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神玉修羅

    東漢末年時人口原本有五六千萬之眾,經過近百年的戰亂,再加上各種天災不斷,瘟疫橫行,到三國末期人口已經銳減到不足千萬了。

  • 2 # 蹉跎歲月197811678

    主要是戰亂所致。一個是戰爭使得大量男性減少;二是戰亂使得人口生育率下降;三是因戰爭影響生產,造成人口因糧食供給不足而減少;四是因戰爭致使大批人們碾轉流離,也是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

  • 3 # 漩渦鳴人yy

    這個800萬,那事實上也是一個推測的數字,推測是怎麼來的?根據一個國家所敘養計程車兵的數量,然後透過一個配給的公式,比如說十個百姓養一個士兵,這是15個百姓養一個士兵這樣慢慢推測出來的一個數字!當然按照這個公式來推算的話,三國時期軍隊的人口數字是800萬,這一點是可以相信的,為什麼國家是要打仗的,三個國家之間為了生死存亡的利益,拼上最後一滴血,這個時候誰敢藏軍隊,誰敢藏士兵,誰敢藏勞動力,誰如果敢藏勞動力,那就是合國家政策為敵,你認為這些人有好果子吃嗎?所以軍隊人數是不會做假的。

    那有人就會問了,漢朝的時候,那老百姓的統計數字大約也在幾千萬,即便是秦國那時候也有2000萬的人口,那為什麼到三國時期就只剩下800萬人了呢?

    首先戰爭這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比如說冀州,冀州,在袁紹剛剛當政的時候,統計的人口數字有多少?300萬戶人家,也就是說有300多家庭在冀州落戶,可是當曹操打敗袁紹進入冀州以後,人數剩下的多少?30萬人!這已經不是說十不存一的概念了,這是整個地區十室九空,還有一個估計也是逃不了,最後沒辦法在這個地方等死的!只是說更加慘烈一點兒的關中地區,原本關中地區是大漢王朝的行政首府,而且這個地方是大漢王朝的首都經濟區的中心,但是西涼軍在這地方一鬧騰,連大漢的皇帝都餓的受不了,逃出來了,更何況是其他的人民老百姓的,為什麼最後曹操讓漢天子從關中地區遷到許多的,不是因為曹操實力,大漢天子就得聽他的,就是因為關中地區實在是沒什麼人了沒多少土地了沒多少人口了沒糧食了沒辦法,最後只能夠去曹操身邊去討飯吃。

    仔細去檢查一下三國時期各個地區的話,會發現每個地方都爆發過戰爭,一開始的黃巾之亂是席捲天下九州之中的八個州,在這之後,三國每一寸土地都是依靠著士兵的生命,一步一步的打下來的,面試大家認為比較和平一點兒的,比如說益州或者是孫權的江東,前者劉備拿下來的時候打了幾年的時間,後者天天要被山越危險,即便曹操來進攻了,也只能勉強抽出5萬左右的兵力去打防守,可見這個時候山越之和鬧的有多麼嚴重。

    總體而言,打仗最後誰都討不了好,曹操這一輩子對於整個三國曆史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屯田制度給公開化,軍隊來屯田,自己養自己,減少老百姓的壓力,讓老百姓的生產力和生產力能夠解放,不僅增加了物質的生產,而且增加的人口的激增,這是一條國策,一條可以流芳百世的國策,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想不通,說曹操打仗打的這麼慘烈,哪兒來的那麼多的糧食和錢財,他肯定是挖墳,只有挖墳,他才能夠有這麼多的資金去組建軍隊,但曹操表示,我冤枉,我沒挖那麼多的墳!

    所以我們看到曹操這一輩子,他的視力雖然作戰的頻率很高,而且作戰的規模很大,但是它的人口卻一直維持在一種穩定的狀態,並且不斷的向上遞增,這也正是為什麼諸葛亮和孫權這麼著急的地方,我也可以停下來用這種國策來蓄養國曆,但是底子擺在這裡,現在正是你我之間實力差距最小的時候,只能趁這個時候打仗,否則再這之後我就沒資本和你一叫天下了!

  • 4 # 冷清先生

    【三國、西晉人口數量之謎,中國曆代人口比較數量】

    根據《三國志》《三國演義》等史書典籍記載,和後世研究推測,公元265年前後,魏蜀吳三國的人口僅818萬。其中,魏國近500萬,蜀國僅94萬,吳國230萬。《三國演義》:蜀漢劉禪投降時:“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司馬氏篡魏時,據說魏華人口537萬,是不是包括蜀漢人口,不得而知純屬推測。東吳滅亡時:“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官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三十萬。”

    《三國志》沒有記載三國時的準確人口,後世研究主要參考西晉《通典》和《三國演義》的資料,三國時期的總人口資料嚴重不符合事實。《後漢書》記載: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東漢有1067.8萬戶,總人口5647.7萬。後20年,東漢爆發大瘟疫(傷寒、霍亂),曹操《蒿里行》:“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張仲景《傷寒論》自序:“建安紀年以來,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當然,張仲景的人口死亡資料是推測的,並不完全準確。張仲景死於219年,東漢末年既三國鼎立之時。按照張仲景的推測,戰亂、瘟疫致死人口三分之二,人口減少3760萬,其中瘟疫致死2600萬,戰亂、餓死人口1100萬。那麼,至少在張仲景活著的時候,東漢末年人口仍有近2000萬。也就是說,三國初期的人口近2000萬,是後世權威機構推測818萬的兩倍半。後世推測人口的主要依據是《三國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誇張的成分非常之大,也不太科學更不準確。

    【關於蜀華人口】:第一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劉禪投降是,有戶籍共28萬戶,人口94萬,軍隊10萬。古代沒有計劃生育,國家也是鼓勵夫妻多生孩子的,平均一對夫妻一生最少會生四、五個孩子,刨開夭折的孩子,一個正常的家庭的平均人口是5個人。那麼,28萬戶的人口總數是140多萬。第二個問題,蜀漢的28萬戶人口,只是四川成都一帶的資料,蜀漢漢中、南中地區(既今雲貴兩省)的軍墾、少數民族人口沒有計算在內。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孟獲的總兵力有10萬,按照十人出一兵的比例,南中地區各民族人口至少有100萬,漢中、沓中軍墾屯邊的人口有幾十萬。蜀漢的真實總人口應該在250萬以上左右。

    【關於東吳人口】東吳52萬戶,230萬人,羅貫中有一點縮小,但是差距不是很大,但是這個人口主要是漢人的資料。東吳境內的少數民族人口沒有統計在內。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乘坐30多條大船,兵卒一萬多人到達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這是有記載的中國第一次對臺灣行使主權,並且從臺灣徵召了幾萬壯丁。東吳東南沿海的少數民族人口,羅貫中顯然沒有考慮統計在內。東吳境內的其他各族人口數量,不會少於100萬。合理的估計,東吳總人口在350萬左右。

    【關於曹魏的人口】曹魏控制的黃河、淮河流域,在三國時期,是中國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當時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長江以北的人口占據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蜀漢、東吳的人口總和有600萬左右,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那麼曹魏的人口總量,差不多就是1000多萬,是後世估計的500萬的整整一倍。曹魏人口水分大,主要是因為豪強地主階層的隱瞞,隱瞞、漏報屬下家奴、佃戶的數目,目的是減少人口而少繳納稅賦。

    三國早期的總人口是2000萬左右,經過四五十年的三國征戰,人口損失幾百萬降低到1600萬,這是比較科學和準確的估算結果。263年,蜀漢投降;265年,司馬氏篡奪曹魏;280年,司馬氏攻滅東吳,三家正式歸晉。根據《晉書》記載,西晉太康元年既280年,戶口普查的結果,西晉有249萬戶,1616萬人,這個數字基本上水分不多了。太康三年既282年的人口普查結果,西晉有377萬戶,2380萬人。間隔兩年多時間,西晉的戶籍總數增加了128萬戶,總人口增加760多萬人。

    不計算兩年間死亡人口,西晉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新增760萬人口,憑空增加128萬戶,這絕對不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兩年時間,新成立128萬家庭,新生760萬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西晉在兩年之間,青年男女成立新的家庭,增長50萬戶,還是有可能的,300萬戶家庭,每家都新生養一個子女,增加300萬人,這也是有可能。那麼,西晉新增加的另外400多萬人,是怎麼回事呢?

    東漢時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200萬人向西遷徙而去,南匈奴遭到東漢重創,分裂為五大單于部署,呼韓邪單于降漢,36萬匈奴被安置在長城內外。三國、西晉時期,匈奴、鮮卑、羌、氐、羯多個民族,數百萬人口進入長城以內。東漢、三國時期對這些民族,實行羈縻政策(寬鬆自治),對羈縻的民族部落人口,是不予統計入籍(戶籍)的。西晉早期,由於總人口大幅度減少,而且荒地數量很大,就把內遷的遊牧民族安置入籍了,西晉太康三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就包括了內遷的多個民族的戶籍和人口。

    西晉太康三年的人口普查資料,377萬戶、2380萬人中,包括了匈奴、鮮卑、羌、氐、羯等多個民族,北方長城以內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達到400多萬人,80萬戶左右。其中,匈奴、鮮卑、羌的人口都超過百萬,氐、羯的人口數量在四五十萬左右。經過幾十年的戰亂,中原農耕地區的人口大幅減少,和東漢漢桓帝時期5600萬相比,只有不足2000萬,耕地大量荒廢。西晉統計長城以內的各族人口,分配他們墾荒種地,這就為30年後“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患。

    【中國曆代人口數量表】僅供參考。

    象朝(公元前28世紀至前2070年)早期700萬,晚期1000萬。

    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早期1000萬,晚期1300萬。

    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早期1300萬,晚期1400萬。

    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早期1400萬,晚期2000萬左右。

    東周(公元前771年至前236年)早期2000萬,晚期2500萬。

    秦朝(公元前236年至前207年)早期2500萬,晚期3000萬。

    西漢(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早期2200萬,中期五帝時5900萬,晚期5600萬。

    新莽、更始帝(公元9年至公元25年)早期5600萬,晚期2800萬。

    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早期2800萬,漢桓帝5648萬,晚期2000萬。

    三國(公元220年至280年)早期2000萬,晚期1600萬。

    西晉(公元280年至316年)早期2380萬,晚期(漢趙劉聰)北方700多萬,南方800萬,總計1500萬。

    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估計全華人口不會超過1500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宋文帝440年,估計全華人口2370萬。南朝陳霸先582年,全華人口估計2000萬。

    隋朝(公元589年至618年)早期2000萬,中期近4000萬,晚期2500萬。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初唐2300萬,中唐6000萬,晚唐2500萬。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至960年)早期2500萬,晚期6000萬。

    北宋(960年至1127年)早期6000萬,中晚期一億二千萬,其中遼2000萬,西夏1000萬。

    南宋(1127至1279年)早期,南宋6000萬,金4000萬,西夏1000萬。晚期,全華人口8800多萬。

    元朝(1279年至1368年)早期不足6000萬,晚期8000萬。

    明朝(1368年至1644年)早期不足8000萬,中期接近兩億,晚期一億四千萬。

    清朝(1644年至1911年)早期一億三千萬,康乾時期三個億,1911年四個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而立”,怎樣才算“立起來”了?是否有具體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