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懶的名字都懶的起
-
2 # 酒醉的小花貓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節日。據說,楚國大夫屈原屢受奸臣所害,自己中興國家的抱負無法得以實現,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憂忿投汨羅江而亡。天下百姓為了不讓水中魚蝦齧食屈原肉體,往汨羅江裡投放各種粽子以餵魚蝦。久而久之,形成了節日。
至於粽子怎麼包好吃,由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口味的不同而不同。
-
3 # 溢香秦中面
傳說當年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北方主要是大米棗或者豆沙做的,南方人喜歡吃肉有豬肉,魚肉,雞肉,做的粽子,看個人口味了
-
4 # 純鈞LHGR
個人傾向伍子胥說。因為屈原未必真實存在。
屈原是否真實存在,真到今天還爭論不休。主要是因為,屈原這麼一個非常正面的愛國主義形象實在是難以割捨。
《史記》裡有《屈原列傳》。但問題在於,除了《史記》以外,從春秋至秦漢,再無任何一部正史史書提到屈原哪怕一個字。學術界多認為,司馬遷道聽途說就寫了屈原列傳。
並且,《史記》所言因屈原被罷黜,而有張儀使楚的事情。但是三家注《史記》裡明確打了司馬遷的臉,實實在在寫著【張儀傳無此語】,證明了這段事情是瞎編的。
關於屈原的故事,史學家考證是出於【齊諧】,即齊國的民間傳說。不知為什麼被司馬遷編排成了楚國的故事,都是很矛盾的事情。三家,包括之後的漢代史學家班固,都一致認為屈原的故事不靠譜。
因此,把屈原當愛豆還不是特別穩妥。
但是,伍子胥的事情真實存在,這個愛豆是可以追的。
另外,有關祭祀屈原,並沒說過用粽子,最早記載只是【以竹筒貯米】,也沒有強調是糯米。反而伍子胥的故事裡,明明白白說了,就是竹葉裹熟糯米,這才是粽子嘛。
至於怎樣做粽子才好吃,曾聞江南老師傅言,糯米不泡,而是硬用小火慢慢煮,煮出來的粽子就非常好吃。只是,現在這麼做的人實在太少。因為硬用小火煮,待到把糯米煮得軟爛需要幾天的時間,對於製作粽子的人來說非常勞神費力。
再者,就是用土坯爐來煮粽子。當然這也分是哪裡的土坯,必得是土中含有葉長石的才好。這是因為,葉長石製作的土坯爐,在200攝氏度左右時能放出遠紅外線,促進米粒的糊化,使口感更佳。煮粽子也好,或是很多人喜歡的鐵鍋土灶飯,做出的飯好吃,都是這個原理。
-
5 # 夢千秋
粽子有很多做法,看個人喜歡吃什麼包心的粽子,下面給大家講講做粽子的配方和做法。
先準備:用高壓鍋或者蒸鍋的杯來量,綠豆一杯,花生一杯,糯米一杯,薏米一杯,大米一杯,紅棗適量,白糖適量,粽葉50個,也可以新增自己喜歡吃的食材來包粽子心。
1,以上食材淘洗乾淨,倒入一個鍋中,加水,水要超過食材2釐米,開火煮沸之後關火悶十分鐘,這樣做出來的粽子才會軟糯好吃。
2,等鍋中的食材把水吸收一會兒,然後加適量的白糖攪拌,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加入。
3,然後粽子葉煮十分鐘,這樣做粽子才更有香味,煮好後用刷子刷洗一遍。
4,現在來包粽子,一個粽子裡面放一個紅棗。
5,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鍋裡,然後加水,水要淹沒粽子,大火煮開轉小火煮一個小時,然後關火悶半個小時,這時各種食材味道完美融合,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
-
6 # 知味free
端午節和端午文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起源考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學術界主要有四種觀點:
1、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神話志怪小說)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2、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百越)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3、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4、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我更傾向於聞一多先生的觀點,端午節起源於原始的圖騰崇拜活動,而後與屈原等歷史人物相結合。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是崇拜龍的,並認為他們是“龍子”。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據考證,端午的"龍舟競渡"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存在。古代南方地區於春秋時期之前就有在端午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族圖騰祭祀的習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據《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又《淮南子》載:“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這兩則文獻,均記載了古越人“文身象龍”的習慣,其實即是古越人(長江中下游以南沿海一帶先民)對龍圖騰的原始信仰。
故言,先後端午節,而後有屈原,紀念屈原的端午文化的豐富與發展。
中國的節日都與時令、節氣相關中國古人在與天地自然的交流中,總結規律,為重要的時間節點,設定祭祀活動,成為後來的節日。例如,中原地區農耕民族透過對太陽的觀察,發現了物候與播種的關係,制定了24節氣。24節氣是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古代社會,人類文明混沌初始,對一切特殊時間點,總是要祭祀膜拜,形成一種圖騰式的原始崇拜。年初年尾、月初月尾,都是要拜祭、重視的,如傳統文化裡,農曆的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五月五的端午節,也就不為稀奇了。
人物與節日相關聯,是民眾情感的抒發與寄託。中國的節日,總能找到對應的人物或神祗與之對應,彷佛有一個與人間相對應的世界,和我們遙相呼應,相伴相守。那些原本只是單純的時間節點,因為有了人物或神祗的參與,變得豐厚、鮮活,動人起來。如三月三,王母娘娘過生日;七夕節,牛郎織女鵲橋會;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奏報……節日,就是民眾情感的抒發與寄託。端午,從最初的圖騰祭祀到屈原紀念,是一次文化的升級。
端午民俗何其多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定是要趨吉避凶、祈福消災的,節日的必要活動自然都是圍繞這些展開的。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前後,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食粽、沐蘭湯、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九獅拜象、遊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都有開展。這些民俗活動,很少能和屈原真正聯絡起來,可見,紀念屈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個內容而已,並不是端午節的全部。
綜上所言,端午節的誕生與屈原等歷史人物本沒有必然的聯絡,端午節從最開始的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而後發展出關於屈原的紀念活動。紀念屈原是端午節文化內容的一次發展、一次擴充、一次昇華……其實無論端午是不是由紀念屈原而設,並不影響屈原在華人心裡的崇高地位,也不會耽誤大家過節、賽龍船、吃粽子、放假、旅遊……
回覆列表
端午節的由來:
1、【屈原說】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得知屈原之死哀痛異常,為防止魚兒吃屈原的身體,紛紛投以飯糰。後來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並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伍子胥說】
在江浙一帶,是說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
夫差拒絕了他的提議,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吳國百姓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4、【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簡單好吃做法:
五花肉300克,糯米500克,花生米100克,綠豆50克,生抽、鹽、料酒、生薑、粽葉、粽繩適量。粽子的製作方法:1.糯米,花生米,綠豆提前泡四小時;2.五花肉切塊用生抽,料酒,薑末,鹽醃製四小時;3.把糯米、綠豆、花生米混合一起;4.粽葉做成漏斗狀;5.加入糯米、花生米、綠豆五花肉鋪平;6..把粽葉卷用粽繩紮緊;7.放進電壓鍋裡,加入水,蒸40分鐘,出鍋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