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後,便在頤和園內的昆明湖投湖自盡。他的離世讓人扼腕,也讓人感慨,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富有悲劇色彩的自殺之謎。

    自殺是為了“殉清”從王國維所留遺書可以看出,王國維自殺並非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是“蓄謀已久”。據當事人回憶,6月2日早晨,王國維向吳宓借了5元錢,然後就僱人力車而去。下午,家人找到吳宓,說他且至今未回,吳宓便四處尋覓,後從車伕處得知一長者去了和園,眾人便到頤和園,從管理員處得知,有一位長者曾在排雲殿魚藻軒徘徊多時。大家又到魚藻軒去找,忽見遠處水中似有人影,就下水探尋,果然觸到一人體,頭沒於湖底泥中。抬上來一看,正是已死去多時的王國維。

    家人清理遺物時,發現了他死前一日所寫的遺書,遺書開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之句。

    我認為,王國維是傳統知識分子,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1923年,他被羅振玉引薦,給廢帝博儀擔任“文學侍從”,還被加恩賞給五品銜,出身寒微的王國維對清廷的知遇之恩感銘肺腑。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溥儀趕出北京,王國維當時就想跳進神武門御河“以身殉國”,被家人攔住,可見其早有“殉清”打算。而且王國維的夫人也透露:“先生前於逼宮之役(指溥儀被馮玉祥逐出宮廷一事),即有死志。”

    關於“義無再辱”與王國維前清遺老觀念有關,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他不願看到清王室和個人屈辱的下場,情願一死以殉清室。梁啟超、曹雲祥、羅振玉、吳宓等都認為他是以死“殉清”。而且據說,羅振玉在王國維死後代他向溥儀送上一份“遺折”,令溥儀十分感動,遂發“上諭”,加以諡號,如果不是“殉清”,為何得到如此厚待?

  • 2 # 行雲流水1437995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和史學家。他的研究領域涉獵詞曲、古文字、古器物、殷商制度及西北歷史地理考據等等,造詣獨到,成績斐然。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國學大師,卻在1927年6月2日上午,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此舉令海內外學術界極為震驚。

    對於王國維自殺的原因,其親屬始終諱莫如深,但從其遺書可以覓得蛛絲馬跡,至少說明並非王國維的一時衝動。

    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王國維視腦後辮子為生命,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後將盡誅留有髮辮者,所以與其被辱,不如自我了斷。

    還有末代皇帝討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內務府大臣紹英委託王國維代售宮內字畫,此事被羅振玉知悉,羅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王國維因無法向紹英交差,愧而覓死。當時報紙還傳王國維曾與羅合作生意虧本,欠羅鉅債。

    王國維的長子王潛明是羅振玉的女婿,王潛明死後,羅、王已生怨隙。羅振玉逼債似更可信。

  • 3 # 浩然文史

    魯迅說:“他老實到像火腿一樣。”

    伯希和說:“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垣)先生兩人。”

    陳寅恪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他們說的這位老實得像火腿一樣的世界級學者,是海寧王靜安先生,也就是王國維。

    一、愛子死後,誤會疊至

    1926年9月26日,在上海江陰路上的一處宅子,正在舉辦喪禮。哀樂低鳴,白幡飄揚,前來弔唁的友朋面色凝重,一位老人偕夫人、兒媳默默地鞠躬回禮。這位老人是王國維。

    這一天,王國維痛失長子潛明。王潛明終年27歲,一個有為青年,驟然西去,將父親的魂魄也一併攝去。他們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國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動盪的時局讓知識分子們感到無所適從。王國維對自己的子女沒有很大的期待,只希望他們能衣食有著,一生無虞。

    王國維故居

    1919年,王潛明遵從父親意願,考取了天津海關。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在海關工作就等於捧上了金飯碗。從他入職直至病逝,海關的工資一直在漲,1926年時,月薪已達到143元,要知道,當時清華園國學研究所的助教的月薪,還不到他的一半!

    在王潛明參加工作的前一年,即1918年,迎娶了父親的摯交羅振玉的小女羅孝純為妻。夫妻伉儷情深,婚後育有兩個女兒,但不幸皆早亡。

    在王國維的一生中,他的父親、溥儀和羅振玉對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羅振玉的影響是銘諸肺腑的。羅振玉較他年長11歲,亦師亦友,羅振玉一生中的活動,王國維幾乎都如影隨形,這對王國維的人生路徑和治學的影響頗為深遠。但是二人親密的關係,卻隨著王潛明的死破裂了。

    王國維(左)與羅振玉

    羅振玉從天津趕到北京,除了要為女婿送別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接守寡的女兒回家。他知道女兒與繼婆婆有矛盾,如今又失去丈夫,實在沒有必要再呆在王家。王潛明入殮後,王國維還沉浸在痛失愛子的悲痛中,親家公羅振玉就把孝純帶走了,而且是不辭而別。

    王國維內心非常不滿,難道我連兒媳婦都養不起了嗎?莫說是知識分子,就是對普通人,羅振玉的做法,怕是都讓人難以接受。由此開啟了二人之間的筆墨官司,誰都覺得委屈。

    二、羅王的性格

    羅振玉侄子回憶,羅性格強勢,脾氣急,做事稍欠冷靜。而王國維性復憂鬱,隨和,情感冷靜內斂而又熱烈。這一點從二人的通訊中表露無遺。王潛明死後,上海海關給了一筆2000多元的撫卹金。王國維一直以為,羅振玉攜女“大歸”(指婦人被夫家遺棄,永歸母家),是不合情理風俗的。但是,他仍然盡力安排好大兒媳的寡居生活:他將二兒子的長子王慶端過繼給孝純。然後將2000多元的撫卹金全數寄給了兒媳。再者他說,以後兒媳在羅家的生活費,仍然由王家承擔。

    沒想到,兒媳拒收了這筆撫卹金,羅振玉還表示女兒他養得起!幾次三番,羅家終於同意接受了這筆撫卹金,但是表明這筆錢將拿出大部分用於嗣子慶端的教育及結婚。只是可惜,王慶端又早亡。

    你來我往,二人30年金石之交已經變了味。直到1926年11月3日,羅振玉給王國維寄來一封“絕交信”,為兩人的關係劃傷了一個句號。

    羅振玉(中排左二)全家福

    事實上,羅王二人的矛盾,在王潛明病逝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原因就在於,羅振玉認為王國維“不聽話”。

    第一件事,辛亥革命以後,清遜帝溥儀仍然住在紫禁城裡,羅振玉和升允推薦王國維為南書房行走。1923年,羅振玉將自己的著作《殷墟書契前後編》《考釋》等書,從天津寄到北京,讓王國維呈給“皇帝”溥儀。王國維拒絕了。

    第二件事,羅振玉和升允聯名上奏,彈劾以鄭孝胥為首的新派。羅振玉讓王國維代為呈遞奏摺。王國維又拒絕了。

    這兩次拒絕,王國維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羅振玉考慮。因為鄭孝胥與羅振玉有矛盾,而且他聽說,京城裡有關於羅振玉和升允“結黨”的傳聞。王國維就是希望羅振玉不要鋒芒畢露。而羅振玉卻誤以為王國維是隻圖自保的人。所以,他在絕交信的言辭,已經超出了兒女家事的爭執,而是直接說自己是墨子一樣博愛的人,而王國維是楊朱那樣自愛自私,二人非同道之人。既非同志道,又何必共敘舊誼呢?

    三、靜安自沉

    在長子去世以後的半年間,以蔣公領導的北伐軍快要打到北京了。時局動盪,江河日下。王國維唯恐自身受辱,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魚藻軒投水自盡。那裡的水實際上很淺,死時衣服都沒有完全溼透。但他的死是平靜而堅決的,因為下面全是淤泥,靜安是頭朝下窒息而亡,沒有給自己活的機會。

    魚藻軒

    靜安先生被撈起後,人們在他身上發現了遺書: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稿葬於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致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遺書是靜安先生死前寫就的,他解釋了自盡的原因,無他,只恐再受辱啊。

    在清朝亡後,連“皇帝”溥儀都把辮子剪掉了,但是還有三個人留著辮子,成為當時有名的三條辮子:一條是張勳的辮子;一條是怪才辜鴻銘的辮子;一條是王國維的辮子。畢竟,自己頭上還留著那根小辮子,人們自然會把他看作大清遺老。

    他的妻子潘氏曾經問過他:皇帝都把辮子剪掉了,你還留著幹什麼?王國維回答: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這讓人想起辜鴻銘的小辮子,辜老在北大講課時,學生看到他的辮子鬨堂大笑,覺得很滑稽,辜老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當時北大的學生“喜歡”給人剪辮子,但是對王國維卻極尊重,從不敢拿他的辮子“開刀”。辜老的辮子與大清無關,他要留住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不是大清,也不是西方舶來的民主和科學。同樣,王國維的辮子,也與大清無關,而與他一生恪守的感恩和終始觀念相關。

    辜鴻銘

    自己還做過小朝廷的南書房行走,做過溥儀的老師。溥儀被趕出皇宮的時候,他已經到清華當導師去了,但為了忠於自己“善始善終”的信條,還是護送溥儀去了天津。說他的死是殉清,實在是沒有道理。若真是殉清,為什麼1912年清帝退位時不死?為什麼“皇帝”被趕出紫禁城時不死?偏偏要在大清亡了15年後才死?

    遺書中,他對自身只要求薄葬即可,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兒的生計問題。自己的書籍也拜託給最信任的陳寅恪和吳宓處理,通篇沒有提到羅振玉。倒是羅振玉,在獲悉靜安先生死訊後,說:“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

    靜安先生墓

    王國維之死被理解成殉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羅振玉羅織了一份假《遺折》。那是在靜安先生死後的第三天,即6月5日,羅向溥儀呈遞了他編造的王國維《遺折》,說清亡後無人殉節,國維以死明“報國有心”。溥儀在天津的張園看到摺子後,大為感動,“下詔”賜諡 “忠愨”。王國維殉清的調子,就這麼定了下來。溥儀後來發現這份奏摺是假的,但是“天子”金口玉言,也只好將錯就錯了。

    溥儀

    王國維之死,在當時是上了熱搜的,轟動了北京和整個文化界。關於其死因,王國維已在遺書中明言,而羅振玉與他相交30年,在其死後蹭熱度,把王國維包裝成了效法古人“尸諫”的忠臣。羅希望借王國維之死,給溥儀猛然一擊,讓他重新振作起來,不要做愛新覺羅家族的不肖子孫。但是,無論基於什麼原因,作為王國維30年金石之交,真不該拿他的死做文章,否則就真是“我負靜安”了。

    文史君說

    王國維自沉魚藻軒,他的遺書、羅振玉炮製的《遺折》,以及時人的回憶錯綜交織,使其死因變得撲所迷離。如果僅以殉清來解釋的話,那對王國維的認識就未免狹隘了。王國維沒有什麼愛好,一生旨趣繫於學術。在他死前一天,謝國楨來看望他,王國維談到時局時說:“時事如斯,餘全無可惜。惟餘除治學外,卻從無過活耳。”如果北京一旦動亂,他的治學將告終結,自身要受北伐軍辱沒,那他的生命將失去意義。

    再加上據王氏後人講,王氏家族天性憂鬱,遇到波折,往往會向內求解,而不是向外宣洩。憂鬱內斂的性情,使王國維對時局感到悲觀,自沉成了王國維解脫自己恐辱情緒的一個方式。2019年6月2日,是王國維先生去世92週年紀念日,我們應該淡化他的死因,而濃墨重彩的,應該是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參考文獻

    竇忠如:《王國維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陳鴻祥:《王國維全傳》,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劉烜:《王國維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

    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 4 # 公益wlp

    其實自殺是一種病,當時大家都不知道憂鬱症會給人類帶來自殺的念頭,所以從古到今,凡是能自殺的人一定壓力太重,憂鬱積累成了病,才會有自殺的想法!但現在看來,凡是自殺的人都是精神上受到壓力後產生的念頭!憂鬱的人看是正常人,其實是病人!這個病人們小看了他,其實比癌症還厲害!人是要臉面的人,一但得了這種病不敢於人講!所以一天天的壓著!到受不了的一天,說死就死了這才叫自殺!而這種死,基本上他把身前的事都處理完後才會去死!關心他的人才能管住他,不關心他的人也就這樣走上自殺的道路!所以憂鬱症不是小病,自己身旁有這樣的人應該要重視起來!一不小心,他就會走了!真的要關心憂鬱症的病人!不要大依!

  • 5 # 名廬書社許高鑑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其所著的《人間詞話》被的傳播甚廣,幾乎盡人皆知。

    王國維是一位大文豪,但是卻是投湖自盡的,據說有一次王國維到侯厚培談論招生事宜,談了挺久的,走的時候向侯厚培借兩個大洋,侯厚培給了他五塊大洋,王國維出門僱了一輛人力車,到了頤和園,買了一包煙,吸完一支以後在十一點的時候就跳湖了,投湖的原因未知,好多網友認為是買到了假煙。

    這是《人間詞話》的手稿,非常的珍貴,好多網友看到後大呼:王國維居然還是一位書法家,看來文學和書法史分不開的,難怪當代沒有大文學家。《人間詞話》對後世影響極大,用傳統詞句和傳統的概念、術語,融入時代的一些觀念和方法,總結出的一些實際的問題相當的深刻,被專家評價為中國近代最富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

    朱光潛說過:“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

    王國維同時也對年輕一代長生了巨大的影響,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引用晏殊的《蝶戀花》的詞句居然被好多年輕人認為是王國維寫的,可見王國維的知名度之高。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是經常在百度瀏覽器裡出現,好多年輕人再次將辛棄疾拋棄,認為是王國維的詞句,辛棄疾的棺材蓋已經蓋不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防曬很重要,有什麼防曬的好方法?值得推薦的防曬霜有哪些?怎麼看其是否成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