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託孤的歷史問題。
14
回覆列表
  • 1 # 市井講史

    魏蜀吳三國雖各行其政,互不統屬但有一件事卻出奇一致,就是都搞過託孤,曹魏是魏明帝向司馬懿、曹爽託孤,蜀漢是劉備向諸葛亮、李嚴託孤,東吳是孫權向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等託孤,首席輔政大臣為諸葛恪。諸葛恪受託孤之命比他親叔叔諸葛亮受劉備託孤晚了29年,這叔侄二人先後受到各自國家君主的信任,接受託孤的重要使命,確實是三國時的佳話!

    不過,諸葛恪受託孤之命後,所作所為和最後的結局卻比叔叔諸葛亮差得太多了。首先,諸葛恪作顧命大臣的時間只有一年多點,遠比不上諸葛亮一干就是十餘年;其次,諸葛恪作顧命大臣的成就也比不上叔叔諸葛亮;再次,諸葛恪作顧命大臣的權威遠遠比不上諸葛亮;最後,諸葛恪的結局是被另外的託孤大臣和皇帝孫亮誅殺,而諸葛亮是積勞成疾生病而死,死後的待遇也大不同。那麼,曾經大權在握,深受東吳君臣信任的託孤大臣諸葛恪,為什麼結局這麼遭呢?

    諸葛恪本是諸葛亮長兄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幼時以神童著稱,長大後擔任過太子孫登的幕僚領袖,之後任過丹陽太守、威北將軍、大將軍、太傅等職。公元251年(赤烏十四年),孫權病臥在床,開始物色可以託付的大臣,經過與群臣的協商,多數人都推薦諸葛恪,孫權卻認為諸葛恪做事剛愎自用,不是最理想人選,但孫峻卻擔保說滿朝上下沒有比諸葛恪再合適的了。孫權見諸葛恪是人心所向的人選,也就同意了,到公元252年(神鳳元年)時,孫權病危,召集諸葛恪、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其身後事。第二天,孫權去世,孫亮即位,拜諸葛恪為太傅。

    剛當上託孤大臣的諸葛恪還是頗有作為的,他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這些舉措使東吳官民耳目一新,一時之間諸葛恪深得民望。甚至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會吸引很多百姓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諸葛恪的人生高潮是在接下來的東興之戰中,親率大軍擊敗了曹魏的安東將軍司馬昭,取得了東興大捷。事後,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丞相、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並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此後,諸葛恪開始自滿,產生輕敵之心,為日後之敗埋下伏筆。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春,諸葛恪為進一步積累功勳,打算出兵伐魏,結果他不顧眾多大臣的勸阻,毅然發兵二十萬開始伐魏,結果遭到挫敗。諸葛恪自知伐魏失策,卻完全不接受手下將軍的不同意見,後被孫亮多道詔書強令返回建業。此後,諸葛恪更加色厲內荏,動不動就責備大臣,惹得很多覲見他的人,都屏息斂氣。後來,他還更換自己親近的人擔任宿衛人員,並準備進攻青州和徐州。

    眼見首席託孤大臣諸葛恪越來越瘋狂,東吳的君臣和百姓開始越來越討厭諸葛恪的所作所為。在公元253年,另一位託孤大臣孫峻見諸葛恪失去民心,開始和孫亮密謀除掉諸葛恪的計劃。後來,孫峻和孫亮以請諸葛恪進宮赴宴的名義,偏諸葛恪入宮,藉機將其誅殺,並夷滅了其三族,諸子和許多親屬都遭屠戮。諸葛恪在其叔叔諸葛亮之後,擔任吳國的託孤大臣,本來可以大有作為,但此人才大志疏,虛有其表,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把吳國帶上正軌。他死後,東吳權臣爭權奪利的情況越來越糟糕,最後成為不堪一擊的垃圾國家,被司馬炎輕易滅掉,這其中與諸葛恪的沒有履行好託孤重任有極大關係!

  • 2 # 蕭武

    三國時期,託孤很常見。諸葛瑾、諸葛亮和諸葛誕分別出仕魏蜀吳三國,都是各自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其中,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幼主劉禪,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受遺詔輔佐幼主孫亮,但諸葛恪和諸葛亮的結局卻迥然不同。

    諸葛瑾少年時期曾經遊學京城洛陽,但是因為中原大亂,為了逃避戰亂就早早到了江東。江東是三國中最講門第出身的,雖然投靠孫策比較早,但因為他是客居江東,無論財產還是童僕,都很少。在江東士族當中,他算出身比較差的。

    所以,雖然他投靠孫策不算晚,但是因為江東的創業元老都是帶資入股的,在投奔孫策時都自己帶著自己的部曲兵,而諸葛瑾完全是以文士賓客身份進入孫氏陣營的。一直到孫權掌權之後,諸葛瑾的地位才開始上升。

    諸葛瑾雖然比諸葛亮大七歲,出仕也早,但相比之下,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劉備集團仍然在創業期,諸葛亮馬上就成為參與決策的核心層人士,在劉備陣營的地位遠高於諸葛瑾在孫權集團的地位。

    孫權奪取荊州、擒斬關羽之後,諸葛瑾才得到重用,出任南郡太守。夷陵之戰後,曹丕大舉伐吳,諸葛瑾在荊州都督東吳諸將抵抗魏軍,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勝利,但也沒有太大失誤。汛期將至,魏軍主動退兵。張昭顧雍都死了之後,諸葛瑾才在吳國擔任丞相。

    總體來說,他的形象就是個老好人,但在關鍵時刻的決策作用並不大。所以,在諸葛恪傳一開頭,就記載了不少孫權和張昭等人在宴會上公然調侃諸葛瑾,乃至開帶有侮辱性質的玩笑。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

    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他日復見,權問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為優。”權問其故,對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權又大噱。

    雖然諸葛恪本傳記載這件事,只是為了說明諸葛恪少年成名,以明敏善辯著稱,但對比一下與諸葛瑾同傳的張昭、顧雍、步陟等人,孫權就沒有和其他人開過這樣的玩笑。而且,不光是孫權這樣調侃諸葛瑾,吳國的大臣張昭等人也經常在宴會上調侃諸葛恪。

    《諸葛恪別傳》:

    太子嘗嘲恪:“諸葛元遜可食馬矢。”恪曰:“原太子食雞卵。”權曰:“人令卿食馬矢,卿使人食雞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權大笑。

    雖然諸葛恪聰明善辯,應對得宜,在場面上沒輸。但從這些記載也可以看出,諸葛瑾、諸葛恪父子並不受別人尊重,地位是比較尷尬的。在諸葛恪明敏善辯的背後,也可以想象作為兒子,在宴會上眼看著父親被其他人這樣調侃,內心應該是比較心酸的。

    孫權就拜諸葛恪為撫越將軍、丹楊太守,讓他去征服丹楊境內的山越山民。當時諸葛恪才三十二歲,別人都以為他搞不成,而且孫權也只給了他三百人的軍隊。但諸葛恪到任之後,想方設法,還是迫使山越山民走出山谷,得到了四萬人的軍隊。諸葛恪自領其中一萬人,其餘則分給其他將領充當部曲。

    這之後,諸葛恪被孫權拜為威北將軍,奉命鎮守廬州、皖江,諸葛恪想進取壽春,但是孫權認為難度比較大,沒有允許。而司馬懿奉命鎮守淮南時,曾想進攻諸葛恪,吳國就讓諸葛恪徙屯柴桑。陸遜死後,孫權拜諸葛恪為大將軍,駐武昌,鎮守荊州。這時候,他就已經是吳國柱石大臣了。

    諸葛恪很早的時候就和孫權的太子孫登關係很好,是太子賓客。但孫權故意挑撥他的兒子魯王孫霸與孫登爭儲,吳國大臣也分別支援太子和魯王,分成兩派。後來孫權又廢黜魯王孫霸,原來支援孫霸的人都被孫權處理。

    諸葛恪的長子諸葛綽因為和孫霸過從甚密,被孫權交給諸葛恪嚴加管教。諸葛恪為了避免嫌疑,乾脆自己下毒鳩死了自己的兒子。這樣,諸葛恪給孫權的印象就是過於狠毒陰險。

    孫權病重的時候,本來孫權認為諸葛恪剛很自用,是不想讓他輔政的,但是當時吳國大臣都認為諸葛恪是最合適的輔政大臣,孫權只好任命他為輔政大臣。但在孫權任命他為輔政大臣的同時,同時也任命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一同輔政。

    其中,孫弘本來和諸葛恪就有嫌隙,但孫權卻任命諸葛恪為太子太傅,孫弘為太子少傅,就是意圖用孫弘來牽制諸葛恪,以免出現曹魏當時已經出現了的大權旁落、政出私門的情況。結果,孫權剛死,孫弘和諸葛恪就先鬥起來了。

    孫權死後,孫弘秘不發喪,想矯詔殺諸葛恪。諸葛恪知道了,先下手為強,藉口請孫弘議事,趁其不備殺死孫弘,才獨攬東吳內外軍政大權。這之後,諸葛恪又廢除了孫權晚年的一些苛政,收攬人心,在東興之役中又擊敗來犯的魏軍。吳國上下都對他非常讚賞。

    但也正是因為東興之役擊敗了魏軍,諸葛恪就對魏軍比較輕視,認為現在魏國皇帝曹芳無權,司馬氏專權,人心不附,可以趁機興兵伐魏。於是出動大軍二十萬人,這在吳國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主動進攻魏國淮南地區。

    吳軍從春天開始進攻魏軍,但困於堅城之下,久攻不下,一直到夏天,還沒有攻克。將軍們都勸諸葛恪應該主動退軍,他不但不聽,反而剛愎自用,對提意見的人分別加以處罰。等到夏天到來,天氣炎熱,疫病流行,諸葛恪不得已才開始主動退兵。在撤退的時候,又因為魏軍追擊,士卒傷病死亡比較多,造成比較大的損失。

    出兵淮南本來是諸葛恪意欲透過在疆場立功,加強自己在吳國的地位,但沒想到鎩羽而歸。回到吳國朝廷之後,又怕本人指責他,就進行高壓統治,不讓別人說話。同時,雖然伐魏失敗,但諸葛恪並沒有死心,還想著要休整一番之後,再次出兵徐州和青州,大舉伐魏。

    也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吳國皇帝孫亮在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峻的裹挾和策劃之下,誅殺了諸葛恪,並且連諸葛恪的小兒子也一起殺死,還有諸葛恪的外甥、張昭的孫子張震,也一起被殺。

    諸葛恪本傳中,記載了不少人對諸葛恪的看法,都認為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比如其父諸葛瑾,還有張震的父親、張昭的兒子張承,都很不看好諸葛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諸葛恪有個很明顯的毛病,矜己陵人。也就是說,雖然諸葛恪確實也很有才幹,但他自負聰明,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早晚都是要身死家破的。

    相比之下,諸葛亮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劉備還在創業時期,諸葛亮也是創業元老,為劉備出謀劃策。劉備出征,諸葛亮就留中居守,劉備在前線可以足兵足食。劉備死時,原來劉備集團中地位比較高的關羽、張飛都已身死,其他人無論資歷還是地位,都無法與諸葛亮相比,當然只能是諸葛亮輔政。

    諸葛亮受遺命輔政之後,因為蜀漢剛經歷了劉備夷陵之戰的嚴重失敗,所以諸葛亮並沒有馬上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是先整頓內政,休整士民,恢復國力。又五月渡瀘,親征南中,安定後方。

    在這一切都安定之後,諸葛亮才率軍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然北伐無成,但也沒有造成國家實力的嚴重損失。即便是在第一次北伐時,街亭失守,諸葛亮就可以收攏部隊,退保漢中了,並沒有以僥倖之心去博取成功。

    雖然劉禪自己後來也說“政出葛氏,祭則寡人”,但無論劉禪,還是蜀漢內外大臣,無論諸葛亮生前,還是在他死後,都對他是心服口服的,沒有什麼不滿。不僅如此,他死的時候諸葛瞻還很年幼,等到諸葛瞻剛長大成人,劉禪馬上就開始給他加官進爵,開始鍛鍊他,蜀漢上下對他也很支援。這說明,諸葛亮在蜀漢是很得人心的。

    而諸葛恪的情況完全不同,正因為他的出身在吳國並不是世家豪族,地位並不穩固,在受命輔政的時候,孫權還故意給他設定了牽制他的孫弘也一起輔政,所以,諸葛恪急於透過對外軍事行動來調動和重組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資源,將權力向自己手裡集中。

    而他過於倉促的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在進兵不利之後又沒有主動撤退,退兵之後又很怕朝臣非議,都是他性格所致。但是反過來說,這也是他所處的政治形勢所決定的,他對吳國的軍政的控制力有限,只能這麼做。

    他之所以怕朝臣非議,恰恰說明,如果朝臣非議比較多,他受到的攻擊多了,他在朝廷的地位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只能以更高壓的方式來鎮壓。結果是激發出了當初力保他輔政的孫峻突然發動政變,殺死了他。

    而在諸葛恪之後,總攬吳國軍政大權的孫峻也不太平,一直有人不斷試圖以同樣的方式殺死他,只不過幾次他都能夠先下手為強,先殺死對手。孫峻在三十八歲的時候突然暴病身亡,他的堂弟孫綝接替他,繼續總攬吳國軍政大權。後來孫綝又被孫休和丁奉設計,以同樣的方式殺死,時年僅有二十八歲。

    也就是說,從孫權死後,諸葛恪於座中誅殺孫弘開始,吳國就一直處於內鬥狀態,誰都沒有能力徹底控制吳國政權,就像魏國的司馬氏那樣。直到孫皓繼位之後,才完全控制了吳國的政治局勢。但這時候吳國吳國也差不多快走到盡頭了。

  • 3 # 歷史春秋網

    第一,歷史其實給了諸葛恪機會。東吳丞相陸遜病逝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公元252年,孫權病重,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同為輔政大臣,以諸葛恪為輔政大臣首腦,孫亮即位後,拜諸葛恪為太傅,其在吳國的地位,和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相差無幾。

    第二,諸葛恪也曾深孚眾望,他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特別是親率大軍擊敗了曹魏的安東將軍司馬昭,取得了東興大捷,使他在吳國的民望達到了高潮,諸葛恪本是“神童”出身,少時就是個朝廷中的“網紅”,孫權非常喜歡他,人們也非常佩服他,長大後取得非凡成就,成為吳國舉足輕重的人物,人們甚至在街上爭先願睹諸葛恪的風彩。

    第三、諸葛恪在他的人生高峰期時,權勢與諸葛亮相差無幾。如果他按這條路走下去,必成東吳的中興之臣。但可惜,他驕傲了。變得目中無人了。先是在對魏作戰中失利,後又因為看不起其他大臣變成孤家寡人。孫權託孤時,諸葛恪雖然是首席託孤大臣,但畢竟還有孫弘、滕胤、呂據、孫峻等其他大臣。劉備託孤時,託了兩個人,諸葛亮與李嚴。但諸葛亮深孚民望,最後找了李嚴個錯誤免了他。諸葛恪不但沒有利用首席託孤大臣取得民心,反而失去民心,造成另一個託孤大臣孫峻和皇帝聯合起來設計夷其三族的嚴重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廬山美景的著名詩句和文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