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史
-
2 # DELICIOUS764
大明王朝講過二百七八十年的時間,其實走了非常多的彎路,其中第一個彎路就出現在土木堡之變上。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造成明朝整半個朝廷,幾乎被有效勢力消滅這其中所帶來的影響是至深的,如果不是于謙和朱祁鈺力抗,最終挽救了瀕臨滅絕的臨朝大明王朝,可能也就想過不到百年就結束了。
而隨後明王朝在東廠西廠的問題上一直模糊不清,造成東廠西廠1度4大錦衣衛的存在,也變相的讓明朝出現了內部的分裂。
而朱元璋去除了丞相制,對於明朝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打擊,作為明王朝來說,皇帝是可以能夠掌握全域性的人物,但是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夠像朱元璋那樣有能力,所以我們看朱元璋之後的明王朝,在出現了內閣制之後,是完全和皇帝的皇權進行了分治。而這對於一個統一的帝國來說,其實是不好的存在。
而到了嘉靖和萬曆年間,兩個皇帝將近百年的時間不上操,這更是對於一個王朝是致命的打擊
而因為皇權的落後,造成了東林黨的四大,也是明王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畢竟像東林黨這樣的,只知道吵架,不知道幹活的市裡,對於王朝來說,其實是一個特別大的一個威脅,所以我們看因為東林黨的存在,而造成了明朝正前的不斷,在扯皮當中互相消耗,直到最後滅亡,其實一點也不可惜
-
3 # 宋安之
明朝身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之一,按理說皇帝應該言出法隨,中後期卻被言官罵的狗血噴頭,被文官集團所牽制。按理說不應該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結果卻亡了。按理說不應該有藩王造反成功的,結果燕王朱棣成為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明朝這個朝代給了我們很多的精彩,也留下了太多遺憾,今天我們來說說明朝走了那些彎路。
明朝制度的彎路在於海禁與藩王制度。發展過程中的彎路在於土木堡之變後造成的政治格局,還有就是對於言官輿論的控制逐步放鬆,導致明末言官給人一種噴子的感覺。疆域的彎路在於對於邊遠地區經營的沒有足夠耐心,導致了巔峰過後很快的縮水,甚至一些不瞭解歷史的人以為明朝就明末那點疆域。
先說說明朝海禁,明之海禁最初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面對東南沿海的倭寇騷擾,為了防止與國內其他勢力勾結,重新開始實施元朝的海禁政策,主要是商禁,不準民間私人出海,但官方交流活動是不受影響的,比如說鄭和下西洋。
海禁雖然一定程度上起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嚴重阻礙了當時明朝與世界的交流,當然海禁也有鬆弛時候,如果倭寇之患不嚴重了就形同虛設,比如說永樂洪熙年間,倭寇之患嚴重了海禁政策就跟著加緊了,比如說嘉靖年間。
明朝後期的隆慶開關才徹底廢除海禁,當時中國迅速與世界交流,取西方之先進,一時之間明朝的軍事與文化發展的相當不錯,有點類似於歐洲文藝復興的樣子。
有了明朝海禁的標本,後世清朝更是有模有樣的學習並加以改進升級成為閉關鎖國。
藩王制度,明朝的分封制供衛皇權並沒有錯,但是太祖時期沒有把握好,造成了藩王尤其是九大守邊塞王權力過大,為日後燕王朱棣的逆襲成功打下有利條件,朱棣逆襲成功後,害怕藩王再造反,就以經濟特權換取藩王兵權還有政治特權,並且限制藩王人身自由,一般情況下都不得出府邸,藩王有如圈養動物一般,起不了供衛皇室的作用,並且還因為明太祖定下世襲制不降爵的規矩吃垮了明朝。
明太祖的政策是相信重用血緣親人,明成祖的政策是不相信,多重限制,只相信其他外人,結果造成皇權式微時,藩王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明朝皇帝沒有把握好藩王的作用,最終藩王成為圈養動物,並且如同蛀蟲一般,起到了反作用,南明時期的四帝一監國都是藩王出身,他們失敗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明朝圈養藩王的環境之下是出不了那種文韜武略之人的,可以說制度上的問題造成供衛皇權的藩王成為無用乃至拖後腿的存在。
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準,這次事件真正的損失不在於兵力損失,不在於皇帝被俘,不在於國力衰弱,而在於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非要帶上一大批武將勳貴,這些武將勳貴與皇帝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以說是明朝皇帝統治國家的基礎,結果都折損於土木堡,朝廷留守的大臣並非是與皇權那般親密,並不是榮辱與共,所以他們在這個權力真空期迅速代替了那批武將勳貴的位置,並且報團成為文官集團對皇權產生了很嚴重的威脅,內閣勢力也因此水漲船高,明朝的政治結構大洗牌,皇帝對於國家控制大不如前,造成了文臣集團的崛起,並且為以後的黨爭埋下了伏筆。
明朝的言官也是一大特色,言官的職責在於監督皇帝,為國為民而進言,前期操作的很好,像明仁宗時期的李時勉為了國事頂撞仁宗,氣的仁宗臨死前還對其念念不忘咬牙切齒,宣宗時被赦免,成全了一段佳話。
明朝皇帝也注重於發揮言官的作用,明孝宗時期甚至廣開言路,鼓勵言官進言,同時皇帝為了名聲,一般情況下不會處罰言官,後來隨著這個漏洞被發現,很多言官為了名聲開始罵皇帝而不是為了國事,最終言官成為噴子一樣的存在,失去了最初的用意。
疆域方面的彎路在於,明朝巔峰來的太快了,在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期間達到巔峰,像統治今天東北還有西伯利亞一部分的奴爾幹都司,西藏的烏思藏都指揮使司,統治西域東部的哈密衛,還有中南半島管轄機構三宣六慰,南洋蘇門答臘巨港的舊港宣慰司,加起來起碼上千萬疆域。
因為發展太快,邊疆離心力太重,而且幾十年後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像三宣六慰慢慢的就退出了中南半島範圍。舊港宣慰司也被放棄,明朝勢力短暫存在過後退出南洋。
西藏方面也是慢慢退出,雖然還有一定軍事力量,但主要採取眾建分封的方式,貶低西藏帝師的地位,再增加三法王和五王,讓他們互相加以牽制平衡,同時如同清朝時期每個皇帝都有蒙古大汗尊號一般,明朝在西藏也有類似的,如明太祖和馬皇后就被西藏視為文殊菩薩和度母的化身,明末崇禎帝也被藏族認為是文殊室利的化身。
東北奴爾幹都司明朝勢力最先退出西伯利亞部分,因為實在是鞭長莫及,之後隨著國力衰落,明朝不再直接管轄東北,而是留下軍隊,地方高度自治,利用地方民族矛盾加以平衡牽制,使之出現不了強大勢力,不過最後玩脫了,造成了努爾哈赤的崛起,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北大部差不多是羈縻統治了,直接統治的也就是遼東了。
哈密衛僅僅統治著西域東部,雖然有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明庭的無心進取西域但也太少了,而且是幾失幾得,終於在嘉靖年間徹底放棄。
明朝的疆域統治的確有些失敗,縮水太快,沒有鞏固了明成祖時代的成果,並且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當然縮水快不能代表沒有統治過,而且元明統治過西藏東北這些地方雖然沒有一直牢牢控制在手,但逐步統治之下也為之後清朝再度統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像明朝這些彎路,清朝看的清楚的很,也總結了太多太多,比如清朝對於輿論控制,對下延綿康乾盛世一百多年的文字獄控制人民思想,對上言官不聽話的不客氣就是直接殺,結果明朝興風作浪的言官在清朝基本上成了擺設。
當然以上這些明朝彎路並非抹黑,而是本著客觀的態度來指出這些不足之處,畢竟人無完人,王朝亦是如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明朝對於華夏文明的恢復,還有遠邁漢唐的豪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骨,四大名著其三的文學昌盛,聖人王陽明流芳東南亞各國的心學。這些貢獻都值得學習懷念。
-
4 # 季我努學社
明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明朝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時候,商品經濟不斷髮展,近代化,萌芽,西學開始深入中國社會。放眼世界,隨著地理大發現的完成,新航路開闢,新大陸發現,世界貿易不斷髮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但是明朝卻未隨著世界發展的潮流,仍屹立於東方,在全球大背景下,明朝究竟走了哪些彎路呢?
首先,從經濟上來看,商品經濟未得到良性發展。自然經濟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同時發展的是明朝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和海外貿易需求巨大。既西漢、宋之後,明朝商品經濟繁榮,農業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具有經濟功能城鎮大量出現,農業人口棄農從商,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幫,市場經濟萌芽,但是明王朝沒有抓住開啟近代化關鍵的一步,相反還對其進行了干擾,貨幣政策、稅收賦役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對商品經濟進一步成為成熟的市場經濟起了阻礙作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始終存在更是阻礙了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機遇,而同時代的西歐積極拓展海外貿易,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其次,明朝此時進一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沒有進行政治近代化改革。明初,廢丞相,使得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作用更為削弱,後設內閣,但是內閣卻始終為取得合法地位,又同時讓宦官牽制內閣,國家政治運作受到極大影響,後期政治混亂。明朝高度維持的皇位繼承製度,併為按照賢能與否未辨準,使得明朝出現許多政治才能不高的君主,這些君主並不適合掌握國家權力,也未能做到一個君主的責任。分封宗藩制度到後期產生了腐朽的寄生階層,人口越來越多,給國家財政造成巨大壓力。整個專制主義集權下的商品經濟是得不到國家政策保護的,未適時改革政治制度,而同時歐洲等級君主制發展,一定程度上市民等階層也參與了國家政治生活,市民利益得到重視,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此外,明末的新民本觀念未及時演變成近代民主思想,相反還是明朝處於整個傳統儒家思想的統治下,並與科舉制度相結合,進一步發展了君權神授的合理性,使得思想文化專制更進一步為政治專制服務。在面對明朝後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傳統儒家思想提供不瞭解決方案,明末出現的反傳統思想也未能跳出傳統儒家思維範疇,更沒有動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未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
明末思想家李贄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簡史》,張帆
2.《中國近現代史》,朱英,章開沅
-
5 # 青年史學家
以我們現在來看,明朝到底走了哪些彎路,以至於明朝最終走向了滅亡。明朝的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明朝後來的政府的錢出了問題。
明朝首先在皇室成員的分封問題上就走了彎路,按照某位著名學者的說法,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更迭都遵循一個血酬定律,即祖宗用鮮血打下的江山,後代自然能夠無條件的繼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對於皇權的嚮往是非常渴切的,因而等他坐上了皇位之後,立即開始分封自己的子孫,以求大明江山永保。
在明朝中後期,朱明皇室成員大爆炸,分封也越來越濫,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有統計說明朝中後期的朱明皇室成員達到了50萬人。
而明朝是不重視商業稅的,每次在國家財政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透過加徵農業稅的方式來增加收入,因而得罪了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民。
因而到了明朝末期,在內外均有敵人的情況下,明王朝走向了崩潰。
回覆列表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很多鮮明的特點,這也成為今天的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而在明朝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在今天看來屬於失誤的操作,影響了明朝的發展,成為所謂的彎路,其中包括:
1、恢復分封制
分封制是周朝的創舉。在推翻商朝後,周武王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對參與滅商的功臣、商朝遺民等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透過分封周朝擴大了疆域,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
但是分封制的隱患也是很明顯的,西周滅亡後,中國開始了長達五個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而主角就是失控的諸侯國。因此分封制在秦朝建立後被廢止。
但是分封制也在不斷復活,比如漢朝,以及明朝。
朱元璋相信,自己的兒子能夠更好地鞏固邊疆,特別是鞏固老朱家的統治。殊不知,他死後,朱棣趁機作亂,推翻了自己的孫子。
可以說,分封制在起到一定作用後,在明初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這些阻礙了明朝的迅速強大。其後數十年,皇帝都在忙著削藩,而諸侯也成了吃垮大明帝國的毒瘤。
2、改革官制
草民出身的朱元璋,立志要建立一個純潔的新王朝,要和前朝不一樣。因此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案,向存在了千年的丞相制度開了刀,其結果就是,朱元璋每天都累個半死。
而在朱元璋去世不到一百年,一個新的比丞相更可怕的機構最終形成,即內閣。可以說朱元璋費盡心思進行的官制改革,最終還是被歷史打敗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