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他不知道這樣就給了蘇聯喘息之機嗎?四號坦克已經抗不了大梁了嗎?
7
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事實上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不止是虎式坦克,更多的是新型的豹式坦克和“斐迪南”重型殲擊車,他希望儘可能的增加這一進攻中德軍裝甲部隊的實力來提高勝算。

    希特勒推遲“堡壘行動”的進攻時間,以爭取時間讓前線德軍可以得到更多的新型坦克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對於這一進攻的成功性持懷疑的態度,德軍裝甲部隊本來就在數量上不如蘇軍,再加上北方集團軍群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持堅決的反對進攻意見,對希特勒的進攻決心產生了極大的動搖。他希望這些新型武器來為戰局帶來根本性的改觀。

    莫德爾在報告中指出了其當面蘇軍防禦陣地的堅固程度,尤其是蘇軍強大的反坦克兵器的配置情況,述說了德軍的進攻將會遇到的困難,指出德軍現有的主力四號坦克可以輕而易舉的被蘇軍新型的反坦克火箭筒擊穿。這讓希特勒擔心以四號坦克為主的裝甲部隊很有可能會在突破蘇軍的堅固工事中遭到重大損失,進而使整個合圍蘇軍主力的企圖破滅。於是他們要求推遲進攻,為前線提供更多的新型坦克,以及給四號坦克加裝防彈鋼板,使蘇軍大部分的反坦克兵器失去效用。

    當然最終的結果是寄予厚望的豹式坦克、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由於在技術上的不成熟,在進攻的初期就大部分無法投入戰場,並沒有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事實證明,處於試驗階段的武器到投入實戰是需要時間的,只有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才能真正的發揮出其戰鬥力。

  • 2 # 探測衛星A

    希特勒再次犯了“關鍵時刻”猶豫不決的老毛病,他知道這次進攻戰取勝的機會不大,但同時又被這個凸出部引誘得欲罷不能,因為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美英不會隔太久就會動歐洲大陸的腦筋了,德國必須為此做相應的準備了(準備二線作戰),此時不盡快在東線給予蘇軍一定程度的重創,那東線的後續戰事是絕望的。按此程序,這場攻勢必須要打,而且一定要打勝。故此戰役,德軍的口號是“只能勝,不能敗”。

    對於這次決定命運的“生死之戰”,德軍幾乎壓上能壓的所有籌碼,籌碼越重,越猶豫不決。同理越想取勝,就越多壓籌碼,壓得越多越猶豫。希特勒假借豹式坦克的延遲,不斷拖延進攻日期,實際是害怕和拖延可怕的後果出現,也是一種缺乏作為陸軍總司令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的表現。

    但事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進攻還是失敗了(這次失敗,主要不是體現在人員和裝備的損失上,主要體現在機會和時間的喪失),所擔憂的局面還是出現了。

  • 3 # 薩沙

    不是等虎式坦克,更不是等豹式坦克、費迪南坦克殲擊車。

    希特勒延遲會戰長達2個月,是有自己的原因的。

    這主要是,即便獲得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德軍在東線就兵力和武器上仍然佔劣勢。

    1943年春,德國在歐洲東線兵力損失巨大,尤其裝甲部隊元氣大傷。到1943年5月,哈爾科夫反擊戰結束後1個多月,德軍仍然沒有恢復元氣。東線18個裝甲師只剩495輛坦克,平均1個師只剩27輛。

    而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被擊毀擊傷的坦克就高達6000多輛。

    只有這點坦克,德軍裝甲部隊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兩翼包抄合圍庫爾斯克蘇軍主力的任務。

    更重要的是,德軍主力為3型和4型坦克。其中3型坦克幾乎對付不了蘇軍主力T34,4型坦克裝甲薄弱,對T34也是佔很大劣勢的。

    數量嚴重不錯,質量又不行,這還怎麼打呢?

    所以,補充裝甲部隊也就是必須的,但這需要時間。即便從德軍本土透過鐵路運輸到前線,也需要十多天的時間。

    實際上,即便等了2個月,德軍裝甲部隊仍然是不足的。

    到了會戰開始前,德軍坦克數量翻了幾倍,有2700輛坦克,這才具備獲勝的可能。只是,蘇軍坦克高達8200輛。

    著名的普羅霍羅夫卡戰役中,德軍只有1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面對蘇軍卻有400多輛。

    此戰德軍損失了80多輛,大概佔總數一半,但擊毀了至少200輛以上蘇軍坦克。

    即便如此,剩下的德軍坦克數量太少,無力繼續攻擊普洛霍羅夫卡,攻勢失敗。

    這就是庫爾斯克會戰的縮影,雖然德軍可以取得戰術上的無數次勝利,但整體戰役角度,他們始終不能獲勝。

    庫爾斯克會戰中奧廖爾戰役,德軍損失500輛坦克,蘇軍損失2586輛,但勝利一方仍然是蘇軍。

    換句話說,希特勒拖延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坦克太少實在不能打。

    只是,希特勒也犯了錯誤,2個月後戰機丟失,不應該繼續發動會戰了。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問題的話,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都有所提及,當然,他們都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希特勒。

    在1943年5月4日的報告中,莫德爾向希特勒報告了在進攻蘇軍陣地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尤其是蘇軍異常強大的反坦克武器,可以擊穿IV型坦克,而希特勒因此擔心德軍的進攻行動不能迅速取勝,所以他認為有必要繼續加強德軍的裝甲兵力,到6月10日,可以裝備一大批虎式。黑豹式和費迪南德坦克,同時還要給IV型坦克以及自行火炮裝備圍裙。

    在會議上,曼施坦因就直接提出了反對拖延的觀點,因為他認為德軍坦克增加的數量會對蘇軍增加的數量所抵消,而且蘇軍計程車氣和戰鬥力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恢復。同時必須增加步兵師的數量用以克服蘇軍的陣地配系。而空軍的總參謀長也同意以上看法。

    希特勒否則了,他明顯對於新研發的坦克實戰能力寄予了過高的期望。他認為蘇聯坦克數量增加的優勢會被德軍坦克質量的優勢壓制,同時,他也沒辦法提供更多的步兵師。

    當然在會議的最後,希特勒還是猶豫不決,對堡壘行動的時間認為仍需商議,最終推遲到了7月5日。那麼在戰爭前的動員中,希特勒還以無比的自信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如果過早實施打擊,會促使蘇聯過早向西方國家求救,導致西方國家過早地在地中海地區登陸。而如今這個危機階段已經度過,德國在地中海地區有足夠的兵力,然而他又算錯了。

    而古德里安對希特勒的指責就是他沒能聽進去德軍新式坦克的缺陷。比如他在6月15日提出的黑豹式坦克的側傳動裝置和光學儀器的缺陷,而後來莫德爾集團軍的90輛斐迪南殲擊車也不能滿足近戰的需要,因為這種坦克只能攜帶少量的彈藥,而且由於沒有裝備機槍,所以突入敵人步兵陣地後便無法發揮其效能,

  • 5 # 后羿不要

    虎式坦克是二戰時期最著名的坦克之一,它的最終版本重達54噸,擁有5名成員,配備了88毫米反坦克炮。二戰時期,虎式坦克的戰損比例為1:12,也就是說一輛虎式坦克可以媲美敵軍12輛坦克。因此,對於盟軍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大敵。

    庫爾斯克會戰本該於5月份開始行動,當時的德軍已經集結了近80萬人,3,000輛坦克,1萬支槍和迫擊炮以及2,000架飛機,但由於當時的裝甲部隊還是四號坦克,四號坦克的效能與虎式坦克相差甚遠。並不是說四號坦克不好,而是希特勒認為只要虎式坦克是贏得這場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四號坦克頂多與蘇軍打個平手。

    所以希特勒堅持要等到後方的虎式坦克部署完成才發起進攻。可惜,時間的推遲對德軍有好處,但也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蘇軍利用這空餘的時間建造了多層密集防禦系統,給德軍的進攻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戰鬥初期,這些防禦工事給德國造成了大量的損失。

  • 6 # 島主說事

    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進行庫爾斯克會戰?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根據當時戰場環境來綜合判斷。一方面,希特勒要掌握東西兩線作戰情況,難分取捨;另一方面,曼施坦因想再創奇蹟,德軍更想用最強的實力對蘇軍致命一擊。

    首先,堡壘行動說到底是德軍被動發起的進攻。

    也許有人懷疑,堡壘行動不是希特勒主導並同意展開的嗎,怎麼能說是被動的呢?可以用兩點來證明:一是不斷推遲進攻時間,一是戰役剛打響就下令停止進攻。

    實際上,出現蘇軍退守庫爾斯克突出部這個有利戰機,是曼施坦因意外獲得哈爾科夫反擊戰勝利換來的,雖說這場戰役讓曼施坦因鬆了一口氣,讓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的陰影中暫時提升了士氣,但並不是說德軍就佔了上風。

    由於哈爾科夫反擊戰是蘇軍部分輕敵,和急於求勝導致的失利,當時德軍並不具備打贏條件。這裡有兩個很關鍵的因素,一個是頓河集團軍群才從斯大林格勒戰場撤下來,兵力和戰鬥力非常有限,投入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德軍需要從高加索戰場回防的第1裝甲集團軍配合,而北線與中央集團軍群接壤部分,也需要莫德爾第9集團軍從勒熱夫南下,而蘇軍正是沒有綜合考慮德軍是三路大軍防禦,最終陷於德軍包圍圈。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以後,蘇德雙方都損兵折將,特別是蘇軍基本上將莫斯科戰役後重新補充的兵力打光了,投入哈爾科夫作戰計程車兵不是精疲力竭就是缺乏作戰經驗,雖然德軍同樣也面臨補新換舊的問題,但相對來說,曼施坦因和莫德爾都保留了大量骨幹力量,特別是古德里安上任裝甲總監以後,利用非常短的時間加強了裝甲部隊建設,使德軍的進攻力量迅速提升。

    但當時德軍的作戰環境是不是有利展開堡壘行動呢?從德軍統帥部的角度來分析,時機並不合適。這也是人們一直質疑希特勒為什麼不按曼施坦因的要求,在5月份以前就發動進攻。因為希特勒最擔心盟軍要在義大利登陸,失去西部屏障,盟軍等於抄了德國的後路,希特勒肯定要把西線戰場作為重點。

    從這個層面看,發動堡壘行動,希特勒內心是矛盾的。一來是裝甲力量的分散,顧西顧不了東;一方面是戰機稍縱即逝,東線蘇軍退守庫爾斯克突出部機會難得,西線盟軍隨時都有登陸的可能。這是個兩難選擇,加上古德里安和莫德爾反對堡壘行動,更讓希特勒猶豫不決,所以到德軍發動進攻時,蘇軍已經做好充分準備,主動權等於掌握在蘇軍手中。

    其次,加固虎式坦克是個藉口,真正原因是德軍再也輸不起了。

    說德軍因加裝虎式坦克鋼板厚度問題,而推遲了堡壘行動時間,這只是戰爭結束後蘇軍和人們的推測和宣傳,從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等人的回憶錄中,並沒提到這樣一件大事發生。而按古德里安的說法,直到戰爭結束,希特勒也一直在讓他完善和改進重型坦克,既要跑得快還要打得準,而且還不能讓蘇軍反坦克武器打掉。

    而從德軍虎式坦克的生產量來說,從它設計到生產,總共也才1355輛,而且大部分是在西線使用,堡壘行動時,莫德爾用於北線的進攻坦克中,虎式只有90輛,而曼施坦因在南線的進攻,虎式數量更少。從這裡就能看出,說德軍要依靠虎式坦克打贏堡壘行動的話,完全就是藉口。

    那麼,德軍不斷推遲堡壘行動計劃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最根本的就是希特勒要綜合判斷戰場形勢,德軍再也輸不起了。

    一方面,從莫斯科戰役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完全喪失了閃擊戰的優勢。如果說莫斯科戰役是蘇軍掌握閃擊戰要領,是一次改變硬碰硬打法的話,那麼,斯大林格勒戰役就讓蘇軍完全掌握瞭如何打贏德軍閃擊戰的重要法寶。雖然這兩場戰役蘇軍的損失遠比德軍要大,但蘇軍的戰爭潛力和戰場補給迅速而充足,這一點是德軍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蘇軍從1942年開始,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團軍,整個二戰期間,光T34就生產了5萬多輛,兵力加裝備的前赴後繼是德軍做不到的。

    另一方面,是德軍意見分歧太大,耽誤了進攻時間。3月份,曼施坦因想趁哈爾科夫反擊戰餘威,提出收縮戰線將蘇軍引到哈爾科夫再展開圍殲的想法,沒有得到批准;後來,希特勒同意發動進攻,但條件是必須保住現在陣線,曼施坦因和蔡茨勒提出最遲不能超過5月中旬進攻,卻因古德里安和莫德爾的阻止又耽誤了一段時間。

    第三次推遲還是因為所謂虎式坦克厚度問題,但也是基於莫德爾偵察飛機發現在北線進攻路上,蘇軍部署了大量的反坦克陣地和防禦設施,逼著德軍不得不重新考慮裝甲防護的問題。但從德軍投入作戰的裝甲坦克來講,更多的是新型豹式坦克和“斐迪南”重型坦克,虎式坦克的優勢是防禦而非進攻,對堡壘行動來說,虎式坦克並非主戰裝備。

    從上面分析看出,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失敗並非一個虎式坦克厚度問題就能說清的。從戰略層面,德軍面臨兩線作戰,裝甲和兵力都青黃不接,造成戰鬥打響就要抽調兵力西進,說明堡壘行動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不成熟的計劃;另一方面,在南線曼施坦因損失並不大的情況下,北線莫德爾遭遇大敗,希特勒緊急下令停止進攻,也有儲存現有力量的意圖,只是曼施坦因還想做一次努力,最終將東線裝甲主力全部送入了虎口。

    而從戰役層面考慮,堡壘行動是想打一次殲滅戰,企圖將蘇軍裝甲部隊全部消滅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但德軍在進攻認識上分歧太大形不成合力,武器裝備又缺東少西,加上兩線作戰的困擾,蘇軍又提前掌握了計劃內容。這就是一鍋夾生飯,曼施坦因想打,希特勒哪有不批准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系B級車三強的優勢在哪裡?和帕薩特、邁騰有的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