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娛樂號
-
2 # 每日一搞笑段子
嗯 根據歷史改變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李璵,歷史原型是唐玄宗第三子李亨
天寶三年,上元燈會,各派勢力明爭暗鬥,長安百年繁華,面臨空前危機。這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講的故事。在這部劇中,除了要清除突厥間諜保衛長安之外,朝廷中的大臣們也打響了太子保衛戰。
為何要保衛太子?原因在於,太子在整個劇中受到了皇帝、宰相的排擠,舉步維艱,隨時面臨著被廢的危險。劇中的太子李璵(歷史原型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李亨),在司丞李必(歷史原型為唐代名臣李泌)幫助下,不斷化險為夷。
在唐朝,太子絕對是一個高危職業,隨時面臨被廢被殺的危險。唐高祖時期的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殺;唐太宗時期的太子李承乾被廢;唐高宗時期的太子更是命途多舛,李忠、李弘、李賢、李顯、李旦這五位太子,有三個被殺,活下來的李顯、李旦也是九死一生。
唐玄宗時期的太子也不例外,武惠妃為了讓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聯合了駙馬楊洄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造成了唐玄宗“一日殺三子”的冤案,又聯合李林甫(劇裡叫林九郎),幾次三番請唐玄宗立李瑁為太子,但是唐玄宗並沒有立李瑁,而是立了李亨(劇中名為李璵)。
顯然,《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太子李璵,日子也並不好過。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他的父親“聖人”。“聖人”希望太子能夠得到歷練,治國理政才能得到提升,但同時也擔心其勢力大了之後容易奪權,在許多方面防著他。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朝中大臣,宰相林九郎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也打壓太子,與其明爭暗鬥,這些都成為太子面臨的巨大壓力。
靠兒子登基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14日,(今陝西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馬嵬驛站。唐玄宗及其家人、隨臣、軍隊都人困馬乏。此時,他已無心享受與楊貴妃的恩愛時光,而是焦慮自己的軍隊能否平定叛亂。
就在前一年,公元755年11月9日,范陽、河東、盧龍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隨後攻佔洛陽。第二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燕帝,建元聖武。同年的5月,叛軍破潼關。6月13日,玄宗帶領少數家人、隨臣逃出長安。14日,玄宗逃亡途經馬嵬驛站時,發生了兵變。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馬嵬之變。
安祿山叛亂後,玄宗本想讓位於太子,由於宰相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而沒有實現。長安被攻陷之前,楊國忠勸說玄宗去自己的老巢四川避難。玄宗年事已高,加之貪圖安逸便同意了這項建議。但對於太子李亨來說,一旦到了蜀地,恐怕自己的力量將受到楊國忠的牽制,極有可能永無出頭之日。也正因如此,李亨走了一步險棋——在馬嵬,發動兵變,除掉了楊國忠以及楊貴妃,自己上位。
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在處死貴妃後,帶頭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誅楊國忠一事上陳玄禮與李亨意見一致,但是他仍然忠於玄宗,這令李亨的上位之路變得艱難。
馬嵬之變第二天,玄宗率眾準備繼續西行。當地的父老鄉親希望玄宗不要一味地逃避,他們站在驛道中間,懇切地挽留玄宗道:今天陛下舍此欲向何處?長安才是您的家啊!
玄宗享樂幾十年,自然不願領兵打仗,辛苦度日,但是身為一國之君,此時逃跑卻也羞愧難言。玄宗率領一眾人馬先行,讓太子李亨殿後,安撫百姓,再追趕前方隊伍。
此時,李亨也很猶豫,不知何去何從。那些挽留玄宗不成的人於是又七嘴八舌地對李亨說:既然您的父皇不肯留下,我們願意率領子弟跟隨殿下東行破賊,收復長安。
這個時候,李亨的三子建寧王李倓挺身而出,為李亨謀劃了一條萬全之計: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另立中央。
李倓給出的理由是:唐玄宗入蜀,等於偏安,把大散關以東拱手送給叛軍。而李亨身為太子,有責任收拾精兵強將,收復中原,平定叛亂。更重要的是,朔方軍(唐王朝的一支邊防軍,勢力較強)主力尚在,可以以此為基地。並且,朔方軍的主帥郭子儀、李光弼曾經是李亨的下屬,可以為其所用。
李亨採納了兒子的建議。想到可以收復江山,建立功勳,到時皇位不過探囊取物而已。他不再堅持,派兒子李俶飛馳稟告玄宗,遠在四川的玄宗在現實情況壓力下,並沒有拒絕這一提議。
天寶十五年(756年)7月9日,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經過一番佈置與籌劃,7月12日,李亨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登基後,改年號為至德,並且將當年改為至德元載,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當天,肅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報告這一訊息。
隨後,李亨在兒子以及眾臣的幫助之下,不斷收復失地,逐步平息了安史之亂。
父子反目
但唐肅宗李亨當了皇帝之後,深刻體會到了父親的擔憂,他也開始忌憚起兒子來了,畢竟祖上有這個傳統,而且他自己也是從父親那裡奪權的。
形勢穩定後,李亨開始擔心李倓會威脅到他的皇位。
李倓這個人十分優秀,擅長騎射,也讀了不少書,文武雙全。《新唐書》中記載,“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寧,英毅有才略,善騎射。”
更重要的是,馬嵬之變也是李倓出的主意,平定叛亂也是李倓身先士卒,為李亨奪取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很多人開始說李倓就是曾經的李世民。唐肅宗本來就害怕李倓叛亂,恰巧在這時一些小人挑撥離間,最終導致李倓死亡。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李亨開始信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李亨寵信的張皇后,也蓄意陷害李倓。
關於李倓的死因,《新唐書》寫道:“倓忠謇,數為帝言之,由是為良娣(張皇后在肅宗即位前為張良娣)、輔國所譖,妄曰:倓恨不總兵,鬱郁有異志。帝惑偏語,賜倓死。”李倓為人正直,多次向肅宗揭露李輔國、張皇后二人罪惡,李輔國、張皇后誣陷李倓欲謀害其兄廣平王李豫,肅宗聽信讒言,賜李倓死。
李倓死後,張皇后又把矛頭對準皇長子李豫。
公元762年4月,唐肅宗病重,此時張皇后準備謀害李豫,立自己的兒子李係為太子,張皇后矯詔讓李豫進宮侍疾,並帶著200人準備在宮中發動兵變捕殺李豫。但是當時的宦官程元振和李輔國已經提前知道了謀刺計劃,李輔國出兵在三殿逮捕了張皇后。
唐肅宗驚聞政變,急火攻心,一命嗚呼。李輔國等人擁立李豫繼位,即唐代宗。張皇后隨後也被賜死。
-
3 # 迷人的魔芋晶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保衛戰是由真實歷史改編的。長話短說,現在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歷史典故。
一、歷史原型《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璵的歷史原型正是唐玄宗第三個皇子李亨。天寶三年,表面上風調雨順的都城長安實際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除了要剷除突厥,還要保衛太子。為什麼太子都需要保護。因為太子當時備受皇帝、宰相等排擠,生存空間狹小,太子在司丞李必(歷史原型人物為唐代名臣李泌)的協助下,屢屢逃脫困境。
二、爭權奪位於是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太子都會受到排擠,甚至連親爹皇帝都防著他。其實,在宮廷中,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歷史上,唐玄宗既希望太子能夠學到治國理政之本,同時也怕他翅膀硬了、勢力大了而奪權,所以也要壓制他;而一些朝中大臣,例如宰相李林甫等為了保護自己的勢力,也和太子明爭暗鬥,所以,做太子也不容易。要是沒有人保護,早就人頭落地了。
皇子被殺在唐朝也並不是稀奇事,例如唐高祖時期太子李建成就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殺,唐高宗時期太子李忠、李弘、李賢被殺;唐玄宗時期,更是有“一日殺三子”的慘案。這些可憐的皇子,都是權位鬥爭的犧牲品。可能在某些時候,他們寧願自己只是一介屁民。
-
4 # 宇哥影剪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一些人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比如李泌、賀知章、姚汝能,但是這部劇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說中的故事是作者馬伯庸虛構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角李泌是有原型的,李泌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道家學者,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李泌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但是後來李泌卻選擇了歸隱山林,知道安史之亂的時候,他再次出山。
張小敬這個人物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角色,他在拯救長安的十二個時辰中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至於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張小敬這個人物,其實也是有些模糊的,因為這個名字唯一一次出現就是在姚汝能寫的《安祿山事蹟》中。
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內外混亂,陷入了危局,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跟少年李泌一起合作,在十二個時辰之內拯救長安城的精彩故事,而李泌和張小敬在這個和敵人鬥智鬥勇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回覆列表
確實如此!
林九郎的歷史典型為唐朝有名的奸相李林甫。
唐開元后期,李林甫為實現當上第一宰相的目標,只能與當時為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互相聯合。而武惠妃輔助李林甫的條件就是廢除太子李瑛,兩人聯手後造成當時朝堂和後宮一系列事件。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武惠妃在內施展各種手段,而李林甫為了當上第一宰相,同樣是心懷鬼胎。
二人一內一外,共同找太子的把柄,太子李瑛能不勢微嗎?
當時的唐玄宗正對武惠妃寵愛有加,對自己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也是無比喜歡。李林甫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多年,對唐玄宗的言行和心理早已瞭如指掌,很快,李林甫就成為了第二宰相。
但是,李林甫的野心太大,他要取代第一宰相張九齡,做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
唐開元25年,有一天,武惠妃突然告訴唐玄宗,太子李瑛正在和鄂王、光王一起勾結薛鏽來進行謀反。
唐朝皇帝最害的的就是太子謀反,唐玄宗李隆基也不例外,他立刻召集幾位宰相,一起共同商量馬上廢掉太子。張九齡聽後立刻就進行了反對,說太子是國家之未來,怎能輕易廢掉?而且證據還不足。
這令唐玄宗很是猶豫,本來這件事可以就此打住,但此刻李林甫卻說一句“此蓋陛下家事,臣不合參與。”李林甫的這句話用心險惡,且十分陰毒,更會置太子於死地。
因為這句話聲音不大不小,剛剛能讓皇帝身邊的太監能聽到。而這句話自然就被太監就傳到唐玄宗耳朵裡,再加上好隊友武惠妃的枕邊風,唐玄宗在終於下了狠心,不但廢掉太子李瑛,還在同一天內將他和鄂王、光王一起處死了。
在唐玄宗連殺三子以後,他與張九齡的關愈發緊張,唐玄宗越看張九齡越不順眼,不久便罷了不合自己心意的張九齡官位,任用起順著自己的李林甫。
李林甫終於當上了第一宰相。但後來的太子卻不是壽王李瑁,唐玄宗按照長幼順序,選擇了三兒子忠王李璵(後改名李亨)。他不願宰相和太子走得太近,這樣對他的權力會形成威脅。由於現任太子不是自己所擁立的,李林甫當然十分畏懼,生怕有一天太子上位後清算自己。
《舊唐書李林甫傳》裡寫到“自是林甫懼,巧求陰事以傾太子。”,李林甫因為害怕,總想找機會陷害此時太子李璵。李林甫的打壓下,也幸虧李璵低調,不然也可能會落得個前任太子的悲慘結局。 此後,李林甫雖然深得了唐玄宗的信任,辦事能力也強,但他為了權勢不擇手段,不斷利用自己的權力打擊排斥異己,實為佞臣。唐朝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就有李林甫一個!
由李林甫和兩任太子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唐朝太子實在太不容易了,而太子保衛戰肯定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