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系學生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史事如煙,惶恐答之。
初,左公屢拒湖南幕府,時人謂之,左公不高畫質廷,以為孱弱。後左公遍訪諸地,嘗觀太平天國之事,左右亦多勸之,左公心志愈堅,故棄太平,入清軍。
左公於清,心中亦有不忿,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也。故有遲疑。左公常慕林公則徐,魏源者,友江中源,師賀長齡,鹹清廷人也,以如此,左公自不可與之為敵。
左公一代儒者,深受儒意,曾公國藩多以“保護儒家”誘之,左公不能抵。
世事天道,人也乃歷史推者,慮己慮時,方做決定,聖賢不能例外也。
金陵少年,區區童子,姑妄言之,各方家姑妄聽之,切勿責備。
-
3 # 折緣
公元1951年,洪秀全在廣西傳教事業取得巨大成功,然後趁機於金田發動起義,轟轟烈烈,攪得清廷東南半壁一片混亂的太平天國運動解開了序幕。
然而,這個時候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湘軍著名的代表人物左宗棠在做什麼呢?
這一年,左宗棠業已39歲了,經歷了三次科舉落地之後,一直關注時事的他,還在湖南做教書匠,但他的名聲在湖南其實很響亮,老左受到過兩江總督陶澍的賞識,跟名滿天下的林則徐也能談古論今,針砭時事。
然而,一直到了1852年,太平天國圍攻長沙,省城危急之際,左宗棠才在郭嵩燾等人的勸勉下,應當是的湖南迴圈張良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之中。
從左宗棠中青年時期的經歷來看,他是一個很有政治理想,並希冀大展抱負,一場所願的人物,太平天國,對於左宗棠而言,是科舉之外的一次出仕良機,但這個機會,他卻並沒有立即投身到清廷陣營,這就不免讓人猜測,當是的他到底是在想什麼呢?
老左一生最大的遺憾,估計莫過於沒考上進士,不是正經科班出身,1875年,正在辦新疆軍務,討伐阿古柏關鍵時刻,他突然上奏摺要到北京參加進士試,後來是朝廷賜予了他同進士出身才就此作罷的。
從這個事情上看來,似乎左宗棠在意進士出身的緣故是在於官場注重科舉正經出身的緣故,但我們不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這何嘗不是一種十分隱晦地表達對清廷科考制度的不滿呢?
老左在1835年贅居妻家時,曾十分苦悶地寫下了一幅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讀了那麼多書,居然還是個吃軟飯的,想來他的內心是十分煎熬的,心中這股憋屈難免不會遷怒於清廷的科考。
所以基於這種猜測,我們不難想象,老左不願意立即出來做事,是有點想法的。這個想法大抵有兩個方面。
其一,太平軍驟然興起,局勢還不明朗,到底這是一個諸如李自成之類攪亂社會秩序的流賊,還是如朱洪武一般驅除韃虜的梟雄,老左一時半會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從後來他積極攛掇曾國藩割據東南半壁對抗清廷來看,老左其實對清廷沒有多少好感。
而當太平軍挺近湖南,威脅長沙的時候,太平軍的具體情況也逐漸傳遞到了左宗棠這裡,透過關於太平軍的行為,老左就已經知曉,這是一股站在自己對立面的勢力,絕對是不可能成事的,自古以來,造反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想要成事,沒有地主以及地主知識分子的支援,那是不可能的,而太平軍卻是把所有地主得罪了個遍,所以太平軍成為了自己必須要阻止得物件,於是這個觀望期結束,只有暫時投身清廷陣營,邊剿太平軍,繼續觀望。畢竟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就是個好例子,黃巾平定之後,就是一個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
其二,老左在還沒有發跡的時候,給友人寫的信中經常署名葛亮,以此自比諸葛孔明,可見老左自視甚高,想要得到如劉備三顧茅廬那樣的待遇,才肯出來治國安邦。這種心態其實很正常,早早隨便找個幕府投下去了,不受重視還不說,難免受到輕視,最後淪為冷板凳。
所以他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先抄一抄自己的身價,然後藉機可以直接展示自己的才能,獲取一個更大的舞臺,太平軍圍長沙,恰好是一個不錯的時機。
綜上,我們可知,左宗棠其實也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物,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不過話又說回來,那個時代,沒有點政治權謀,是混不好的。
-
4 # 看不見的角落
太平天國剛爆發的時候,左宗棠不過是一個舉人,加入清軍有能做什麼呢?
奇人左宗棠
我一直都不相信,有才能的人可以顯眼到像毛遂自薦裡說的那樣——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直到讀到了左宗棠。
所有見過他的人,都是讚不絕口,認為他是奇才。像陶澍(清末名臣,傳說中老婆被掉包的那個)這樣的晚清名臣,兩人見過一次面,直接就成親家了。
有才是有才,可左宗棠科舉上不太完美,只是個舉人。對於絕大多數讀書人來說,考上舉人就夠了。對於高階官員來說,差的遠了。
在正常情況下,左宗棠是要蹉跎一輩子了。大機率情況下就是給人當個幕僚智囊,籍籍無名到老。
命運弄人,正好趕上了太平天國,他才有機會突破科舉的封鎖,建功立業。
出山要靠請
左宗棠如果主動去加入清軍,總不能上陣殺敵吧,其實做的還是參謀幕僚的事情(名聲在那裡,總不能做個文書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過的絕不如後面在湖南那般舒適。前途也遠不如從朝廷中央下來的曾國藩(之前他就是二品文官)、李鴻章。
左宗棠出山,是湖南巡撫求著出來的,話語權極高。
原因也很簡單,清朝地方官員是中國歷史上最忠心的,因為他們身上都有守土之責。丟了土地,要麼從賊,全家game over;要麼戰死;要麼殉國。
為了保住身家性命,湖南地方給了左宗棠極大的自主權,做出的一番成績也都是他自己的。
加上清政府把各項權利下放給了地方,做起事來絲毫沒有束手束腳的感覺。左宗棠很快就展現了他的作用,一舉扭轉了湖南的局勢,在朝廷、皇帝那裡掛上了號。
後來那就更不得了了,有本事的人就是有本事,走到哪贏到哪,成了定海神針一般的人物,還和不少地方大員結下了香火情。於此同時,仕途自然也是節節高升。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5 # 小丞相說史
左宗棠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但是脾氣很不好,自詡神高,不願屈就,如果不是機遇好,很有可能就會被埋沒。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左宗棠真正帶兵參加是在1860年9月。而1851年到1860年這幾年,左宗棠沒有加入清軍費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1.沒加入卻一直在做事。
太平天國運動很快就蔓延到湖南,在圍攻長沙時左宗棠一直都在湖南巡撫衙門做幕僚,給巡撫做軍事顧問,先是張亮基,後是駱秉章。他們兩個人都推薦左宗棠,於是朝廷任命他為同知。但是他沒去,一直都在巡撫衙門。
1856年,曾國藩上奏皇帝舉薦左宗棠,說左滿腔熱情且在負責籌集軍餉上出了大力氣。再加上左宗棠的好友郭嵩燾的舉薦,他獲得兵部郎中,並賞戴花翎。但是曾國藩不是很喜歡左宗棠,因為左不太聽話,導致那幾年都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一直都在搞後勤,當軍師。
直到1860年,朝廷一直催促曾國藩打出點成績來。曾國藩一籌莫展,此時胡林翼又向曾國藩推薦左宗棠,曾國藩才同意左宗棠組建部隊。於是左宗棠才正式開始組建自己的隊伍,名稱是“楚軍”。
所以他沒加入,卻一直在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而努力著。2.左宗棠身上沒有功名。
左宗棠為什麼大器晚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舉之路不順暢。否則他可以早點進入皇帝和朝廷的視野,不用別人一直推薦,也不至於一直被曾國藩等人壓制。
左宗棠在科舉路上並不如意。1827年,16歲參加長沙府府試,獲得第二名。1832年,他參加湖南鄉試,本來已經被刷掉了,結果那年開始對落選的也要重閱,並從中補錄6個名額,他上榜了,很幸運成為了舉人。
但是從此以後,幸運之神就沒有再降臨在左宗棠身上,他的科舉之路止步於舉人。此後他曾經四次試圖參加會試取得進士功名,前三次沒考上,最後一次是在1860年,也就是他48歲時。但是那一次他還沒進京,就已經去組建楚軍了。
一個舉人如果不是恰逢太平天國運動,可能他就一直在做教書先生了。3.沒加入是因為不會做人。
左宗棠雖然在曾國藩幕府待過,但是他們的關係並不好。早在左宗棠還在湘軍建立初期,同曾國藩一起組建湘軍的王珍同左宗棠關係不錯,但王與曾關係並不融洽。一次擊斃30個太平軍的戰鬥報告起草後,曾國藩簽了字,結果左在最後的呈報件中過分誇張,引起曾國藩不滿,從此結下樑子。
曾國藩對他的不滿,直接導致曾國藩在後面幾次有機會讓左帶兵時都沒同意。在攻打安慶時,左自告奮勇申請帶兵,曾國藩拒絕。後來左朝廷想讓左進四川平叛,曾又阻止。好在還有他的好友胡林翼力保他,不然他根本沒有出山的機會。
左宗棠不只和曾國藩不和諧,除了胡林翼、王珍、郭嵩燾等幾個懂他的人外,跟很多人關係都不好。左宗棠性格古怪、脾氣不好。在駱秉章巡撫衙門做幕僚期間,一名官員被撤職了,這是左宗棠鼓動的。雖然他是正確的,但是被政敵們一擁而上彈劾他,說他才是真正的巡撫。最後差點下獄。
所以,正因為人際關係不好,看好他的人舉薦也會被龐大的敵人隊伍給拖後腿。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一些淺見(๑><๑)
-
6 # 安定郡小書生
左宗棠,字季高(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太平天國從1951年1月金田起義開始,3月洪秀全廣西武宣登基稱王,同年秋攻佔廣西永安,12月於永安分封諸王;1852年4月永安突圍,北上圍攻省城桂林不克,繼續北上;5月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攻克道州、郴州;8月西王蕭朝貴聞長沙兵力空虛,率偏師進攻長沙。
左宗棠就在太平軍圍攻長沙之際,在郭嵩燾等人的勸勉下,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其實左宗棠加入清軍還是很早的,要知道曾國藩是同年11月清政府命令與湖南巡撫張亮基開始辦理團練。
此時的左宗棠已經40餘歲了,當然此前左宗棠的名聲已經非常響亮了,湖南巡撫張亮基也曾多次向他丟擲了橄欖枝,都被其拒絕,直到最後在好友的勸說下才投入張亮基的幕府。這一切都與左宗棠的性格和早期經歷是分不開的,要知道左宗棠一生沒有中過進士,科場的失意致使未能沿著“正途”入仕,這對一個封建士大夫而言,絕對是一生的缺憾。但是左宗棠絕非碌碌無為之輩,潛心經世之學,其志向和才幹得到了賀熙齡、賀長齡兄弟等名流顯宦的賞識和推崇,且所結交的都是胡林翼、陶澍、郭嵩燾、江中源等有識之人,崇拜的是林則徐、魏源此等開眼看世界之人。
其實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胡林翼向時任雲貴總督林則徐推薦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1850年(道光二十九年)返鄉的林則徐約左宗棠於長沙舟中相見,兩人徹夜長談,事後林則徐稱讚左宗棠是“不凡之才”“絕世奇才”,期許良厚。
而且左宗棠所結交的之人都是仕途顯赫之人,其中兩江總督陶澍既是親家,又是相知好友,而左宗棠非進士出身註定其仕途不能沿著“正途”入仕,面對別人丟擲的橄欖枝,左宗棠出現猶豫、徘徊完全是正常的。何況左宗棠是一個具有真才實學之人,待價而沽,要賣自己不但要賣好價錢,而且賣給識貨之人。
最終,左宗棠在炮火連天的日子裡縋城而入,巡撫張亮基大喜過望,將全部軍事悉數託付給左宗棠。在左宗棠的輔佐下,太平軍圍攻長沙三個月不下,撤圍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
回覆列表
(1)那時候左宗棠對清廷失望那是肯定的,對清廷和太平天國間支援誰,也確實猶豫過。這是毋庸置疑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活圈子兒,從人情世故上講,左宗棠也不可能有意加入太平天國。左宗棠的精神偶像林則徐、魏源,老師賀熙齡、賀長齡,親家陶澍,同學陶澍、郭嵩燾,好友江中源、等人都是清廷官員或為清廷做事,左宗棠不可能與他們為敵。
左宗棠畢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你反儒、滅儒,自然會受到儒生地反感。否則曾國藩也不好打出“保護儒家”的旗號。這個旗號對漢人精英是很有誘惑力的。
(2)左宗棠對咸豐非常感恩,清廷即使對左宗棠有懷疑,但對其基本上還是放心的,即左宗棠不會反,有了這個判斷,過去有什麼其實是不必在乎的。
“王八旦滾出去”事件發生後,咸豐也並沒有偏聽滿人官員的一面之詞,而是派人調查問題真相。最終,咸豐對左宗棠進行大幅度提拔。至此,左宗棠對咸豐的“知遇之恩”一直掛在心上!
我相信左宗棠對咸豐的感恩之情,一個草根在民間受苦,雖然有大才卻苦無施展才華的時機,這對於人的痛苦是非常強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