉備的鞠躬盡瘁是有道理的。除此之外,還有趙雲的肝腦塗地。因為趙雲也是被劉備賞識的。他本身是一員優秀的大將,比起張飛和關羽來都要好,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處事冷靜、沉著。所以,自從趙雲跟隨劉備之後,每次都肩負最重要的任務,因此他感覺到,只有出色完成任務,才能回報劉備、諸葛亮對他的知遇之恩。案例再來比較劉邦與項羽。說實話,劉邦本身的能力一般,但是他能夠重用人才。劉邦在家鄉沛縣曾說道:“運籌帷幄、決戰千里,吾不如張子房(張良);治理國家吾不如蕭何;帶兵打仗吾不如韓信;此三人人傑也,為我所用,故我得天下也。”劉邦就是能夠重用比他能力強的人,所以成就了一番事業。項羽自身雖強,“力拔山兮氣蓋世”,但他的手下沒有強過他的,所以項羽的天下打得非常累。而且他的脾氣不好,到最後很多人都離他而去,陳平走了,英布也走了,就連最可靠的亞父范增,也被項羽趕走了。最後項羽的身邊只剩下一些拼命三郎式的人物,結果決策一錯,便導致全軍覆沒。因此,從“和”的角度來分析,劉邦又強過項羽太多。“元、亨、利、貞”,劉邦已得三分,項羽只有一分,項羽敗相已露。◎貞“貞者,正也”,就是對理想的堅持與忠誠。不論你的理想為何,只要你敢於堅持,敢於頑強拼搏、矢志不渝,無論理想實現的過程中遇到什麼挫折都不回頭,那麼你就會少走彎路,更不會顧此失彼,或因為其他事情而耽誤了自己心中的目標。從這一點來看,項羽又不是劉邦的對手。因為劉邦的目的很明確,我就是要做皇帝,而項羽則不是,一直是在左顧右盼、左搖右擺,最後只落得個悲壯的歷史情結。案例劉邦揭竿起義之後的第一天就誓言要做皇帝,但項羽一直在左右搖擺,一會要做漢中王,一會又自封西楚霸王,還要與劉邦劃分楚河漢界,他對理想的忠誠度一直在變化。中國有一句古話:“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對志向的立定便能看出君子與小人的差別。項羽的恆立志與劉邦立恆志相較而言,便能看出劉邦的堅持度強過項羽。其實,“貞”也是對大是大非判斷能力的一種表現。楚漢對峙,項羽軍隊較強,楚軍軍師範增將劉邦的父親拉到陣前,以此要挾劉邦投降,否則當即處死。碰到如此情景,劉邦只能夠做兩件事:要麼投降,要麼不投降。不投降的話,就落得個不孝子孫的罵名;如果投降,他的理想又全部化作泡影。這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與選擇,劉邦非常快地做出決定,他對項羽講:其實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想把我們的父親殺了,那就殺吧,殺完之後請分我一杯羹。此時的劉邦,顯然擺出不降的姿態,致使項羽無計可施。其實,從理性來考慮,劉邦不投降也是對的,如果投降也肯定是自身難保,而且如果投降,雖是對得起他的父親,但是卻對不起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弟兄。兄弟與父親面前如何選擇,所謂忠孝兩難全,劉邦終於選擇了他所要的東西。很多人對是非的判斷過於糾纏,始終不敢做決定,但劉邦卻能夠果斷行事,原因何在?那便是緣於劉邦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楚漢相爭,劉邦敗多勝少,項羽是勝多敗少,甚至只敗過一場——垓下之圍,但也正是這一場敗仗使項羽一蹶不振,自刎於烏江。項羽其實有機會逃跑,但是他不願意,他自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可見,項羽不敢面對失敗,寧可率領二十八旗戰死烏江,最終落得個悲壯的下場。其實他渡過烏江,捲土重來也是可能的,但他無法面對失敗,只好一死了之。這可以理解為很勇敢,也可以理解為很窩囊。總之,項羽在“貞”這一方面是無法與劉邦相比的。除此之外,“貞”還能考驗一個領導者的四種行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權勢不能欺。如果能夠做到這幾點,那你同樣會有堅貞的力量。“元、亨、利、貞”四個字,劉邦四個方面都很強,項羽只佔其一,四比一,最後項羽敗得合情合理,劉邦也贏得理所當然。不過,很多文學家很喜歡把劉邦寫成地痞流氓或不講信義的小人,而把項羽描摹美化成一個悲壯的英雄。但從領導學的角度來看,項羽確實比劉邦差了很多。

  • 2 # 魅力四射之80後大叔

    易經》乾卦的卦詞,原文“乾。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四個字本是分開解釋的,分別講作“大”“通”“順利”“正”,現在被許多人連作一詞,是指人的運氣很好,交了好運。這四個詞其實包含重要的思想內涵,據李鼎祚《周易集解》雲:“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這裡的四德就是指“元亨利貞”。 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元亨利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根據<卜辭>,解釋如下: 元:開始。元字一般用於開始,譬如“元始天尊”,每個地方最早寺廟都叫“開元寺” 亨:亨通。 利:利益。 貞:貞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海螺肉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