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知識譜
-
2 # 小羊無名
曼甩鍋第一次攻擊克里米亞半島,德軍宣稱俘虜蘇軍10餘萬,擊斃2.5萬。以51集團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的兵力數和動員的民兵類來看,靠不靠譜天知道。以蘇聯人的統計看,10月18日至11月16日克里米亞半島蘇軍陣亡失蹤被俘為48438人,而負責防守的51集團軍從8月25日成立到11月16日,戰死9480人,失蹤被俘32173人,非戰鬥死亡10550人。11月2日德軍行進間奪取塞瓦斯托波爾的企圖落空,至21日停止進攻,12月17日再次有準備的攻擊,蘇獨立濱海集團軍和海軍陣亡失蹤被俘不會過萬人。
41年12月25日至26日蘇軍一萬餘人登陸刻赤半島,德46步兵師雖消滅大部登陸場,但兩個依然存活,蘇軍陣亡失蹤被俘數千人。29日蘇軍費奧多西亞登陸後,德46師撤過帕爾帕奇地峽,而這是刻赤半島和克里米亞半島的分界線,德軍42年1月18日奪回費奧多西亞,曼甩鍋宣佈的戰績是蘇軍死6700人,被俘1萬多。至於克里米亞方面軍持續到4月的進攻傷亡數,算在哪呢?
42年5月8日德軍實施“獵鴇”行動,攻破蘇克里米亞方面軍大致沿帕爾帕奇地峽向西北方延伸的防線,18日戰役結束,德軍宣稱俘虜蘇軍17萬。32萬人的蘇克里米亞方面軍有17萬人撤回北高加索的塔曼半島,其他人中死亡也就2-3萬。6月7日開始的“捕鱘”行動,塞瓦斯托波爾的10.9萬守軍死亡數為近4萬。
曼甩鍋攻克塞瓦斯托波爾後恬不知恥的聲稱德軍損失2.4萬,二戰結束後英國曆史學家認為僅死亡德軍就超過2.4萬,確切的傷亡數為7-8萬,這導致德軍大規模殺俘洩憤(一次性殺害3萬多人)。
蘇克里米亞方面軍轄44、46、51集團軍,16公里防線一字排開,每個師的防禦正面600-700米,科茲洛夫、梅赫利斯被指為不懂軍事亂指揮的白痴。被捧上天的曼甩鍋在其回憶錄中連敵軍的番號都沒搞清。
-
3 # 下雨啦16
需要明確的是,克里木戰役(TheBattleoftheCrimea )是蘇德戰爭中兩次戰役,分別是蘇軍在1942年進行的防禦戰役和蘇軍1944年4月8日~5月12日為解放克里木半島於實施的進攻戰役。題文中說的克赤半島攻防應該屬於第一次克里木戰役,第一次戰役德軍攻佔克里木。
克里木是從蘇聯南方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境內向黑海突出的大型半島(也是現今的克里米亞所在地),建有塞瓦斯托波爾港口,克里木掩護著德軍的巴爾幹戰略翼側和沿黑海海峽通向黑海西岸的德軍重要海上交通線。 刻赤半島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東端,北瀕亞速海、南臨黑海,東隔刻赤海峽同塔曼半島相對。
此次戰役,蘇軍勢頭正旺,集結了2個集團軍的龐大兵力,越過刻赤海峽,主力從刻赤半島登陸,直撲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德軍佔領克里米亞後深耕經營,建立了以塞瓦斯托波爾市區為參照,以整個市區北靠細長的塞維納亞灣南岸、塞維納亞灣北岸和別別克峽谷之間為防禦重點的要塞式防禦體系。在這片綿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帶,配置了12個永久要塞群,佔全部克里木要塞數量的75%。可見其重視程度之深。 而施彭內克中將率領的德軍第42軍46步兵師是負責守衛克里米亞半島的主力部隊之一。在刻赤半島激烈的防禦作戰發生後,第42軍向第11集團軍發出撤退的報後,但沒等曼施坦因將軍回覆,便關閉電臺實施了轉移,同時下令阻擊蘇軍登陸的第46步兵師撤退,進入半島後方的地峽,以避免被蘇軍切斷後路。其直接後果是蘇軍很快在刻赤建立了穩固的據點,險將曼施坦因將軍和他的集團軍陷入兩面夾擊的局面。第42軍馮·斯彭內克中將的行為,屬於典型的前線指揮官不服從上級命令列為,在任何軍隊都屬於禁忌。其本人也受到了懲處。
戰爭沒有如果,就像歷史不能重複一樣。我們今天分析也只是一面之詞,以偏概全。此戰是蘇德兩軍之間的要塞爭奪戰,戰役雙方由最初的勢均力敵轉變為德軍逐漸佔據優勢,最終蘇軍戰敗。我認為即使46師不撤退,也守不住刻赤半島。因為以曼施坦因手中的兵力仍然是打不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守不住刻赤的,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46師在42軍命令下擅自撤退的做法著實給整個作戰計劃造成了混亂。
-
4 # 戰略論
確認這條命令是否合理前,我們先來分析下假如德軍第42軍的第46步兵師執行堅守刻赤半島的命令會使克里木的態勢如何發展。首先第46步兵師肯定會被蘇軍包圍於刻赤半島,因為負責阻止蘇軍在費奧多西亞登陸的羅馬尼亞2個山地旅和1個摩托化步兵團已經被擊退,德軍已經沒有多餘兵力來阻止蘇軍的縱深推進了。
一旦第46步兵師被包圍於刻赤半島,那麼首要的問題就是第11集團軍能否保證透過空中補給來維持這個師的戰鬥力,以及集結為解救第46步兵師的解圍兵力。前後登陸的蘇軍擁有兩個集團軍,僅靠一個步兵師憑藉簡易野戰工事能否承受強大蘇軍的圍攻是一個很大的疑問,而且無法確定蘇軍是否還會繼續登陸更多的兵力。無論如何,德軍對於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進攻都要立刻中止,以抽調部隊去恢復刻赤半島的態勢,而且支援塞瓦斯托波爾的空軍也要全部轉向刻赤半島,為第46步兵師提供空中支援和建立補給。這種情況下,第11集團軍並不會比實際的情況更好,甚至會更壞,因為第46步兵師時刻處於被殲滅的危險,一旦損失掉這個師,本來就兵力不足的第11集團軍就徹底無法解決克里木戰事了。
第11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在戰後的回憶錄中也承認當時的情況下第42軍長施彭內克將軍做出的撤退選擇從實際情況發展來看確實唯一正確的選擇,在軍事角度上是完全合理的。集團軍司令部顯然沒有認識到蘇軍在費奧多西亞登陸兵力的強大,這不是像刻赤半島東部那樣一兩個師的登陸,而是一整個集團軍的登陸,派去增援的羅馬尼亞軍隊和一個團的德軍無法阻止態勢的惡化,第46步兵師要想避免合圍,只能是立刻撤退。
曼施坦因指出第46步兵師倉促的撤退行動存在的巨大危險是該步兵師極有可能會在撤退中遭到蘇軍的夾擊而發生崩潰,因為從費奧多西亞登陸的蘇軍已經封閉了刻赤半島,如果行動更迅速點可能已經建立起了防線,而一旦第46步兵師撤退,那些在東部登陸場上的蘇軍也必然會尾隨追擊,失去了野戰工事的庇護,本就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的第46步兵師其結果可想而知。曼施坦因的考慮不無道理,可是這一危險最終並沒有發生,在施彭內克將軍的指揮下第46步兵師還是成功的跳出了包圍圈,並重建了防線以封鎖住蘇軍進入克里木,儘管丟失了不少重武器。從戰術上來看,第46步兵師的表現非常優秀。
從戰略上來看,第11集團軍對於整個克里木半島的作戰部署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風險,為了湊齊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兵力,不得不大大削弱刻赤半島的防禦,僅靠一個步兵師承擔那裡的防禦根本不夠,這也是造成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批評第11集團軍司令部的“冒險指揮”,兵力不足並非集團軍司令部可以改變,以現有兵力盡可能迅速的解決克里木戰事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不同於其他戰場,克里木戰場是個相對封閉的戰場,儘快的解決這裡的戰事意味著德軍可以儘快的節省出一個集團軍用於其他戰場,給德軍的東線整體戰略帶來極大益處,第11集團軍司令部的考慮非常有大局觀念。
克里木戰役的關鍵時刻,蘇軍在刻赤半島實施登陸。當時曼施坦因正在攻打塞瓦爾斯托波爾要塞,遂要求第42軍堅守陣地,阻止蘇軍的登陸,可施彭內克中將卻擅自命令部隊後撤,最終導致曼施坦因佔領克里木的計劃功虧一簣。
回覆列表
說到克里米亞戰役就不的不提起蘇軍有“黑色死亡”著稱的海軍陸戰隊和德軍800mm古斯塔夫巨炮了。
1941年12月17日,德軍7個步兵師和2個山地師全面包圍俄軍堅固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發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德軍從要塞群西側進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無戰果,原因是12月15日蘇聯海軍陸戰隊在刻赤半島登陸迅速粉碎德軍包圍圈,第一次攻防戰以德軍全面失敗收場,而身穿黑色水兵服視死如歸的蘇聯海軍陸戰隊也獲得了"黑色死亡"稱號。
800毫米列車加農炮“古斯塔夫裝置”也稱為“多拉炮”,它的穿甲彈射程是38公里,每發炮彈重7.1噸,能夠擊穿蘇軍厚達8000mm的要塞防護層。1942年6月6日,德軍用古斯塔夫巨炮連續向蘇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中的的“庫拉貝”彈藥庫轟擊,最終命中位於“庫拉貝”地下彈藥庫中部,彈藥庫中儲存的彈藥殉爆,從而引起震撼全島的大爆炸,庫拉貝要塞的毀滅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
克里米亞戰役是蘇德兩軍之間的要塞爭奪戰,戰役雙方由最初的勢均力敵轉變為德軍逐漸佔據優勢,最終蘇軍戰敗。克里木的失守為德軍進軍巴庫油田打開了大門。
戰役中德軍指揮官曼施坦因(當時還是一級上將)的作戰計劃是有一定風險的,正當曼施泰因指揮德軍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苦戰時,蘇軍海軍陸戰隊“黑色死亡”又在克里米亞東端的刻赤半島的費多西亞登陸,使正在進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德軍受到兩面夾擊。曼施泰因立即命令防駐刻赤的第42軍軍長斯波尼克,把剛剛登陸立足未穩的的蘇軍趕下海去。但斯波尼克害怕蘇軍切斷自己的退路,擅自命令部隊撤出了刻赤。曼施泰因為嚴肅軍紀,將擅自撤退的42軍軍長斯波尼克槍決,並命令部隊在刻赤西面築起防線,以制止蘇軍進一步擴大戰果。
曼施坦因的堅守命令是為了阻止蘇軍的反攻,但是德軍攻勢已現強弩之末,因42軍的擅自撤退直接導致了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攻堅戰的失敗。在得到希特勒派來的22、28裝甲師和空軍增援部隊以後終於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從而佔領整個克里米亞。可以說即使42軍堅決執行曼施坦因的命令,以曼施坦因手中的兵力仍然是打不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不管這個命令對不對,42軍軍長擅自撤退的做法確實給整個作戰計劃造成了混亂,克里米亞戰役屬於險勝;而蘇軍的失敗原因除了德軍有壓倒性優勢以外,最重要的是蘇軍剛剛經歷大清洗,喪失了很多有才能的基層軍官,蘇軍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羅夫中將因指揮作戰不力被降為少將(差點被槍斃)。
克里米亞戰役勝利以後曼施坦因從上將升為元帥,自己的兒子在此次戰役中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