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湛江銳哥

    為什麼年輕人都喜歡追星??

    我雖然也是年輕人,但是我對追星很不感冒,更不知道 為什麼為了見偶像一面,願意花大筆錢,更有甚者,偷家裡的錢 去跑到機場,熬夜等待,真的覺得很無聊啊~~!展開

    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追星是青少年從孩童向成人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心理過程的反映。追星也是廣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洩的需要。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轉型時期,追星熱還是社會誘導的結果。有的商家和“星”們的經紀人利用各種手段,對“星”們大肆包裝,以追求最大的利益。這些“星”高高在上被推了出來,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經受不住誘惑,出現了種種偏差。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對人生追求的體驗,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過程,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標和偶像,當前的追星也是這樣。因此,對追星現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對,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現問題,而要積極引導,使之理性化。

    很多反對者認為追星便是一種盲目、幼稚的表現,會荒廢時間,浪費生命,加大家庭負擔,觸發不必要的矛盾,因而毫無意義可言。甚至是走到一個消極的極端,引發違法犯罪,而這一切的原因竟只是明星長得帥或漂亮等這樣可笑的理由,所以他們反對追星。

    支持者則認為追星是有益的,能夠很有效地激發自己,樹立遠大的目標與學習的榜樣,而且還可以從明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成長道路中學到付出的重要,他們身上仍有值得我們學習發揚的品質,所以他們選擇支援追星。

    對於學生的我們來說,學習自然是首要的,但在其中,我們的確可以為自己樹立一個明亮的榜樣,讓自己有更多的動力,而選擇什麼樣的明星來作為榜樣便會決定是否有益,讓我們崇拜的不應僅是靚麗的外表,更重要的應該是內在的氣質與品質,這才是能激勵我們中學生在前進的路上不偏離、不氣餒,更快更好的前行。

    追星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存在明星,就存在追星族。其實追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對追星,大家都意見不一。有的人認為,追星是一種無聊的行為;,有的人卻覺得追星能培養自身興趣,樹立遠大目標,激勵自己。這兩種看法似乎都太絕對了。追星如果恰當會有積極作用,不恰當只能適得其反。

    生活中有很多追星有益或有害的例子:甘肅省蘭州市28歲女子林鵑痴迷劉德華導致傾家蕩產。為求讓林鵑能夠在4月18日到香港見偶像,林父近日不斷為女兒的旅費想辦法。林父前天到蘭州市一家醫院,與醫生商討賣腎事宜。醫生指出,私自買賣人體器官屬於違法行為,老人只好放棄。由於林家仍無法湊足旅費,林鵑可能被迫取消到香港的計劃。自16歲起盲追劉德華,12年來荒廢學業、沉默寡言的林鵑告訴央視記者:“我的情況跟普通的追星族並不一樣,因為我對劉德華的喜歡不僅僅痴迷和執著,而是以自己的青春為代價的。” 林娟的這種行為,是典型的盲目追星的行為。

    而英國一項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認為,那些十幾歲的追星族成員,通常能把他們的情緒調節得很好並且擁有較好人緣,這是因為對名人的興趣,能在他們的青春期成長和交際過程中產生積極影響。

    由此可見,追星也是具有兩面性的。追的對,我們來說是十分有益的,追不對,那就等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感情荒廢人生。所以,我們需要選擇值得我們崇拜的偶像,且不能盲目崇拜。人無完人,所以不要以為明星身上只有優點,值得你把他當作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崇拜的人,不一定要透過追星來學習別人。總之,對任何事我們都應該批判的接受,不要把追星的現象看的太過絕對。

    在當代中學生中,“追星族”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影視明星歌星大多數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追星也成了少男少女的時尚,並形成了龐大的追星隊伍。前年、去年又興起了平民偶像,《超級女聲》《我型我秀》是當今最流行的選秀節目,也是現在學生們最喜歡看的節目。一些少男少女從簡訊投票支援,到盲目崇拜狂熱到發病發昏的地步。每天滿腦子都是明星,上學放學課間休息不停地與同學談論那些明星,幻想能與自己喜歡的明星成為朋友,經常失眠,心理失去平衡,上課不認真聽講——這樣是非常影響正常學習生活的,有時甚至會出現追星少年自殺的嚴重後果。現在更有一些“追星族”去模仿自己的偶像,去模仿他們說話的方式走路的姿態。還有一些學生會把父母給的零用錢買了和明星一樣的衣服和鞋子,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關注明星的事兒上。面對這種情況,一些父母也只是簡單地斥責打罵,並沒有向自己的兒女進行更好的心理說服教育。

    其實,追星也不是完全不好,之所以把他們設為我們的偶像,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我們值得借鑑的方面,比如說我們可以從明星身上學習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對工作的認真態度,而不是隻看到他們在舞臺上有多麼的光輝奪目,明星背後的辛酸是我們常人無法接受的。如果將他們身上一些值得學習的品質放在我們學習上,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為了明星自殺發昏的悲劇發生。一些青少年是缺少判斷力才會導致狂熱的追星,而家長老師要做的則是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培養他們的心理素質上下工夫,這樣才會引導他們健康地追星。

    對於追星,兩代人在觀念上肯定有差異。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狀況往往非常複雜,一方面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我確認,而追星恰恰能滿足孩子這兩方面的心理要求。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時期的過渡性需求和標誌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追星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意義的,父母要給予理解,沒必要把追星當成“十惡不赦”的壞事嚴加禁止。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引導,在追星方面尤其如此。蘇州大學管理學院諮詢顧問章小波認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和孩子共同瞭解偶像的過程中,挖掘偶像的榜樣作用,讓偶像的力量激勵孩子成長進步。作為父母,完全可以引導孩子,使孩子在追星中健康成長。作為一個追星族首先要自律,喜愛一個演員是對的,但這應該有個度,不能太極端。喜歡明星只是漫長人生中的一種點綴,不是人生的全部,應該去學習明星身上的一些優秀品質。應該更健康、更理智地去面對生活,讓自己明白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等待自己去做。對學生來說,重要的是學習。

    為了達成女兒追星夢,不惜放棄一切的老翁楊勤冀,他跳海自殺前寫下了十二頁遺書,內容句句指摘劉德華沒有良心,不能撥出少少時間,以達成其女兒十二年來與偶像單獨會面及拿取簽名的要求,最後更直接表明以死作出抗議,“是你劉德華把我逼死,逼這個家出事,造成悲劇的。”

    去年,被不少媒體報道的父親願意賣腎以圓女兒見劉德華一面夢想的事情,現在有了結果,只是,這個結果太令人意外和遺憾:粉絲見到了劉德華,父親卻因為劉德華沒有安排足夠多的時間與女兒私下會面,選擇了跳海自殺來威脅,不幸身亡——還有比這更壞的結果嗎。

    如果說早期媒體報道這個事情還帶有一絲浪漫色彩的話,那麼這個結局足夠稱得上悲劇。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痴情粉絲終於得以和偶像見上一面,然後滿懷幸福度過了餘生。追星追出了人命,而且死去的是追星者的父親,這種極端行為的發生讓人為之沉重。

    似乎沒有理由把任何責任推倒劉德華身上,他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一個被商業和媒體包裝出來的巨星,或者說,他只是一個娛樂產品,被追逐的程度決定了他的價值。明星總是希望多迎接一些掌聲和鮮花,但對於像這名28歲卻追星十二載的痴情女子,恐怕明星也會心懷恐懼,在開演唱會、舉行見面會以及可能引發混亂的狀況下,不少有責任的明星都會提醒自己的粉絲,要注意安全,劉德華一直是這方面的典範,對於這名女粉絲,他已經盡到了自己能盡的義務。那麼,女粉絲父親之死,究竟和誰有關?

    父親自殺的理由是,劉德華沒有安排足夠的私人時間和女兒會面。不能說這個要求是無理的,畢竟女兒喜歡劉德華那麼久,畢竟經過十二年的等待才實現女兒的願望,能和偶像多在一起度過幾分鐘、幾小時,不僅是女兒的幸福,也是父親的欣慰,這是一種只有父親才會有的愛。可為這個要求找出足夠多的支撐點,也是艱難的,足夠的私人時間是多少,底線和尺度在哪裡,如何讓那些狂熱的、過度的情感安全的消耗掉一些,找到安穩落地的平臺,問題的關鍵不取決於外部,而在於當事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態。

    最終心態失衡的是父親,他用縱身一跳這種過激的姿態破壞了為本該美好結束的故事結局。與其說他用這種方式控訴劉德華,不如說他在用生命的絕響,控訴女兒那長達十二年的沒有邊際的夢魘,給整個家庭帶來的折磨,變賣房產,沒有工作,生活的中心全部維繫在一個大眾偶像、無數女人的夢中情人身上,這種無意義的執著,最終釀就了這起人倫悲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這種悲劇僅此一例,再也不會發生。

    大多數人都有名人和明星崇拜心理,這是非常正常的,名人和明星在某一領域的成功,可以鼓勵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向其學習,追星某種程度上也是激勵自己奮發上進的一種動力。但無節制的追星是一種危險行為,容易導致人沉湎於空想之中。在娛樂資訊爆炸,娛樂人物成為最受矚目物件的今天,社會和相關行業應對娛樂現象和人們的娛樂心理進行一些思考,別讓追星成為一種病。

    檢視全部11個回答

    女孩子為什麼喜歡追星,-這幾個方法...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追星?

    1.有顏值,有才華。 2.時尚,現在不光年輕人追星,老年人也喜歡明星。 3.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性格不一樣,只是每個人適合什麼顏色而且自己喜歡就好看,每種顏色都不是適會所有人,比如胖的人穿淺顏色會顯得更胖,瘦的人穿深顏色會顯得更瘦。 4.美好的事物總會吸引一些優秀的人 5.演技好,看了一些劇情對一些明星印象特別好,喜歡他們的演藝。 6.傳播正能量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星

    這個可是不能這麼說, 大多還是好的,追星的只是一部分人,因為華人太多了,有一小部分人跟風就會覺得人很多的。

    為什麼“追星”現象嚴重?!人們為什麼那麼崇拜自己的偶像??尤其是年輕人,年輕人為什麼有許多崇拜的還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伊謝康認為:“少年期最主要的心理現象就是成年感。成年感的主要表現是有了新的抱負水平,即預料他未來可能達到某種地位。”少男少女在他們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身上看到了他們“新的抱負水平。” 少男少女正處於“英雄崇拜期”。他們自覺地為自己選擇了“英雄”,只要選擇準確,這位“英雄”便對他的一生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這“英雄”成為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和動力。 首先我認為不少少男少女所追的“星”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榜樣,他們將追星的意念、熱情轉化為他們為事業成功而努力奮鬥的動力。這種意義上的追星,其實質與“榜樣”教育殊途同歸。 少年人是需要榜樣的,這一點不容置疑。無論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有意識地為其未成年人選擇、樹立榜樣。我們國家歷來重視“榜樣”的教育作用。然而,傳統的榜樣教育模式是歷來為社會樹榜樣的,以倡導少年人去學,這種方式有時難免有不盡人意之處,也就是說社會樹的榜樣並非就能得到少年人由衷的敬佩與熱愛。少年人也就未能將這種“向榜樣學習”轉化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內在的意願,這樣便使這種學習流於形式。這樣的例子很多。學雷鋒做好事,便是很普遍的一例。 少男少女們“追星”則不同,“星”是他們自己發現,自己確立的,他們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願地學習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與偶像重合為一。這種學習是自發的,自覺的,時時刻刻都存在的,所以這時候“星”的影響力特別大,感召力也特別強,效果也特別明顯。 當今著名歌星蔡國慶,少年時候便崇拜歌唱演員,希望長大了也到舞臺上唱歌。偶然一次聽李谷一的演唱,一下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歌可以這麼唱,像談天一樣直唱到人的心裡去。於是,少年蔡國慶立志要像李谷一老師那樣去唱歌,像李谷一老師那樣把歌唱到每一個聽眾的心裡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蔡國慶學習著、探索著、琢磨著自己究竟怎樣唱才能像李谷一老師那樣深受歡迎。最後,蔡國慶終於成功了。如今,他唱紅了中國,也唱出了國門,成為第一位赴日本灌製個人音帶的中國通俗歌手。 前任美國總統克林頓,也是少年時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肯尼迪那樣去當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出身貧寒,是從美國偏遠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宮的。小時候的克林頓原想將來當一名醫生、記者或做一個音樂家。然而1963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目睹了當時國際政壇明星——美國總統肯尼迪的風采,併為之傾倒。當總統肯尼迪握住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雙手的時候,他並不知自己的明星風采影響了克林頓的一生,美國總統成了克林頓人生的目標。那年克林頓才17歲。他從華盛頓一回到故鄉阿肯色州,見到他母親第一件事就是開啟包,拿出他和總統握手的照片讓母親看。他母親說:“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後要幹什麼。” 是的,17歲的克林頓心中出現了他自己的明星——肯尼迪,這顆星領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自己生存的目標:他要成為這顆星,他要成為美國總統!於是,克林頓拒絕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樂學院獎學金(儘管他有出色的音樂才能)。他千里迢迢來到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20年後,他終於走入了白宮,成為他少年時代就夢寐以求的那顆星——美利堅合眾國總統。 或許,當克林頓明星一樣在熒屏、報章飛揚風光的時候,又一顆種子落在了某一個少年人的心田。 20年奮鬥有多艱難,唯有克林頓自己最清楚。用20年的時間去實現少年“星”願,可見“星”的力量多麼巨大。 諸如此類的例子舉不勝舉。一位著名的記者曾說:她上中學時最崇拜法拉奇,就是因為這個崇拜,她放棄物理,改學文科,狠傷了常給她吃小灶的老師的心。她有一張大學同學的合影,四位風華正茂的純情少女笑逐顏開,且照片上題有字:未來的法拉奇。如今,這些女性中雖沒有像法拉奇一樣遍訪世界風雲人物,名揚全球,卻也在各自領域幹得格外地如火如荼,大有新聞界“數風流人物還看我輩”之勢,令人刮目相看。 少男少女的“追星”現象,表明他們在為自己尋找、確立偶像,這種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他們“新的抱負水平”。在這個年齡段,少男少女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目標。並自覺地為自己樹立一個追求的典範,繼而抱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去追求、去拼搏,這對少男少女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對他們將來走向社會以及事業的成功是很有益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前農民掙工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