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睿和

    先說袁老有多少學生

    這要從袁老畢業之後說起,1953年,袁老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被分配到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又有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在這裡袁老擔任教員,而且一干就是18年。這18年,袁老帶過的學生非常多,假若按一年50人計算,他帶過的學生也有近千人。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從這時候開始,袁老結束了邊教學、邊研究的工作模式,一心撲在水稻的研究上。

    雖然是專心研究,但這時候他仍要帶助手,以及剛分配過來的人員,雖然從師從關係上來說是上下級,但有些人也是他一手帶出來,而且他還要帶研究生,以及博士生。

    所以,袁老這些年帶過的學生數不勝數,沒有一個具體的準確數字。

    袁老有成就的學生有哪些

    袁老有成就的學生主要是他在安江農校工作期間培養出來的,有的畢業之後繼續跟著他,擔任他的助手,也有畢業之後有所成就的。具體人員情況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李必湖

    說到袁老的學生,首先要說的一個人就是李必湖,1966年從安江農校畢業之後,留校擔任袁老的助手。而他的成就是1970年在海南島發現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這為選育水稻雄系不育系,實現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做了重要貢獻。

    1973年的時候,李必湖和袁老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並在1981年和袁隆平一起獲國家發明獎特等獎,這也是中國建國以來第1個特等發明獎。

    此後,李必湖在主持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研究所工作期間,主持研製的威優402、威優49、威優48、威優438、金優402等一系列高產優質的“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累計推廣種植面積4億畝,增產稻穀的340多億公斤,新增產值200多億元。

    尹華奇

    和李必湖一樣,尹華奇也是畢業於安江農校,畢業之後留校任教,並擔任袁老的助手,他與李必湖是袁老早期最得力的助手。

    尹華奇的成就得到了多個國家的認可,曾在上世紀80年代被美國得州聘為雜交水稻顧問,並想把他留在美國。但愛財心切的袁老,借訪問期間的機會,把他重新招致麾下。

    此前袁老曾風趣地說自己是魚,助手是水。於是他就和尹華奇說:“魚兒離不開水,要是肥水流向外人田,我這條魚就快變成泥鰍了。”

    再次回到袁老身邊的尹華奇也不負眾望,成就非常大。而袁老也深知弟子的想法,在上世紀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他為尹華奇申請立項,專攻改良稻米質量,不犧牲產量,提高稻米品質。

    現在的尹華奇擔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聯合國糧農組織雜交水稻特約顧問,其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羅孝和

    相比李必湖和尹華奇兩人,羅孝和並不能算是袁老的學生,因為他畢業於湖南農學院,上學時袁老未曾帶過,畢業之後的羅孝和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這時候開始跟著袁老一起參加研究,在這期間,袁老之於羅孝和是老師和伯樂的雙重身份。

    在袁老的言傳身教下,他主要負責的“培矮64S”品種研製成功,先後在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進行推廣,收穫頗豐。

    並且在袁老的推薦下,羅孝和申報並獲得了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曾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及國家專利。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獲首屆袁隆平農業科技基金獎,1999年獲“湖南光召科技獎”。

    羅孝和傳承了袁老的衣缽,但畢竟他與袁老相差僅有7歲,年事已高,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雜交水稻領域的建樹能被他的學生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

    鄧華鳳

    鄧華鳳也是不袁老從學生時期就帶出來的,只不過他也畢業於安江農校,他畢業的時間是1984年,而此時的袁老正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畢業之後,鄧華鳳在湖南農學院繼續深造,此後回到安江農校任教,先後擔任農藝師和高階農藝師。

    1998年11月調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跟隨袁老一起繼續研究雜交水稻。

    鄧華鳳現任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天津市水稻技術工程中心主任,中國雜交水稻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國家糧食與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南大學和湖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鄧啟雲

    出生於1962年的鄧啟雲是袁老的學生,只不過他是袁老1997年帶的博士生,畢業之後一直在袁老身邊工作。現在他的成就也是袁老年輕一代學生中成就最高的人之一。

    現在的鄧啟雲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目前也是中南大學和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段美娟

    段美娟是袁隆平所有女學生當中最出名的一位,原因是她有雙重身份,第一層先是袁老的學生,第二層是袁老三兒袁定陽的妻子。

    1997年從中南農業大學畢業的段美娟,被分配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從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成為了袁隆平院士的學生之一。

    當時袁老還不想收這個人,因為袁老認為下地幹活、搞研究這件事是男人乾的,一個女孩子整天蹲在田間地頭,把面板都曬黑了,怕她堅持不下去。當時倔強的段美娟就要幹出點成績給袁老看,於是整日跟在袁老身邊,風裡來雨裡去,得到了袁老的認可。

    當時袁老的三兒子袁定陽也在這裡工作,因為段美娟得到了袁老的認可,兩個年輕人也都是單身,就有意撮合他們二人,而且二人也因為志趣相投,就走到了一起。

    現在段美娟是是湖南農業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校長,是中國水稻研究專家,她主要從事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遺傳育種,重點關注高產、抗病、抗蟲、抗逆水稻新品種的選育。

    當然,除了我們上面提到這幾個比較知名的學生之外,實際上袁隆平還有不少學生,他曾經帶出了二十幾個博士學生,而且這些學生後來都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骨幹,比如他的博士學生之一吳朝暉,目前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勤管理處處長。

    由此可見看出,袁隆平院士的學生還是比較給力的,雖然談不上後繼有人,但是這些學生對於中國水稻研究的發展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2 # 黑妹飛飛

    袁隆平在挑選學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嚴格的,那就是必須下田,他對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甚至親自為學生張羅物件。

    所謂名師出高徒,對袁老先生來說也是一樣,他一生當中帶的學生不是很多,但這些學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裡面不乏一些學生已經成為行業的佼佼者,這裡面我們說其中的幾個。

      1、李必湖。

      提到袁隆平的學生,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就是李必湖。

      李碧湖是湖南沅陵人,他也是一位農業科技從業者,同時他也是袁隆平院士的助手,1966年畢業於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1976年畢業於湖南農學院農學系。

      李碧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1970年的時候,在海南島發現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這為選育水稻雄系不育系,實現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做了重要貢獻。

      就在1973年的時候,李必湖和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並在1981年和袁隆平一起獲國家發明獎特等獎,這也是中國建國以來第1個特等發明獎。

      1980年以來,他主持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研究所工作,和助手們一道相繼育成威優402、威優49、威優48、威優438、金優402等一系列高產優質的“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累計推廣種植面積4億畝,增產稻穀的340多億公斤,新增產值200多億元。

      1980年,根據袁隆平老師“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他指導助手育成國內第一個秈型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安農S—1”,樹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發展新的里程碑。

      1995年,轉育出秈型水稻溫敏型兩用核不育系“安農810S”,用它與父本“D100”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八兩優100”,於1998年2月透過省級審定,填補了長江流域雜交中熟早稻組合的空白,現已在省內外大面積推廣應用,1999年榮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

      2、尹華奇。

      尹華奇1943年8月出生,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聯合國糧農組織雜交水稻特約顧問,是袁隆平院士最早的兩名助手之一,在1966年的時候,他跟袁隆平、李碧湖一起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

      關於尹華奇,他的個人榮譽並不是很多,但他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同樣很突出,而且個人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尹華奇因為個人能力突出,曾經被美國德州並用,最後還是袁老把他引回了國內。

      3、段美娟。

      這美娟跟袁隆平的關係比較特殊,她既是袁隆平的得意弟子,同時又是袁隆平三兒媳。

      

      段美娟畢業於中南農業大學,1997年畢業之後分配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從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成為了袁隆平院士的學生之一,她目前是湖南農業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校長,是中國水稻研究專家,她主要從事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遺傳育種,重點關注高產、抗病、抗蟲、抗逆水稻新品種的選育。

      4、鄧啟雲。

      鄧啟雲1997年,考上袁隆平的博士生,之後一直在袁隆平身邊工作,他是900公斤種子“Y兩優2號”的發明者,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目前是中南大學和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當然,除了我們上面提到這幾個比較知名的學生之外,實際上袁隆平還有不少學生,他曾經帶出了二十幾個博士學生,而且這些學生後來都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骨幹,比如他的博士學生之一吳朝暉,目前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勤管理處處長。

      只不過袁隆平先生在80歲以後基本上不帶學生了,雖然有很多學校想讓袁隆平當名義導師,但袁隆平卻認為自己不帶學生,光掛著一個名義不適合,所以他就婉拒了。

      由此可見看出,袁隆平院士的學生還是比較給力的,雖然談不上後繼有人,但是這些學生對於中國水稻研究的發展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3 # 西北田野

    袁隆平學生有很多,衣缽傳人有幾個?水稻助手李必湖?水稻之子袁定陽?

    袁老一生學生數不勝數,在袁老離去以後有誰能接過袁老雜交水稻的大旗?

    李必湖

    袁隆平的左膀右臂,雜交水稻研究的專業助手,在生前,袁老就被問起接班人的問題。在鏡頭前面,袁老哈哈大笑,他心中早已有了人選,此人便是李必湖教授。

    一個出生在湖南沅陵大山深處的土家族孩子,因忘不了“野菜野果當雜糧,紅薯要當半年糧”的艱難歲月,立志把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當作自己的理想。他就是幾十年如一日,風裡來,雨裡去,在雜交水稻王國裡勤耕不輟的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李必湖。

    袁定陽

    “水稻之子”袁定陽

    袁隆平的三個兒子,各自都在不同的領域發展,唯有小兒子袁定陽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從事農業科研工作

    袁定陽出生於1970年,不同於兩個哥哥,袁定陽從小就對父親的“水稻事業”很感興趣,甚至於在還沒有上學的時候,袁定陽就成為了父親的“小跟班”,天天跟在父親身後,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水稻田裡,觀察水稻的性狀、尋找不同的樣本

    在農學界,如今的袁定陽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他的研究成果讓很多年輕人受益匪淺。在研究水稻的同時,袁定陽也在高校擔任教育工作,如今的農學專業比幾十年前熱門了很多,袁定陽也帶出來了很多優秀的學生。

    袁老離去是遺憾的,但是後繼有人是令我們高興的,中國的農業會在未來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面積不大,歷史上卻從未統一,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