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習慣達人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說:“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所以,習慣的重要性對一個人怎麼說都不過分。可是,當前學校教育更多的是給孩子灌輸知識而不涉及孩子好習慣的培養。這樣,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的重擔不可避免就落到了家長身上。然而,因為多數家長都缺少相關的行為科學知識,往往會採取簡單粗暴的嚴厲管教方式。結果往往是家長身心俱疲,孩子對抗或不滿,效果總是不盡人意。經過對習慣培養這個主題的研究,我認為可以採用GRE習慣養成法,也就是定目標(Goal)、設獎勵(Reward)、造環境(Environment),下邊我介紹如何使用這套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優秀的習慣。

    第一步 定目標

    首先,你和孩子需要有一個大的目標,即想要培養哪些好習慣?閱讀或學習的習慣?鍛鍊或運動的習慣?健康的飲食習慣?社交的習慣?…… 有一個大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目標就會無的放矢,甚至都不知道要幹什麼,自然難言成功。此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僅僅寫下目標這個行為,就能提升42%的成功率。可見,定目標不僅能告訴人們要幹什麼,有的放矢,還能為行動提供強大的動力。至於具體要培養什麼習慣,你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先一起列出一系列好習慣,然後討論一下養成各個習慣分別會得到什麼好處,最後留下大家一致認同要培養的好習慣。記住,千萬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參與目標的制定!給予孩子尊重,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獲得孩子的認同才能激發其動力。

    完成這一步後,你手頭上應該就會有一份習慣培養清單了,上面可能有不少習慣要培養,但這還不是馬上行動的時候。同時培養多個習慣看似誘人,卻是個巨大的陷阱,它實際上已經為失敗埋下了禍根。別說小孩,就說說我們成年人吧,年初信誓旦旦立下的多個目標,年末又有幾個實現的呢?顯然,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意志力。根據心理學家鮑邁斯特的研究,每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會隨著使用而消耗。而且,各種不同任務都會從一個意志力賬戶中提取。比如,你想抵制垃圾食品的誘惑會消耗意志力,你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讀書也會消耗意志力,兩者都會從一個意志力賬戶提取。就是說,你每天在各種活動上的能量消耗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這就是多個目標齊頭並進往往會失敗的原因。所以,請從習慣培養清單中先選出一個來幫助孩子培養,待它漸漸成為孩子的習慣,很少消耗意志力時,再啟動下一個。

    一旦為孩子選定了一個要培養的習慣,就要制定一個行動目標,即每次行動要實現的目標。行動目標應該是具體可衡量的,比如,每天記憶10個英語單詞。此外,行動目標不應該過於困難也不宜過於容易。根據研究,過於困難的目標很容易讓人放棄,過於簡單的目標會讓人無聊,“跳一跳,夠得著”的挑戰性目標才是最能激發人們動力的。同樣,行動目標的制定也要讓孩子參與進來,賦予孩子自主感,使行動目標的難度處於挑戰性區域。這也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制定目標的好機會,他或她就終身受益。

    根據具體、可衡量、挑戰性的原則確定了行動目標後,你就可以幫助孩子安排具體的行動時間了。那麼,怎樣為任務安排最佳執行時間呢?這需要你去了解孩子哪個時間段的身體或心理狀況最適合執行目標任務。你可以查閱一下相關研究,也可以與孩子探討哪個時間段執行任務比較好。

    確定了最佳的任務執行時間、有了具體可衡量的挑戰性目標,最好再選定一個合適的地點(運用“造環境”部分的知識選擇合適場景),你就可以將目標任務加入孩子的日程表了,日程表上的任務應該是孩子在一天之中必須要執行的硬性任務。完成了這些準備工作之後,孩子就可以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將期望的行為轉變成習慣了。下面的部分,我將告訴你如何才能讓期望的行為不斷髮生,直到它成為孩子的習慣。

    第二步 設獎勵

    為了驅動孩子的某項行為不斷髮生,許多人往往會採用獎勵或懲罰的方式。但我要提醒你,不要隨意採用懲罰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它不僅不能帶來長期的激勵效果,反而會產生負作用。比如,在以色列的一家兒童日託中心進行的研究中,罰款不僅沒有讓父母按時來接走孩子,還導致更多的家長遲到。所以,如果你想讓期望的行為經常性的發生,請慎用懲罰,多用獎勵。

    對於外部獎勵的運用,也要遵循兩項重要原則。一個是要因人制宜,獎人所需。就是說,想要獎勵發揮最大作用,就必須先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後根據孩子的需求給予相應的獎勵。第二個是要及時獎勵。所謂及時獎勵,就是當孩子完成了你所期望的行為時,應該儘快給予有效的獎勵,這樣更容易鞏固獎勵的效果。及時獎勵之所以如此重要在於它能消除“延遲折扣”的不利影響。所謂“延遲折扣”,就是等待獲得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人們來說價值會越低。經濟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就算稍微延遲獎勵,人們感知到的價值就會大幅降低。比如,僅僅2分鐘的延遲就可能讓6顆巧克力豆的價值縮減到立刻獲得2顆巧克力豆。就是說,立刻獎勵2顆巧克力豆的激勵效果與2分鐘後獎勵6顆巧克力豆相當。

    那麼,有了合適的外部獎勵就能不斷驅動孩子行動了嗎?不盡然。有時候,外部獎勵反而會扼殺興趣、減少內在動力,這是你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在心理學家開展的一項經典研究中,原本對畫畫充滿興趣的幼兒園孩子因為外部獎勵內在興趣反而被削弱了。說到這裡,你可能會犯難。一會兒說外部獎勵可以激勵人行動,一會兒又說會扼殺內在興趣。那該怎麼辦?

    其實,外部獎勵有一個適用範圍。行為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對於傾向於機械勞動的簡單任務,外部獎勵能夠提供有效的激勵。但是,對於需要創造力、記憶力和專注力的任務,外部獎勵反而會幫倒忙。所以,對於無需動腦筋的機械化任務,可以用外部獎勵來激勵;對於認知性的任務,要慎用外部獎勵。當然,如果孩子對某項任務本來就毫無興趣,那麼也沒有什麼內在動力可以削弱。

    那麼,對於認知性的任務,該用什麼方式激勵呢?你可以創造內在獎勵激勵孩子行動。什麼是內在獎勵?我把行為本身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感的行為叫做內在獎勵。比如,你的孩子很愛打電子遊戲,即便你沒有給他任何的獎勵承諾,他也會沉溺其中,驅動他這麼做的是打遊戲本身所產生的內在獎勵。怎麼創造內在獎勵?方法是在孩子執行任務時,能滿足其自主、勝任和關聯的需求。

    所謂自主,就是一種能夠掌控自己行為及其結果的感覺。比如,相比被限定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工作或學習,可以自由的安排工作或學習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或學習場所會讓你感覺到更強的自主感和愉悅感。人們天生有種厭惡被控制的感覺,人們渴望有選擇權,否則就會缺少動力。

    第二個就是勝任。勝任感的產生依賴於自身的能力與試圖達成的目標是否匹配。如果設定的目標過高,能力不濟則勢必產生挫敗感,不利於激發人們的內在積極性。反之,如果目標太低,即使完成目標也無法獲得足夠的成就感,人們會感到無聊,積極性也會漸漸消退。因此,最理想的情況是將目標設定在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狀態,這一點我們在定目標部分已有提及。

    第三個就是關聯。這是一種對關係的需求,如愛與歸屬。當你從事某項活動時,感覺與他人建立了某種關係時,就可以說你經歷了關聯。這種關係涉及各種社會聯絡,如與家庭成員、朋友及其他人。

    所以,創造內在獎勵的一個簡單策略就是“在自主選擇的目標上不斷取得進步”。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呢?第一,要實現的目標必須是行動人主動選擇的,不是外部強加給自己的,這就是我再三要求你讓孩子參與目標制定的原因;第二,你要不斷讓孩子達成行動目標,不斷讓其見證自己的進步,這樣才能感受到勝任感。

    第三步 造環境

    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往往會被我們許多人所忽視,因為我們習慣於認為主導一個人行為的是他的態度或人格等內在特質,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基本歸因錯誤。正是這個原因,你尤其要對環境的影響給予高度重視。

    對於行為的影響,環境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比如,在行為科學家開展的一項實驗中,僅僅讓放置於辦公室的巧克力包裝盒透明化,就能讓人們去取巧克力的次數增加71%,這足以讓人們的體重一年內增加7.2斤。值得警醒的是,人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身上就不知不覺地長出這麼多肉來了。在另一實驗中,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研究者在樓梯口貼上了一張“走樓梯消耗的卡路里是乘電梯的5倍”的告示。結果,就這麼一張小小的告示讓不少人摒棄了乘電梯的習慣,轉而採用爬樓梯上樓的方式。據統計,小告示讓樓梯的使用率提升了50%。

    所以,為了讓期望的行為在孩子身上更有可能發生,正確的策略是遮蔽掉環境中不利的刺激或暗示,同時增加環境中有利於行為發生的刺激或暗示。比如,為了能夠專心的讀書學習,你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而不是留在易受各種因素誘惑或干擾的環境中學習,這樣就遮蔽掉了不利的刺激。又如,你想讓孩子睡覺前複習一下當天學的10個英語單詞,那麼可以將單詞記憶卡放在孩子的床頭,提醒其睡前過一遍。

    在影響孩子行為的環境因素中,除了物理環境,也不可忽視人際環境。某種程度上講,人際環境的影響比物理環境更大。我們知道,人都有一種模仿的天性。如果周邊人的行為是積極的,那麼你更有可能產生積極的行為;反之,你更有可能產生消極的行為。所以,你需要有意識的去打造孩子所處的人際環境,讓孩子多與正能量的小朋友接觸,少與負能量的小朋友接觸。當然,早期孩子最重要的影響還是來自父母,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那麼孩子必定會從中受益。如果父母愛讀書愛學習,潛移默化之中孩子的行為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反之,如果父母自己整日玩遊戲刷朋友圈,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去讀書學習,可想而知,孩子會有什麼感想。所以,想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就先從自己做起吧。

    制定了合理的目標、設定了有效的獎勵、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之後,你和孩子就要行動了。為了監督和激勵孩子行動,你可以對每次行動結果進行記錄。比如,如果孩子完成了當天的行動目標,可以在日曆上打上一個√,沒有完成則打上一個×。這樣,如果出現了×,你就可以尋找原因,幫助孩子尋找對策加以改進;如果出現了√,孩子就會獲得一種小小的成就感,這會激勵其不斷前進。

  • 2 # 育兒之路小桔燈

    1. 從小事做起

    好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從小事慢慢培養,比如寶寶吃飯坐不住,跑來跑去,吃一口玩幾分鐘,沒吃幾口飯都冷了,因此可以給寶寶買個寶寶餐椅,讓寶寶學習大人的樣子,吃飯的時候就在餐桌上吃飯,漸漸的寶寶一到吃飯時間就會主動要求坐到餐椅上。

    2. 家長身體力行

    一歲多的寶寶模仿能力已經很強,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品質和習慣的養成,比如吃東西之前要洗手,可以帶著寶寶一起洗手,慢慢的寶寶就養成了洗手的好習慣,因此做父母的要身體力行,父母喜歡看書就會培養一位愛閱讀的小寶寶。

    3.不要經常說“不”

    這個危險,不能碰,經常會有家長在寶寶身邊叮囑,其實幼兒期的寶寶好奇心很強,越是不讓他們碰的卻總是想辦法摸摸,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進行示範性引導,比如寶寶看見大人掃地,我們可以示範給寶寶看,讓他跟著做;看見大人在洗衣服,他們也想動手洗,我們可以帶著他們一起,慢慢的你的一舉一動就在寶寶腦海中記憶下來,我們可以給與他們鼓勵,漸漸的從模仿你的動作就會喜歡上這些,開始養成了做家務活的好習慣。

    4.持之以恆

    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習慣的養成更是這樣,剛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有的父母就擔心寶寶吃的慢,弄得到處都是,於是就開始喂寶寶吃飯,這樣寶寶就更不願意自己吃飯了;平時可以給寶寶講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比如《孔融讓梨》 、《狼來了》等,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教育。

    總之孩子的習慣養成不是一日之功,我們要在平時生活中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建立養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祝大家的寶寶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即將臨盆該怎麼囤貨待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