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聰明的小龍女

    唐朝承天皇帝是唐肅宗李亨第三子建寧王李倓、唐代宗李豫一母同胞的親弟,文武全才的唐朝宗室。他在安史之亂中立下卓越功勳,可惜卻被毒後張氏夥同奸宦李輔國陷害致死,其兄繼位後追封建寧王李倓為承天皇帝,還給他配了冥婚。

  • 2 # 小島知風

    唐朝的承天皇帝是生前被封為建寧王的李倓,他是唐肅宗李亨第三子,唐代宗李豫異母弟,他生前並不得父親唐肅宗李亨喜愛,而且在未婚的年齡就英年早逝,不過他死後被哥哥唐代宗李豫追封為承天皇帝,這裡面有什麼緣故呢?下面就來詳細這位承天皇帝李倓。

    李倓之所以能在死後被追封為承天皇帝這一切還得從他爺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晚年爆發的安史之亂說起。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爆發了以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為首的叛亂,安史叛軍盛極一時,很快就攻克東都洛陽,隨即安史叛軍又攻克了潼關,大唐都城長安已經完全處於安史叛軍威脅之下,因此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被嚇得趕緊帶著寵愛的楊貴妃和王公貴族向四川成都逃亡。

    李隆基帶人出逃到馬嵬坡時,大唐精銳軍隊早已對李隆基寵信楊貴妃及其兄楊國忠誤國不滿,大家停滯不前,還是太子的李亨與禁軍將領陳玄禮鼓動士兵發動軍變,在這場軍變中李亨和陳玄禮誅殺了奸相楊國忠,逼李隆基賜死了楊貴妃。

    李隆基賜死了楊貴妃之後還是著急想往成都跑,畢竟安史叛軍就在後面了,但是當時唐朝軍隊對李隆基一味逃跑的懦弱行為很是不滿,認為國難當前皇帝卻只顧逃跑,不能與將士們共同在前線戰鬥。

    在這種情況下,無奈之下李隆基一咬牙,下旨讓太子李亨斷後抵禦叛軍,這意思就是讓兒子代替自己與將士們共同在前線戰鬥,這一下可把李亨給嚇蒙了,李亨心裡也很害怕安史叛軍,眾將士都勸李亨留下,而他卻給出了很冠冕堂皇的理由:至尊播遷,吾不忍離左右,俟吾見上奏聞。

    這意思就是我是孝順的兒子,我老爹在前面跑,我做為大孝子可不忍心看著老爹顛沛流離,我得陪他一起跑啊。

    史書記載李亨在說完這句冠冕堂皇的話之後就立刻想翻身上馬向成都方向追趕老爹李隆基去。孝順是逃命的絕好理由,也是掩飾懦弱無能一面好盾牌。但是李隆基和兒子李亨給出再好的理由,也難以掩蓋一個事實:就是他們父子非常懼怕安祿山叛軍,皇帝一跑必將人心潰散,將士無心戀戰,大唐有可能永無翻盤機會。

    這時候站出來制止李亨放棄軍隊跟隨李隆基逃跑入成都的有兩個人,一人是當時李亨寵信的太監李輔國,另一人就是他的第三子李倓。當時李倓應該也就在二十歲左右,他雖然年輕,但卻非常有大局觀,他堅決勸阻父親李亨放棄軍隊逃入巴蜀。

    李倓對老爹李亨說: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複合,雖欲復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於河北,與之併力東討逆賊,克復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為兒女之戀乎!

    李倓這意思就是如果太子老爹你都逃跑了,那誰還來收復河山,到時候大家都入蜀了則中原就全部淪落到叛軍之手,你口口聲聲說孝道,最大的孝道就應該是你現在率軍掃平叛軍收復長安迎回你的皇帝老爹,這才是大孝。

    其實李倓這意思就是在點老爹李亨呢,什麼是真正的大孝,不是陪伴在李隆基左右就是孝道了,掃平叛軍收服長安是對李隆基最大的孝順。

    李倓這一定大帽子扣下來說的他老爹李亨是啞口無言,而且這個提議也得到了當時還是廣平王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李豫贊成和支援,李亨一看兩個兒子都認為自己是懦弱被嚇得想跑,於是他只得硬著頭皮聽從了兒子李倓、李豫和太監李輔國的建議。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載:倓於行宮謂太子曰:“逆胡犯順,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夫有國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從至尊入蜀,則散關已東,非皇家所有,何以維屬人情?殿下宜購募豪傑,暫往河西,收拾戎馬,點集防邊將卒,不下十萬人,光弼、子儀,全軍河朔,謀為興復,計之上也。”廣平王亦贊成之。

    於是李亨下命令軍隊渡渭北上,北上歸北上,但安史叛軍軍勢強盛,此時長安周圍一片混亂,往哪走是個問題。

    李亨很慌亂,這時候又是李倓鎮定的向李亨提出建議:去朔方聚攏軍隊再圖收服。為什麼去朔方呢?李倓認為老爹李亨曾經出任過朔方節度使,而此刻安祿山的叛軍並未攻打朔方,當地的軍官也都比較認可和臣服於李亨,所以這是一個很適合作根據地的地方。

    李亨一聽兒子說的有道理,於是又讓軍隊向朔方的方向出發。當初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所部不過千餘人,這一路上李亨又召集了被安史叛軍擊潰的朝廷軍隊散兵遊勇,加起來也不過三千餘人,這些士兵本來就是敗軍,且人困馬乏,物資匱乏,還要每天和叛軍作戰,是非常艱難。

    這時又是李倓與士兵們同甘苦,每遇戰鬥必身先士卒,而且從不顯示自己的功勞,就在這種情況下李倓負責殿後,一路掩護老爹李亨率領殘兵敗將抵達了朔方鎮治所靈武。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載:時敗卒膽破,兵仗不完,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戰。倓自選驍騎數百衛從,每蒼黃顛沛之際,血戰在前。太子或過時不得食,倓涕泗不自勝,上尤憐之,軍士屬目歸於倓。

    在抵達靈武之後,李亨迅速以太子名號召集忠於唐朝的軍隊準備收服被安史叛軍佔據的失地。這時候唐玄宗李隆基已經跑到成都,皇帝在成都躲清閒,肯定將士不服,因此李倓聯合哥哥李豫以及李亨的布衣之交謀士李泌勸李亨在靈武繼承皇位,尊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號召天下士兵收服失地平定叛軍了。

    於是李亨就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李亨繼位之後立長子李豫為皇太子,最初李亨本打算命英勇善戰且頗有謀略的三子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統軍平定安史叛軍,但李亨這個想法被謀臣李泌否決,李泌認為應該讓太子李豫執掌軍權。

    李泌以唐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殺的例子阻止李亨把兵權交給李倓,他建議李亨封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把軍權交到李豫手裡,避免形成唐初時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兄弟相殘慘劇。李亨聽後也很認同李泌的提議,於是就把軍權交到了太子李豫手中。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敢與同母哥哥太子李建成叫板就因為他在唐朝平定天下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軍隊有威望,軍方有支援他的將軍,所以李世民敢弒兄殺弟逼父退位。

    李倓也深知祖輩“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的道理,他自幼就與哥哥李豫感情深厚,他對李豫是極為敬重,所以他在得知父親李亨想封自己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時,他也擔心日後局勢不受自己控制發展,會釀成手足相殘的悲劇。

    因此當李倓得知李泌制止了父親李亨這一想法後,他深深鬆了一口氣,他特地到李泌居所拜謝李泌:此固倓之本心也。

    後來李豫在李泌和郭子儀等人的幫助下,順利收回長安,李亨也由此以皇帝身份回到昔日都城長安。李豫收服長安之後又繼續率軍到前線去平定安史叛軍,可以說李豫這段時期是常年處在前線平叛,而李倓則留在了李亨身邊。

    李豫常年在外征戰,他的太子之位卻讓另一個人十分垂涎,這個人就是李亨的皇后張皇后張良娣。

    張良娣最初在安史之亂中與李亨同甘苦共患難表現的十分賢惠,所以李亨當皇帝后十分感激她,冊立她為皇后。但她當上皇后之後逐漸利慾薰心,由於李豫並非她所生,所以她開始嫉妒李豫的太子之位,希望把他整下去,讓自己的兒子李侗當太子。

    因此張皇后藉助自己得寵之時,拉攏李亨的心腹太監李輔國為助力,兩人結成政治上的聯盟,準備伺機讓李亨廢除李豫的太子之位。

    張皇后和李輔國因此經常藉機在李亨面前給李豫上眼藥,進讒言,這讓與李豫兄弟感情深厚的李倓十分不滿,他經常替哥哥李豫辯護,到最後他甚至和李亨直言,請廢除張皇后並斬殺奸宦李輔國。

    李亨當然不捨得殺李輔國和廢除張皇后,每次李倓說這些話都會被他呵退,李倓也是越發對張皇后和李輔國不滿,經常對外揚言要手刃二人。

    因此張皇后和李輔國都視李倓為眼中釘肉中刺,兩人決意先將李倓弄死,再合計廢除李豫的太子之位。

    於是二人趁李豫和李泌都在前線平叛之際,都向李亨進讒言,尤其是張皇后的吹得枕邊風,二人都對李亨說聽聞李倓因為沒有得到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權力而怨恨太子李豫,並揚言將來定要廢掉太子而自立。

    這讓唐肅宗非常生氣,他想起唐初時期的“玄武門之變”血淋林的教訓,外加李倓確實能力非凡,勇略過人,李亨為了太子李豫將來能順利繼位,於是盛怒之下沒有找任何人商量,直接派人賜李倓自盡。

    前方李豫率軍平叛,後方卻發生了這件事,可以說李倓之死完全是因為李豫而死,張皇后和李輔國主要是想廢除李豫的太子之位,而李倓卻為了保護李豫,勇敢地站出來與二人鬥爭,最終成為了二人打擊陷害的目標。

    李豫收復洛陽後派李泌向李亨報喜,李泌回來之後得知李倓被李亨賜死,十分震驚,因此李泌趕緊面見李亨,問其為何賜死李倓,李亨則說李倓有圖謀太子之位的野心,所以為了政局穩定賜死了他。

    李泌向來知道李倓與李豫兄友弟恭很和睦,所以他知道李倓是被張皇后和李輔國進讒言而害死,因此李泌就藉此告知李亨是誤信讒言賜死了親子。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載:明年冬,廣平王收復兩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獻捷。泌與上有東宮之舊,從容語及建寧事,肅宗改容謂泌曰:“倓於艱難時實得氣力,無故為下人之所間,欲圖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計,割愛而為之所也。”泌對曰:“爾時臣在河西,豈不知其故。廣平兄弟,天倫篤睦,至今廣平言及建寧,則嗚咽不已。陛下之言,出於讒口也。”帝因泣下曰:“事已及此,無如之何!”

    李泌此意就是告訴李亨,李倓之死就是由於你不信任兒子所致,既然你殺了李倓算是摘了一個瓜了,將來就不要再摘第二個了,這意思就是希望以後李亨能吸取教訓,不要隨意聽信讒言,將來的讒言很可能會禍及太子李豫。

    李亨吸取了李倓這件事的教訓,從此之後果然任張皇后和李輔國如何詆譭進讒言陷害李豫都沒能撼動他的太子之位。

    後來李輔國看出李亨決意百年之後傳位於李豫,於是他果斷的選擇與張皇后反目,暗地裡支援李豫。

    最後李亨駕崩,張皇后企圖趁亂擁立李亨次子越王李系繼位好便於自己把控,這時候李輔國得知張皇后想擁立李系的想法後,搶先率軍發動兵變,直接殺了李系,抓住了張皇后,並擁立李豫即位,李輔國算是以此向李豫交了投名狀。

    李豫繼位後就逼迫張皇后自盡,同時他並沒有忘掉當初是李輔國和張皇后聯手害死了弟弟李倓,只是李輔國當時手握軍權,還有擁立之功,李豫只得暫時隱忍不發,表面上處處尊重李輔國,把李輔國明升暗降權力架空,隨即派人暗殺了李輔國,在李輔國死後李豫給他上了一個非常不好的諡號,諡號為醜,可見李豫對於李輔國當年讒言害死弟弟李倓是多麼恨之深切。

    此後李豫十分追思弟弟李倓,他認為弟弟李倓是為保護自己而死,因此李豫先是追封李倓為齊王,後來又在大曆三年(768年)李豫做出了讓朝臣驚訝的決定那就是追封弟弟李倓為皇帝。

    當時朝臣都認為李倓並非嫡長子,生前也沒做過太子,更不像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那樣明明可以當太子卻讓賢於弟弟,所以李隆基在李成器死後追封他為讓皇帝。或者像李亨的大哥李琮似的,以長兄身份被李亨追封為奉天皇帝。

    這些都是李倓所不具備,因此眾朝臣建議李豫如果十分懷念李倓,請參照李隆基追封自己的二哥李成義和四弟李範、五弟李業為太子那樣,追封一個太子身份並讓陪葬李亨皇陵就足夠了。

    但是李豫堅持己見,他動情的對朝臣說:玄宗追諡三位兄弟為太子那是因為出於兄弟友愛和親情,如果論功績來說玄宗的三位兄弟哪有大功於國家,而李倓不止是有大功於國家,並且他還是替我而死,這些功績豈是玄宗的三位兄弟所能比。

    因此在李豫的堅持下,李倓在死後獲得了承天皇帝的諡號,李豫專門為他營造了屬於帝王陵寢的順陵,由於李倓去世時並未婚配,所以李豫又在他死後給他配了一樁冥婚,李豫把姑姑興信公主夭折的第十四女表妹張氏配給弟弟李倓做冥婚,追諡張氏為“恭順皇后”,就這樣李倓在死後和表妹張氏在順陵裡做了一對鬼夫妻。

    據《新唐書》記載,李豫在重新發葬李倓當天還出現了靈異事件,李倓的靈車走到城門口突然停了,當時任誰都推不動,這件事被李豫知道後,他認為弟弟還有心事未了,於是李豫請李倓生前敬重的謀臣李泌親自撰寫悼詞表達自己對李倓的哀思之情。

    確實很奇怪靈異,李泌寫好悼詞之後親自去城門口為李倓號喪,並且親自推扶李倓靈車,原本紋絲不動的靈車,在李泌推扶之下動了起來,由此李倓的靈車得以順利進入順陵。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載:遣使迎喪彭原,既至城門,喪輴不動。帝謂泌曰:“豈有恨邪?卿往祭之,以白朕意。且卿及知倓艱難定策者。”泌為輓詞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泌因進輴,乃行,觀者皆為垂泣。

    寫在最後

    其實翻看唐朝歷史也覺得挺有意思,唐太宗李世民靠弒兄殺弟奪取了皇位,而他的子孫卻從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大哥李成器為讓皇帝,到唐肅宗李亨追封大哥李琮為奉天皇帝,再到唐代宗李豫追封弟弟李倓為承天皇帝,可以說李隆基祖孫三代完全沒有按照老祖宗李世民的套路發展。

    李豫能追封弟弟李倓為皇帝,在後世也是一段佳話。

  • 3 # 周柃利

    唐朝的承天皇帝是唐肅宗李亨的第三個兒子李倓,是唐代宗李豫的弟弟,天寶年間他被封為建寧王。

    李倓英勇善戰,但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是被人陷害死的,唐代宗李豫繼位後,封他為承天皇帝。

    1、安祿山叛亂,李倓勸他爹李亨留下平叛

    說起李倓,還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因為他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有很大功勞。

    安祿山叛亂時,所有人都覺得是楊國忠驕橫放縱導致的,全都對楊國忠咬牙切齒。並且安祿山起兵也是以討伐楊國忠為名。

    王思禮勸說哥舒翰,想讓他把楊國忠劫持出京師,到潼關把楊國忠殺掉,哥舒翰沒有同意。

    後來哥舒翰帶兵去平叛,楊國忠懷疑哥舒翰要謀害他,向唐玄宗進言說哥舒翰故意逗留,錯失戰機。

    哥舒翰沒辦法只能率兵出關,最後導致潼關失陷,哥舒翰也投降了安祿山。

    潼關失守後,唐玄宗急於逃命,想去蜀中避難,但到馬嵬驛這個地方,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軍發動兵變,誅殺了楊國忠,之後唐玄宗被迫將楊貴妃勒死。

    事情到這裡,唐玄宗李隆基這個皇帝基本沒什麼搞頭了。

    李倓他爹,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李亨開始要擔負起重任了。

    畢竟唐玄宗已經沒有威望了,想要大唐重振雄風,需要換個人樹立起君王的威望。

    唐玄宗準備去避難,讓太子李亨留下斷後安撫百姓,李亨知道留下來就要面對兇險的局面,畢竟叛軍就在後頭呢。於是他藉口要表孝心,不忍心唐玄宗一個人跑路,要跑路也要一起跑。

    李亨表達完自己的意思,翻身上馬準備一起跑路。這時候有兩個人站了出來,要求李亨承擔起收復河山的重任。

    一個是宦官李輔國,另一個就是建寧王李倓。

    他們拉住太子李亨的馬,對太子說現在安祿山謀反,國家分裂,如果不服從民意,太子和皇帝一起進入蜀中避難,那麼誰來複興大唐江山呢?

    不如收復西北邊防的兵,加上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的兵力,和他們一起征討叛賊,收復兩京,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等到叛賊被平定,再打掃好宮殿,迎接皇帝回京師,這不是很好嗎?

    當時建寧王李倓還只是個毛頭小子,但是膽識過人,比他爹李亨強多了。

    當時太子的另一個兒子廣平王李豫也勸他留下來,李豫就是後來的唐代宗。

    就這樣,在李倓等人的勸說下,李亨留了下來,唐玄宗分出兩千多人給李亨,就去逃難了。

    2、唐肅宗即皇帝位,李倓平叛有功卻被誣陷錯殺

    太子李亨留下收拾殘局,裴冕、杜鴻漸等向太子上奏,請求他遵照唐玄宗的命令即皇帝位,太子一開始不同意,在對方一連五次上箋表後,李亨終於答應了。

    太子李亨在靈武城南樓即帝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肅宗。

    這裡要提一下張良娣,也就是唐肅宗後來的張皇后,她在這時候被跟隨唐肅宗來到朔方,因為聰明乖巧,特別討唐肅宗的歡心。

    到了靈武,她給唐肅宗生了個兒子,生完孩子三天後就起來給戰士們縫補衣服,為此唐肅宗更加憐愛她。

    叛軍十分強大,可後來安祿山集團內部出現內亂,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極其黨羽殺死,安慶緒繼位,可他卻昏庸懦弱,大小事務都由他身邊的御史大夫莊嚴決定。

    郭子儀平定河東,安慶緒任命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史思明手握重兵,驕橫不聽從安慶緒的命令。

    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司空,讓他率軍奔赴風翔,遇叛軍大將全殲對方,之後又徵召回紇兵平叛,平叛進入白熱化階段。

    隨著平叛程序加速,唐肅宗立儲之事也提上了日程。上面提到的張良娣成為了張皇后,她生的兒子李佋才幾歲,可她卻想將兒子立為太子。

    唐肅宗猶豫不決,他覺得李豫年紀最大,有戰功,想立他為太子,當時的考功郎中李揆拜了幾拜祝賀說這是國家的大幸事。

    於是,李亨就立李豫為太子,李豫也就是歷史上的唐代宗。

    再說回我們的主人公李倓,他統帥軍隊,多次擊潰叛軍,有很大的功勞,且為人正直,多次向唐肅宗揭發張皇后和李輔國的罪惡,為此為兩人所嫉恨。

    李輔國和張皇后誣陷李倓想要謀害李豫,唐肅宗聽信兩人的讒言,錯殺了李倓。

    3、李豫繼位後,追諡李倓為承天皇帝

    李豫知道李倓是為了他而死,因為張皇后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坐太子之位,李倓站出來揭發他們勾結的惡行,所以才被他們視為眼中釘除掉了。

    而張皇后的兩個兒子,李佋和李侗,一個上元元年薨,另一個寶應初薨,也就是說最後張皇后連一個親兒子都沒有了。

    李倓死後,李豫多次向唐肅宗表示李倓無罪,唐肅宗後來也後悔了。

    唐肅宗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兒子,所以之後不管張皇后和李輔國再怎麼進讒言,他都不聽了。

    後來,李輔國和張皇后互相廝殺,李輔國在唐肅宗嚥氣後殺掉了張皇后和李系等人,等到唐代宗李豫繼位,李輔國又因為家中鬧賊莫名其妙死掉了。

    以上就是混亂的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故事了,李倓是被陷害而死的,等到李豫做了皇帝后,他先追封李倓為齊王,之後又追諡李倓為承天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月春暖花開的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