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璽言春秋
-
2 # 梅花五弄
新皇對方孝孺的處理被全天下讀書人看在眼裡,方孝孺的結局就是一個忠君的文人的結局,結果因為他對新君的拒不服從導致被殘殺。
皇帝等於間接告訴天下讀書人,朕不要忠君愛國之士,只要俯首帖耳的奴才。
這一舉措寒了天下士子之心,經過代代口筆相傳,家國大義漸漸被拋諸腦後,身家性命榮華富貴成為讀書人的追求目標。
而在封建時代,治國的官員都是從讀書人裡選拔出來的,這就等於扭曲腐蝕了治國的根本。明朝在洪武永樂兩代人才輩出,永樂之後,人才逐漸凋零,一代不如一代,尤其文官,基本為了私利陷入無休止的內鬥。
明朝滅亡時,大批官僚紛紛投降李自成,李自成敗逃後他們又投降滿清,毫無氣節可言。
可以說在永樂殺害方孝孺的時候,也就把明朝讀書人的脊樑骨打斷了。漢有蘇武,宋有文天祥,而有明一朝,這種有氣節的文官代表,幾乎沒有。
所以姚廣孝的看法很長遠,讀書種子的說法,是從整個朝代的未來考慮。
而永樂為了穩固地位,只從自己這一代考慮,急匆匆殺害了方孝孺。這也間接造成了數百年後,他的子孫崇禎皇帝,在大殿之上拼命搖鍾卻沒有一個大臣願意現身。
忠君愛國,能夠挺身而出的人,已經被殺了。
-
3 # 黑句本
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道衍和尚姚廣孝到北平郊外送行。臨別時,道衍突然跪下,向燕王低聲密語:“臣有一事相托。”
朱棣問:“什麼事?”
姚廣孝說:“南方有個方孝孺,素有學問操行,你打下南京,他一定不肯投降歸附,請不要殺他。如果殺了,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斷絕了。”
姚廣孝為何說方孝孺是“讀書種子”呢?
《明史·方孝孺傳》中說,方孝孺自幼機警聰明,雙目炯炯有神,每天讀書厚達一寸,鄉人稱讚他為“小韓子”。其父濟寧知府方克勤因受“空印案”牽連被處死後,方孝孺師從宋濂,成為其門下大弟子。宋濂門下名士輩出,但卻無人可以和方孝孺比肩,就連先輩胡翰、蘇伯衡也自嘆不如。
方孝孺學問好,卻對著書立說不屑一顧,而是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方孝孺就立志要做儒家忠臣的典範,而非一個純粹的讀書人。
洪武十五年經翰林院學士吳沉、揭樞的推薦,方孝孺受到了朱元璋接見。朱元璋問揭樞:“你和方孝孺相比如何?”
揭樞回答的很乾脆:“十倍於臣。”
朱元璋很喜歡方孝孺身上的儒家忠臣範兒,但又覺得他書生氣太重,需經好生歷練方能成為輔佐之才。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即位後,隨即把方孝孺提升為翰林院侍講,也就是皇帝身邊“備顧問”的機要秘書。
從這個角度看,方孝孺其實是徒有儒家忠臣典範的虛名,卻因為過於泥古,不是真正的治世能臣。
說到這裡,有一點值得一提,建文四年,朱棣從瓜洲渡過長江,逼近龍潭,京師震驚之時,建文帝驚慌失措間問計群臣。當時絕大多數人都勸皇上遷都浙江或者湖廣,再圖光復。只有方孝孺力主堅守京師。
他說:“城中尚有禁軍二十萬,完全可以堅守,以待援兵;即使事勢不濟,國君為社稷而死也是王道。”
說白了,方孝孺就是封建廟堂裡、帝王旁的一尊高捧“王道”偶像。
朱棣攻佔京師,建文帝下路不明後,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幕出現了。
鑑於方孝孺是朝中第一儒家忠臣,讀書人的楷模,朱棣讓他代為起草即位詔書。結果,方孝孺在朝堂上把朱棣懟到惱羞成怒,要誅他十族。
對於姚廣孝所說的殺方孝孺等於是滅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這其中的意思,朱棣一定是深懂的——殺了方孝孺,等於扼殺了天下的忠君王道,而一個不尊忠君王道的帝王又有什麼資格來要求臣下忠於自己呢!
然而朱棣最終還是殺了方孝孺,他是忘了姚廣孝的忠告還是顧不得了呢?
其實都不是。
朱棣殺方孝孺,絕不是一時憤怒的結果,而是帝王視角下的別無選擇。
誠然,殺了方孝孺,算是滅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但方孝孺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建文帝的近臣,不殺他,就等於留下了建文朝的一尊偶像、一面旗幟。
所以說,姚廣孝的忠告是從儒家治世的角度出發的;朱棣不聽是從帝王坐穩寶座的現實需要出發的。
但凡是霸道帝王,可能都會選擇後者,除非方孝孺俯首稱臣。
另外,關於方孝孺與朱棣的朝堂之爭,朱棣最後誅了他十族,這都是野史中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單說一點,朱棣沒可能也沒必要把明知不會俯首稱臣的方孝孺拉到朝堂上,讓他“大放異彩”,讓自家被動。
方孝孺那極致的忠臣形象都是後世因現實需要演繹出來的。
為了稀釋方孝孺之死對讀書人的衝擊,在處死他這一環節上,朱棣一定會選擇常規方式來完成。
當成逆臣,按慣例,誅九族就完了。
-
4 # Since_1987放肆
新政權都需要當世的大知識分子,士林領袖為其背書站臺。以證明政權正統,合法性。以及向平民顯示,你們看,這麼優秀的人,有眼光的人都站在我這邊,說明我是非常優秀,受人支援愛戴。例如49年解放軍進城,大喇叭廣播勸胡適留下,並且派胡適的學生吳晗勸其留下。都是一樣的道理。
-
5 # 不書
魯迅說過這麼一句話“天下之人,狀劉備長厚則近偽,類諸葛多智則近妖”。
這姚廣孝絕對是類似於劉備那樣厚道到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的虛偽,智商如諸葛一樣妖孽的人。
一句話,一個慫恿了朱棣造反,可以說間接殺人無數的和尚,最後卻突然說不能殺方孝孺。把劍交到朱棣手裡讓他劍指南京的是他,最後讓朱棣不要殺方孝孺的也是他。如此一個黑衣丞相,最終卻動了惻隱之心,說起來沒有道理啊!
我們分析一下姚廣孝便會知道“狀劉備長厚則近偽,類諸葛多智則近妖”這句話和他是有多麼無縫契合。
事情回到洪武15年(1382年),馬皇后去世,舉國哀殤。馬皇后在世視諸子王侯為己出,頗受愛戴。馬皇后去世,朱棣他們那是真的傷心,哭得捶胸頓足。老朱為了疏解兒子們的心理憂傷,就選派了一批和尚到各子諸王那裡去。給出的官方口號是替諸子王侯為馬皇后之甍祈福。
姚廣孝誰都看不上,挑了燕王朱棣。
到了燕京,姚以其見識韜略,燕王如魚得水,兩人經常閉戶徹夜長談。一段時間後,畫風突變。姚對燕王說“燕王大略,我願意送給您一頂白帽子,不知意下如何?”
言下之意,二人打算密謀造反了,只是姚見萬事俱備把窗戶紙捅破了而已,王上加白是為皇。此前這兩哥們都很有趣地把府中兵甲都準備了好幾萬,彼此美其名曰為燕京之地勵精圖治。
就這麼在姚和尚的一慫恿下,朱棣咬牙一跺腳便打算富貴險中求造反。苦於師出無名,一直等啊等,終於等來南京方孝孺他們的東風——向建文帝獻削藩之策。
於是,很快,朱棣“清君側”的口號就出來了,宣告與大明正統反目成仇。但是,前三年都很悲催,屢戰屢敗。但最後愣是在姚廣孝的遙相獻策之下,一路攻城拔寨,最終輕騎取南京。
到了南京,建文帝早就不見了。但諸臣尚在。而方孝孺必在,以死維護他那套迂腐酸臭的忠君思想成其忠烈之名,他是最受用的了。
此時姚廣孝對朱棣求情說懇請皇上入南京後不殺方孝孺,否則天下學子的種就斷了啊。姚廣孝斷定以方孝孺的儒學修為,最重忠貞,必不為燕王驅使。
果然,燕王入南京,選取了當時士大夫儒家領袖給自己草擬登基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並且把朱棣罵得狗血淋頭,越罵越兇,已經到了不殺則顏面無存的地步。
(方孝孺)
最終,方孝孺被以忤逆罪誅十族(親人九族加學生朋友一族),殺872人。
回過頭來不難發現,靖難之役,沒有姚廣孝則一切都不會發生。
而姚廣孝後來成為朱棣最倚重之人,也是得以善終之人。姚廣孝有多大智近妖?
史書記載,姚廣孝功成之後,摒棄一切高官厚祿與恩賞,任憑朱棣千呼萬喚就是不願還俗為官,恪守他和尚的身份,甘做一袈衣和尚。上朝時的朝服,下朝就換上僧袍。除了給皇帝出謀劃策,對功名利祿視若罔聞,只管敲鐘唸佛。
為什麼他打死不願意捨棄和尚的身份,大家可以去想想。
早年間曾有相面者看到姚廣孝大驚“你這個和尚很特別,遁入空門卻生三角眼,貌若病虎,定是大殺戮之相。”(姚廣孝聽後,神采飛揚)
我從不願意用有色眼鏡去惡意揣測人心,也不認為方孝孺這類清談誤國的腐儒有多不該殺,多壯烈,但姚廣孝其人,所作所為,無不令人細思極恐。我們完全可以這樣理解,他勸朱棣不殺方孝孺只為圓其心,圓天下人之心而已。姚廣孝深知方孝孺在京都享負盛名,門徒眾多,必定與方孝孺死節到底,死傷無數。
於姚廣孝就一句話:該說的該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便與我無關!
推卸責任好讓自己心安理得,讓天下事把憤怒的目光轉向他處。
此後,一直到朱棣決定要殺方孝孺,他都沒再說一句話,只獨坐僧廬。
回覆列表
歷經四年,困難重重,終於朱棣率大軍攻下了當時的京師。建文帝不知所蹤,隨即朱棣準備登基為帝。在攻進京師前姚廣孝就明確告訴朱棣‘京師攻下之日,方孝孺一定不投降,但希望你一定不要殺了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
聞言,朱棣也表示很重視。所以攻下京師後,朱棣立即命人將方孝孺召至朝堂。史料記載方孝孺是大哭著進入朝堂的。按說朱棣不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如何對待鐵鉉、黃子澄、齊泰、平安、盛庸等建文忠臣就可以看出。但姚廣孝的囑託朱棣是絕對不能不重視的。所以見狀,朱棣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主動上前關心‘先生不要這樣了,我只不過是奉天靖難,以清君側,現在我只想效仿周公輔政而已,並無篡奪天下之心。’。聽到朱棣的話後,方孝孺停止了哭泣,冷冷的盯著朱棣問‘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道‘自焚而死了’。方孝孺又問‘成王的兒子哪’,朱棣回答‘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方孝孺接著再問‘成王的弟弟哪’,朱棣尷尬的回道‘這是我的家事’。厲害,短短數言就將朱棣篡位的本質揭露出來。但是朱棣要想登基,如果能有方孝孺這等名滿天下的忠臣孝子起草詔書,定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沒有辦法朱棣知道逼迫方孝孺起草詔書,方孝孺憤怒的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終於朱棣被激怒了,他再也顧不得姚廣孝的囑託,命令車裂方孝孺。這裡說明一下,關於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並未見正史載入,這個說法流傳開來也是從清朝才開始的,關於真偽尚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