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歸途

    王陽明成長為聖人的過程,見證如山般偉岸的父愛。

    所謂父愛如山,不是似山一樣重,而是父親把自己變成一座山,讓兒子窮盡力量去攀登,只有攀登過去,才是真正強大。

    我也許並不知道,兒子你最後要走怎樣的人生路,但我必須要給你最好的磨練。大明朝成化十七年左右,北京城裡頭號人生贏家,公認就是翰林院修撰,浙江餘姚人王華。

    他有多贏?先看生的有多好,餘姚王家公子,士林界標準名門,那年頭說起這出身,就好似武俠小說裡說起武當少林,或是足球圈說到巴薩皇馬,立刻聚焦眼球。而且生的這麼好,偏還拼硬實力,成化十七年漂亮拿下殿試狀元郎,人生事業迅速紅。

    如此招羨慕嫉妒恨的好命,放在他身上,卻是誰說起都叫服。這位王先生除了生的好學得好,性子更出名好,看上去嚴肅刻板,打起交道卻隨和幽默,高大上的八股文寫得,趣味橫生的幽默小品文更寫得流傳京城,出名大明才子圈的段子手。如此情商智商雙料高,走哪裡都深受歡迎,以至再難呆的官場圈子,他都如魚得水。

    這如日中天的人生,放他這一輩上,還真不是曇花一現。自從進了仕途,一輩子都穩步高升,給明憲宗明孝宗倆代皇帝當過老師,也一度官居尚書。清末眼界高得很的李鴻章中堂,說起他都是贊:當代重逢王海(王華)日,吾皇神武安天下。大清要有個王華,那就天下太平嘍。

    當然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功,絕對完爆上面各項成就:當爹。

    好些人都認定,隔壁老王家這幾百年的豪門名望,王華這要啥有啥的成功人生,保不齊都要毀這孩子身上。

    因為才十來歲的年紀,這位未來的大聖人王陽明,就已是火遍京城的熊孩子王守仁。

    今天說起王陽明大聖人的童年,津津樂道極多的是天賦:三四歲年紀就識字,搬家到京城的路上,不到十歲的年紀,就敢在金山寺作詩,驚倒一群遊客。

    但其實當時比這些更叫身邊大人小孩驚到的,就是這孩子的淘。來京城讀書沒幾天,這個浙江插班小孩,就淘得叫先生抓狂:幫差生同學做個弊,基本就是家常便飯。很快就收了不少鐵桿朋友,不多久老師就發現:上課的時候經常少好些同學——全被小王同學組團帶著逃學了。

    如此劣跡斑斑,老師一開始還是忍,倒不是怕他那狀元老爹,而是這熊孩子的風格,就是倔,老師整他越兇,他反過手來捉弄老師就越厲害,只好能忍則忍。這一忍,就忍出了京城長安街上這一景:一個十來歲浙江口音孩子,披一身破衣服做披風,帶十幾個熊孩子吆五喝六招搖,一路還歌聲嘹亮。按一些明清民間評書小說裡的描繪,當時這小王還有個諢名:京師六少。

    而長期撲在工作上的王華,他的第一反應,是立刻奔到街上,當場揪住兒子一頓暴打,由於下手太過狠,還招來好些百姓圍觀,大家這才明白:原來狀元郎家打孩子,也和咱一樣啊哈!

    看王華的脾氣,就知道他有多氣:王華在明朝文壇官場,都是出名的淡定脾氣,讀書時能在酒店鬧市噪雜環境裡照讀,後來入仕為官,多大的風波考驗,從來不見動怒。就連明孝宗都誇過,說看王華老師的脾氣,就知道啥叫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這種脾氣都崩不住,可見這熊孩子淘的多厲害。

    這次打完後,學堂老師總算放心了:名也出了,打也打了,該老實讀書了吧。效果貌似也很好:小王同學果然不逃課了,讀書也心性穩多了,就這麼認真了沒幾天,老師卻又要撞牆了:您還是逃課吧。

    因為認真上課的小王同學,認真起來就叫老師受不了,專愛找閒書看,連兵書戰策都研究,動不動就引用個生僻史料,當場就把老師鬧結巴。氣呼呼要請家長!小王同學卻淡定:老師您別生氣了,我爹說了多讀點這書沒壞處。

    而且更叫老師驚掉下巴的是,沒多久,王家竟還專門聘了武術教師,一板一眼教起小王同學騎射來。不但不攔著淘,這還教著淘了?老師們看不過,其心塞心情,就和今天好些教師朋友,看到某些奇葩家長一樣:平時不管孩子,出了事就打孩子,打完了該不管還是不管。

    可王華卻用事實證明:他和那些奇葩家長,至少有一點不一樣——他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以王華他後來給兒子說,那時候他已經制定了最嚴格魔鬼訓練計劃,不信治不了你小子。

    那為啥沒實行?捨不得?下不去手?是因為他冷靜下來,把兒子在京城所有的荒唐淘氣事,前後左右梳理一遍,卻忽然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兒子淘得荒唐,卻還有點技術含量,在長安街上招搖,全按照軍隊陣法來指揮,唱著歌招搖過市,居然唱的還是岳飛的滿江紅。

    尤其最叫王華大跌眼鏡的是:兒子淘歸淘,可別人家孩子也不是傻瓜,為啥就願意傻乎乎跟在兒子屁股後面胡鬧?饒有興趣的問兒子,兒子的回答差點把自己暈倒:我把自己的糖果糕點,全分給他們吃,而且誰最出力,分的糕點糖果就最多,他們當然願意跟我了。

    就這一番兒童胡鬧,竟就真叫王華放棄了先前的魔鬼訓練計劃,還給了一個老師們聽到後哭笑不得的評語:剋制私慾以遂其志——這熊孩子雖然荒唐,但可以為了追求理想(達到自己目的)剋制自己的慾望(吃糖果),精神可嘉。

    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評語絕非溺愛,卻正是看到了兒子荒唐外表下,深藏的理想。

    接著王華各種天雷滾滾的教育方法來了:兒子要看閒書,想方設法給他蒐羅,想學武,花錢請最好的老師。要知道王家雖說名門又是翰林,但身在京城薪水不高又為官清廉,真不算有錢階層。老話說“窮文富武”,供兒子糟這麼事,基本就是咬牙砸錢。日久天長,王狀元家“溺子”的名號,算是傳開了。

    但傳說中被溺愛的王同學,難道從此就越發變跋扈衙內了?卻還真是這事叫大家刮目:小王同學從此認真讀書,雖說性子不好惹,老師見了就躲,但學習卻認真得多,功課樣樣拔尖,但比這改變更大的,卻是脾氣。

    先前的王同學,似個撒歡Mustang,逮啥玩啥,突然的就轉性了,不再是誇誇其談招搖過市,相反卻常悶不做聲用功,要麼不說話,要麼就是犀利說話噎住老師,照老師說,是更犀利,可在旁人看,卻更成熟。

    因為看似啥都不管,好些還由著他的王華,卻快刀斬亂麻,管了兒子一件“小事”:下象棋。後來功成名就的王同學,有很多名號:聖人,武術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以他自嘲說,本來還可以再有個榮譽稱號:棋藝家。

    小小年紀的王同學,最愛就是下棋,能擺上下一天,抱著棋盤見人就求殺。自己對軍事武功的喜愛,花樣百出的淘氣,全是這愛好啟蒙的。

    理論上說,下棋沒啥,可王華終於發現,放兒子身上,這愛好已成癮到瘋狂,全班同學沒有不被他在棋盤上虐過的,且一下就是一天,沉迷進去啥都耽擱,兒子好些浮躁的壞毛病,這事更是病根。

    於是王華終於出手了,直接來個快刀斬亂麻:抱著棋盤拉兒子來到京杭大運河邊,當著兒子面,把象棋狠狠扔進河裡:再讓我看見你下象棋,我就不認你這兒子。這件事發生四十年後,王同學統帥大軍,剿滅寧王叛亂,其行軍佈陣之縝密高效,令部下伍文定嘖嘖稱奇,問這本事咋練的。王同學不慌不忙,贈給伍文定一首詩。這首詩,就是他當時被老爹扔了棋盤,滿懷悲憤時寫的: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而在更多的場合,特別是已是大師的王同學,開壇授課時,也不止一次提到當年這段往事:自己這一輩子的堅韌冷靜,就來自父親當年這甩手一扔。 父親扔的不是棋盤,而是自己的心魔。也正是在這場難得的爆發裡,王華也明確了自己最重要的角色:要做兒子常年的對手,伴他成熟成長。

    在王同學的好友們看來,老王家的父子關係,真個叫人羨慕。王狀元啥事不管,要學啥都支援,給他做兒子真幸福。但隨著王同學的成長,他所感到的,卻是日復一日的抓狂:自己稍有成就帶點自得,立刻被一頓訓斥。不知不覺間,父親就成了自己生活中,最大的鞭策者。每一次的成長選擇,都要先戰勝這個對手。

    於是王同學不服輸的個性,在蓬勃的青春期裡越發爆表了,書刻苦讀,武也練的勤,以他多年後苦笑回憶,為了給父親證明自己很強,還學跑偏了,成天標榜自己是大明朝的李白,揹著把劍在京城招搖,沒事就耍兩招,終於有天攤上大事,一劍把人當街戳倒,結結實實抓進牢裡蹲了好些天。

    在被父親拼上老臉保出來後,出乎意料,父親非但沒有責罰,反而得到了獎勵:旅遊。

    踏上了旅途,才知道這是父親另一種敲打,父親帶他到居庸關要塞好好的看一遍,見過了塞北烈烈寒風,見識了對面韃靼敵人的囂張霸道。

    半句話沒說,卻是事實教育:你還差的遠。這次旅行的意義有多大?以王同學自己話說:以前讀兵法,讀的滾瓜爛熟,自以為天下無敵,真走了這趟,才知道神馬都是浮雲。如果沒有這一趟出行,多年後的鄱陽湖之戰,自己就算有幸指揮,也百分百要像戰國趙括一樣搭裡面。

    但在當時說,王同學依然滿肚子不服,回家後沒幾天,就寫了長篇軍事大論,自誇只要手裡有幾萬兵,立刻掃平草原。

    可事實證明,那時王同學還太嫩,且不說文章靠譜不,就說幾天沒過,父親就把他文章還回,每一段每一句都做了批註,全給駁的體無完膚。這父親也是絕了。

    這事王華乾的有多拼?從來萬事不求人,這次跑去兵部求救,找好幾位專家集思廣益,硬把這熊孩子給駁倒了:橫掃草原?你先把這批註掃了。

    在老王家那些年的父子感情裡,這類事情很常見,王華就好像一個大力士般,一次次摁掉兒子思想的壞葫蘆。

    但該來的大瓢,到底還是來了,被父親連番打擊的王同學,終於有一天鄭重告訴父親:我要做聖賢。

    從此以後,王同學滿腹才華全面啟動,開始四處求訪,精研各類聖賢的學問,甚至登門拜訪知名學者,終於學問成功突破極限,開創一代學派。但極少說的,卻是這漫長求索中,王同學依然要面對的對手:父親王華。

    你說你不想科舉了?好啊!領著王同學來到翰林院,找來翰林們的考試卷,一張一張你來考,看你能考幾分?沒學會走路,你就要上天?腳踏實地吧。你小子結婚還結出風波來了?新婚之夜你小子竟跑到佛堂跟人論道,把新娘子都給曬了?好啊,文章拿來,一字一句給你批,你先論倒了我再說。

    就在這一連串的風波里,傳說中幹啥行啥的王同學,也曾有無比悲催的時候,特別是科舉,落榜的糟心事他也遇到了,還是連續好些次,風風光光考去,灰頭土臉回來。背後好些指指戳戳:狀元的兒子落榜嘍。

    素來被認為性格堅強的他,其實也曾有迷茫的時候,甚至還和好些風流才子交往過,寫一些浮誇的詩,沒想到回來就看到,老爹寫了首更浮誇的詩等著:這種靡靡之音,爹年輕的時候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沒這本事就不要寫!

    甚至有一段時間,王同學也極度自卑過,覺得自己哪樣也不行,乾脆隱居山林?沒想到又被父親一頓打擊:大隱隱於市!躲山林的都是大賢,你別去丟人了!

    就這麼一次又一次的“戰爭”裡,以王同學晚年的深情嘆息說:好些次差點進歧路,都被父親拽回來。

    拽回來的苦心,也終於在自己二十八歲那年有了回報:王同學終於科場登第,從此與父親同朝為官。誰知這父子的戰爭,還是不停。不管王同學多麼認真努力,政績多麼好,到父親哪裡,就從沒有個誇獎。

    但王同學後來才知道,自己每任一職,父親都會特意寫信給他的上司,一來是關照,二來是拜託上司多給兒子點磨練。每一件政績,都有父親默默注視。但注視卻從不說好,連明孝宗都對這事讚歎過,說啥叫一心為公,看王華老師怎麼對他兒子就知道。

    於是在王同學這裡,也經常是嘆息,覺得父親從不理解自己,也不曾看好自己,懷著要讓父親看一看的想法,一直在做聖賢的道路上努力。

    正德元年,他終於努力出大事了。正德元年,宦海浮沉六年的王同學,遭遇到人生的最大挫折:他上書斥責權閹劉瑾奸惡。結果招來大麻煩,自己先入獄後貶到貴州龍場,父親也遭株連被調任南京。爺倆政治前途一道沒。

    路過父親就職的南京時,心中萬分悲痛的王同學,做出了他之前極少有的一件事:鄭重的找到父親,一字一句的向他認錯,請求父親原諒他這次的一意孤行。

    然而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父親第一次認真的表揚他,告訴他這次做的對。第一次表揚他,告訴他這次做的對。這一刻,之前二十年所有的不解委屈,所有的感嘆,在王同學心裡,煙消雲散。

    他終於明白,父親的所謂古板守舊,其實是一種更堅韌的愛。所謂父愛如山,不是似山一樣重,而是父親把自己變成一座山,讓兒子窮盡力量去攀登,只有攀登過去,才是真正強大。

    我也許並不知道,兒子你最後要走怎樣的人生路,但我必須要給你最好的磨練。這是王華用二十年時間,告訴兒子的全部苦心。

    於是在這場見面後,有了那一次光耀中國思想史的龍場悟道,有了一位閃耀大明的王陽明,有了雨後春筍般,在十六世紀起開遍大江南北的心學流派,有了中國自己的文藝復興運動。

    而已是大師的王守仁,在多少次講學時,總會講到的,是一幅他與父親一起寫的對聯: 雪壓孤舟,一葉載六花歸去;雁橫遠塞,片箋寫八字出來。

    在很多人的筆下,他的成功,總被看做一場叛逆青年戰勝守舊父親的勵志奇蹟。

    其實讀一讀這對父子一起應和的對聯,就知道這場中國古代重量級的文化復興,是來自父愛的力量。

    王陽明的童年生活對其成為一代聖賢也可以說是來自父愛的力量

  • 2 # 風語丹華

    王守仁之所以能做到內聖外王,被稱心學一代宗師,偉大的思想家,這與其童年(準確說是少年)的經歷密不可分。

    大凡一個人要成才,先天稟賦不能差,再有後天的努力與機遇,成才機率就大了。而王守仁偏偏佔盡各個要素。

    第一,家庭教育良好,其父王華教子有方,善於因材施教。

    第二,自己興趣廣泛,凡學即求專精。文武兼修,博覽群書,樂於實踐。

    第三,抱負遠大,志在成聖。最終龍場悟道,後又平叛講學,成為真正的聖人。

    王陽明小時候的故事,具體可讀書傳,可看影片,可聽講座,可搜網絡,都會給你許多啟發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歷史上都有哪些文明曾使用過金幣作為貨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