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神迴歸a

    袁隆平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主要在湖南工作所以容易產生誤導是湖南人……呵呵。他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袁隆平院士還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這個答案就是你想要的,簡單明瞭……不囉嗦

  • 2 # 追劇小魔女J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曾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採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透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 3 # 顏習安利社

    關鍵詞  偶然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現在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裡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因為兒時的這個願望,高中畢業後,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擇,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50多載了。  關鍵詞  實驗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這是袁隆平說過的一句廣為流傳的話,這當然也是他真實的生活寫照。  袁隆平的第一塊實驗田在安江農校,在該校的中古盤7號田內。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與助手們小心翼翼地插入這塊田中。然而,18天后的夜裡,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為。  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時間更長,氣溫更適宜的南方。廣東、海南、福建……不少適於耕種雜交水稻的地方都開闢了他的實驗田,田埂上、小路間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跡。  1979年5月,美國著名的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訪華,農業部種子公司送給他1.5公斤雜交水稻。威爾其帶回國,當年就試種,立即獲得增產。到2005年,美國耕種雜交水稻80萬畝,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比當地良種增產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而在菲律賓、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幾內亞等一些國家,均已開始試種雜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貪心”,他想把雜交水稻推廣到臺灣。  從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實驗田裡究竟花費了多長時間,恐怕誰也沒有統計過。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農科院高階研究員尹華奇,從1966年開始跟隨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記者推算:袁老師從上個世紀1960年代至今,應該至少幹了90年的活。為什麼如此說呢?老尹解釋: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長規律,一年只幹半年活。而袁老師同時把實驗田設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師一年至少幹了兩年以上的活。  關鍵詞  野敗  所謂“野敗”,全稱是“花粉敗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的,地點在海南南紅農場附近的沼澤裡。  1970年11月23日上午,這兩人在這片沼澤裡發現了一片野生稻。在觀察中,兩人發現了3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顯然是由一粒種子發育而成。經袁隆平確定,這確是一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大家都興奮不已。  原來,上個世紀50年代的經典理論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種優勢。”但袁隆平卻始終向權威挑戰,堅信水稻的雜種優勢,走向了對雜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當時三系雜交稻的理論已經成型,缺乏的是實際中的配套。所謂“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而要達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須解決第一代雜交種子這個難題。三系中,保持系、恢復系在尋常水稻品種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種子卻難以尋到。  現在,終於找到了它,就像焦慮的周瑜等來了東風,師徒3人怎不歡欣鼓舞呢?1972年,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號”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袁隆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雜種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礎上,兩系水稻研究成功。  兩年後,67歲的袁隆平又發起了向超級稻的進攻,目前畝產已超過800公斤。  關鍵詞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華盛頓接受了美國科學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稱號。在評選中袁隆平是獲全票透過的。在現場他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  “袁隆平先生髮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吃飯問題……”頗具份量的頒獎詞,出自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之口。  美國科學院是公認的最權威學術機構,能夠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卻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稱號數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鄭重推薦袁隆平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候選人,但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學部委員中,卻沒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申報推薦,袁隆平依然名落孫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授予袁隆平“功勳科學家”的榮譽稱號。  1995年,經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薦,袁隆平終於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多人為袁隆平抱不平。處在漩渦中的袁隆平卻神情淡定:“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老百姓有飯吃。”  關鍵詞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樂家賀綠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一個傍晚,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校園裡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繹著這首名曲。  這時,近旁響起一個女孩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歌聲清脆。袁隆平扭頭一看,見歌者是他的學生鄧則。此時,鄧則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著他,好像在問,老師為何這麼憂鬱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動。鄧則是來看老師的。  當時,袁隆平正處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時常有這麼一位端莊大方的女孩陪著說話解悶,心情自然開朗不少。漸漸的,鄧則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來愈重,仿若就是他尋覓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數年過去了,鄧則也已走上了工作崗位。  一天,鄧則收到了袁隆平寫的一首小詩:茫茫蒼穹/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隻暖心的酥手/穿越悽風苦雨/覓盡南北東西/驀然回首/斯人卻在咫尺中。  原來這是一封示愛詩。匆匆讀完,鄧則不由心跳加速。其實她也早已芳心暗許,從此兩人開始了約會。  1964年正月,一個簡單的儀式後,兩人走到了一起。婚後,同是農校畢業的妻子對袁隆平幫助很大。田間裡,妻子與他一起尋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撫養孩子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丟給了妻子,很少理會。每次與人談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銀婚紀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讓妻子穿上婚紗,拍了一張婚紗照作為紀念。面對鏡頭,看著妻子那嬌羞的面龐,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關鍵詞  唯實  唯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說假話,只做真事。這是袁隆平為人的一貫鮮明風格。  1992年,一家媒體在頭版刊登了一篇座談紀要,發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貶低雜交水稻,說雜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  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當不當院士無所謂,但雜交水稻的清譽卻不容詆譭。袁隆平立即以讀者名義給《人民日報》寫了一封信,標題為《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用鐵一般的事實描述了雜交水稻的現狀和美好的前景。當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這篇簡訊。  除了對科研的態度袁隆平一絲不苟,在生活細節上,袁隆平也是很“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糧食安全保障”獎,載譽回到長沙,在黃花機場受到熱烈歡迎。歡迎儀式快結束時,一位領導才匆匆趕來,領導的隨同人員向袁隆平提議:再要電視臺補拍一個袁和該領導從機場內一同走出的鏡頭。袁隆平一擺手:“這不行,違反了真實性!”其乾脆的回答,使這位領導和隨同人員頗顯尷尬。  袁隆平的求實態度也讓許多記者折服。他數次向前來採訪的記者強調:科學的報道不要組織,不要“擺拍”,不要弄虛作假,一定要像我們搞科學的一樣實事求是。  在湘院士談袁隆平:他乘飛機從來只坐普通艙  紅網5月24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偉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學習袁隆平院士先進事蹟座談會上,與會的在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省會各相關單位專家學者一起暢談隆平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省政協副主席姚守拙出席會議。  姚守拙回憶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時的點點滴滴:“有一年,我坐飛機去北京,當時是坐在飛機上的普通艙,無意中發現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艙,便問:‘袁院士,你怎麼也坐普通艙?’袁院士回答,他從來都是坐普通艙。”按照有關規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資格坐頭等艙,但兩人都選擇坐普通艙。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主席何繼善表示:“袁隆平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甘於奉獻,與當前在學術界出現的浮躁、學術水分等風氣有著天淵之別。”何繼善說:“現在對歌星、影星宣傳得比較多,袁隆平這樣的科學界的‘超級男生’更應該多多宣傳和學習。”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副主席官春雲與袁隆平接觸較多,他說:“袁老師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農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無論何時只要接到我的電話,他都準時來參加,而且還親自參加面試。”  [稿源:紅網綜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南擊退不可一世的蒙古,還是連著三次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