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李說史
-
2 #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a
本人才能平庸,從小受人擺佈,一生做皇帝也是受女人控制的傀儡皇帝。武則天為登基把他廢除,張柬之五人發動神龍政變,又迎立他復位。復位後又被韋后安樂公主控制,韋后在安樂的慫恿下欲效仿武則天稱帝,把他毒殺,結束了傀儡的一生。
-
3 # 灞橋J小渡
首先,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李顯沒有培養起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在第一次退位時,確實與武則天手握權力,勢力龐大,而他卻沒什麼勢力支援有關。在被遷往房陵後,武則天命當地官員對他嚴加管控,而且令大臣常探察。面對這種情況,李顯想到兩位去世的兄長和自己的遭遇,本就已經十分憂慮,大臣的到來更是讓他無比驚恐。可以說,在房陵十幾年的時間裡,李顯沒有培植聽命於自己的任何勢力。在第二次即位後,李顯君權弱小也與此有關。相比於朝中盤根錯節的強大勢力,李顯曾採取措施強化君權,但是效果正相反,君權日益衰微,李顯也受人擺佈。
其次,李顯能夠得到第二次即位的機會,與朝中重臣的支援密切相關。當時朝堂中存在三股勢力,即以武三思等為首的武氏家族勢力、以狄仁傑為首的外朝擁唐勢力和以張易之等為首的男寵內朝勢力。武則天在晚年時,對於立嗣問題猶豫不決,武氏家族想奪取太子之位,遭到另外兩股勢力的反對,其中又以狄仁傑等朝臣反對聲音最大。由於狄仁傑深受武則天信任,對武則天的影響很大,以至於最終武則天聽從他的建議,將遠在房陵的李顯召回,重新立為繼承人。
第三,李顯即位四年後就被毒殺,與他的皇后韋氏有關。早在被流放時,韋氏就跟隨李顯,並在當地生下一女,當時的二人可謂是情深意篤,共赴患難。由於女兒生長環境不佳,李顯一直對她特別寵愛。但是這一切在他回宮即位後,逐漸發生變化。重新回到宮中的韋氏和公主在奢侈無度的生活中,生出了越來越大的政治野心,加上昭儀的慫恿,韋氏萌發了效仿武后登基為帝的想法。後來有朝中大臣向李顯進言,稱韋氏和公主的所作所為威脅到江山社稷,韋氏得知後,也察覺到李顯的不滿,心懷憂懼,便與公主合謀,毒殺了李顯。至此,李顯短暫的皇帝生涯終結。
最後,李顯的經歷與唐朝皇位繼承沒有固定規則有關。前朝各代大都確立由嫡長子承襲君位的規則,到唐朝時,整個王朝的二十多位皇帝中,沒有一個是按照固定的繼承製度即位的。在王朝前期,帝王還試圖實行立嫡立長的傳統,但是受到多方因素影響,很多情況下沒能實施下去。因而,皇位在更替過程中,具有不穩定性,常有變故發生,但是登上帝位的大多都是有著雄厚的軍事實力。這與李唐皇室的出身有關,李氏曾是關隴貴族,崇尚武力,認為依靠武力是可以取得繼承權的。像李顯這樣自身沒什麼實力,命運被別人握在手中的皇帝,結局如此,也並不令人意外。
縱觀李顯這一生,與其母親武則天的決策息息相關。第一次被廢,是因為武則天需要滿足自己的權力慾,登基為帝,第二次即位,也是因為年事已高的武則天需要為自己尋找繼承人。可以說,從始至終,李顯都是被別人安排的。他的悲劇除了母親一手造成,還有身邊至親妻女的背叛,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作為一個勢單力薄的君王,在朝中錯綜複雜的勢力中,李顯沒有足夠的籌碼捍衛自己的王位,而最終命喪妻子野心之下。
-
4 # 一步之姚
“曾經有一份尊崇的太子之位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謙虛和婉拒,在得到他之後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老天給我一個從頭來過的機會,我會高昂著頭顱大聲的說出三個字“我拒絕”,如果還要給這次拒絕加份決心的話,我想是寧死不屈。”——唐中宗李顯語。
唐中宗李顯於顯慶元年(公元656年)11月在長安出生,其生母為武則天,作為高宗皇帝的第七個兒子本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但架不住其生長在的是一箇中國曆朝皇室內部最齷齪,傾軋不息的朝代——唐朝,所以他跟他爸一樣都是在機緣巧合中被老天欽定下得到了太子之位直至最後登上皇位。而他與他父親不同的是其父親李治在做太子期間只需要面對李世民這一個強人;他呢?他要面對兩個(李治和武則天)並且其中的一個還是可以為了權利殺起自己的親生兒子毫不手軟的強人,所以我們可以想象李顯在得到太子之位後有多憋屈,多惶恐,也從他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註定像一個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悲劇)。
李治像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原太子李賢因遭到武則天猜忌而被廢黜,作為武則天僅剩的兩個兒子之一的李顯按順序自然的成為了新的太子(在他之前其實已經有過三個太子了),本該“人生得意須盡歡”的他瞧過他前幾位太子的下場後怕是肯定歡樂不起來的。就這樣李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來到了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李顯於高宗柩前即位,隨後改元嗣聖。雖說李顯有幸沒在太子時期被幹掉而最終順利的登上皇位,但從他第一次改的這個年號就可以看出來他是沒有任何實權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被他母親武則天把持。如果其母武則天的野心沒那麼大,或者其母親的勢力還未圓滿,那麼他還有可能做的稍微長久一點,可是以上兩樣他全都都不佔,所以他第一次的皇位只坐了55天便被他的母親廢黜,其被貶出長安幽禁於均州,後有遷到房州。
武則天像
武則天廢黜了李顯後又立了他弟弟李旦當皇帝,李旦有自知之明,皇位還未坐熱就趕緊的上表遜位把皇位交了出來,正是在這一廢一立之間,武則天確立了她作為一個女人能當皇帝的基礎,隨後武則天登基為帝,改國號為周。
李顯在被幽禁的這一時期裡怕是每天都是心驚膽戰的,尤其是聽到他哥李賢在巴州被殺更是驚恐萬分,再加上其他人起兵反周又喜歡打著他的旗號,那簡直是嚇得差點要了他親命,時刻擔心著某天就有人送來一杯毒酒把他弄死的事情發生。也許是他母親忙著殺人一時半會兒沒顧得上他、又或許他的母親看著只剩下兩個兒子了不忍心再殺了,所以李顯擔心的事沒有發生。
李顯就這樣一驚一乍熬到了聖曆元年(698年)被武則天秘密召回長安,不久便又立為皇太子,但立為皇太子也不能讓他心中的憂懼和驚恐減弱半分,在此期間他努力的夾著尾巴做人,努力的與武家攀好關係,也在這期間其兒子兒媳因年輕氣盛不會夾著尾巴做人而被武則天逼令自殺,幸好武則天沒有深究,牽連不廣,不然其真的就悲催了。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李顯或者說原唐朝李姓宗親終於撥雲見日。這一年正月,朝中兩派內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成功,迫使武則天退位,同時推舉李顯上位,李顯就這樣又重新登上來了皇位做了皇帝,直至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悲催的他被自己的老婆毒殺(有爭議),這一次的皇位坐了5年。
李隆基像
其實是不是他老婆毒殺的他,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沒有漢時宣帝劉病已和後世他親侄唐玄宗李隆基那樣高明的手段。其在位五年竟然沒有培養出丁點自己能夠信任的勢力,這完全可以從他死後他兒子唐殤帝即位不到三個月就被推翻廢黜一事中可以看出。如果他生前培養了那怕丁點能夠信任的勢力,那麼李隆基等人即使發動政變誅殺掉韋后等人,至少面子上還會讓他兒子在位一段時間,而不是政變成功後即廢黜皇帝。
終觀李顯一生可以算得上一個的好人,只是太可憐了。有幸生在帝王家,又可憐生在帝王家,有幸的是生在帝王家他可以享受到當時絕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的榮華富貴;可憐的是生在帝王家他從小感受不到世上絕大多數人能夠感受得到的暖暖親情,灼灼愛意,更加上碰上了武則天這麼一個權利慾極大,一個為了權利鐵石心腸,甚至可以虎毒食子的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顯的性格還沒扭曲,所以他真的是一個好人。
-
5 # 使用者8553860107192梅
說話做事不經過大腦,任性害死了自己,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孑,不知人心的複雜,在他貶出了京城,艱苦的日子依然沒有醒悟,往往最信任人就是傷害他最深的人,這也是他想不到的其買他只能做一個老百姓,也許就有一個好的結局
-
6 # 香茗史館
前半生被武則天壓制,後半生被妻女掌控,唐中宗李顯的一生極為悲劇,這是由於他的庸弱無能導致的,而他這種性格的養成,顯然與從小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從小便生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之下,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強勢。而不論是母親武則天,還是妻子韋皇后,甚至是女兒安樂公主,又都不是易於之輩,這一切便造就了其悲劇的一生。
△李顯的一生極為悲劇
從小生活在武則天陰影之下,導致李顯性格極為懦弱李顯是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生下的第三個兒子,生於顯慶元年(656年),出生第二年便被封為了周王。就在李顯出生後的幾年,即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由於風疾發作,不能處理朝政,武則天開始參與朝政。
△武則天和高宗李治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國。然而數年後,李弘便在跟隨例李治出行的時候,在合璧宮綺雲殿突然去世了,年僅二十三歲。李弘去世之後,李賢被立為太子,並先後三次監國,雖然得到了唐高宗的稱讚和朝臣的擁戴,卻被武后所猜忌,最終於 調露二年(680年)被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
先後兩位太子,李顯的兩位兄長,一死一被廢,對於二十歲出頭的李顯的來說,打擊應該是相當大的。雖然在李弘、李賢之後,李顯自己被立為了太子,將稱為未來的皇帝,但有兩位兄長的前車之鑑在,恐怕李顯不僅不會感到高興,反而會感到恐懼吧。
△李顯的兩位兄長一個身死,一個被廢
正因為從小生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之下,又先後歷經了兩位兄長的變故,導致李顯從小便養成了謹小慎微、軟弱無能的性格。正因如此,在唐高宗李治於弘道元年(683年)病逝之後,李顯雖然成功繼位為皇帝,但他不僅沒有執政經驗,再加上對武則天的恐懼,使得他在政事方面,只能完全取決於武則天。
李顯雖然軟弱無能,但他的妻子韋氏卻不是個省油的燈,在她的建議下,李顯開始重用韋氏外戚,意圖組建忠於自己的集團,逐步將權力從武則天手中收回來。李顯先是將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之後又想要將其升任侍中(宰相),然而此舉卻遭到了奉命輔政的裴炎的反對。
想必是源於韋后的壓力,在遭到裴炎的拒絕後,李顯罕見的發怒了,“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人生第一次發脾氣,便被廢了皇位
裴炎聽後,知道僅憑自己是根本無法勸諫李顯,於是便將此事告知了武則天。於是乎,繼位僅僅55天的李顯,便被武則天廢為了廬陵王,被貶出長安,另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神龍政變重新復位,韋后趁機執掌大權李顯被廢后,先後被軟禁於均州、房州,而唐睿宗此後不久便上表遜位,武則天登上皇帝寶座,成為一代女皇,而李唐宗室則開始大量被殺,這令曾為皇帝的李顯驚懼不已。而此時無論是徐敬業的兵變,還是琅玡王李衝、越王李貞等人的反叛,均打著“反對武則天、匡復廬陵王”的旗號,這更是令李顯極為恐懼,生怕武則天將自己處死,經常夜間被噩夢驚醒,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殺。
△武則天帶來的壓力,使得李顯始終處在驚懼之中
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聖曆元年(698年)三月,被軟禁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李顯才重見天日,得以回到洛陽,並在同年九月被重新立為皇太子。長久以來的恐懼,已經徹底磨滅了李顯的最後稜角,此後他開始極為重視與武氏集團的關係,他甚至將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安樂公主則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
然而在長安元年(701年)九月,一個重大打擊再度降臨到了李顯的頭上,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因不滿張易之、張宗昌的所作所為,暗中進行議論,卻不想傳到了“二張”耳中。於是張易之添油加醋的將此事告知了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兒子和女兒、女婿的去世,可以說徹底澆滅了李顯的希望。
△兒子、女兒因得罪“二張”而死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神龍政變,在王同皎前去迎接李顯時,長久以來形成的恐懼,使得李顯始終猶豫不決。雖然李顯最終隨同張柬之等人誅殺了張宗昌、張易之,併成功迫使武則天退位,但在整個政變過程之中,李顯卻始終處於被動之中。
李顯復位之後,韋氏重新成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反而不予信用。迅速崛起的韋氏集團很快便和武三思等武氏集團結成了政治聯盟,開始掌握朝政大權,而李顯卻對此無能為力。
朝中暗流湧動,李顯對此無能為力李顯雖然軟弱無能,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卻並不安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均有志於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她們積極攥取權力。
△韋皇后想做第二個武則天
對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來說,李顯根本對自己形成不了威脅,她們認為威脅來自於太子李重潤,因此韋皇后、安樂公主、武三思等人對其百般凌辱,安樂公主甚至要求廢掉李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
李重俊在地位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最終於景龍元年(707年)七月,聯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以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發動“景龍政變”,結果臨門一腳遭到隊友反殺,兵敗被殺。
△太平公主也走到了幕前
於此同時,太平公主也在神龍政變之後走到墓前,開始積極參與朝政。如果說韋氏集團在聯合武氏集團形成了一股龐大勢力的話,那麼太平公主憑藉從武則天時期積蓄下來的力量,再加上李唐宗室朝中代表這個超然身份,同樣聚集起了一股極為可怕的力量。
還有一位人物,此時也在秘密發展力量,那便是李旦之子李隆基,他雖然沒有韋氏集團和太平公主集團權勢那麼大,那麼明目張膽,卻在暗中拉攏羽林軍和萬騎底層軍官,這些人在朝中的話語權雖然不大, 卻能夠在關鍵時刻展現出致命的作用。
△李隆基也在暗中積聚力量
對於以上的一切,天性軟弱的李顯不僅沒有任何警惕,且顯得極為無能。最終在景龍四年(710年),在復位僅僅五年之後,李顯便被韋皇后和李裹兒合謀下毒暴斃身亡,終年五十五歲。
在其死後,韋皇后擁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皇后開始臨朝稱制,欲重演武后故事。然而在同年六月,臨淄王李隆基便聯合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並韋氏集團和武三思集團等人,廢除李重茂皇位,擁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回覆列表
從主觀的角度來說,在唐朝眾多皇帝當中,我是比較討厭中宗的。但是對於這個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說與環境有一定的關係,中宗的性格懦弱的同時加上母親武則天的強勢,在到後來被廢,然後離開京城,這就導致本來性格懦弱的他更加害怕。這個一直到他的母親去世,他當皇帝之後他還沒有從中走出來,以至於連自己的皇后與他人有過於親密的舉動他都不敢過於的去幹涉,所以他的懦弱無能從常人的角度都是無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