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徐哥

    白粉病分佈與為害

    小麥白粉病廣泛分佈於中國過小麥產區,原在山東沿海、四川、貴州、雲南、河南發生普遍,危害也較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水肥和播種密度增加,該病在東北,華北,西北小麥區日趨嚴重。小麥受病害後,可導致葉片早枯,分孽數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減產10%左右,嚴重的達50%以上,是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害之一。在病害發生以後大田的小麥,遠遠看去就像灑了一層薄雪一樣,成片都是白色的粉狀黴。

    白粉病症狀特徵

    小麥白粉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能夠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主要為害葉片在發病的初期行成的病斑,葉片上佈滿了白色的粉狀黴。也可為害葉鞘、莖稈、穗部穎殼和麥芒,小麥白粉病病菌是一種表面寄生菌,以吸胞伸入寄主表皮細胞吸取寄主營養,病菌菌絲體在病部表面形成絨絮狀黴斑,上面有一層粉狀黴。黴斑最初為白色,後漸變成灰色至褐色,後期上面散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病害發生規律

    【1】小麥白粉病病菌是傳播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上繁殖。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最熱的一旬、平均氣溫小於23.5度地區的自生麥苗上越夏,或以潛育狀態越夏。越夏期間,病菌不斷侵染自生麥苗,併產生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閉囊殼在低溫乾燥的條件下越夏並形成初侵染源,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葉片組織中或上面越冬。

    【2】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小麥葉片上,遇適宜的溫、溼度條件即萌發長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著胞和入侵絲,穿透葉片角質層,侵入表皮細胞形成吸器並向寄主體外長出菌絲,後在菌絲中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後脫落,隨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

    【3】病菌越夏後,首先感染越夏區的秋苗,引起發病併產生分生孢子,後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區和非越夏區傳播,侵害這些地區的秋苗。越夏區小麥秋苗發病較早且嚴重。早春氣溫回升,小麥返青後,潛伏越冬的病菌恢復活,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擴大為害。

    【4】該病的發生與氣候和栽培條件密切相關,發生的適宜溫度為15~20度,如果低於10度發病緩慢。相對的溼度大於70%時易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區當年的雨多則病重,多雨地區如果雨日、雨量過多,沖刷掉了葉片表面的分生孢子,既不利侵入也不利於分生孢子的產生和傳播,同時,在葉面過多的遊離水中白粉病病菌分生孢子不能萌發,反而減輕病情。別外,種植密度大,施氮過多,會造成植株貪青的發病重。管理不當、水肥不足、土地乾旱、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也易發生白粉病。

    科學防治措施

    ①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病品種,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麥收後及時耕翻滅茬,剷除雜草及自生麥苗,清潔田園,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速度當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溼度,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

    ② 種子處理:用6%戊唑醇懸浮劑50mL,拌小麥種子100g。

    ④ 生長期施藥: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達15%或病葉率達5%,每畝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60~80g,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30~40g,或75%拿敵穩水分散粒劑10g,或25%丙環唑乳油25~40mL,或40%多•酮可溼性粉劑75~100mL,對水40~50kg噴霧。

  • 2 # 問答非魚君

    鄉村新雨解答:小麥是陪著人類度過了1萬多年光陰的物種,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眾所周知,影響小麥生長髮育和最終產量的主要因素,除了合理施肥外,病蟲害防治也是關鍵要素。小麥的病蟲害種類繁多,白粉病是發生較重的病害之一。怎樣識別白粉病呢?在什麼條件下對其發生有利呢?採用什麼有效的方法防治呢?

    識 別:症狀、病原一次搞門清

    白粉病已嚴重威脅小麥的持續高產、穩產。白粉病為害小麥除吸取麥株養分外,主要是菌絲層覆蓋麥株表面,使麥株呼吸作用增強,光合作用效能降低,碳水化合物積累減少,從而使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產量減少。症狀小麥從幼苗到成株的葉片、葉鞘、莖稈、穗部都能發病,但以葉片受害較重。受害葉片形成絨絮狀黴斑,上覆一層粉狀黴層,初期為灰白色絲狀小黴點,後漸擴大成圓形灰色粉狀黴斑,最後呈灰褐色,相互連成一片,霧層上散生許多針頭大小的黑色小顆粒,發病部位先出現散生近圓形白色粉狀菌絲層(菌絲和分生孢子)。

    嚴重時葉、麥穗及麥芒上都呈灰白色粉層;病株變矮而且瘦弱,不能抽穗或者抽出穗短小。最後葉子發黃甚至枯死。表現為區域性細胞和組織的死亡,一般在病斑上或病斑周圍有黴狀物或粉狀物產生。很多根據發病部位產生的病原菌的特徵直接命名的植物真菌病害產生的症狀都屬於這一類,“白粉病”就是發病部位表面長有白色粉狀物。

    小麥白粉病是由白粉菌的真菌引起的。它是一種專性寄生菌,只有在活著的寄主組織上才能生長髮育;對寄主有高度的專化性,也有生理專化現象。小麥白粉病病菌也是一種表面寄生菌,其菌絲髮展於寄主體表皮細胞外面,並不深入到寄主組織內部菌絲吸收營養的方法,僅以從菌絲上長出的細絲為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吸取營養。這種真菌的無性世代只能在活的寄主組織上生長髮育,並對寄主有嚴格的專化性。一般情況下,小麥上的白粉菌不侵染大麥,大麥上的白粉菌不侵染小麥,小麥白粉離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發後侵入寄主。

    小麥植株被白粉菌侵染後,養分被掠奪,呼吸作用增高,蒸騰作用加強,光合作用的效能顯著降低,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和輸送相應減少。根部的吸收能力陣低,根系發育受到阻礙,從而減少分櫱數、成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使產量大大降低。發病特別嚴重時可造成小麥絕收。,

    病害發生條件:氣候大環境,栽植施肥高警惕

    該病發生適溫15℃--20℃。相對溼度大於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雨量、光照、空氣相對溼度較高對小麥白粉菌分生孢的萌發和侵入有利,但雨水太多又不利於分生孢子的生成和傳播。因此,春季雨量的多少對病害的發生是否有利因地區而不同。在春季發病期間日照少、陰天多,病害發生較重,反之則輕。

    冬季溫度升高不僅有利於白粉菌安全過冬,並能在冬季增殖加快,大大增加了春季病害發生的初侵染來源。秋播以後,這些閉囊殼內的子囊孢子被釋放出來,隨氣流傳播,成為侵染危害小麥秋苗的菌源。翌春小麥返青後,在老葉上越冬未死的菌絲可產生分孢子,在麥田擴散傳播,侵染為害。一般情況下,當小麥進入孕穗、抽穗期,病害已進行了幾次重複侵染,有可能迅速流行。

    在感病品種栽培面積較大的條件下,大氣溫度、溼度對病害流行起決定作用。一般春天氣溫回升,相對溼度達到60%時,田間開始發病;氣溫達11~12℃,相對溼度為50%~74%時,病害發生蔓延較快。田間出現第一次發病高峰約在4月中旬;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現第三次發病高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當氣溫超過20℃以後,病害發生相對緩慢。

    栽培條件對白粉病發生的影響主要在施肥。氮肥用量過多,或氮、磷、鉀施用量失調的麥田發病嚴重;小麥群體過大株間溼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的麥田發病嚴重。早茬麥發病重於晚茬麥;水澆高產麥田發病重於旱薄低產麥田。在北方麥區,水澆地一般比早地發病重;但在乾旱條件下由於寄主抗病力減弱,有時發病也較重。一般種植密度過大,發病較重;種植密度過大還容易倒伏,凡倒伏的麥田發病均較重,麥、棉套種地比純麥地發病顯著為重。

    防治策略:監測防範,適時用藥,狠抓病區

    監測5要素:①大面積種植的小麥品種的感病程度②當地或附近越夏菌源情況③小麥秋苗發病輕重和病菌越冬條件的好壞④春季關鏈時期雨日、雨量和日的多少和分佈⑤早春氣溫回升的早晚和小麥生長後期高溫來的早遲。採用綜合分析法,即根據本區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將當年所掌握的有關資料或預測值,與歷年病害發生的輕重和條件進行比較,經過全面權衡和綜合分析後作出病害發生和流行程度的預測。由於各地生態條件不同,制約該地區病害發生和流行的關鍵因素是不相同的。

    國內目前尚無各種農藝性狀都較好的抗病品種來取代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感病品種,更談不上抗病品種完全合理佈局。當白粉病暴發流行時,植保部門主要依靠殺菌劑剷除。在防治策略上採用推廣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和栽培管理技術並舉的綜合措施,狠抓常發重病區,適時藥劑防治高產田。

    藥劑防治可以起到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在小麥拔節期開始發病時進行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50%麥穗寧1號200倍液或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每畝50g+50%殺螟松每畝30ml,加水60kg-75kg,兼治鏽病、吸漿蟲、粘蟲和蚜蟲。如發現下部葉片有病菌孢子(白色小斑),應摘除燒掉然後可噴灑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000倍退菌特可溼性粉劑,以及用1000倍託布津噴灑一遍,均可防治。抽穗到乳熟階段,每3-—5天檢視一次病情,發現中下部葉片普遍發病時,應全部噴灑殺菌劑,可用50%可溼性粉1000倍託布津噴灑。

    綜上所述,對小麥的管護還要十分注意防範消滅侵染源,麥收後及時深耕滅茬,將小麥病株殘體埋於土中,加快病菌的死亡。剷除各種場地的自生麥苗。加強栽培管理,適當密植,建立合理的群體;合理施肥和灌溉,防止倒伏,以促使植株健壯生長,進一步增強小麥的抗病能力。

  • 3 # 老周說三農

    小麥的白粉病有哪些症狀特徵?有較科學防治措施嗎?

    小麥的白粉病從苗期就開始危害小麥,抽穗後發病比較重。白粉病菌可以侵染小麥的葉、葉鞘、莖稈、小麥穗及芒各個部位,特別是葉正面和葉鞘。

    【症狀】

    先是在葉片表面出現白色黴點,逐步擴充套件成橢圓形的絲狀黴斑,以後白色黴層逐漸加厚呈粉狀(這是病原細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即白粉病的無性繁殖體),所以叫白粉病。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白粉狀黴層變為灰白色、淡黑褐色,密生黑色小點,這個時候黴層下面葉片組織出現黃斑,嚴重時整個葉片都佈滿黴層,引起葉片枯黃死亡。

    發生在莖稈及穗部的病菌,可以引起莖稈枯黃、倒伏或者穗子枯黃導致秕粒。

    白粉病從苗期起就可以發生,但是危害比較輕。以拔節、抽穗以後發病比較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這是避免白粉病為害的根本辦法。

    2、消滅侵染源,消滅收割後,清除田間病殘植株,深翻土地,剷除落粒自生小麥苗,以減少侵染病源。

    3、含量密植,加強田間管理,避免中後期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鉀肥,改善植株營養狀況,低溼地加強中、後期開溝排水,促進小麥植株健壯生長,增強小麥抗病能力。

    4、藥物防治,重點是在開春後白粉病開始發展時噴灑藥物防治。拔節、孕穗期間可以用25

    %的多菌靈250克加水50—70公斤,或者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0.5公斤加水500公斤,或者用波美0.5—0.8度的石硫合劑200倍溶液噴霧防治,也可以兼治赤黴病和鏽病。

    孕穗末至抽穗初期,每畝用17%粉鏽靈可溼性粉劑50克對水60—75公斤噴霧一次,可以基本控制病情。

    抽穗後,要勤檢查,發現小麥田中、下部葉片普遍發病時,選擇下面的一種藥物噴霧防治。50%的可溼性甲基託布津粉劑800—1000倍溶液、50%福美鋅可溼性粉劑300—500倍溶液、40%福美坤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溶液。噴霧時重點噴中、下部葉片。

  • 4 # 蘇北申哥

    小麥的白粉病有哪些症狀,有效的科學防治措施有什麼?

    其實小麥的白粉病在各大生長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小麥白粉病主要危害的是小麥的葉片、葉鞘及穗部。

    小麥白粉病最初發病的時候,會出現白色的黴點,沒有及時治療會逐漸擴大為白色的黴斑,後續會連成一片。發病最為嚴重的時候,整個的植株從上到下均為白色黴層覆蓋。

    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溫度在15~20度,如果低於10度發病比較的慢,而在溼度較大的時候病情發展較快。所以說在四五月份降水量大、氣溫升高的時候,極容易造成小麥白粉病的大爆發。

    如何有效防治小麥白粉病?如果發現小麥可能發生白粉病,就要及時的預防,在發病初期,用相應的藥物進行防治。在春季發病初期,每畝選用15%三銼酮可溼性粉劑80~100克加磷酸二氫鉀80~100克兌水後噴藥1~2次。

    在小麥抽穗時期,當病株率達30%左右,每畝可用15%的粉鏽寧可溼粉劑50克或者20%粉鏽寧乳油每畝40克,兌水10千克進行噴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誇張四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