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族的復興號
-
2 # 堅持菌
想做好質量管理,首先要明確質量管理的範圍、目標,其次要注意原則。瞭解質量管理的模型、管理特色先等,再介紹幾種好用的工具。具體如下:
一、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並透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控制、保證和改進來使其實現的全部活動,EMBA、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對質量管理及其實施方法有所介紹。
朱蘭對質量管理的基本定義:質量就是適用性的管理,市場化的管理。
費根堡姆的定義: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製造和售後服務,把企業內各部門的研製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的體系。”
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定義:質量管理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
二、質量管理八大原則
原則1: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原則2: 領導作用
原則3: 全員參與
原則4: 過程方法
原則5: 管理的系統方法
原則6: 持續改進
原則7: 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
原則8: 與供方的互利關係
三、七個工具
1、控制圖是用圖形顯示某項重要產品或過程引數的測量資料。在製造業可用軸承滾珠的直徑作為例子。在服務行業測量值可以是保險索賠單上有沒有列出某項要求提供的資訊。
依照統計抽樣步驟,在不同時間測量。控制圖顯示隨時間而變化的測量結果,該圖按正態分佈,即經典的鐘形曲線設計。用控制圖很容易看出實際測量值是否落在這種分佈的統計界線之內。
上限叫"控制上限",下限叫"控制下限"。如果圖上的測量值高於控制上限或低於控制下限,說明過程失控。這樣就得仔細調查研究以查明問題所在,找出並非隨機方式變動的因素。是製造軸承滾珠用的鋼棒太硬?太軟?還是鋼棒切割機上切割量調節值設得不對?
2、帕累託圖又叫排列圖,是一種簡單的圖表工具,用於統計和顯示一定時間內各種型別缺陷或問題的數目。其結果在圖上用不同長度的條形表示。所根據的原理是十九世紀義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德.帕雷託(Vilfred Pareto)的研究,即各種可能原因中的20%造成80%左右的問題;其餘80%的原因只造成20%的問題和缺陷。
為了使改進措施最有效,必須首先抓住造成大部分質量問題的少數關鍵原因。帕雷託圖有助於確定造成大多數問題的小數關鍵原因。該圖也可以用於查明生產過程中最可能產生某些缺陷的部位。
3、魚骨圖也稱為因果分析圖或石川圖(根據最先提出這一工具的石川燻(Kaoru Ishikawa譯名)的名字命名)。它看上去有些象魚骨,問題或缺陷(即後果)標在"魚頭"外。在魚骨上長出魚刺,上面按出現機會多寡列出產生生產問題的可能原因。魚骨圖有助於說明各個原因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它也能表現出各個可能的原因是如何隨時間而依次出現的。這有助於著手解決問題。
4、走向圖有時也叫趨勢圖。它用來顯示一定時間間隔(例如一天、一週或一個月)內所得到的測量結果。以測得的數量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繪成圖形。
走向圖就象不斷改變的記分牌。它的主要用處是確定各種型別問題是否存在重要的時間模式。這樣就可以調查其中的原因。例如,按小時或按天畫出次品出現的分佈圖,就可能發現只要使用某個供貨商提供的材料就一定會出問題。這表示該供貨商的材料可能是原因所在。或者發現某臺機器開動時一定會出現某種問題,這就說明問題可能出在這臺機器上。
5、直方圖也稱線條圖。在直方圖上,第一控制類別(對應於一系列相互獨立的測量值中的一個值)中的產品數量用條線長度表示。第一類別均加有標記,條線按水平或垂直依次排列。直方圖可以表明哪些類別代表測量中的大多數。同時也表示出第一類別的相對大小。直方圖給出的是測量結果的實際分佈圖。圖形可以表現分佈是否正常,即形狀是否近似為鐘形。
6、分佈圖提供了表示一個變數與另一個變數如何相互關聯的的標準方法。例如要想知道金屬線的拉伸強度與線的直徑的關係,一般是將線拉伸到斷裂,記下使線斷裂時所用的力的準確數值。以直徑為橫軸,以力為縱軸將結果繪成圖形。這樣就可以看到拉伸強度和線徑之間的關係。這類資訊對產品設計有用。
7、流程圖有時也稱作輸入-輸出圖。該圖直觀地描述一個工作過程的具體步驟。流程圖對準確瞭解事情是如何進行的,以及決定應如何改進過程極有幫助。這一方法可以用於整個企業,以便直觀地跟蹤和圖解企業的運作方式。
流程圖使用一些標準符號代表某些型別的動作,如決策用菱形框表示,具體活動用方框表示。但比這些符號規定更重要的,是必須清楚地描述工作過程的順序。流程圖也可用於設計改進工作過程,具體做法是先畫出事情應該怎麼做,再將其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
四、方法模型:
全面質量管理(TQM)
六西格瑪(6σ)
QC七大手法
檢查表
排列圖
散佈圖
資料分層法
休哈特控制圖
魚骨圖
直方圖
五、質量管理特色
質量管理思想集中體現PDCA(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 act,處理)迴圈上:
1、計劃階段,看哪些問題需要改進,逐項列出,找出最需要改進的問題。
2、執行階段,實施改進,並收集相應的資料。
3、檢查階段,對改進的效果進行評價,用資料說話,看實際結果與原定目標是否吻合。
4、處理階段,如果改進效果好,則加以推廣;如果改進效果不好,則進行下一個迴圈。
PDCA迴圈:
是大環套小環,企業總部、車間、班組、員工都可進行PDCA迴圈,找出問題以尋求改進;階梯式上升,第一迴圈結束後,則進入下一個更高階的迴圈,迴圈往復,永不停止。戴明強調連續改進質量,把產品和過程的改進看作一個永不停止的、不斷獲得小進步的過程。
回覆列表
1、熟悉產品的質量標準和實物標準,瞭解熟悉並掌握產品的實際指標與產品標準之間的差異,找出重點指標項和一般指標項,重點指標必須合格,一般指標項在質量控制中有波動的餘地;
2、時刻了解客戶的實際使用要求就是使用標準是多少,使用標準、實物標準和國標這三項指標搞質量管理的必須明確;
3、經常分析質量缺陷點,質量控制點在哪裡,做質量檢測必須控制好關鍵質量控制點;
4、從原輔材料到成品要全程跟蹤監測,每一個流程都要設立質量控制點,實行全員質量管理;
5、要給全體人員貫徹好的產品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查出來的思想。
強化過程控制,加強品質意識培訓
1、強化過程控制:為了提高生產環節的質量控制力度,降低質量損失成本。必須加強制造過程的檢查工作,透過“三自一控”、工序間相互檢查和專職檢驗員的檢驗相結合,將質量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及時採取糾正/預防措施,降低不合格品率,提高一次交檢合格率。
2、加強品質意識培訓:現場操作人員要有強烈的品質意識,要遵循質量管理中的“三不原則”,不接受不良品,不生產不良品和不流出不良品,同時操作人員要做好自檢和互檢,及時發現產品不良,上報班組長處理,要把所有不合格異常控制在本工序,防止流到下工序引起投訴。
3、制定明確的檢驗標準:產品檢驗判定標準要明確,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以外,企業自身也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更高的標準,標準明確以後生產及檢驗員才不會因標準不明產生爭議,生產的產品才能符合客戶要求。
做好事前、事中、事後控制才能保證質量管理工作。
1、事前質量控制就是依據公司的質量方針、質量手冊和質量計劃等一系列檔案要求,對可能發生質量隱患的部位提前進行防控,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檢查,做到防患於未然,是一種主動控制。
2、事中質量控制也叫中間過程控制,就是在產品或工序生產加工的過程中進行檢查,對該批次進行取樣鑑定,質量評定,做到及時排查事故隱患,是一種主動控制。
3、事後質量控制就是產品完工後的檢查檢測,對發現不符合要求的產品進行整改整頓,或者返廠加工,事後質量控制是一種被動控制。
4、對於產品的質量控制應該以事前、事中為主,事後控制為輔,但三者仍必須互相結合,任何單一的過程控制都是不能夠完全避免質量事故的。
充分了解產品特點及所有相關流程等
1.充分了解產品特點及所有相關流程
做好質量管理工作需要充分了解產品特點及所有相關流程,即瞭解產品從來料檢查到過程生產,甚至到包裝出貨的所有流程。整個過程中,任何可能出錯的點都不應該放過,同時也應該加強一線工人的質量意識,培訓要不定期的考核和評價。
2.確保流程的標準化
做好質量管理工作需要確保流程的標準化。從大的生產流程到小的包裝流程(先包A還是B或C)都需要明確下來,同時確保操作員工的做法與規定的流程一致。
3.重視原物料的品質狀況
做好質量管理工作需要重視原物料的品質狀況,好多有可能影響產品品質的問題就出在原料上,因此進料檢驗不能走過場,同時要制訂有效的檢驗規則並嚴格執行。
做標準管理、加強溝通,提高效率,完善體系
1、做好標準管理
領導對待品質問題的方式。
2、加強溝通
品質和生產部門應該搞清楚自己能幹什 麼,該幹什麼,生產部門不能只看生產數量而忽視生產質量問題,更不能認為質量部門提出意見是找麻煩,發現異常情況要主動與質量部門溝通,不能隱瞞。品質部門也不能僅僅根據已定的指標去核對生產情況,更重要的是發現已經發生或者尚未發生的異常,找出異常原因,採取糾正和預防措施,要協助生產部門發現隱 患,共同完善生產管理體系,等不良品出來後再去指責生產部門,已經於事無補。
3、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部門也要改變觀念,別以為提高效率只是提高生產數 量而忽視質量,也別以為提高效率是別的部門的事情。產量的提高不能只靠人工勞動的增加,要以調動員工積極性、改進工藝、革新裝置,求效率。
4、完善質量體系
生產與質量發生矛盾,一般是產品品質控制到 生產流程的後段,產品品質問題已經產生,再怎麼處理都是企業的損失。所以,品質管理不能只是最後的檢驗,而應該制定質量方針、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 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活動,變事後追查為事前預防、事中監控和事後改進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與有經驗的生產人員溝通,共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