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柏順

    孔子思想在古代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主要是告訴人們如何休身、治國、平天下,所以歷代根據自的需要,改造、加封,最後成了大成至聖孔子。值得現代人學習的主要思想品德為“有教無類、學而優則士”的全民教育思想。顏回家道貧寒,交不起學費,只送一塊臘肉,孔子便收為弟子,後來還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為收集和整理《論語》作出了較大貢獻。

    此外,“學而日習之”、“吾日三省吾身”和“忠、孝、仁、愛”等思想至今還在閃閃發光。“學而日習之”是告訴我們的學習方法,當天學的東西必須當天掌握。“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自我約束的行為:我每天都有三次自我反省,思考自已的言行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錯誤的就要自我修正。如果人們都能象孔子那樣自我約束,自我省誤,天下不就和諧了嗎。

    “ 忠、孝、仁、愛。”是道德層面的東西,假如人們不能忠於民族、忠於事業,孝順給了他身體、生他養他的父母;以一顆仁慈的心來愛家人、愛朋友、愛人類、愛一切應該愛東西。人類將進入血淋的野氓時代,那就必然導至人類的自我毀滅,所謂人不要臉,百事可為。

    根據忠孝仁愛衍生出耒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儀、廉、恥。"更是人們的道德標準。沒有孝梯,家庭無法團結;沒有忠信,一切事業無從說起;沒有禮儀,社會就會亂套;沒有廉恥,貪腐、盜徹和不擇手段謀取利益就會橫行。

    所以說孔子的上述思至今還有現實意義。要挖掘他思想的閃光點不是三言二語所能說請的。他過時的思想如“三網五常。”、“天不變道亦不變"等思想早已被時代所楊生棄,這裡就不多說了。

  • 2 # 甘志球

    一個為死人吹嗩吶的人,又成了什家了。一個喪家之犬,今天又被捧上天了,一部《論語》治天下,都是放屁,這部論鬼,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放屁吹捧,老百姓就不理他什麼克己復禮了,如果今天倒行逆施,恢復到清朝,又有誰會同意?孔老二就是這樣的搞復辟的,寫了一部論鬼。

  • 3 # 猛哥厲史

    孔子的品德,咱就從儒家的標準“仁義禮智信”來說吧。

    1. 孔子真的施“仁”嗎?

    《孟子》記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話是咒罵第一個用俑來代替活人陪葬的人:用木頭陶俑代替活人糊弄死去的祖先,是要斷子絕孫的!顯然是有人發明陶俑來代替用活人殉葬的周禮,嚴重地降低了祭祀的重要性,祭祀變成一種不夠嚴肅的事情,那麼從事祭祀的幹活的孔子自然會感到自己職業受到了嚴重威脅。

    孔老二堅持用奴隸為奴隸主陪葬,認為這個“禮”是不能“崩”的,否則就是道德淪喪!鼓吹“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其實主要是為了讓貪官汙吏不受死刑的震懾,這樣的“仁者”對平民百姓有何道德可言?

    如果孔子真的反駁人殉,僅僅因為陶俑像人樣,就感覺到殘忍無情而罵作俑者的話,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罵,“用活人殉葬的人,其無後乎?”

    再看看另一件事

    子路曾在邵地做官。當時掌握魯國實權的季氏命令人們在五個月以內修築一條運河。而邵地正好被這條計劃中的運河穿過。

    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有限,魯國的財政狀況也一般。要求百姓在五個月內修築一條運河,難度極大。為了激勵百姓,緩解財政壓力,子路自掏腰包,把自己的俸祿和家裡的糧食拿出來當作補貼。這事是子路為人厚道、豪放,善待百姓。可孔子聽到了這個訊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鍋砸破。子路是個急脾氣,跑去跟老孔吵架。孔老二卻說,子路的做法侵犯了領導的權威。

    與領導的權威相比,百姓的疾苦算什麼?孔子的仁從來不是對平民百姓的!

    孔子是典型的道德婊,光嘴上說仁,

    實際不做好事,還阻止別人做好事;

    不敢阻止的,就冷嘲熱諷吹毛求疵。

    如果他能稱聖人,那我就是活佛了。

    2. 孔子真的重義嗎?

    孔子在魯國從政失敗,流竄各國跑官要官,第一站是衛國。

    衛靈公盛情接待孔子,衛靈公的寵姬南子甚至和孔子曖昧。

    但後來衛國爆發內亂,孔子立即就帶著賢徒們離開了衛國。

    食人之祿,卻不忠人之事,請問儒家們所看重的義和臉呢?

    公山弗擾佔據費邑,起兵造反,反叛季氏,他招請孔子去幫忙。孔子一聽到這個訊息就興奮的坐不住了,就準備去,他的高足子路很不樂意,說道:“沒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氏那裡呢?”孔子說:“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白叫我去嗎?假如有人用我,我將使周文王、武王的德政在東方再度興起啊!”

    我們先看看這裡面的問題。公山弗擾是魯大夫季氏的家臣,當是時費邑宰,他反叛自己的主人,這是不符合孔子的倫理觀的,這其一。其二,有人認為季氏在魯國專權,孔子到公山弗擾那裡去,並不是為了公山弗擾,而是為了魯國,他是想借公山弗擾之手“曲線救國”。總之,最後孔子並沒有成行,也就是說,這個曲線他最後並沒有走。

    再看他去那裡的原因,他是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有人用他了,他很興奮,他並沒有管這個用他的人是個什麼玩意兒,這個政權是個什麼性質;也就是說,他是不管對方是那個山頭的,只要是給他個官做,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就可以了。這是很可怕的,我突然產生一個怪念頭,如果倒退2500年,孔子會不會做漢奸?

  • 4 # 睛晴倩靚青情

    孔子的中庸思想值得現代人學習,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折中調和。 現代社會正處在中西方文明矛盾重重,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代階段,正是需要這種公正客觀看的中庸思想調和,中庸之道可處理好自已與身邊朋友 家人之間的關係 可調和人們日益俱增的矛盾。

  • 5 # 好玩的國學

    歷史的車輪,浩浩蕩蕩行進了五千年。今天的時代,早已不是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戰亂頻繁、倍受異國欺凌的中國。如今,中華民族已經崛起,中華兒女已經擁有幸福收穫自信,並將戮力同心,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奮進。

    當你享受今天美好的生活時,請別忘了歷史。我們的民族有過輝煌,也有過磨難;我們的祖國曾無比強大,但也曾病弱不堪。中華民族能歷經磨難而在一次次的磨難中“鳳凰涅槃”,因為我們擁有一大批孔子這樣的“仁人志士”,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保護者、再造者。“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讓我們記住那些光輝的名字,繼承他們的理想,傳述他們的學說,雖然不一定成為偉大的人,但可以做一個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人。

    當我們在家享受父慈母愛,在學校享受老師的關愛,享受同學的友誼,我們應該記住孔子,記住這個我們所有人的老師,併力盡所能向他學習。

    那麼,今天,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什麼?

    學習他的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漢朝哲學家王充,寫了一篇《問孔》的文章,對孔子的學說提出了一些疑問,這是一種可貴的懷疑精神,儘管王充對孔子的學說有所質疑,但他對孔子的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精神,十分敬佩。他說孔子是“仁聖之人”,憂國憂民,不圖利害,即使是前途渺茫,他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孔子為天下無道混亂而憂心忡忡,為黎民百姓生靈塗炭而內心焦慮,他要做拯救天下的人,推行自己的“仁愛”和道德治國的思想,渴望建立一個“讓世界充滿愛”的“大同世界”。他呼籲統治者要“愛民”,減輕百姓負擔;他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追求平均財富、人心安定與社會和諧。他心懷天下,充滿了憂患意識,這是一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清代偉大的思想家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民族的未來。學習孔子,就要用我們的行動,愛國愛社會,用每一個人的力量,推動中華民族向更美好的未來前進。

    學習他“仁者愛人”的與人為善。孔子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並影響了以後的華人。儒家學說思想的核心是“愛人”。愛人,就是要求我們心地善良、心存善念,愛自己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朋友甚至關愛陌生人。孔子是個富於同情心的人。看見別人失去了親人,他也跟著難過;看見身穿喪服的人和盲人,他都要站起來畢恭畢敬地表達同情。雖然自己貧窮,但看見有窮人辦不起喪事,他都要拿錢出來幫他們。孔子胸懷寬大,善於換位思考。他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求我們能夠視人猶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積極地利人、助人。他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我們能夠將心比心,對於不願別人損害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己也不應當以這種思想和行為去損害別人。在孔子看來,我們行仁愛講道德,不只是為獨善其身,更重要的要“兼濟天下”。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在成就自己中去成就別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學習他“學之不厭”、“發憤忘食”的勤奮好學。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博學的人,基本上是無所不知的“百度”。但孔子不是天才,他的知識來自於勤奮好學。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認為,他不是生來就知道一切的人,只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追求的人。孔子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天才,如果有天才的話,他們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個人透過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為有文化的人、有知識的人。

    學習他“樂以忘憂”的樂觀向上的精神。中國著名思想家胡適先生曾經精準地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亦不知老之將至。認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廢”。“知其不可而為之”說的是孔子對理想孜孜以求的決絕;“亦不知老之將至”說的是孔子的樂觀精神,不管是歲月走遠年華易逝,孔子依然像個年輕人,始終精神飽滿充滿鬥志。孔子的一生,處處充滿了挫折。年幼喪父,年少被陽貨欺負,成年後從政理想破滅,周遊列國倍受冷落。屢屢遇險,被別人說成是“喪家狗”,無論是處於何種艱難險阻之中,孔子都能鎮定自若而“絃歌不絕”,始終保持著昂揚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學習他“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不恥下問”。博學多才的孔子,是“達巷黨人”的偶像。“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孔子謙虛地對弟子們說, “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子貢曾經說孔子“聖人無常師”,也就是說,孔子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他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他從來不擺架子,任何人有他不知道的知識,他都要認真去求教,哪怕是孩子,哪怕是弟子。有一次,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的問題。孔子給他作了解釋。聰明的子夏舉一反三,認為那首詩歌的背後,蘊含著“仁心”應該先於“禮”的形式。孔子高興地說,子夏,你給了我很好的啟發呀,你可以和我一起談詩了。

    孔子的謙虛,並不是虛偽的表演,而是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他告訴我們,知識的海洋無窮無盡,驕傲自滿恰恰是無知的表現,只會讓自己固步自封,無法進步。正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告訴我們,在求學的過程中,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求學態度。

    學習他君子“有過即改”善於內省。在學生們的心中,孔子是“聖人”,是無所不能的老師。但孔子不這樣想,孔子認為,人人都會犯錯。最重要的是,有錯就要改正,這樣仍然不失為一個君子。孔子欣賞顏回的“不貳過”,不再犯第二次錯誤。孔子自己也是個勇於承認錯誤並馬上改正的人。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是否知禮的時候,孔子故意替魯昭公掩飾。陳司敗當場指出孔子不公正。孔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說自己很幸運,一旦有錯,就有人幫他指出來。在齊國期間,孔子發表了一些針對宰相晏子的言論,後來孔子認識到錯誤,親自上門賠禮道歉,承認錯誤。孔子還說過,“過而不改,是謂過”,意思是,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錯誤。相反,“過而改之,是不過也”,犯了錯誤及時改正的話,那就不會再犯錯誤了。孔子一方面歡迎別人批評自己,另一方面也經常反省自己。用曾子的話說,“一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見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的人,就向他學習,看到有缺點的人,就要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毛病,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

    學習他“富貴於我如浮雲”的財富觀。孔子很窮,他也想做個有錢人,孔子地位卑賤,他也想做官。《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追求名利地位,是人之本性。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方式得到它。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5]意思是,“富和貴,是人們所希望得到的;若不是按正道所取得,這樣的富貴是不應該要的。貧和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假如不是按正道來擺脫貧賤,那寧可不擺脫它”。正如孔子所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對於我來說,就像易散的浮雲一樣”。孔子告訴我們,要正確地面對財富,用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它。

    學習他童心天真愛護小動物。孔子是老師,但他不是一個整天板起面孔的老夫子,而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他對人,充滿仁愛,對動物,同樣充滿愛心。所以說,孔子是動物保護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論語》上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說,孔子捕魚的時候,只用魚鉤釣魚,而不會用網來個“一網打盡”,更不會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乾脆把水弄乾,來個“涸澤而漁”。用箭射鳥的時候,不會去射那些已經歸巢休息的鳥兒。用現在理論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意識,再樸素一點的話,就是我們要學習孔子的這種珍惜環境熱心環保的精神。

    學習他多才多藝全面強化綜合素質。孔子身體強健,在春秋時期,能活到七十多歲,已經是高齡了,這得益於孔子平時的體育鍛煉。孔子在學校教授“六藝”,既有文化知識,也有藝術類課程,更有射箭駕車等軍事技能。這說明,孔子是個熱愛文藝、熱愛體育的“Sunny大男孩”。孔子射箭技術高超,他曾經帶著學生們射箭,當時好多老百姓都來觀看,“觀者如牆”,盛況空前。孔子曾經“不謙虛”地說自己會駕車,可見孔子的駕車技術一流。除了提高身體素質,孔子還全面加強藝術修養。孔子喜歡音樂,更是個造詣深厚的音樂大師,他彈琴技術是大師級別,作詞譜曲的水平更高,他編訂了《詩經》,為了更加易於傳播,他可能為詩經中的詩譜過曲子,他整理了《樂》,他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家、音樂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就像浩瀚的大海,他給我們的,一輩子取之不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宅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