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傲哥
-
2 # 湖畔悠悠心
寫廬山的詩句太多了。今天我就談三個人的廬山詩:一是毛澤東,二是李白,三是蘇東坡。
先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二首》
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
現附錄如下:
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善於樂府和歌行體寫詩,很少寫律詩。我想他一旦寫起詩來
思想奔放開來,就不受拘束。這恐怕是他不願意寫律詩的主要原因。他寫古詩常以他橫空出世,駿馬絕塵的非凡才力,將樂府、歌行作為表達他飛騰的想象,縱橫的才思,不羈的思想,奔放的情感最合適的藝術形式,這些詩寫得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這首五古《望廬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廬山瀑布寫得壯美闊大。詩人寄情于山水,從“西登香爐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寫景,而最後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風吹不斷,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說明詩人尋求的是一種“閒”情,也體現李白的飄逸之風。在廬山美景之下,詩人借景直抒胸臆,語言質樸真切,但仍能感染讀者。
第二首詩是七言絕句。歷來為人所讚譽。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裡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一個“掛”字,還有那“落”字都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
寫廬山的詩我還比較喜歡的是蘇軾的詩。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一首大家耳熟能詳,非常有哲理。人們常常用來表示“當事者,則迷。”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我說的是蘇東坡的另一首廬山詩。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有趣的是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與該詩的第一句一字不差的重複了一遍。
初讀此詩,你會覺得很好懂:就像我們去旅遊,就某一名勝古蹟,都說此景點如何如何好。等我一旦到了景點看過以後就有感到:不過如此。當然也有另一種觀點:確實很美呀。
蘇東坡的這首詩妙處就在於此:於是多少年來人們對這首詩所表現的哲理,更準確地說,這首詩所蘊涵的禪意,讓人玩味無窮。
垂暮之年的蘇軾經過了人生的風風雨早已把人這一生悟透。他告訴兒子這人生的外物就像那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水,當你沒有見到它的時候你就會拼了命的追求到手。等得到了又會怎樣呢?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對治好奇心,世間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見到才是我的。沒有見過的東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聽,不必加意誇張渲染。只要我們用平常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能夠不在這些外境上面計較、起煩惱,一切就會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本色了。
很多人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或者說我沒有遇到有錢有勢的爹!或者說我怎麼就這麼倒黴?誰誰提幹啦!誰誰中彩票啦!誰誰這麼醜卻娶了個這麼漂亮的老婆,你看我,各方面都不比他差……
實在是多餘的。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做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憂愁;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一顆平常心,能讓我們在生活裡不因好惡而顛倒掛礙!
恐怕這就是蘇軾臨終前告誡自己兒子的良苦用心吧!
提到廬山的詩我不能不提我們的領袖、詩人、毛偉人的: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毛主席的這首《登廬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任何是誰,也不可能站在廬山上吟詠出如此豪邁的詩篇來!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一個“飛”字;一個“躍”字不僅把江之闊,山之高躍然紙上,也把偉人的博大胸懷道盡。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想當年,反華勢力何等猖獗!我們解放了全中國,帝國主義者認為我們管理不了大城市,我們很快就會垮臺。面對敵對勢力的叫囂“冷眼”一詞道盡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西方勢力的蔑視;“熱風”
一詞抒發了詩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充滿自信。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站在廬山之巔詩人在此西望武漢上空,江河之上,黃鶴浮空欲飛;接著又東眺江東(及古時三吳地區),但見長江順勢而下,一瀉千里,在三吳上空,煙霞蒸騰、熱情壯美。這二句同樣是寫祖國江山熱火朝天的形勢。
這兩句工仗,典麗,“橫、浮、下、起”連環動感,虛實相間,是一幅具有立體感的意境畫面。
對這二句主席比較滿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給胡喬木的信中談到對這兩句的看法,認為這兩句較好一些。同時還談到寫詩之難,“經歷者如魚飲水,冰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最後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主席用“桃花源的典故”發問,來讓大家思考:我們生活的天地可不是像桃花源那樣其樂融融的世界。我搞建設,敵對勢力要阻止我們。就像如今的貿易戰一樣,我們把自己的事辦好,可是這世界上就有不按規矩辦事的。結果正如主席預語言的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總之,回首歷史,寫廬山的詩太多了。登臨歌詠之詩層出不窮,其中佳作迭出,令後人望而卻步,然而毛主席之所以能寫出超出前人者,原因何在?
古人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才能有“第一等真詩。”也就是說最好的“襟抱”(世界觀),才能抒發出最好的真摯感情,產生最好的詩歌——如是而已,豈有它哉!
-
3 # 讀書工問題:描寫廬山美景的著名詩句和文章有哪些?
描寫廬山美景的著名詩句有很多,其中李白就有不少。但是個人認為最值得稱道的當屬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就是把詩寫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以示發表。此詩寫作在蘇軾離開黃州轉任汝州期間。詩人利用這次轉遷的間隙去看蘇子由,並遊歷了幾乎整個廬山,寫了不少的詩詞,此首詩屬於壓軸之作。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全詩通俗易懂,詩人不是通常地去寫某一個山峰奇石、飛瀑流泉,沉醉在它的雲霧之中。而是跳出它的區域性,從高處鳥瞰,從外部遠眺,突出廬山奇特的總體形象,它的“真面目”。就像今天的航拍一樣,抓住的是廬山的全景圖。
這首山水詩具有其哲理性。即是告訴人們,凡事在胸中有了丘壑之後,要善於跳出來,脫離原實物本身,才能看清真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不識廬山真面目”,成了千古名句,說明了這首詩它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人們在反映和諷喻社會上的某種現象,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時,它也成為了熱門的引用詞。
-
4 # 鴻廬煙冷
古之詩人篇以廬山美景者,予以為唐宋間詩人李白、蘇軾最為著著。詩人登此,憑覽感懷;李白“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詩之飄然若風;蘇軾有“欲聖君推南風之德,以及於黎庶。”之情懷。其作美而箴,恐恩澤不及民慍,詩之暄然於心。故
此皆有超然高世之志。然太白浪漫,東坡喻理。李白《望廬山瀑布》雲:“日暮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長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意浪漫,豪氣干雲。東坡閱之美之,有詩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然予謂東坡《題西林壁》絕句,言簡而意盡,意象其外,哲理其中也。其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趨喻於理,吐露胸襟,既有哲人之嘆,又有習俗明曉之理。讀之發人深省,韻味悠長。
其實,詩及至宋,喻理漸著,比之唐詩稍遜意象,讀之抽象乾澀,有喻理而少理趣。然蘇軾將廬山作意象,究感受於橫側,以形象來說理,以山喻理,以理曉人,故詩之理趣也,非僅說理也。
太白詩之永珍,丘壑縱橫,似鴻鵠而瞰山川;東坡攬日月於襟懷,縱大江東去而淘沙。雖風格不同,然皆為詩詞俊才,古今為之絕倒矣。
-
5 # 姬元鈦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詩經·小雅·信南山》有“中田有廬”,而《國語·楚語》則記載廬山所在位置在戰國時稱“廬邑”。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整個山體南北長29千米,東西寬約16千米,山體面積302平方千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
廬山風景秀麗,文化內涵深厚,穿越歷史時空,聯通中外古今,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
從20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體現。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起,廬山有英、俄、美、法等二十餘國建造的別墅群,廬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勝地。同時,廬山出現了大量的外國教堂、銀行、商店、學校、醫院,以及市政議會等,廬山成為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腹地的獨特代表。
回覆列表
一、廬山名詩句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裡,猶有六朝僧。 ——錢起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蘇軾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彭蠡湖中望廬山 —孟浩然
太虛生月暈, 舟子知天風。 掛席候明發, 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 勢壓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 崢嶸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 瀑水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 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於役, 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將半, 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 畢趣當來同。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 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 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氳。
廬山詩 —朱元璋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 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
廬山詩四首 易中天
其一
雲養精神霧暖魂,無垠綠浪滌紅塵。千株古木參天出,百孔新泉奪地陳。好漢坡前多好漢,仙人洞外有仙人。名山面目由君識,萬丈高梯一步登。
其二
風騷獨領賴天成,雲有茶香霧有聲。山雨山煙山澗水,鐵船鐵壁鐵人心。花開草徑通幽徑,虎守松門望國門。影落明湖渾不覺,回眸卻見大江橫。
其三
僧言此地無榮辱,老蔣拿來作夏都。覆雨翻雲稱淨土,開山闢路是浮屠。石人峰下棲賢寺,佛手巖前得道廬。進退盈虛誰省得?請君去問鄱陽湖。
其四
俗人能有幾多閒?遭遇名區便是緣。未近山門先拜佛,才臨溪畔已成仙。唯將風月酬知己,懶用文章換酒錢。最愛東林晚課後,一泉清水半坡煙。
二、廬山文章
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
唐代詩人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望廬山瀑布》
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陶淵明《桃花源記》
南朝時的《廬山二女》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廬山草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