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位於大熊座,分別是大熊座的α、β、γ、δ、ε、ζ和η,中國名稱分別叫天樞(北斗一)、天璇(北斗二)、天璣(北斗三)、天權(北斗四)、玉衡(北斗五)、開陽(北斗六)和搖光(北斗七)。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鬥形,故名都魁,或名魁星,又叫旋璣。
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斗柄,又稱玉衡。北斗七星中,除天權是三等星以外,其餘六顆都是二等星,由於北斗七星都比較明亮,所以常用來作為指示方向的重要標誌。
目錄
基本介紹
主要作用
史料記載
行星資料
星座方位
星座解析
其他相關
展開
編輯本段
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排列成鬥(或勺)形,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
因為這七顆星較易被觀星者辨認出來,所以成為一個明顯且重要的星群。
北斗七星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北斗七星的中國星名由鬥口至斗杓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
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璇璣”;後三顆稱“斗杓”。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透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背部和尾巴。
透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
北斗位於北極星附近,對於中國長江以北地區,無論在北極星之上或北極星之下時,它們永遠位於地平線之上,在夜間的任何時刻都能看到。
北斗繞北極星一晝夜旋轉一週,正好起到時針指示時間的作用:每旋轉15°即是1小時。近現代鐘錶就是受到北斗晝夜旋轉原理的啟發而發明的。
除了上述的週日視運動之外,北斗還有周年視運動,即固定在傍晚或夜半的一定時間觀察,其斗柄方位每天西移1°,每月移30°,一週年移動一週又回到原處。
因此,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可以利用斗柄的指向確定季節。古書《冠子·環流篇》說得最為明白:“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說:若把觀測的時間固定於傍晚,則二月春分時斗柄指東,五月夏至時斗柄指南,八月秋分時斗柄指西,十一月冬至時斗柄指北。
藉助斗柄指向地面上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可以確定四個季節的中間日期,二至二分的所在月確定之後,其他月份也就容易確定了。
北斗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
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斗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人類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斗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於漢代緯書。最初有兩種名稱,一為《春秋運鬥樞》所記。
曰:“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道教形成後,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
象徵
把北斗七星看作車子的民族很多。古巴比倫人把北斗看作貨車,古埃及人看作是伊西斯女神之車,英華人看作是亞瑟王之車。
阿拉伯人稱北斗為車星,鬥盆四星是四個車輪,斗柄三星是三匹馬或三頭牛,開陽旁的輔星則是趕車伕。
《史記·天官書》上所說的“鬥為帝車”,也是把北斗看作是帝王的車子。山東漢武梁祠有一幅石刻,就是“鬥為帝車”的藝術表現:斗魁四星構成一輛雲車,一位帝王坐在車上,向一批前來迎接的臣民招手致意。
周圍龍騰鳳舞,百鳥和鳴,充滿了一種歡樂和諧的氣氛。更為有趣的是,一個長著翅膀的神人騰空獻舞,他右手託著的那個小球,就是開陽的伴星——輔星。
天樞
星座:大熊座
西名:DubheBayerletter:alphaUrsaeMajoris星等:2。
00
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1h03m43。70s
赤緯:+6145"03。2"
高度:5412"33"
方位角:04849"51"
U2000:Chart24,Vol1
Transit:04h33m11s
天璇
西名:Merak
Bayerletter:betaUrsaeMajoris星等:2。
40
赤經:11h01m50。49s
赤緯:+5622"56。6"
高度:5225"31"
方位角:05719"13"
U2000:Chart46,Vol1
Transit:04h31m18s
天璣
西名:Phecda
Bayerletter:gammaUrsaeMajoris星等:2。
50
赤經:11h53m49。83s
赤:+5341"41。1"
高度:4438"39"
方位角:05515"46"
U2000:Chart47,Vol1
Transit:05h23m09s
天權
西名:Megrez
Bayerletter:deltaUrsaeMajoris
星等:3。
40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2h15m25。57s
赤緯:+5701"57。3"
高度:4359"16"
方位角:04859"49"
Transit:05h44m41s
玉衡
西名:Alioth
北斗七星
Bayerletter:epsilonUrsaeMajoris位置(epochJ2000。
0):
赤經:12h54m01。76s
赤緯:+5557"35。6"
高度:3906"28"
方位角:04549"31"
U2000:Chart48,Vol1
Transit:06h23m11s
開陽
西名:Mizar
Bayerletter:zetaUrsaeMajoris
星等:2。
赤經:13h23m55。55s赤緯:+5455"31。4"
高度:3517"26"
方位角:04311"00"
Transit:06h53m00s
搖光
西名:Alkaid
Bayerletter:etaUrsaeMajoris星等:1。
90
赤經:13h47m32。44s
赤緯:+4918"48。1"
高度:2842"54"
方位角:04429"36"
U2000:Chart49,Vol1
Transit:07h16m33s
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
這七顆星中有5顆是2等星,2顆是3等星。透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
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顆星。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斗七星的“鬥”,柄狀三星分別使——玉衡、開陽、搖光那個明暗雙星。
杓柄中央的星名叫“開陽”,相距11分處有一顆4等伴星,名“輔”,開陽星和輔星組成視雙星, 肉眼即能識辨。開陽本身也是一顆雙星。
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中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
”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古籍《鶡冠子》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古代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北斗七星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
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北斗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一向以美麗、清晰的外貌引起人們的注意。據說,古代阿拉伯人徵兵時,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視力的“試驗星”。
北斗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斗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又稱“北斗”。
離北天極不遠,排列成鬥形的七顆亮星。除δ(天權)星為3等星外,其餘六星都是2等星。把北斗七星鬥前二星連線,並朝鬥口方向延長約五倍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識別星座的標誌。此外,按照北斗七星斗柄曲線延伸,畫出一條弧線後,會遇到21顆亮星之一的大角,即牧夫座α星。
下面七星按照古代天文名稱、黃老經註解、道教稱呼、天文專名、國際通用名的順序介紹:
1、天樞星。《黃老經》說它是“陽明星之魂神”,道教人士又叫它“貪狼星”,天文專名是 Dubhe ,國際通用名是 αUma 。
2、天璇星陰精星之魂神 巨門星 Merak βUma
3、天璣(機)星 真人星之魄精 祿存星 Phecda γUma
4、天權星 玄冥星之魄精 文曲星 Megrez δUma
5、玉衡星 丹元星之魄靈 廉貞星 Alioth εUma
6、開(闓)陽星 北極星之魄靈 武曲星 Mizar ζUma
7、搖光星 天關星之魂明 破軍星 Alkaid ηUma
北斗九星
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北斗九星。
後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北斗九星之說。傳說能看見這兩顆隱星的人可以得到長壽。
《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璣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
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
這九星在‘雲笈七籤’24卷“北斗九星職位總主”的別名分別是:第1陽明星、第2陰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極星、第7天關星、第8洞明星(輔星)、第9隱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辰。
北斗神話
北斗七星位於大熊座,分別是大熊座的α、β、γ、δ、ε、ζ和η,中國名稱分別叫天樞(北斗一)、天璇(北斗二)、天璣(北斗三)、天權(北斗四)、玉衡(北斗五)、開陽(北斗六)和搖光(北斗七)。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鬥形,故名都魁,或名魁星,又叫旋璣。
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斗柄,又稱玉衡。北斗七星中,除天權是三等星以外,其餘六顆都是二等星,由於北斗七星都比較明亮,所以常用來作為指示方向的重要標誌。
目錄
基本介紹
主要作用
史料記載
行星資料
星座方位
星座解析
其他相關
展開
編輯本段
基本介紹
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排列成鬥(或勺)形,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
因為這七顆星較易被觀星者辨認出來,所以成為一個明顯且重要的星群。
北斗七星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北斗七星的中國星名由鬥口至斗杓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
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璇璣”;後三顆稱“斗杓”。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透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編輯本段
主要作用
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背部和尾巴。
透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
北斗位於北極星附近,對於中國長江以北地區,無論在北極星之上或北極星之下時,它們永遠位於地平線之上,在夜間的任何時刻都能看到。
北斗繞北極星一晝夜旋轉一週,正好起到時針指示時間的作用:每旋轉15°即是1小時。近現代鐘錶就是受到北斗晝夜旋轉原理的啟發而發明的。
除了上述的週日視運動之外,北斗還有周年視運動,即固定在傍晚或夜半的一定時間觀察,其斗柄方位每天西移1°,每月移30°,一週年移動一週又回到原處。
因此,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可以利用斗柄的指向確定季節。古書《冠子·環流篇》說得最為明白:“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說:若把觀測的時間固定於傍晚,則二月春分時斗柄指東,五月夏至時斗柄指南,八月秋分時斗柄指西,十一月冬至時斗柄指北。
藉助斗柄指向地面上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可以確定四個季節的中間日期,二至二分的所在月確定之後,其他月份也就容易確定了。
北斗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
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斗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人類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編輯本段
史料記載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斗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於漢代緯書。最初有兩種名稱,一為《春秋運鬥樞》所記。
曰:“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道教形成後,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
象徵
把北斗七星看作車子的民族很多。古巴比倫人把北斗看作貨車,古埃及人看作是伊西斯女神之車,英華人看作是亞瑟王之車。
阿拉伯人稱北斗為車星,鬥盆四星是四個車輪,斗柄三星是三匹馬或三頭牛,開陽旁的輔星則是趕車伕。
《史記·天官書》上所說的“鬥為帝車”,也是把北斗看作是帝王的車子。山東漢武梁祠有一幅石刻,就是“鬥為帝車”的藝術表現:斗魁四星構成一輛雲車,一位帝王坐在車上,向一批前來迎接的臣民招手致意。
周圍龍騰鳳舞,百鳥和鳴,充滿了一種歡樂和諧的氣氛。更為有趣的是,一個長著翅膀的神人騰空獻舞,他右手託著的那個小球,就是開陽的伴星——輔星。
編輯本段
行星資料
天樞
星座:大熊座
西名:DubheBayerletter:alphaUrsaeMajoris星等:2。
00
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1h03m43。70s
赤緯:+6145"03。2"
高度:5412"33"
方位角:04849"51"
U2000:Chart24,Vol1
Transit:04h33m11s
天璇
星座:大熊座
西名:Merak
Bayerletter:betaUrsaeMajoris星等:2。
40
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1h01m50。49s
赤緯:+5622"56。6"
高度:5225"31"
方位角:05719"13"
U2000:Chart46,Vol1
Transit:04h31m18s
天璣
星座:大熊座
西名:Phecda
Bayerletter:gammaUrsaeMajoris星等:2。
50
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1h53m49。83s
赤:+5341"41。1"
高度:4438"39"
方位角:05515"46"
U2000:Chart47,Vol1
Transit:05h23m09s
天權
星座:大熊座
西名:Megrez
Bayerletter:deltaUrsaeMajoris
星等:3。
40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2h15m25。57s
赤緯:+5701"57。3"
高度:4359"16"
方位角:04859"49"
U2000:Chart47,Vol1
Transit:05h44m41s
玉衡
星座:大熊座
西名:Alioth
北斗七星
Bayerletter:epsilonUrsaeMajoris位置(epochJ2000。
0):
赤經:12h54m01。76s
赤緯:+5557"35。6"
高度:3906"28"
方位角:04549"31"
U2000:Chart48,Vol1
Transit:06h23m11s
開陽
星座:大熊座
西名:Mizar
Bayerletter:zetaUrsaeMajoris
星等:2。
40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3h23m55。55s赤緯:+5455"31。4"
高度:3517"26"
方位角:04311"00"
U2000:Chart48,Vol1
Transit:06h53m00s
搖光
星座:大熊座
西名:Alkaid
Bayerletter:etaUrsaeMajoris星等:1。
90
位置(epochJ2000。0):
赤經:13h47m32。44s
赤緯:+4918"48。1"
高度:2842"54"
方位角:04429"36"
U2000:Chart49,Vol1
Transit:07h16m33s
編輯本段
星座方位
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
這七顆星中有5顆是2等星,2顆是3等星。透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
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顆星。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斗七星的“鬥”,柄狀三星分別使——玉衡、開陽、搖光那個明暗雙星。
杓柄中央的星名叫“開陽”,相距11分處有一顆4等伴星,名“輔”,開陽星和輔星組成視雙星, 肉眼即能識辨。開陽本身也是一顆雙星。
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中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
”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古籍《鶡冠子》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古代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北斗七星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
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北斗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一向以美麗、清晰的外貌引起人們的注意。據說,古代阿拉伯人徵兵時,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視力的“試驗星”。
北斗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斗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又稱“北斗”。
離北天極不遠,排列成鬥形的七顆亮星。除δ(天權)星為3等星外,其餘六星都是2等星。把北斗七星鬥前二星連線,並朝鬥口方向延長約五倍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識別星座的標誌。此外,按照北斗七星斗柄曲線延伸,畫出一條弧線後,會遇到21顆亮星之一的大角,即牧夫座α星。
編輯本段
星座解析
下面七星按照古代天文名稱、黃老經註解、道教稱呼、天文專名、國際通用名的順序介紹:
1、天樞星。《黃老經》說它是“陽明星之魂神”,道教人士又叫它“貪狼星”,天文專名是 Dubhe ,國際通用名是 αUma 。
2、天璇星陰精星之魂神 巨門星 Merak βUma
3、天璣(機)星 真人星之魄精 祿存星 Phecda γUma
4、天權星 玄冥星之魄精 文曲星 Megrez δUma
5、玉衡星 丹元星之魄靈 廉貞星 Alioth εUma
6、開(闓)陽星 北極星之魄靈 武曲星 Mizar ζUma
7、搖光星 天關星之魂明 破軍星 Alkaid ηUma
編輯本段
其他相關
北斗九星
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北斗九星。
後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北斗九星之說。傳說能看見這兩顆隱星的人可以得到長壽。
《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璣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
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
這九星在‘雲笈七籤’24卷“北斗九星職位總主”的別名分別是:第1陽明星、第2陰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極星、第7天關星、第8洞明星(輔星)、第9隱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辰。
北斗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