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丶小馬達

    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飛將軍李廣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終於駕崩了,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至此,大漢帝國曆經六十餘年的經濟與軍事積累,也終於邁入了由守轉攻拓土開疆的偉大時代。

    誰也不知道,劉徹這個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少年,胸中到底揣有多大的雄圖與壯志。

    我們現在知道了,這是一個堪與亞歷山大、拿破崙、希特勒相比肩的冒險者和野心家,他的終極目標,是要讓當時他已知世界的所有蠻夷番邦統統都臣服在他的腳下,匍匐、戰慄、頂禮膜拜。

    我想,如果有足夠多且足夠先進的交通工具,或者說如果東亞版圖不是被茫無人跡的沙漠與冰封萬里的荒原所包圍,這個可怕的野心家,說不定會去征服整個歐亞大陸。

    中國歷史再也找不出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了,同樣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且讓我們先回過頭來,看他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把李廣、程不識這對“名將之花”從邊郡召回長安,讓他們各自擔任未央宮與長樂宮的衛尉。兩人從此一齊名列九卿高位,前途一片光明。

    李廣和程不識在邊郡駐紮多年,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對匈作戰經驗。特別是李廣,他曾歷任隴西、上谷、北地、雁門、代郡、雲中、上郡七個郡的郡守,守邊區域橫跨整個帝國北疆,基本上是哪裡需要到哪裡去,什麼亂七八糟的匈奴人都見過了。劉徹這麼急著把他們倆拉回身邊,其用意呼之欲出。

    劉徹,終於要對匈奴動手了!

    所以,李廣與程不識名為衛尉,實則武帝的近身軍事參謀,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人比他們更瞭解匈奴。

    漢武帝的如此態度,對李廣意味著一種信任,也意味著即將到來的重用,可嘆李廣從軍二十餘載,現在終於要熬出頭了。

    現在只要等一個機會,武帝就會對匈奴宣戰,這是遲早的,李廣靜觀其變就是。

    可沒想到李廣這一等,就等了足足六年。在這六年期間,信奉黃老之術無為而治的太皇太后竇氏,以及朝中一大幫保守派老臣,都不願與匈奴輕開戰端,所以武帝也只得暫且忍耐。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劉徹終於被鬆開了緊箍咒,正喘息未定,忽聞匈奴軍臣單于遣使前來求取和親,武帝乃藉機立刻召叢集臣,展開了一場關於匈奴和戰的大討論。

    沒想到會議伊始,主管外交的大行令王恢就率先站了出來,對和親表示堅決反對,說:“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背約;似此反覆無信,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王恢本是燕人,且數為邊吏,熟悉胡事,再加上他高居“外交部長”,所以其發言還是很有分量的,劉徹自是連連點頭,深以為然。

    但群臣中也有不以為然的,御史大夫韓安國就說:“匈奴遷徙有如飛鳥,難得而制之也。今漢行數千裡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易為匈奴所乘。此危道也。不如和親。”

    韓安國我們前面提過,他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為梁王手下大將,在梁都保衛戰中立有大功,後又多次成功調解了竇太后、漢景帝與梁王劉武這一家子麻煩人物間的矛盾,政治智商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另外,韓安國為人嚴謹持重,是個堅定的防禦派保守派。安國安國,維持國家安定團結反對軍事冒險正是韓安國一貫的政治表現。

    劉徹心裡暗自好笑:管外交的大臣想打仗,以打仗成名的大臣卻想和親,這可是怎麼說的?

    最終,大多數官員都站在了韓安國這邊。

    黃老信徒竇太后雖然死了,但朝臣們已經習慣了文景時代的休息無為,一時叫他們轉過彎兒來,那還真不容易。

    少數服從多數,最終,劉徹批准了與匈奴和親的協議。從此,漢匈關係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漢政府不但答應與匈奴互通關市,並且遣使贈送了大量財物,以至匈奴全民親附漢朝,往來塞下,長城內外頓成一片友好和諧民族團結之歡樂海洋。

    這當然不是劉徹的本意,一切都是假象,劉徹精心營造的假象。

    確切的說,這是一次戰略性十足的妥協,也是一顆政治迷惑性很強的糖衣炮彈。

    匈奴人開心的有點太早了。一個被你燒殺搶掠侮辱了六十餘年的龐大帝國,卻一直屁顛屁顛的給你送錢送糧送女人,這種其賤無比的事情只有“我大清”乾的出來,而正在冉冉升起的天下強漢,絕不容許讓這種事情發生。漢武帝堅信,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匈奴就將為此付出其有史以來最慘重的代價,慘到他們恨不得鑽回他們娘肚子裡去。

  • 2 # 小東一同學

    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的就是韓信這個名字韓信 非常符合您的標題

    一、胯下之辱

    韓信未成名時,在街頭碰到一個惡少,惡少看見韓信揹著劍,就擋住韓信的去路對韓信說:要麼砍我,要麼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便從容的從惡少的胯下鑽過去了,這個故事其實還有續集,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找到那個惡少,惡少嚇的魂不附體,韓信一笑置之,還賞了他個小官做。

    胯下之辱是韓信不與小人計較,一心謀大事的寫照,這句話後來成為很多英雄或狗熊受辱之後的藉口,“當年韓信也曾受過胯下之辱”。

    二、一飯千金

    還是在韓信未成名之前,韓信生活困苦,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個在河邊洗衣服的老太太就經常給韓信分點帶來的飯吃,韓信非常感激,說:將來我一定要重重報答你。老太太說:一個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我還能指望上你的報答嗎?韓信聽了非常慚愧。

    但是,這個故事的續集是,韓信後來衣錦還鄉,找到這位當年的恩人,賞賜千金。一飯千金,是韓信知恩圖報,有顆感恩心的表現。

    三、推陳出新

    韓信初投劉邦,劉邦不太喜歡韓信這個胯下之徒,安排他去管理糧倉。韓信對於糧倉管理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把糧倉前後開兩個門,前門進新糧,後門出舊糧,一方面糧倉通風。

    更重要的是糧倉的新舊糧食更科學的迴圈,不易造成黴變。要不說,是金子到哪裡都能發光,韓信管理糧倉,即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倉儲管理革命,直到現在,“前進後出,推陳出新”,對於倉儲管理仍然十重要。

    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第一次從漢中出兵時,一面命令大將修棧道迷惑敵軍,另一方面自己悄悄率軍從陳倉小道殺出,出其不意,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韓信的首次用兵。

    但結果非常成功,韓信也取得了上到劉邦,下到軍士的初步信任。這也是三十六計之一,很經典的一個兵家軍事故事。這一招在生活中也常被廣泛利用,很多事情,我們看到的都是明修棧道。

    五、背水一戰

    韓信率軍領軍隊攻打趙國,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軍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背水一戰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跟破釜沉舟差不多,也是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 3 # YJJ207

    三國時的呂蒙,陸遜都是這類的,之前不被看好,後來打出驚人之戰,呂蒙擊敗關羽拿下荊州,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把蜀國打的元氣大傷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歷史上一開始不被看好,後來一鳴驚人的將軍。

    三國時期的陸遜。陸遜是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東吳大都督。最初,擔任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後來討伐平定了山賊,擁有了自己的部曲2000多人,被任命為定威校尉,而且孫權還把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陸遜正式走上三國軍事舞臺,是在東吳奪取荊州的時候,為了讓關羽放鬆警惕,呂蒙向孫權建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於是孫權就讓陸遜代替呂蒙擔任右都督。就是要透過陸遜尚未成名,麻痺關羽。陸遜上任後,立即寫信給關羽,吹捧關羽,讚賞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對他的仰慕,並且表示絕不與關羽為敵。關羽果然更加輕視陸遜,愈發大意,完全喪失了對東吳的警惕。把留守後方、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最終被呂蒙所乘,兵敗被殺。

    如果荊州之戰主要的策劃者、實施者是呂蒙,陸遜只是配合讓關羽放鬆警惕的話。夷陵之戰則是陸遜獨立指揮,特別是充分利用了自己名聲未顯,誘敵深入,讓劉備放鬆警惕,最終火燒夷陵七百里,大破劉備軍隊。其實,不僅劉備輕視陸遜。就是東吳的老臣、勳貴也都輕視陸遜,多次違背陸遜的節度,直到夷陵戰敗劉備以後,見到諸多謀劃都是出自陸遜,“諸將乃服”。正是夷陵之戰讓陸遜一鳴驚人,奠定了其在三國時期一流戰將的地位。

    東晉末年劉裕大將朱齡石。朱齡石自幼輕佻好武,後隨劉裕平定桓玄、盧循之亂。在劉裕準備討伐蜀地的時候,想謀求一位元帥而難於確定恰當的人選,最終選擇了朱齡石。眾人都認為以前討伐蜀地的人,都是雄才傑出的大將,而朱齡石的資歷名望都還不夠,擔心不能勝任,勸諫劉裕的人非常多。但是劉裕不但不聽從,而且把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劉鍾、龍驤將軍朱林等大將都配屬朱齡石。

    朱齡石果然不負所托,在彭模之戰中,諸將認為賊寇北岸城壘險阻,軍隊眾多,要先攻南岸城壘,朱齡石認為,雖然賊寇在北城,可是如果屠滅南城,並不能攻破北城,如果全力攻破北壘,那麼南城就不攻自破。於是,朱齡石率領劉鍾、蒯恩等進攻北城,第二天早晨開始作戰,一直戰至中午,燒掉敵寇瞭望臺,四面一起登上北城,斬殺蜀地大將,再轉回軍隊來攻打南城,南城賊軍即刻奔散潰逃。一共斬殺賊軍大將十五人,各地營壘守衛逐個土崩瓦解。最終,蜀地的統治者譙縱聽到各地都已敗亡的訊息,逃向涪城,巴西人王志殺了譙縱,送來首級,蜀地平定。蜀地一戰而勝,眾人欽佩劉裕知人善任,更證明了朱齡石的軍事才能。

    明朝時期的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起兵時,他的哥哥朱興隆已經去世。朱元璋把朱文正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可能是前期朱元璋太過溺愛,朱文正吊兒郎當,平日不務正事,終日花天酒地,活脫脫像是一個紈絝子弟。手下計程車兵們都很不服朱文正,然而礙於他是朱元璋的侄子,也沒有人敢出聲,但是在心裡,大家都是不服朱文正的。

    朱元璋控制了江西地區以後,派了朱文正駐守洪都。公元1363年,陳友諒統率60萬水軍,東征伐吳。此時朱元璋忙於與張士誠作戰,無暇西顧,於是,朱元璋給洪都方面下達了命令,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來援。洪都守將朱文正接到這道命令後,平日裡花天酒地,不務正業的他此時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召集城中將領,下了命令:“城亡與亡,我等誓死保衛洪都城!”。憑藉出色的作戰能力,朱文正在有限的人力下,根據每個將領的本事,將每一個人安排在最恰當的地方,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且他自己也身先士卒,親自統率親兵,登上城樓,參與搏殺,硬生生地把陳友諒的60萬大軍阻擊在洪都城下85天,等來了朱元璋的20萬大軍,最終兩軍在翻陽湖大戰,朱元璋徹底擊潰了陳友諒,決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業,改變了元末明初整個局勢。正是這近三個月的洪都保衛戰,成就了朱文正的巔峰戰績,讓朱文正成為元末明初耀眼將星之一。但朱文正心胸狹隘、性格乖張,見自己功高未賞,便任由部下為非作歹,甚至意圖勾結張士誠,最終被朱元璋軟禁,終老囚中。

  • 5 # 楚夫3

    我看了大家都寫了很多正面角色,我給大家提供一個素材,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絕世天才”趙括。你沒有看錯,就是這位歷史上被稱為紙上談兵,最近經常被人翻案的戰國名將。可謂是虎父無犬子,趙括和他爹趙奢有很多相似處,都是一戰成名,都是面對秦國軍隊,都是第一次帶兵打仗,可結果卻不忍直視。他爹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他卻葬送了趙國的所有希望。以一己之力葬送國本,趙括不愧為絕世天才,說他一戰成名不為過吧。至於當初的長平之戰,講解的人很多,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最後借用孫子兵法的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嗚呼哀哉!!

  • 6 # 這些歷史要讀

    先說說韓信:從備受恥笑的“胯夫”,到名震天下的大將軍;

    韓信早年可謂是相當的落魄,時常需要靠別人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因此,淮陰鄉里的很多人都瞧不起韓信。

    有一次,淮陰一個屠戶譏諷韓信,說他雖然腰間常插著佩劍,但卻是膽小之輩。並且屠戶還當眾羞辱韓信,要麼就拿劍刺向自己,要麼就從其胯下爬過去。最後,韓信強忍著憤怒,忍受著周圍人的恥笑和鄙視,低身趴在地上,從屠戶的胯下爬了過去,這便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正因為韓信早年的這種恥辱經歷,所以當劉邦拜其為大將軍時,遭到了眾多漢軍將官的反對,眾將都鄙視和不信任這位“胯夫”韓信。

    然而,韓信很快便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先以一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幫助漢軍一舉擊敗章邯、董翳、司馬欣,還定三秦。此後,韓信有率領一支漢軍北上,逐一消滅魏、趙、齊、燕等諸侯,並且以少勝多,取得了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的勝利,助漢軍完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

    最後,在垓下之戰中,韓信又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策,成功滅亡項羽,助劉邦一統天下。而韓信也因此被後世譽為“兵仙”,位列漢初三傑之一!

    再說說朱文正:紈絝子弟突變守城名將,擋住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朱文正是朱元璋哥哥的兒子,被朱元璋委以重任防守重鎮洪都。然而,來到洪都後的朱文正,其表現卻讓人難以信任。他終日花天酒地,不務正業,一派紈絝子弟的作風。因此,當時手底下的將領都對他很不滿,但都礙於其是朱元璋侄子這層身份,而無人敢出聲。

    後來陳友諒率60萬大軍,水陸並進,進攻洪都。朱元璋為了爭取更多的戰備時間,下令“務必死守洪都,直到大軍來援!”當朱文正接到朱元璋的指令後,瞬間就像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似的。他迅速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動員全軍做好堅守的準備。之後,朱文正對洪都城進行了嚴密的佈防。

    之後,在朱文正的指揮下,洪都守軍奮死堅守,一次次擊退陳友諒數十萬大軍的瘋狂進攻,堅守洪都長達三個月之久,最終等來了朱元璋大軍的到來。

    洪都城保衛戰,徵明瞭朱文正不愧為一位略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也正是他在此戰中的出色表現,為朱元璋擊敗陳友諒,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所以,朱文正可謂是居功其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劉宇寧的《過年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