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媚讀史

    紀曉嵐並非鐵齒銅牙,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他與大多文人一樣,都渴望貨與帝王家;為了往上爬,他同樣會鑽刺打點拜山頭;為了取悅乾隆,他放出的“彩虹屁”絲毫不比和珅遜色。

    在紀曉嵐的仕途中,除了乾隆,還有一個人,對其影響至關重要,他就是劉統勳。沒有劉統勳,紀曉嵐難有出頭之日。說劉統勳是紀曉嵐的伯樂,絲毫不為過。

    紀曉嵐的仕途起點

    1724年,紀曉嵐出生於直隸河間府,他爺爺紀天申是清朝的基層小官,父親紀容舒是中層官員,曾擔任過知府。後來,紀容舒被調到戶部任職,紀曉嵐也跟著到京城生活。

    十六歲時,紀曉嵐回老家參加童生試,可惜的是,名落孫山。他沒有放棄,而是加倍努力學習,終於在七年後,取得鄉試第一名。那年的鄉試主考官,是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另一位是阿桂的父親阿克頓。這兩位大佬,看到紀曉嵐的試卷,覺得人才難得,就一致點其為解元。

    1754年,紀曉嵐參加會試,考中會試第二十二名。在殿試中,他發揮出色,考中二甲頭名。這時的紀曉嵐,剛剛而立之年,得意沒過幾年,不幸的事就降臨了。

    被捲入“盧見曾案”

    清朝的兩淮轉運使是個肥缺,也是貪墨重災區。1768年,新的轉任使尤拔世上任,發現公款都被貪沒了。於是,他向乾隆上報,說歷代轉運使都有問題。乾隆大怒,一邊命令江蘇巡撫審查案件,一方面下令查抄前轉運使盧見曾,並要求知情人保密。

    盧見曾當時在揚州,面對審問,他否認自己有問題;被抄家時,僅有數十兩銀子,連一身像樣的衣服也沒有。乾隆遊江南住過他家時,親眼見過其富裕程度,一看就抄了那麼點錢,明顯不對勁,感覺有人提前給他打招呼了,於是下令繼續查。

    後來,盧見曾的鄰居出來揭發,說他提前將錢財轉移了。乾隆一查到底,發現走漏風聲者是紀曉嵐。紀曉嵐為何會提前給盧見曾通風報信呢?

    原來盧見曾有個孫子,叫盧蔭文。盧蔭文娶了紀曉嵐的長女,是紀曉嵐的女婿。因此,盧家與紀家是姻親關係。看著盧家落難,紀曉嵐能做的就是提前報信。具體的通風報信手法,正史上沒有記載,《清朝野史大觀》裡面有這個故事。

    話說,紀曉嵐得知查抄盧家的訊息後,拿出一個空信封,裡面裝了一把鹽和一把茶葉,然後封上,派人趕緊送到盧家。盧見曾一看,剛開始不理解,後來恍然大悟:鹽,鹽案;茶,查抄;鹽案虧空查封。於是,盧見曾很快便轉移家產。

    乾隆得知紀曉嵐告密後,派劉統勳來審查。這時的紀曉嵐,已經是劉統勳的門生,但劉統勳這個人,剛正不阿,而且這個案子,朝野上下都盯著,一旦徇私舞弊,後果難以想象。所以,劉統勳並沒因紀曉嵐是門生而網開一面,直接公事公辦,將其發配至新疆。

    劉統勳助力,紀曉嵐起“死”回生

    乾隆是一位喜歡附庸風雅的天子,對文化事業也很上心。他想編纂《四庫全書》時,任命了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勳為Quattroporte。但乾隆知道,這麼巨大的文化工程,少不了一個學富五車的總編纂官。

    這時,劉統勳想到了紀曉嵐。於是,他先對乾隆一番謳歌,接著又賣關子,變著法子舉薦了紀曉嵐。

    乾隆一看,紀曉嵐犯下大錯,又是你劉統勳的門生,你這是來講情,因此,乾隆很不高興。劉統勳說了一段:

    “臣蒙聖上恩寵,處於高位,自當鞠躬盡瘁……今萬歲求賢若渴,臣若知而不言,致人才埋沒,豈非罪在不赦。臣嘗思古人名言,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接著又說紀曉嵐到新疆後,如何如何反思、後悔,願意為皇帝效犬馬之勞。乾隆也覺得,紀曉嵐是個才子,擔任總編纂再合適不過,處分也差不多夠了,於是將其調回京城。

    換作其他人,一旦被髮配邊疆,可能再難有出頭之日。紀曉嵐的山頭拜得好,才能起死回生。

    紀曉嵐回京後,開始編纂《四庫全書》。經過其多年的努力,甚至要承擔巨大的風險,這套規模宏大的叢書方告完成。紀曉嵐成就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也成就了紀曉嵐。

    秋媚說:如果說紀曉嵐是千里馬,那劉統勳就是他的伯樂。有伯樂相助,紀曉嵐不僅險象環生,而且功成名就。

  • 2 # 軌道交通設施

    *師生關係,乾隆三十五年,乾隆皇帝接受大臣的建議,決定編 早乙纂一部囊括中國古今圖書典籍的大叢書—— 《四庫全書》.可是,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代書籍浩 如煙海,若想成此大業,必須是學識淵博的奇才,才可能擔 此重任.乾隆將朝野中的文人學士數來數去,確信大學士 劉統勳能擔Quattroporte之任,並在腦海中確定了副Quattroporte等人選, 但總編一職卻苦於無人能夠勝任.

    這天,乾隆皇帝把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召進宮 來,廷議由誰擔任總編一職.乾隆嘆道:"古來兵家常說,千 軍易得,一將難求,這編纂《四庫全書》一事,乃千秋事業, 比疆場征戰更難啊!朕沉思已久,難道以中國之大,竟無 一人堪當此任嗎?"

    乾隆這麼一問,劉統勳馬上就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 他的門生紀昀,即大才子紀曉嵐.三年前,紀曉嵐因為牽涉 一個案子而被乾隆發配到新疆,劉統勳早就想找機會把他 弄回來,如今見乾隆思賢若渴,可以說正是為紀曉嵐啟奏 開釋的好機會 不過劉統勳轉念一想:紀曉嵐畢竟是戴罪發配之人, 如果我貿然舉薦,反倒有可能事與願違.於是,他故意慢吞 吞地說道:"聖上乃真龍天子,當朝以後,天下太平,四夷臣 服,可謂國泰民安,萬民樂業,為曠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 功,皆勝於往昔.今聖上創千秋之偉業,成萬世之宏章,地 輔天助,定早已降下堪當此任的輔臣.只是老臣愚鈍不慧,不敢貿然舉薦."

    乾隆聽出了劉統勳話中有話,就催促道:"看來你心中 已有人選,何不從速奏來?"劉統勳見乾隆著急,更是不肯 直接說出來:"哪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 不可與國朝相比.依老臣看來,堪當此任者,已侍奉聖上多 年,也深得聖上賞識,只是這位才子遠離聖上幾年,聖上一 時想不起來罷了."說到這裡,劉統勳十分惋惜地嘆了一口 氣.

    乾隆看劉統勳胸有成竹,卻有意繞彎子,便趕忙說道: "老愛卿,此人是誰?你快快為朕奏來!"見乾隆一副急不 可耐的樣子,劉統勳這才朗聲說道:"聖上操勞國事,日理 萬機,此人又久居邊塞,所以聖上一時想不起來啊!這人 就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紀曉嵐啊!" 乾隆聽劉統勳說完,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後問道: "老愛卿,難道你是有意為他說情來啦?"

    劉統勳連忙下跪,說道:"聖上明鑑,臣蒙聖上恩寵,處 劉統勳妙薦紀曉嵐

    以高位,自當鞠躬盡瘁,報效萬歲隆恩.幾十年來,臣以國 事為重,忠心耿耿,今萬歲爺求賢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 沒了人才,豈非罪在不赦?臣嘗思古人尚能"內舉不避親, 外舉不避仇",今吾皇萬歲乃賢明聖主,廣開言路,故而老 臣敢直言以陳.紀曉嵐雖是臣的門生,但他更是聖上的寵 臣.丁卯順天鄉試,臣蒙聖恩主其事,為國選優拔萃,不敢 稍有懈怠,看到紀曉嵐的才華出眾,列榜首之人,非他莫 屬.中進士後,他恭敬侍上,深得聖上嘉許.戊子年因"洩 鹽"案發配到烏魯木齊,乃聖上英明,愛惜英才,免其死罪, 寬大至極.他在西域軍中,也勤奮不已,並深為"洩鹽"案愧 悔,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負聖上隆恩!"

    劉統勳侃侃奏來,入情入理,乾隆聽著不由得頻頻點 頭.

    其實,乾隆也一直非常賞識紀曉嵐的才學,自從動了 編纂《四庫全書》的念頭之後,他也想到只有紀曉嵐才是擔 當總編的最佳人選.但乾隆也有他難言的苦衷,畢竟紀曉 嵐是他發配出去的,不好馬上將之召回京城.現在劉統勳 啟奏,乾隆正好順水推舟,成全此事.於是,乾隆笑著說道: "看在老愛卿的面上,朕赦紀曉嵐回京."劉統勳心中暗喜, 忙叩首謝恩.

  • 3 # 婉兮歷史

    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播出讓我們瞭解到了紀曉嵐與和珅之間水火不容的鬥爭,並且這裡面紀曉嵐忠君愛國廉潔清正也有文采深得乾隆的重用,而和珅則是貪汙受賄無所不用其極但是乾隆就是當做不知道就是離不開和珅,這兩個死對頭之間的摩擦碰撞讓人看了覺得很有意思。

    而在這之前還有一部熱播劇《宰相劉羅鍋》,裡面講述的是劉墉與和珅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那裡面的劇情也很是精彩,那麼這三個人之間關係到底如何?劉墉的父親劉統勳跟紀曉嵐又是什麼關係呢?

    其實紀曉嵐與劉墉算是一輩人,而和珅算是紀曉嵐與劉墉的晚輩,再者歷史上的紀曉嵐是個很圓滑世故的人,就這樣乾隆還嫌棄紀曉嵐書讀的太多了可是做人還是不夠圓滑世故,可見天底下像和珅一樣會溜鬚乾隆的人還是少見的啊,紀曉嵐年齡因為比和珅大,但是吧官職可比和珅低,所以紀曉嵐是不敢得罪和珅的,相反和珅與紀曉嵐的私交還不錯,和珅欣賞紀曉嵐的文采,紀曉嵐也勸和珅不要因為年紀輕輕位高權重就太過於得意,和珅也很感激紀曉嵐,後來和珅倒臺紀曉嵐是罕見的沒有參和珅的人。

    劉墉其實跟和珅沒什麼衝突,再者劉墉一直都在地方做事,而和珅早已經是乾隆身邊的權臣,兩個人沒什麼交集,即使劉墉進京也是少有的不依附和珅的大臣,後來嘉慶皇帝登基才提拔了劉墉,並且讓劉墉審理和珅的案子,劉墉不偏不倚秉公處理,只審理和珅一人不殃及和珅的家人,並且還給了和珅自盡的機會,給和珅留了體面,所以說劉墉跟和珅沒交集也沒有仇恨。

    而劉墉與紀曉嵐關係則近的不得了,不僅是因為兩個人年齡相仿,更要的是紀曉嵐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的門生,有著這一層關係紀曉嵐與劉墉關係一直很好,兩個人性情也很相近,劉墉是很自負的人但是劉墉欣賞紀曉嵐的書法,兩個人還都喜歡硯臺,喜歡搞收藏,所以兩個人相交了一輩子,提起劉墉就重點說說劉統勳,劉統勳對大清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劉統勳是個正直廉潔的大臣,辦案秉公執法,當年劉統勳查鹽案發現紀曉嵐曾經給自己的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劉統勳沒有徇私情而是直接殺了盧見曾還把紀曉嵐發配邊疆,可是後來乾隆要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還是劉統勳舉薦了紀曉嵐,紀曉嵐從此平步青雲最後官居二品,所以說劉統勳是有恩於紀曉嵐的。

    劉統勳一生做的貢獻以及官職可比劉墉強多了,並且劉統勳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他死在了上朝的路上,為大清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劉統勳很了不起的大臣,值得後世紀念。

  • 4 # 看不見的角落

    劉統勳雍正二年中進士以來,歷經雍正、乾隆兩代為官,深受雍正和乾隆皇帝的信任。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

    乾隆十七年,劉統勳進入軍機處行走,填補了張廷玉、訥親、鄂爾泰之後的權力真空,成為核心層重要的股肱大臣。而紀曉嵐於乾隆十九年四月,紀昀參加正科會試,中第二十二名,會試後是殿試,殿試後揭榜,紀昀中二甲第四名。這一年他才正式開啟官員生涯。應該說劉統勳已經登上了清朝文官的巔峰,紀曉嵐才剛剛起步。劉統勳比紀曉嵐年長二十四歲,在古代這已經是一代人的差距,所以,紀曉嵐是劉統勳的晚輩。

    從臨終官職看來劉統勳病逝于軍機大臣位上,追授太傅,諡號文正。而紀曉嵐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諡號文達。可以說紀曉嵐一生都沒有進入軍機處,成為國家的核心決策大臣,諡號上也比劉統勳的文正差了很多,可以說紀曉嵐的成就沒有劉統勳大。

    從能力上看,劉統勳精明強幹,乾隆十一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治水有功。乾隆十九年,劉統勳升任太子太傅兼陝甘總督,得到賞賜孔雀花翎。乾隆命他巡視巴里坤和哈密駐兵,負責籌辦軍營、官兵和馬駝糧餉。劉統勳忠於職守,可以說的上是出將入相,上馬掌軍,下馬治民的國家棟梁。而紀曉嵐則一直在從事有關文學教化方面的官職,比如翰林院庶吉士、國史修撰、太子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唯一的實職官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當然這一官職劉統勳也擔任過。

    本來二人應該沒有交集,但是因為紀曉嵐過人的文采被當時的人們所稱道。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出任《四庫全書》Quattroporte官,舉薦紀曉嵐及郎中陸錫熊為總纂。紀曉嵐的工作就是從《永樂大典》中搜輯散逸,盡讀諸行省所進書。

    但可惜的是,同年劉統勳在赴紫禁城上早朝的途中病故,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而紀曉嵐因為次子紀汝傳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紀昀受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後改判為降三級留任。之後的乾隆四十一年,紀曉嵐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建文淵閣藏書,之後就一直在文字方面任職,最終做到了協辦大學士。

    文:經典守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吐會影響胎寶寶吸收營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