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是最野的

    唐明皇楊玄宗把自己的兒媳婦變成自己的寵妃,而後因自己荒廢國政,內,寵信外戚,荒淫無度,奢侈糜爛;外,任由蕃鎮肆意發展,安祿山尚可喜等實際控制軍事力量,甚至安祿山鼎峰時期一人領六鎮兵力,竟佔全國兵力四分之一,國家軍事已形成內虛外強之勢,叛亂由此而起,為平軍隊怨氣,推卸自己責任,唐明皇楊玄宗竟令最寵愛的貴妃楊玉環自縊於馬嵬坡,足見帝王心術之卑鄙毒辣,足以提現楊玄宗外強中乾的小人形象。

  • 2 # 小哥哥的文淵閣

    人都是有情感的動物,歷史也向來是成功的人寫的,至於楊貴妃若不是人主觀的把她染色,到了今天誰又會記住她?說不定她當時並不愛著玄宗,心裡想著青梅竹馬,私會被發現而慘死。亦或是她根本只是皇帝的玩物?不是她不想唐朝繼續繁榮昌盛,而是皇帝根本只想淫慾?事無對錯,變化就是發生一切,毀滅一切,然後又新生一切!

  • 3 # 知未是也

    國家發生戰亂,與國家政治制度和管理體制出了問題有很大關係,安史之亂完全是唐朝藩鎮制度弊端造成的,這種制度讓地方勢力逐漸坐大,中央政府無力和失去對其控制導致的,要怪也只能怪唐朝政治制度和管理體制本身。

    皇帝作為這種制度的執行者和推行者,沒有及時對這種制度進行完善和修改,應該對安史之亂承擔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而封建社會制度的腐朽,卻讓一個無辜的女人來承擔一切,把一個沒有任何責任的女人縊死在馬嵬驛,無不反映了封建社會制度的腐敗和殘暴。

    安史之亂髮生的直接原因是楊玉環(楊貴妃)的兄長楊國忠害怕安祿山威脅到他的相位(按唐朝規定,地方節度史幹得好可以回朝擔任宰相之職),故意給安祿山找岔,惹惱了安祿山,安祿山回到轄地,聯合另一個節度使史思明發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一路殺來,被迫唐明皇從長安向西逃去,途經興平馬嵬驛時,前軍發生大亂,許多官兵殺死了楊國忠,因擔心楊玉環秋後算賬,要求李隆基賜死楊貴妃,否則難從護駕,唐明皇被逼無奈,只好賜死了楊貴妃。

    這個事件,讓人看到了伴君如伴虎,紅顏自古多薄命。當大家以為殺了楊國忠兄妹就可以平息安史之亂時,得到的卻是叛軍的更加瘋狂的進攻,雖然後來安史之亂被武力平息,但由於唐王朝沒有真正認識到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以致唐朝一百餘年後滅亡於另一個自己養大的地方節度史(軍閥)朱溫之手,教訓極其深刻!

  • 4 # 一伸手就是風口浪尖

    本文屬於猜想,如果不認同請隨便表達

    馬嵬驛這類事件,應該是所有統治者最最忌諱的。唐玄宗在政治上是一個兇狠的人物,曾因親生兒子披甲進宮就認定謀反,一日殺三子。而面對這次真實的兵變,唐玄宗卻一反常態直到入蜀之後也不懲罰,反而將貢品分賞給眾禁軍。這樣不罰反賞的舉動真叫人不解。

    電影《妖貓傳》中的陳玄禮

    有些人認為馬嵬驛兵變是一個群體效應,就像是勒龐《烏合之眾》裡講的無意識行為。但身為禁衛軍,一支皇帝的親兵部隊,怎可能突然想殺當朝宰相?這必然是有人煽動,有人策劃的行動。

    現在主流的看法是,馬嵬驛兵變的主謀是當朝太子:李亨(唐肅宗);發起者和執行者是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但實際上,陳玄禮與太子李亨幾乎沒有交集。只是在殺楊國忠前,陳玄禮透過李亨的宦官李輔國詢問過李亨的態度。而且他們實際上也不敢有交集,唐玄宗疑心重這是常事,當朝太子怎麼敢與禁軍統領相交,這一點是絕對說不通的。

    《大唐榮耀》裡的唐肅宗李亨,多年的老太子

    我們看待歷史往往容易把人物臉譜化,認為唐玄宗在天寶後期是一個被李林甫、楊國忠、楊貴妃矇蔽的一個糊塗老頭兒。但實際上,唐玄宗就算在晚年也是一個極富政治敏感性的帝王術玩家。

    我們把能發動兵變的人都猜個遍,也沒人願意去相信,唐玄宗本人才是馬嵬驛兵變的總導演。可能電影《妖貓傳》裡的情節還原了一部分真相吧。大多數人,因為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都願意忽略唐玄宗本人在這件事的重要性,因為那太不近人情、太不浪漫了。如果猜測是太子李亨所為,那李亨(唐肅宗)的繼位就更有權威性了。(因為撥亂髮正)

    唐玄宗凌晨帶著禁軍和皇親悄悄逃往蜀地

    馬嵬驛兵變發生在安祿山起兵謀反後,當時唐玄宗連換三將也沒擋住安祿山的叛軍,因為自己的瞎指揮導致潼關也丟了。玄宗眼看首都長安就要淪陷,便號稱要親征,實際上是帶著千餘人趁著夜色開溜。然後還沒走多遠,也就在三、四十里外的馬嵬驛就發生兵變了。既然是逃難,所以史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後來史官補錄的,兵變的解釋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盛唐之頂峰,卻被安史之亂徹底打入了下坡

    馬嵬驛兵變的主要人物:

    唐玄宗:71歲的老人了,被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安祿山即將攻破首都,準備前往蜀郡避禍。陳玄禮:估計也有70歲左右,唐玄宗的發小、唐玄宗“唐隆政變”的策劃人和執行者,被史書記載為“淳篤自檢”,也是唐玄宗的至親好友。高力士:72歲,唐玄宗一生最親近、最信任的太監。最後時刻力勸殺死楊貴妃。太子李亨:45歲的老太子,被親爹壓制幾十年。陳玄禮確實透過李輔國告知太子要誅殺楊國忠,“太子未決(可能是不反對)”馬嵬驛之後便去了朔方組織平叛,隨即登基自立為帝。李輔國:太子李亨的親信宦官。楊國忠:56歲,早年入川從軍,在蜀地經營人脈多年,憑藉著遠房表妹楊玉環得寵,和自己的鑽營成為丞相。控制蜀地的劍南節度使兩任之久,而且他還是安祿山造反的“清君側”口實。楊玉環:37歲,唐玄宗最愛的女人(原來是兒媳婦)。在潼關危機唐玄宗準備御駕親征之時,以自殺的方式成功組織玄宗御駕親征。韋見素:副丞相,楊國忠黨。但沒有死在馬嵬驛,而且後來還被派去幫助李亨(唐肅宗)平叛。

    禁軍六部,即便當時因為餓、因為逃難、因為楊國忠作惡也好,對楊國忠有怨言,但是要在危急時刻要挾皇帝殺丞相,這對於士兵本人來說也沒有實際的好處,所以一定是陳玄禮有預謀的煽動行為。

    電影《妖貓傳》中楊國忠已被砍頭,但禁衛軍仍然不散還要楊玉環的命

    唐玄宗的軍事能力確實特別差,但是政治敏感度那是相當的高。禁軍統領是怎麼樣的一個位置,他要比大多數人都清楚地的多。自己就是依靠著禁軍的力量才獲得皇位的,怎麼會隨便讓一個人統領呢。所以陳玄禮叛變的可能性極小。

    而且,陳玄禮也不是因為一時興起要殺楊國忠。新舊唐書中都有相關記載:《舊唐書》“及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新唐書》“右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謀殺國忠,不克。”。一個禁衛將軍總想殺宰相,這也不符合他“淳篤自檢”的性格。所以,他只能是被唐玄宗指使的行為。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唐玄宗要殺楊國忠的動機。

    唐玄宗誅殺楊國忠的第一個動機:避免成為“被挾天子”

    楊國忠在唐玄宗的放縱下獨攬超綱,而且他還是從蜀地出來的。蜀地的劍南節度使也曾被他兼任,此前兩任劍南節度使都是他的親信(章仇兼瓊、鮮于仲通),可以說控制蜀郡二十年,楊國忠經營多年的老巢。而且楊國忠還一直極力鼓動皇帝入蜀偏安。

    宇文化及在江都勒死了隋煬帝楊廣

    潼關沒有丟的時候,唐玄宗還有平叛的自信心。可現在潼關失守,天下那麼多節度使和地方大員,玄宗心裡已經開始生出巨大的不安了。而且前朝之鑑,使得唐玄宗不得不防,當年隋煬帝帶著禁衛軍跑到江都,身邊的宇文化及不就是挾天子最後殺了楊廣。身邊還有這樣一個大奸似忠的楊國忠,玄宗必須防止楊國忠到了蜀地挾持天子!玄宗出逃前,就讓兒子統領劍南節度使,確保自己的安全。

    也許有人會說,那唐玄宗可以直接殺了楊國忠何必繞這麼大一圈。這就要說到唐玄宗可是一位“影帝”,常年使用帝王術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正是帝國為難之時,蜀地又都是楊黨的勢力,明面上殺了楊國忠是容易。但是楊黨的人會如何對待玄宗,馬上就要入蜀這必須考慮到。楊黨要留,楊家必須死!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副相韋見素能活下來的原因。

    最終楊玉環也死在了馬嵬驛

    馬嵬驛兵變死的只有:楊國忠和楊玉環這樣的楊氏家族。(可能當時還沒想著殺楊玉環。)

    唐玄宗誅殺楊國忠的第二個動機:除掉安祿山“清君側”的口實

    在安祿山剛剛起兵的時候,就是“討楊國忠,清君側”,而楊國忠還興奮地認為自己有“先見之明”。在安祿山的塑造下唐帝國已經被楊國忠控制住了,唐玄宗被外戚架空。而這時唐玄宗能做的只能是扔掉這個政治包袱,“殺了楊國忠,除去安祿山清君側的口實,以正天下視聽”。

    中國歷史上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的著名叛亂有三次,分別是: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誅晁錯,清君側”,漢景帝殺晁錯,七國聯軍勢衰;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討楊國忠”,馬嵬驛兵變殺楊國忠,安祿山勢衰;建文帝時期靖難之役,“討齊黃,清君側”,建文帝力保齊黃,建文帝失蹤。以漢景帝誅晁錯為例,誅殺楊氏一族可以瓦解叛軍舉兵的正當性,向天下昭示皇權依在奪回輿論人心,揭示安祿山投機者的狼子野心,這才是政治。

    可憐的哥舒翰,原本可以安享晚年,最後變成安祿山的階下囚

    其實在哥舒翰領兵駐守潼關之時,王思禮也曾向哥舒翰諫言誅殺楊國忠,拔掉清君側的口實有利於作戰。後來被楊國忠得知,這也是當時哥舒翰與楊國忠鬧蹦的主要原因。而潼關失陷之前,玄宗實際上並沒有下決心除掉楊家,所以哥舒翰的也不敢挑明這個政治正確。

    當潼關失陷,玄宗自己都沒有自信可以震懾國家。怎麼會有心思再相信楊國忠呢?這樣一個政治包袱該拋棄的就要當機立斷。

    第三個動機:楊國忠自己作死,斷了禁軍家屬後路

    公元756年7月9日潼關陷落,唐玄宗12日黃昏時刻賞賜禁軍錢財和布匹,13日凌晨從長安出發,14日到了馬嵬驛,15日從馬嵬驛離開,而安祿山的叛軍十天之後才進入長安。雖然唐玄宗是帶著近親皇族悄悄出逃的,但是在長安城裡有錢有實力的早早就開始出逃了。

    原本就是逃難,楊國忠還斷了禁軍家屬後路,這也是作死

    唐玄宗出逃前曾經在黃昏時刻向禁軍封賞,而且唐代禁軍多為長安大戶子弟,所以禁軍們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將這些賞賜交給家人並做安排的。所以跟著唐玄宗一起想蜀地逃難的民眾應該不少,而且許多應該也都是禁軍的家屬。玄宗對禁軍的敏感使得他一定會特別注意禁軍的情緒,本就是躲避叛軍的逃命怎麼會不安排好禁軍的家屬呢?

    而楊國忠是真的太能作死了,當玄宗與楊國忠一行人行至左藏庫時,楊國忠請求燒掉,說:“不要落到叛軍手裡。”玄宗勸阻說:“叛軍要是得不到什麼,一定會重新從百姓處征斂,不如留給他們,這樣可以不必增加百姓的負擔。”等玄宗剛過便橋,楊國忠便叫人燒燬便橋。

    原本就只剩下禁軍可以依靠,這依靠也可能變成利刃

    楊國忠這種試圖燒燬左藏庫和便橋的做法,不僅是阻撓延緩叛軍的追擊,也是斷了禁軍家屬和玄宗的後路。追兵在後,高度依賴數百禁衛軍逃亡時,玄宗對於禁軍形式豈會那麼不敏感?這是玄宗最傲人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經驗之一,玄宗本人就經歷過成功的神龍政變和事變的景龍政變,還有他本人發動的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對於陳玄禮策劃得這件事情,玄宗不可能是不知情者,對於這樣的楊國忠,玄宗如果還不殺他那就等於是在自殺。

    如果是玄宗策劃得為什麼又要告知太子,最後又讓太子前往朔方

    太子李亨在朔方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

    陳玄禮在誅殺楊國忠之前曾經不痛不癢的告知並詢問太子李亨的意見“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前面說了禁軍統領不會與太子有交集的可能,而且事後玄宗也沒有因為這事處罰陳玄禮,太子(肅宗)也沒重用陳玄禮。

    所以這不像是真的詢問,而像是玄宗估計指示的。想把事情故意引向太子,讓人猜疑太子以防太子周圍聚黨,玄宗的一貫手段。而太子也不介意攬在自己身上,原本就與楊國忠交惡,幹成了自己還有除惡的名望。

    唐肅宗對於平定安史之亂確實功勳卓著

    唐玄宗當時已經71歲的高齡早已厭煩政務,國家如此破敗皇帝如果和太子一起逃到蜀地,那麼帝國可能就此分裂。放太子去關中領導叛亂這也是唐帝國繼續存在的一個戰略思維。(這是我的另一個猜想,不認同的可以拒絕)

    其實玄宗早已經不想理政,作為帝王術的高手想去玩藝術

    唐玄宗一生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識人之術,充滿政治震盪的前半生使得他在這個技能點上指數頗高。唐玄宗一朝的著名宰相:靈活善治的姚崇,剛正糾風的宋璟,文章風骨的張九齡,銳意革軍的張說,諍諍直諫的韓休,專於治務的裴耀卿。還有口蜜腹劍善於設計制度的李林甫和最無能但深通理財之道的楊國忠。

    玄宗當然愛楊玉環,愛她才華和知己,但關係到性命卻...

    唐玄宗從沒有糊塗過,那個人能瞞過他的眼睛?對於李林甫與楊國忠的獨斷專行,唐玄宗並非不知情。既是對被他放縱了近二十年的李林甫,他晚年也曾評價道:“此人嫉賢妒能,舉無比者”。而是唐玄宗在天寶年後心累了不想頻繁換人,認定了李林甫,他需要一個獨斷專行的宰相,幫助自己處理政務。作為宰相的李林甫與楊國忠也明白玄宗的心思,他們必須把自己搞得臭味熏天,與現任儲君結怨,就連安祿山都是這樣行事的。

    整個盛世都是玄宗的用人之道

    玄宗早年精力充沛,李林甫以前的宰相幾乎沒有一個超過四年。正相與副相相互牽制,要換一起換,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任免不同的宰相。整個開元盛世,都是在玄宗的駕馭能臣的魅力下創造的。

    在天寶年間的玄宗開始遠離政治,導演著他們李林甫與楊國忠鬥,楊國忠與安祿山斗。而當他們淪為玄宗的棄子之時,玄宗又隨時揮起爭執利劍將他們殺死。李林甫剛死,便抄家定罪。安史之亂剛剛頂不住,楊國忠便被洩憤誅殺。唐玄宗一直都為自己預備著政治替罪羊。玄宗太自信自己的帝王術的藝術平衡了,最終也誤在這一點上。

    馬嵬驛之後,玄宗也將權力交給了太子

    面對自己開創的盛世,他沉醉於書法、音律、圍棋、馬球等等藝術方面。書法作品《鶺鴒頌》《紀泰山銘》《石臺孝經》等傳世至今的經典。作曲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凌波仙曲》《春光好》《秋風高》等佳作。甚至是唯一有詩詞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皇帝。

    唐玄宗並非傳統意義上如秦皇漢武一般的虎狼之君,也不是隋文帝、明太祖一樣的工作狂人。唐玄宗就像一個深諳帝王之術、馭人之道的優秀教師懂得自己舉重若輕,無為而治的發現每個臣子的長處。而到晚年,疏於察人導致自己也無法抵擋的災難。

    在生命最後幾年,玄宗一直被肅宗軟禁在太極宮,也許是他不願再出來了

    而到了自己生命的危急時刻,雖然愛著楊玉環,但是也不得不捨棄她。78歲的李隆基回到長安後,一直被軟禁在太極宮內,不知道這時的李隆基究竟怎麼樣回想自己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的腿到底怎麼樣了?他總決賽期間還能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