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日讀史
-
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宋江的影響力
卻說眾嘍囉把宋江押到山上,宋江就知道自己很麻煩。這年頭,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說實在的,宋江心裡很害怕。畢竟這幾個人和往日那些人對自己態度有所不同,以前的人找自己都是簽名的,這些人倒好,凶神惡煞,推推搡搡。
虎皮交椅上,端坐著三個豪傑。正中間一個是一個大漢,身材魁梧,氣度不凡。左邊的一個,五短身材,一雙小眼睛滴溜溜亂轉,看樣子不像好人。右邊的,像一個白面書生,人長得標緻。這三個人一座,真有八面的威風,宋江看後腿有些發顫。
中間那個大漢看了看宋江,矮矮的個子,黑不溜秋的臉蛋,要樣子沒有樣子,看樣子就不是好貨色,就問手下的嘍囉,從哪裡撿的。嘍囉們答道是在後山看到的,這傢伙獨行,恰好撞到絆腳繩,一個甕中捉鱉。
那個小眼睛的傢伙看著宋江,露出不懷好意的壞笑。於是吩咐收下嘍囉,去拿牛耳尖刀。然後又吩咐人,取下臉盤,放上淨水。
那個小眼睛的人走到宋江面前,開始扒宋江的衣服,宋江的心跳加速的很快。有找一個小嘍囉,往宋江心窩澆涼水,又把水倒在宋江臉上。宋江搞的很狼狽,猛想起柴大官人的一句話,當今天下英雄好漢最出名的莫過於山東及時雨宋江和小旋風柴進。
宋江想起的當兒,腿竟然不抖了,看著惡狠狠地小眼睛,長嘆一聲:想不到我宋江會死在這裡。聲音不大,可是所有人聽見了。尤其是坐在中間椅子上的那個人,竟然走下來,抬起眼看看宋江,跺了一腳,你是誰?
我是宋江。
哪裡的宋江?
宋江一聽有門,面不改色道:山東鄆城的押司。
莫不是被稱為及時雨的孝義黑三郎。
正是在下?
我的好哥哥,你如何不早說?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把你盼來了。
你們是哪位?
我們是清風山的當家的。我叫燕順,以前是個生意人,賣牲口的,賠了本,家也回不去了,便自己弄了個家當。這是二當家的,一指那個小眼睛的,他叫王英,是個司機,後來看見人的東西好,就殺了人,要了錢財,被人告發,越獄逃了。碰到了我,做個小弟。這是老三,白白淨淨的,本領可不低,別看很文靜,卻是一條好漢,人稱白麵郎君的便是。名叫鄭天壽,是個銀匠,能耐不在王英之下。
宋江喜出望外,心想真的因禍得福,這幾人連忙與宋江鬆綁,並且恭稱宋江為老大,宋江不敢,可是眾人卻長跪不起。宋江便問,你們為何如此看重宋江,眾人都道:
第一,大哥有個好名聲,仗義疏財天下馳名,而且接濟的英雄好漢頗多,如果我們今天把你給做了,明天我們的腦袋也就搬家了。
第二,大哥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就是那王孫貴胄也沒有大哥的好名聲,你在柴進的府上受到的禮遇大家都是知道的。柴進是什麼人物,龍子鳳孫,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也沒有你的面子大,何況他人?
第三,大哥樂善好施,江湖號稱及時雨,為人又孝順父母,稱孝義黑三郎。由此兩條,足以讓天下英雄仰望。
第四,我們在江湖行走數十年,清風山一直不太景氣,盼望能有一個領路人,今日有緣,巧遇大哥。大哥一定是我們的貴人,我們願意追隨大哥。
第五,晁蓋是梁山的龍頭老大,他也曾經說過,梁山能如此興旺發達,多蒙宋江所賜。宋大哥海內聞名,我等如何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宋江大喜,於是要他們一同坐下,敘說自己也曾殺閻婆惜,路遇打虎英雄武松並且與之八拜結交,並說那武松曾經鬥殺西門慶,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大鬧蜈蚣嶺,說得唾沫飛濺,眾人如醉如痴,大家更加把宋江當成神一樣的服侍,宋江也開懷暢飲,好不盡興。
-
3 # 平陽侯
吏,沒品,說起來很多人都會頗為不屑,往往在前面加一個小字,叫一聲“小吏”才過癮。
但是實際上吏的能量之大,甚至可以大過進士出身朝廷任命的七品縣令。
因為縣令為朝廷指派,往往幹夠了年限就要走人,但是吏卻是招收的本地人,而且一干就是終身制。
吏這種人伺候好幾任縣太爺,既通曉官場上的人情世故,又有深厚的本地背景。平日裡作為縣太爺與本地勢力溝通的橋樑,出了事又能左右逢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尤其是那些熟悉錢穀刑名之學的老吏,熟讀四書五經的縣太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只能放權給他們。
這才是小吏能量巨大的原因。
-
4 # 使用者2394723182969王
宋江在鄆城縣只是個押司,押司沒官沒品,只是衙門裡書寫文書的胥吏,也就是負責稅賦徵收、處理獄訟的文書。
但胥吏一般都是當地有勢力的人,而一任縣官孤身一人到地方去上任,而地方小吏卻能團結起來對付上官,使上官對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依靠胥吏釆達到對地方的統治。
如搶劫蔡太師生辰綱的朝庭重犯晁蓋等七人,押司宋江、都頭朱仝、雷橫三人心照不宣的就給放跑了,鄆城縣令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說宋朝的胥吏影響有多大?
回覆列表
熟悉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梁山的老大宋江在上山之前,是在山東鄆城縣擔任“押司”一職。
所謂“押司”指的是縣衙裡的書吏,也就是抄寫文書的人員,說得好聽點只個秘書,他的真正身份叫做“胥吏”,是封建社會一個特殊的群體。
按照宋代制度,一個縣有“押司”八名,說明宋江的職位是不高的。
只是他的秘書身份,使他能接觸到機要檔案,所以才有機會給晃蓋通風報信,讓“黑老大”晃蓋得以逃脫朝廷的捉拿。
(宋押司)
胥吏是古代一個比較複雜的群體,他們不是官員,但在各級官衙裡都有他們的影子。
他們受制於官,幫助官員治理百姓,承辦各項具體工作。他們是歷代統治者都離不開的一個群體。
一、胥吏是什麼 “吏者,治人者也”。胥吏出現得很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他們的影子。
戰國時期,官僚制度開始形成,掾吏也隨之出現,政府管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事務日益增長,政府事務既多且繁,對於分工管理的要求也更加細化和專業。
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增加了許多掾吏,《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
說明在漢代之前,胥吏的隊伍就已經很成熟、很龐大了。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對“吏”的界定也很清楚:“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小吏”。這些小吏不是中央任命的,而是由主管官員闢除、招募的。他們沒有政務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必須聽命於長官,從事經辦文書之類的工作,他們的身份是“庶人之在官者”。
(孔目是高階胥吏)
到了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高官一般只有士族才能擔任,庶族只能從事胥吏之樣的“濁官”,飽受士族的歧視。
隋唐之後,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
科舉考上的成為官員,那些學習不好的、考不上的讀書人,文化水平較低,政府裡的一些瑣碎事務對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十分適合這一類人。
他們只要能識字,能讀懂法律和政策,為科舉出身的官員提供服務就可以了,所以大批仕進無望的落榜文人成為胥吏。
二、胥吏的分類和選撥胥吏包括公人和吏人兩個部分。
“公人”是低一級的胥吏,主要包括衙前、庫子、杖直、獄子等對文化水平要求相對較低的胥吏,“吏人”就是“五房”成員,包括孔目房、吏房、戶房、兵禮房和刑房,具體職位有主事、錄事、孔目、貼司、押司等等。
孔目、主事主要在州一級衙門,押司、錄事是縣級衙門的胥吏。比如我們熟悉的梁山好漢“鐵面孔目”裴宣,就是州級衙門的胥吏;宋江押司就是鄆城縣衙的胥吏。
(戴宗的節級也是胥吏身份)
宋代的胥吏大多是來自底層、仕進無望的人士。他們大多是由朝廷招募或者委任的。
只要戶籍符合規定,沒有犯罪記錄,身體健康,有人擔保,就可以應募。
應募初其稱“私名”,類似考核期實習生;之後可以申請考試,通過了就可以補為“正名”。
也有少數是官員用得順手的,不必考試,官員推薦面試一下就可以的,這樣的稱為“優試吏”。
某人一旦成為胥吏,便要寫清履歷,請鄉里族老擔保,建立檔案,手續是很正規的。
宋代規定,胥吏年邁或者死亡,子孫可以承代。宋太祖下過詔書,規定“諸司府寺卒吏年老者,聽以子弟代。”這種承襲關係在宋朝一直沿用。
(虞侯也是胥吏)
胥吏的選撥考試稱為“銓選”,程式比較嚴格,考核內容主要包括人才、書札和刑名三項。
人才指的是品行,也就是“德”;書札指的是文字書寫能力,考的是“能”;刑名指的是法律的熟悉程度,考的是“法”。
考核的成績按優、次、中與不中四個等級,決定胥吏的補遷。
胥吏銓選由吏部專門部門——“流外銓”負責。
據《職官分紀》記載:“每年十月,諸司牒到承闕姓名,年終申奏,至春、夏差官考試。”這也說明統治者對胥吏的良莠還是很重視的。 宋代的胥吏也有高低等級之分。
最低為貼司,最高為都孔目,共有十級。每三年考核一次,勝任者可以上調一級。
王安石說:“吏人有升名、轉資之法,可以勸能抑不能”。 三、胥吏的職權理論上說,胥吏經過數次考核都能獲得優秀等級的,可以提撥做官,但是這種現象極為罕見。
胥吏在宋朝的地位和待遇還是與官員有著很大的差距。
由於各衙門職權不同,所以胥吏也依任職的衙門分成“閒司”和“要司”兩種。
那些在三省和御史臺之類核心部門任職的胥吏權利還是很大的,甚至還有“有法當出職者積年不去”的現象發生。
至於像宋江那樣的縣級衙門的胥吏,與“要司”的是無法相比的。
縣級胥吏只能處理一些瑣碎事務,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權力和作為。
但就是這一點點小權力,在老百姓看來也是很大的,胥吏也可以憑藉手上的小權力來決定老百姓的命運。
地方上的胥吏,要承擔稅收的徵收工作,具體上門收繳雖然有里正、戶長、課輸大使等人,但製造稅表、決定百姓交納數目是由胥吏決定的,這是一項比較大且有油水的事務,很多胥吏利用這個權力為已謀利。
(胥吏與衙役)
胥吏中的廂虞侯、所由等職位是管理地方治安的。
他們手下有壯丁組成的弓手、團練等人,負責抓捕盜賊,維護治安。
監獄裡也有節級、牢頭等胥吏,負責看管犯人,有的還會參予審訊。
胥吏另外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上傳下達,負責公文的抄寫、檢查、收發和傳送,成為上下級衙門的橋樑。
四、胥吏的影響胥吏雖然不算官,但位卑權重。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可以篡改文書、歪曲政令,所以很容易形成胥吏與官員相勾結,為害一方的事情。
(官員與胥吏)
史載登州胥吏黃德:“素為暴悖,脅取公事,不一而足,襄在科提,則假公行私,大為民害。佔養娼妓,據良人婦,擾害市井,人莫不苦之。”就是這樣一個目無王法的小小胥吏,由於上官信任,百姓屢告不倒。
後來終於被收監後,又勾結獄官越獄潛逃,並公然在鬧市現身,猖獗之極。
胥吏在衙門多年,熟悉律法,可以左右案件的審理和判決,致使法律形同虛設。
《宋會要》說:“諸州大獄,長吏不親決,胥吏旁緣為奸,逮捕證佐,滋曼逾年而獄未具者甚眾”。不少胥吏對待案件的審理,只憑個人喜惡,或者視當事人送禮多少,法律的公正被他們拋之腦後。
一旦當事人行賄後,就會幫助主官胡亂判決,官員往往被矇蔽而不知。更有與官員狼狽為奸者,枉斷詞訟,製造冤案。
(胥吏之牢頭)
有些考核達不到升遷等級,又不夠免除的胥吏,便將對百姓的搜刮當成主要工作內容。
他們透過稅外加稅、提前收稅、借官家名義低價強買物品等手段取財,加劇了社會矛盾。
特別是在百姓的爭地、爭房產、繼承等訴訟中,吃了原告吃被告,是“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實際製造者。
更有一些胥吏,勾結豪門,做豪門走狗。“豪民恃強生事,魚奪細民,詰吏旁緣為奸,擾害百姓,患苦鄉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五、宋代吏強官弱的原因宋代行政事務繁多,科舉出身的官員對刑名、稅賦、錢穀等專門業務所知不多,必須依靠有經驗的胥吏辦理。
同時宋代冗官問題嚴重,地方官任期較短,一般兩年一任,造成《宋會要》所說的“今日監司郡守,患在於職任之不久”。
官員剛到一地,還沒有真正摸清楚當地情況,往往又是一紙調令又來了。
所以地方事務處理更多的是依靠胥吏們。 相比官員,胥吏算是當地的“地頭蛇”。
他們經營時間長,還能世襲,又熟悉當地情況,所以很容易成為當地豪強拉攏的目標。
而胥吏出身低微,素質高的不多,多數人水平有限,升遷無望,所以很多自暴自棄者把手中的權力當作生財之道。
宋朝重文輕武,中央對地方上控制力較強,政治格局是“內重外輕”。
很多事務都要中央決定,造成公文往來頻繁。而公文處理非胥吏不行,所以政府對胥吏也比較放縱,也助長了他們違法亂紀的膽量。
(清代胥吏)
胥吏制度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
宋代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巔峰時期,胥吏在這個制度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地位卻使用無法界定。
官員和胥吏都是公務員,但被人為割裂為兩個群體,難以達到協調一致。
胥吏雖然可以透過考試升遷,但考試難度偏大,畫餅無法充飢。
所以宋代形成了奇怪的“士大夫政治、吏人社會”的現象。
正是看到了宋代胥吏制度的缺陷,明、清兩代都對這一制度有所改革,胥吏在國家機關運作中的作用有所降低, 但仍無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只有到了新中國,我們的官員和吏員全部都是人民的公務員,沒有任何特權,這才真正、徹底解決了這個歷史問題。
參考資料 《宋會要》、《職官分紀》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