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帥鍋碗一缽

    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是溼氣的來源,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透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溼氣進行調節。傳統中醫的理論方面,對於溼氣的判斷主要看體力狀態、大便和舌頭的顏色狀態、面板情況。部分偽中醫、營養專家為了推銷其藥方或產品甚至把其他的一些簡單生理、病症現象概括為溼氣重。實際上參照現代醫學,中醫用溼氣來理解人體狀態還是比較膚淺的,這裡面有些是人的亞健康狀態,有些是一些病症。大部分溼氣重的人無需用藥,一般是平日飲食過於精細、肉類攝入過多、蔬菜水果粗纖維食品攝入過少、缺乏鍛鍊、睡眠不規律導致的亞健康狀態,只需增加各種營養元素的攝入、積極鍛鍊,溼氣自然消失。少數人是內分泌系統、血液組織等出了問題已經有初步的疾病症狀了,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面板感染。所以用中醫溼氣來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並用藥是非常不科學的,容易誤診。

  • 2 # 子祥677

    溼氣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損傷陽氣。因為溼氣具有粘滯性,可以阻礙血液在血脈中的流動效能,所以患者會出現緩脈之脈象。溼氣入侵人體有二種途徑:一,外溼:地球表面受Sunny日照後,由地裡蒸發出來的水氣-溼氣。這種溼氣傷於肌表之後,阻礙了肺衛(肺主身之皮毛又主氣)之氣,使肺氣失於宣發,從而引起惡寒發熱,頭身重痛,無汗,胸脘痞悶,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脈濡緩等臨床症狀。如果溼氣阻滯了氣機,就會引起頭困重如被包裹,四肢懈怠困重,遍身不適,舌苔白膩,脈濡弱等臨床表現。若是溼氣滯留於關節、肌肉,就會出現關節痠痛重著,屈伸不利,痛處固定不移,關節漫腫等風溼性關節病症狀。二,內溼:當人體脾腎陽氣虛衰時,會引起尿液排出量減少,從而使體內水分瀦留,產生痰飲病症。由此所引起的諸多疾病不勝列舉,在此不能一一陳述,請見諒。

  • 3 # 秋月爭鳴

    溼氣是怎麼得到的?

    根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基本所有疾病可以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就“溼氣”而言;

    內因主要是“七情所傷”。

    “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內傷,也就是說中醫認為,你的情緒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變化,這樣的疾病是由內及外而生。

    外因主要是“外感六淫”。

    “六淫”指的是“風寒暑溼燥火”,這是外邪侵襲人體或臟腑,也就是說溼邪或伴隨其它邪氣侵入人體或臟腑,並在人體滯留。這樣疾病是由外而內的。

    不內外因:

    飲食所傷可以歸為不內外因,如:嗜食甘肥厚膩,飲食不節,容易損傷脾胃,又“脾為生痰之源”,脾胃運化失司,水溼內停。

    江河湖海等靠水區域,人體溼邪相對較大,反之亦然,但是根據中醫理論,正常人都有溼氣,並且能夠正常代謝,在不會對人體形成威脅的時候,患者不需要尋醫問藥,古人有諺“是藥三分毒”,這裡的毒指的就是副作用。除非必要,否則不需要用任何藥物,以最大程度減少藥物副作用對人體傷害,這時患者可以透過生活、食療等自我調理,已達到調節的目的。

    大量溼氣,當人體不能正常處理,長時間滯留人體,聚溼成痰,痰又有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中醫治療疑難雜症大多也是從無形之痰上去考慮與入手。說遠了,話說回來。

    當溼邪過重,威脅到人的生活質量,這種情況溼邪就不是單獨出現,會和其它邪氣夾雜致病。當溼氣過重,就要用藥物或針灸或刮痧火罐等等療法,祛除大部分溼邪。以重新均衡人體各個勢力,使人體重歸健康狀態。

    祖國醫學很是提倡“治未病”,在疾病有苗頭時,把它扼殺在搖籃之中,所以這也是現代生活水平提高後,中醫眾多學科中——養生行業倍受火熱的原因之一。

  • 4 # 純鈞LHGR

    溼氣的本質,就是人體來不及代謝掉的水分。人體的臟腑機能衰退,功能減弱,就會使水分過剩,在身體裡積聚。這些過剩的水分,就是溼氣。

    中醫認為,凡致病具有重著、黏膩、趨下特性的外邪,都稱之為溼邪。中醫將溼邪分為外溼和內溼兩種。外溼多因環境潮溼、涉水淋雨所致,內溼多由過食生冷而致脾陽受損。外溼可內傳臟腑,內溼也可外達肌膚,溼邪又易與風、寒、暑、熱等邪氣相互糾結,稱為風溼、寒溼、溼熱、暑溼等。

    人體內的水分,主要靠脾、腎來代謝。不論是外界侵入人體的水分,或是人體因飲食攝入的水分,只要超過了臟腑代謝能力,便成為溼氣。

    為什麼現代人溼氣重的人越來越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吃的太好,動得太少”。每天肥甘厚膩及寒涼食物吃得太多,或長期服用清熱瀉火的藥物,損傷了脾胃陽氣和運化功能,聚溼生痰;加上運動不足,出汗減少,溼氣沒有出路;或過度貪涼,經常使用電吹風、空調等,均可導致體內溼氣過多。

    也可以理解為,這屬於一種惡性迴圈。溼氣阻礙臟腑的正常運作,使臟腑機能下降;而臟腑機能下降,就會使溼氣變得更加嚴重。

  • 5 # 明皓15

    溼病分為熱溼寒溼,《溼》①來自於吃冰箱冰涼的東西,因為我們肚子裡是熱的涼到溼住。②天氣熱淋雨、走路腳熱洗涼水、長期泡在水裡水洗東西、幹什麼活流汗沒有擦乾汗水水再次進入身體、晚上露天睡覺露水進入身體、晚上洗澡超過九點、一切來源都是寒熱的問題造成《溼》住③身體虛弱溼也易住

  • 6 # 我心自在無礙

    溼氣是中醫理論裡一個關於致病的 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的一種。

    《素問·天元紀大論》: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溼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四聖心源》太陰溼土:溼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溼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溼;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溼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溼,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溼者多也。

    《靈樞·賊風》:此皆嘗有所傷於溼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肉,酸勝甘”。這個應該是對“溼”的最基本論述,說明了“溼”有自然界的,也有身體自己產生的,會和“風邪”攪在一起,最容易損傷到肌肉四肢。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這個既明說了“溼”邪內侵會出現的主要症狀,還說明了當“溼”和“熱”一起侵犯人體的表現。後世醫家有“溼熱相煎,如油裹面”的說法,就是指溼熱相雜後處理起來的難度。因為“祛溼”多用辛溫,而“清熱”多用“寒涼”,兩者互相矛盾,難免讓醫家束手束腳。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根據臟腑理論,脾主水谷精微,所以內經認為,體內內生的“溼”,都是與脾相關的。然而,大部分因脾引起的“溼”,都由脾虛引起。

    《素問·風論》:“風為百病之長”。風溼最喜歡互搏,也就是交雜在一起。我們知道,“溼”是一種陰邪,他的特點是凝重向下,這樣,由它引起的疾病,多數表現為“重拙”的陰像。但是假如它和“風”攪在一起後,情況就發生很大變化了。因為風“善行而數變”,於是,這時候的“溼”,在具有自己原本的特徵基礎上,會加上一些“風”才有的症狀,比如行走不定,忽上忽下等等。這時候單純的“祛溼”效果就不大好了,需要在“疏風”的基礎上再“除溼”,只有讓“風”這個輪子不轉了,“溼”才能被驅趕出機體。

    古人觀察人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發粘,而這時候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就是所謂“溼重如裹”,這時候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從特徵去總結,認為是因為人體猶如潮溼環境,或者說是油膩環境,所以才有溼氣的名稱。

    中醫說的溼氣不是水,也不是汗,而是像鼻涕一樣黏黏的東西。通常是存在骨縫關節處,溼氣最易滲透人體,而且從來不孤軍奮戰:溼氣遇寒為寒溼、遇熱為溼熱、遇風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還有暑溼、痰溼......有病的人體內,往往伴有頑固的溼邪,這就是現代人的病複雜難治的原因。

    所以要說人體內溼氣有沒有科學依據,我們找一下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成年人,水的含量約為人體的75%,水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之一,水存在於人體的細胞內和細胞外,就是細胞內液和外液(組織液、血液、淋巴液等),成年人正常情況下細胞內水含量與細胞外水含量的比例是1:1(這個比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老年是1:0.8)。這是為了維持細胞內外的平衡,也是便於細胞對營養物質吸收和廢物的排出。細胞內液和外液透過細胞內外的密度差產生壓力,營養物質的滲透,同時排出細胞內的廢物。這是正常的人體細胞機能。但是如果因為外部或內部原因,如:夏天常吹空調,汗液不能及時排出,長期處於潮溼的環境中,人體分泌代謝失衡等,導致細胞外液含水量增加,或外液內的垃圾廢物增多(夏天排汗也是為了及時排出體內垃圾,本來該排出體外的垃圾廢物和多餘的水分被滯留體內),結果不是導致細胞內營養物質缺失,就是細胞缺水。結果都會導致細胞功能下降,進而影響人體器官,導致疾病。如果體內的垃圾和多餘的水分不及時排出,越積越多,堆積在一起,越來越粘稠,就會在體內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垃圾場,這個垃圾場是滋生惡性細胞的溫室,不及時清理,輕則口臭,肥胖、胸悶、噁心,重則造成血管堵塞、腫瘤、癌症等也只是時間問題。

    引起溼氣重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不良的生活習慣

    1. 睡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2. 運動少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溼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溼”。3. 口味重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4. 喝大酒這是加重“溼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溼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5. 愛吃涼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6. 老坐著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痠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因此引起的問題有

    臟腑: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液,就容易形成水溼內停,故停留於肌表肌肉之間。風邪外襲、溼氣內阻、因肺氣不宣或房事過勞等,都會影響到肺脾腎的氣化功能,使水液運化、輸布失常,而停聚為患。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虛失運,水液不化,聚而成溼,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溼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膩甘甜,少言懶動,以致筋骨痠痛。

    飲食: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很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陽不足,引起溼阻中焦,運化不暢,水液停滯。

    甜食,即甘味食物,具有利溼作用,久食甘味會生燥,是人體脂肪聚集,出現肥胖;寒涼食物,會損陽生寒,是氣血瘀滯,阻礙經絡,影響運化。

    但是也有其他因素引起溼氣重的

    環境:外界溼寒邪氣會加重和產生內溼,影響脾胃水谷運化,形成痰溼瘀阻,使氣血運化營養輸布不利。

    久居溼寒之地,如海邊、湖泊、地下室等,溼寒風邪襲侵,外傷經絡,內損氣血,使氣血瘀滯,經絡受阻,導致氣機執行不暢,水液代謝不利。

    情緒:肝主情志,心情不好,就會使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影響臟腑機能,阻礙運化和疏洩,使水液停滯積溜。

    氣血虛弱:氣血不足,瘀血內阻,經脈不利,臟腑功能減弱,脾胃運化受限,經絡瘀阻,水液停滯,聚而生痰,影響到水液代謝和輸布。

  • 7 # 晃晃悠悠的時候

    溼氣病機,教科書式的答案很明確,己經是共識,這裡不再贅述。送上七言詩一首,希望有助於記憶。

    先天稟賦寒溼聚,

    年老體弱久病虛。

    飲食不節醇甘魚,

    喜臥少動氣血虛。

    倉廩滿寒難迴旋,

    諫議之官受冤屈。

    水溼內停化不去,

    精微半成肥身軀。

  • 8 # 醫林一尹

    如果要說溼病是怎麼產生的?內經雲:“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外溼或內溼都是人體正氣不足而產生的。外感六淫之邪溼可從皮毛而入,臟腑功能失調,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可產生內溼。溼病就是這樣得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三國演義》中用數字敘事,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