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政昔風
    ▲《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形象

    趙雲是三國時期西蜀國的一位得力戰將,但趙雲在正史上卻沒有做到七進七出。在三國正史上真正做到七進七出的不是趙雲,正是著名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原型文鴛。

    ▲可與張飛匹敵的文鴛

    文鴛是三國兩晉時期的頭號大將,要講能耐文鴛可以在三國正史掛上號,除了關羽、張飛就是這個文鴛。

    ▲文鴛之父文欽

    文鴛堪稱是文武雙全,早年隨著父親文欽征戰四方。隨著時局的變化,曹魏朝中發生內亂,司馬氏崛起,轉過年來曹魏與司馬師大戰,文欽和他兒子文鴛也加入了戰鬥。

    ▲司馬師

    文鴛兵分兩路攻打司馬師因父親不作為,以致糧草不濟被活活逼退。之後司馬師窮追不捨與文鴛大戰一場,文鴛一人一騎在萬馬軍中七進七出猶如天神(也有傳說文鴛被打死了),使得司馬師大敗而回,後因傷勢過重而死。

    ▲江東諸葛誕

    文鴛沒辦法隨著父親轉戰南北,先是投靠江東諸葛誕,之後沒辦法又投靠被司馬氏掌權的曹魏陣營,在期間文鴛的父親文欽也被東吳殺死。

    ▲司馬昭

    司馬昭不計前嫌收留了文鴛,讓文鴛為國出力報效大晉的江山。最終,文鴛在平叛的戰爭中屢立戰功名望極高,但在誣陷的罪名下轟然倒下,直接被處死。

    文鴛在指揮方面和作戰方面都有著極強的能力,七進七出很少有人可以做得到。文鴛一生轉戰四方立下戰功,卻因主上不信任而被誣陷,實屬可悲。

  • 2 # 時間闡史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西漢冠軍侯霍去病,名將衛青之侄。善用騎兵,千里奔襲。西漢元朔六年,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跟隨舅舅衛青出兵北伐匈奴。在漠南之戰中親率八百騎兵,奇襲百里之外的匈奴大軍,斬殺兩千多人。同時也斬殺了大量匈奴貴族。

    霍去病二十一歲這一年,漠北之戰,大敗匈奴左賢王部。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行進了祭天地大典。此後匈奴不敢再犯大漢邊境。 至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明朝軍事家,民族英雄。對於戚繼光豐功偉績不能用簡單的一場或幾場戰役來說明。

    自戚家軍成立以來,百餘場戰役未嘗一敗且傷亡極小。傷亡最多的一次戰役;林墩之戰,斬首倭寇960人,淹死燒死倭寇三千餘名。傷亡人數69人。在牛田和王倉坪之戰中殺敵千餘人,未有一人陣亡。自戚家軍成立以來到戚繼光去職,共擊殺敵軍十五萬餘。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因其生活節儉,愛穿素衣,作戰神勇,所以說千軍萬馬避白袍。陳慶之自身不善弓馬,身體文弱,但極具軍事才能。陳慶之一生百戰,以七千兵力先後破魏軍,邱大可七萬兵馬,楊昱七萬,袁天穆數萬,降費穆兩萬。陳慶之參與的戰爭在人數是都是要比自己的人數多數倍之餘,但結果都是大勝。

    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秦末鉅鹿之戰,項羽帶兵兩萬,秦軍四十萬。在北渡黃河之後項羽命士兵把船沉河,破釜甄,燒廬舍,士兵只持有三日糧草,抱著必死的決心與秦軍對決,大敗秦軍。

  • 3 # 史文書苑

    甘寧百騎夜襲曹營。

    公元213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徵吳,在濡須口與孫權對峙。在軍事實力上,曹魏兵多將廣,東吳處於絕對的弱勢。孫權命甘寧為前都督,率軍迎戰曹魏前鋒部隊,以挫其銳氣。甘寧的決定是親率百餘人馬,夜襲敵營。

    孫權賞賜給甘寧許多美酒佳餚,用以鼓舞士氣。甘寧親自挑選了一百餘人,將獲得的賞賜平均分給他們。吃飽飯,甘寧開始用銀碗喝酒。兩碗酒罷,又親自斟酒給手下都督。這個都督知道要以少敵多去夜襲曹營,驚恐萬分,他伏在地上不肯接酒。甘寧大怒,拔刀橫膝,呵斥道:“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且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為甘寧之威所攝,起身行禮端起酒碗,併為百餘士兵每人斟上一碗酒,於是眾人痛飲,膽氣頓生。

    二更時分,甘寧命部下裹甲銜枚,迅速潛至曹營前。拔掉鹿角,越過壕溝,一百餘騎衝入曹魏軍營。縱馬狂奔,所過之處見人就殺。曹營毫無準備,措手不及之下,人慌馬亂,難以應對。甘寧率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殺進殺出,斬首數十級,全身而退。等到曹軍點起火把,整頓兵馬之時,甘寧已經迴歸東吳大營。

    經此一戰,甘寧之名威震曹營。不日後,曹魏退軍。

    甘寧少年時亡命於江湖,殺人越貨,人稱“錦帆賊”。二十歲後開始勤讀經書,從劉表到黃祖一直不得重用。後歸附東吳,得周瑜和呂蒙推薦,被孫權委以重任,才能得以施展。在《三國演義》中,甘寧被塑造成東吳第一猛將。其實正史中的甘寧智勇雙全又輕財好施,為人豪爽且體恤部屬,為東吳立功無數,堪稱一代名將。

  • 4 # 金鱗戲蘭池

    金鱗要分享的,是西晉武帝時期的名將,馬隆!

    三國之後,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逐步統一中國。不過晉武帝之後,賈南風專權,緊接著又是八王之亂,中原地區進入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昏暗時期。

    有句話叫江山代有人才出,在這個昏暗的時期,依然湧現了很多知名的歷史人物,其中“武”的方面,有滅蜀的鐘會,有坐鎮襄陽的羊估,還有組織滅吳之戰的杜預。除了這個幾個人之外,還有平定西部邊陲的馬隆。

    邊陲告急

    泰始四年至於五年,河西隴西地區連年大旱,顆粒無收,數十萬人嗷嗷待救。因為受災地區胡漢混雜,尤以河西鮮卑人數最為眾多。晉武帝司馬炎怕出事端,派遣悍將胡烈前往鎮守撫慰。

    不過胡烈到任後,竟然採取高壓手段,屯兵於高平川,後又派兵進佔麥田一帶的“河西鮮卑”聚居地。結果造成和羌戎各部形成之和,更加劇了災區難民的痛苦。暴政之下,河西鮮卑的首領禿髮樹機能, 在泰始六年(270年)起兵造反。

    在隨後的九年之中,禿髮樹機能屢挫晉軍。為了鎮壓河西鮮卑,晉武帝幾乎將當時名將盡數派出,前後有秦州刺史胡烈,涼州刺史牽弘。汝陰王司馬駿,涼州刺史蘇愉等,要麼被禿髮樹機能斬殺,要麼兵敗受辱,前後損失了數萬人部隊,西晉也完全失去了對河西地區的控制。

    晉武帝連番受挫之後,寢食難安,曾命賈充鎮守關中,但是賈充詭詐,想辦法在這時與司馬炎結成兒女親家,逃避了任命。《晉書》馬隆傳中記載:

    河西斷絕,晉武帝帝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嘆曰:“誰能為我討此虜通涼州者乎?”朝臣莫對。

    挺身而出

    就在晉武帝深感憂慮之時,馬隆挺身而出,對晉武帝說:“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醜虜何足滅哉!”不過此時的馬隆寂寂無名,並不被人看好,但晉武帝還是力排眾議,答應了馬隆的要求。任命馬隆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

    馬隆接受任命之後,開始選拔戰士,入選的人要能拉起三十六鈞(約238公斤)的弩和四鈞(約26公斤)的弓。雖然條件比較苛刻,但馬隆半天時間就選得三千五百人。

    選完人,馬隆又親自到武庫領取武器裝備,但是武庫令故意給他一些曹魏時期的武器,早已腐朽不堪,馬隆和其“忿爭”,應該是動手打了他。因為這個,又遭到御史中丞奏劾,馬隆自辯說:“臣當亡命戰場,以報所受,武庫令乃以魏時朽杖見給,不可複用,非陛下使臣滅賊意也。”晉武帝再次力排眾議,一次給馬隆三年軍資。

    馬隆挺身赴國難,但卻屢遭小人陷害,真可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好在晉武帝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終站在了馬隆一邊。

    克敵制勝

    公元278年,正月,馬隆出發西行。《晉書》記載禿髮樹機能“以眾萬計,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但馬隆毫不畏懼,且戰且進。馬隆除了英勇無畏,還是個“軍事發明家”,根據實戰情況,製作了一種叫做“偏箱車”的工具,有效剋制了鮮卑騎兵。

    鮮卑為北方民族,善於騎射,但不善攻堅。漢軍騎兵少,擅長步戰守禦。在寬闊之地,騎兵往往佔有優勢,所以馬隆設計的偏箱車陣,應該是能有效剋制鮮卑騎兵進攻,防禦性質的工具,而且偏箱車的箱是可以活動的,方便行軍。

    除此之外,馬隆還懂得使用磁石,在戰場擺上磁石陣,因為鮮卑騎兵穿的是鐵製鎧甲,戰鬥時很受影響,而馬隆的部隊都穿犀甲,很好的限制了鮮卑騎兵的戰鬥力。《晉書》記載:

    奇謀間發,出敵不意。或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無所留礙,賊鹹以為神。

    這段記載很有意思,也很有畫面感,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穿著鐵甲的鮮卑士兵,被磁石陣搞得東倒西歪,看著馬隆如神兵天降一般,殺奔而來。。。

    自馬隆西行以後,朝廷幾個月都沒有他的資訊,很多人在晉武帝面前說風涼話,甚至有人說他自不量力已經戰死。不過,馬隆回傳訊息的使者終於在一天夜裡抵達,司馬炎知道馬隆大敗鮮卑後,極為高興,《晉書》記載:

    帝撫掌歡笑。詰朝,召群臣謂曰:“若從諸卿言,是無秦、涼也。”乃詔曰:“隆以偏師寡眾,奮不顧難,冒險能濟。其假節、宣威將軍,加赤幢、曲蓋、鼓吹。”

    馬隆率部到武威後,鮮卑大人猝跋韓、且萬能等萬餘落歸降西晉。不久又率領友方的沒骨能等與禿髮樹機能決戰,最終斬殺禿髮樹機能,終於平定了近十年的涼州之亂。

    善始善終

    馬隆一戰而歷史留名,威名大震,為西晉解決了西部邊患。太康初年,朝廷命馬隆為平虜護軍、西平太守,率領部眾,到因戰亂而荒廢的西平郡(青海西寧)駐屯,並重建穩定了當地。

    當時有個叫成奚的南虜經常侵擾邊境,馬隆率兵討伐,但成奚於是據險而守,不給正面決鬥的機會。馬隆見狀就擺了一個迷魂陣,讓他計程車兵都帶著農具出來,好像是要耕田一般,成奚以為馬隆沒有進一步征伐的意思,於是慢慢的就放鬆了戒備。馬隆則抓住時機,突然發動攻擊,大敗成奚。

    馬隆在隴右地區駐守了十多年,在當地很有威信。太熙元年(290年),馬隆因功封奉高縣侯,加授東羌校尉,並且在任內逝世。

    結語

    在平定邊陲的過程中,馬隆可謂是智勇兼備。在最看中出身家世的兩晉,寂寂無名的馬隆能夠青史留名,躋身古今將星行列,真是難能可貴。不過他忠勇的性格,在早年就已經有所體現。

    《晉書》裡面記載,魏兗州刺史令狐愚被誅殺,為避免牽連,全州竟沒有一人敢為其收屍。馬隆則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家財將其厚葬,又在其墓地種植松柏,並服喪三年,期滿後才回來。

    馬隆不但設計出偏廂車,設計出磁石陣,還著有《風后握奇經》一卷,所以馬隆是古代少見的兵器革新家,這實際上代表了我們對科學技術的追求,如果中國歷史上多一些這樣的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就不會有近代受辱。

    在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一直備受爭議,很多人說他昏庸,但在馬隆的任用上,還是體現了這位開國之君的基本素質,對晉武帝之所以成為“晉武帝”,意義十分重大。

    相比羊估和杜預,金鱗感覺馬隆的經歷更加傳奇,也更能體現一個職業軍人威武不屈和馬革裹屍的豪邁情懷,而我們民族之所以能夠綿延幾千年而屹立不倒,正是因為在民族危難,生死存亡之際,總會又馬隆這樣的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清代有個叫李塨的思想家,將馬隆和唐朝李靖相提並論,評價道:“李藥師破突厥,馬隆討樹機能,皆以正兵,是千古最知兵者。”金鱗以為此論十分恰當!

  • 5 # 風影大人的世界

    自然是最傳奇的故事:一人滅一國(王玄策滅印度)

    故事梗概: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帶領使團出使天竺,正巧趕上天竺朝政混亂,戒日王病逝,大臣阿羅那順篡位。

    不知天高地厚的那伏帝阿羅那竟派人伏擊王玄策的使團,王玄策一行數十人悉數被俘,投入大牢,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暗中幫助下,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成功越獄出逃至吐蕃。

    在吐蕃王玄策借兵近萬人,討伐天竺“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遣七千餘騎赴之。”經過激戰王玄策率軍大破敵軍並擒獲了阿羅那順和其妃子、兒子。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以上就是文臣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得不忽視的背景是吐蕃的強大,吐蕃幾乎是和唐朝同時誕生的政權,始終是有唐朝邊疆的強敵,在最強盛時連唐朝也要避其鋒芒。反觀當時的印度,長期陷入分裂的混亂局面

    這件事最大受益者是吐蕃,所以唐史鮮有記載

  • 6 # 無智慧的人

    答:在這裡簡單的說下,唐太宗時期外交官王玄策,出使天竺碰到中天竺大臣叛亂,隨即召集僱傭軍不到一萬人,作戰三天,攻破中天竺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隨手再戰,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大唐一兵未出,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