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秣陵校尉

    劉裕採取防備措施了!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錢穆的《國史大綱》似乎都傾向於將劉裕東撤彭城說成是“棄守關中”,這其實是一種很不正確的表述。

    劉裕也是一世英雄,哪怕單從利己角度考慮,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麼可能會拱手讓人?怎麼可能不妥為謀略嚴加防守?

    實際上,劉裕為守住關中付出的代價極其慘烈,手下能征善戰的大將比如王鎮惡、沈田子、朱超石、朱齡石、傅弘之、鵬恩、毛修之等幾乎全部折損,北府兵精銳也元氣大傷、再也不復當初北伐時的風彩與雄壯!

    如此慘烈的結局換來“棄守關中”的評價,是很不公正的。

    在我看來,是劉裕的權謀術玩的太深才導致這一結果,把自己的部將玩死不說,還差點搭進去次子劉義真。

    01,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北伐

    在朱元璋之前,歷代南朝北伐中劉裕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而朱元璋和劉裕的北伐路線,如出一轍,或者說,朱元璋的北伐路線完全是劉裕北伐路線的複製本:

    先佔山東,去除北朝羽翼;水路逆流而上攻取河南,踏足北朝的腹心;西取潼關,扼控北朝的喉嚨。

    然後劉裕是西佔長安,而朱元璋則是北取大都,不同時代政治中心位置不同使然。

    416年8月,劉裕開始北伐後秦,至次年8月24日攻陷長安、後秦皇帝姚泓率王公群臣到王鎮惡軍營中投降,曾經和北魏平起平坐的強大後秦在短短一年時間裡滅亡。

    至此,中國北方稍微有點實力的割據政權,只剩下黃河以北的拓拔嗣北魏和陝西北部赫連勃勃的胡夏。

    拓跋嗣的北魏,劉裕交手過。

    417年四月,黃河北岸,卻月陣,寧朔將軍朱超石以兩千七百名北府重甲步兵大破北魏精銳騎兵三萬,使拓跋嗣再也不敢靠近黃河。

    至於赫連勃勃,是姚泓的仇敵,後秦滅國之前兩人一直死懟,所以後秦與胡夏的實力應該是在伯仲之間。

    而赫連勃勃和北魏的拓拔嗣矛盾也很深!這一點如果繼續北伐是劉裕可資利用的有利條件。

    此時劉裕的北伐形勢,一片大好。

    02,劉穆之病死的後遺症

    但是這個大好形勢,卻被一個人的死徹底斷送了!

    417年11月底,留守建康的尚書左僕射劉穆之病死,使形勢瞬間變的微妙起來。

    劉穆之是劉裕腹心,有他在,東晉朝廷盡在掌握,劉裕儘可放心。劉穆之死後,接任的徐羨之雖然對劉裕忠心耿耿,但無奈資歷尚淺,不足以控制大局。

    關於劉裕輟止北伐、班師回朝的原因,眾說紛紜,“急於篡位”,“後方不穩”,“南方士族不願統一”,各種說法。

    其實,我們只要歷數一下劉裕一生中經歷的叛亂,就能理解他的決定了。

    402年,荊州刺史桓玄反叛晉朝。

    412年,劉裕北府兵的師兄弟、荊州刺史劉毅起兵反叛。

    415年,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反叛。

    還有孫恩、盧循!

    就是417年,劉裕北伐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廣州徐道期聚眾反叛,攻陷廣州城!

    這些僅僅只是正史記載的比較大的叛亂,小的謀反陰謀數不勝數。

    戰亂年代,人心思變,各種利益糾葛,一顆小小的火星,就可以瞬間燎原!

    這是一個“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時代!

    理解了這個背景,就能夠理解在劉穆之死後劉裕立刻宣佈班師回朝的原因,也就能夠理解劉裕為什麼要在關中大玩權謀術!

    關中比荊州更加遙遠,秦、漢因之而成帝業,一旦有變,從江南地區插上翅膀飛過去都來不及。這樣的戰略要地,劉裕是不可能放心單獨交給任何一個人的!

    在戰亂年代,信任是權貴的奢侈品,沒有完全信任這一說法。

    03,劉裕的關中留守方略

    於是,劉裕將鎮守關中的重任,交給了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並且,這一群人互有矛盾,以達到互相制約的目的。

    劉裕任命二兒子劉義真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鎮守長安。劉義真年僅十歲,還是個孩子,所以他只是一面旗幟罷了。劉義真底下的謀士將軍,才是真正的守土正角。

    第一位是安西司馬、龍驤將軍王鎮惡。

    司馬,是管軍的。

    王鎮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媂孫,在關中地區很有人脈也很得民心。

    當初,王鎮惡率領的伐秦先頭部隊與後秦大將軍姚紹在潼關相持多日,軍中缺糧,而劉裕忙於和北魏作戰,無力救援,正是王鎮惡出面與關中黎民募糧,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王鎮惡是一時名將,是他俘虜了後秦皇帝姚泓。

    “鎮惡,王猛之孫,所謂將門有將也!”這是劉裕對王鎮惡的評價,也是對王鎮惡軍事才能的認可。正是基於這一點,劉裕才將關中地區的軍事領導權交給王鎮惡。

    第二位是安西長史、太尉諮議參軍王修。

    長史,是主政的!

    王修和王鎮惡一樣,也是關中籍貫,長年跟隨劉裕左右,深得劉裕信任。

    劉裕離開長安時,拉著劉義真的手,交到王修的手上,實際上是將鎮守關中的二兒子的生死託付給了王修!

    王修與王鎮惡,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除此二人之外,劉裕還留下一眾名將,輔助他的二兒子!

    這些將領中有振武將軍、扶風太守沈田子,寧朔將軍傅弘之。

    沈田子也不簡單。

    417年七月,藍田大戰。後秦皇帝姚泓率後秦軍主力四萬多人進攻沈田子部,沈田子僅是晉軍偏師,只有千把人,但是他卻並沒有怯戰,率領“士卒鼓嘈而進”,與後秦軍大戰經日,大破之,追亡逐北,斬殺敵軍一萬多人,姚泓逃回長安。

    藍田之戰徹底擊垮了後秦軍隊計程車氣。

    劉裕認為沈田子是收復關中的首功之臣,功勞甚至在俘虜姚泓的王鎮惡之上!

    傅弘之也是一員悍將。

    王鎮惡、沈田子、傅弘之,三人中的任何一個人率領五千北府精兵,都不是赫連勃勃的胡夏可以輕易吃得下的!

    只可惜,這些將領並不團結,而劉裕對此也非常清楚。

    南方籍貫的沈田子(吳郡沈氏)與北方籍貫的王鎮惡(關中)矛盾尤深。

    聽說劉裕讓王鎮惡總掌關中軍務,沈田子、傅弘之等人就向劉裕進言:“王鎮惡家在關中,不足以相信。”

    劉裕回答說:“如今留你等文武將士,有精兵萬人,他如果圖謀不軌,正是自取滅亡。”更是以三國時期魏滅蜀衛瓘平鍾會叛亂的故事暗示沈田子。“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餘人,何懼王鎮惡?”(資治通鑑.晉紀四十)

    可見,留守關中諸將領之間的矛盾,正是劉裕所樂見並鼓勵的,這些矛盾是劉裕為防止關中割據、讓諸將領互相牽制而設定的權謀之術!

    04,關中之變

    劉裕東撤彭城不久,胡夏的赫連勃勃傾國而來,南侵關中。

    扶風太守沈田子所部當其正面。

    赫連勃勃的太子赫連璝率領騎兵三萬,進攻長安方向。沈田子覺得夏兵風頭正盛,不宜硬鋼,退屯劉回堡。王鎮惡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沈田子這是畏敵避戰,與王修商量將要給與處罰。

    沈田子非常憤怒,趁王鎮惡到軍營中巡視的機會,將其斬殺帳內!

    王修惱沈田子擅殺,又以劉義真的名義將其誆進長安城,處死!

    劉裕聽聞王、沈火併,派冠軍將軍毛修之接任安西司馬,總掌關中軍務。

    寧朔將軍傅弘之率北府兵五千(步騎混編),迎戰赫連璝於池陽(今陝西三原),大破之,斬殺夏兵數千人。又在寡婦渡再次大敗赫連璝,俘虜夏軍三百多人,暫時遏制了胡夏的攻勢。

    可惜,好景不長,留守諸將的內訌仍在繼續。

    王修總理關中政務,劉義真左右非常不滿,對劉義真說:“王鎮惡欲反,故沈田子殺之。修殺田子,是亦欲反也!”劉義真竟然相信了,將王修關進大牢,處死!

    長安城內大亂,“人情離駭,莫相統壹”。(資治通鑑.晉紀四十)

    劉義真極為恐慌,將外軍全部召入長安城內防衛,閉門據守。

    關中郡縣無兵防守,紛紛向胡夏投降。

    劉裕聞變,急令輔國將軍鵬恩召回劉義真!又以朱齡石為右將軍、雍州刺史,代替劉義真鎮守長安,並派大將朱超石巡慰河洛!

    名將盡出,可以看出劉裕是真的急了,也可以看出劉裕是真的想救關中!

    下一步估計就是親征了。

    但是,經過幾次內訌之後,關中的形勢已經崩壞,沒人能救得了。

    劉義真僅以身免,僥倖逃脫胡夏騎兵的追擊,總算給劉裕儲存了最後一點點顏面。

    朱超石、朱齡石、傅弘之、鵬恩、王敬先等被俘,大罵赫連勃勃而死!

    毛修之被俘,投降。

    418年十二月,劉裕東撤僅僅一年之後,赫連勃勃入長安,積人頭為京觀,號曰“骷髏臺”,並築壇於灞上,即皇帝位。

    古長安城又迎來了它的另一個王朝。

    05,關中之變的迴響

    我們不能跳出歷史去品讀歷史人物。

    司馬光評關中之變,說:“裕既委鎮惡以關中,而復與田子有後言,是鬥之使為亂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艱難,失之造次,使豐、鄗之都復輸寇手。”

    這是對劉裕權謀術的批判與否定。

    但是,縱觀南朝數百年曆史,荊、揚之爭一直貫穿始終。劉裕之前,王敦、恆溫、恆玄、劉毅、司馬休之,前車之鑑歷歷在目,又怎麼能不小心謹慎、妥為謀劃?一味地指責劉裕是不是有點片面了?

    關中之變是劉裕遭受的最大一次挫敗。

    損失的萬餘北府精兵姑且不說,王鎮惡、朱超石、朱齡石、傅弘之等十幾名大將的凋零就是劉宋集團難言的痛。

    檀道濟成為碩果僅存的可戰之將!

    424年,劉裕去世後,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南征,檀道濟獨木難支,分身無術,只能救山東,而聽任北魏鐵騎縱橫河南。

    劉宋的北方防線也逐步龜縮到淮河徐州一線。

    參考書目:《資治通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寬頻的MAC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