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xf27

    【目標確定依據】

    (一)課程標準:

    1.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3. 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二)單元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大意。

    2.注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

    3.反覆誦讀,注意體會古人寄託于山水名勝的思想情感。

    (三)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小品文,本單元所選擇的詩文在描寫景物、抒發情感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抱負。這篇文章以白描的手法呈現奇景,敘事與寫景結合體現作者的雅趣,抒情寓於敘事之中表達作者的一片痴情。篇幅較為短小,結合註釋學生理解文意的難度並不大。作者張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同於一般的貶謫之士和隱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執著地表達著他的故國之思,而這正是難點所在。

    (四)學情分析: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這篇文章篇幅較短,結合課下注釋就能很好地疏通文章大意,所以難點不在於此,而在於情感的把握和語言的品析。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熟練誦讀課文;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意。(重點)

    2.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文寫景手法,品析本文精妙的語言。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略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和濃厚的故國之思。(難點)

    【評價任務和標準】

    針對目標一:

    評價任務:

    1.透過預習檢測的形式,檢查學生對重點字音和文學常識的掌握情況。

    2.透過自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教師的朗讀指導下,反覆誦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出情感。

    3.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自主梳理字詞,疏通文意,然後小組內交流談論,展示成果,最後教師進行點撥。

    評價標準:

    1.字音朗讀準確,文學常識掌握熟練。

    2.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出語調

    3.重點實詞、虛詞以及語句的翻譯準確。對課文內容理解準確。

    針對目標二:

    評價任務:

    1.透過品讀課文,圈畫出描寫描寫湖心亭雪景的景語句,並做批註,從遣詞造句(量詞、連詞)和描寫手法角度進行賞析,體會作者寫景的精妙。

    2.透過和《江雪》對比閱讀,明確二者寫景手法的不同。

    評價標準:

    1.在描寫湖心亭雪景處進行勾畫和批註,能抓住關鍵詞(量詞和連詞)賞析語言的精妙。

    2.能明確描寫雪景時所運用的手法——白描。

    針對目標三:

    評價任務:

    1.透過再次誦讀,根據連結材料,深入體會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2透過和《江雪》進行比較閱讀,思考《江雪》與《湖心亭看雪》表達情感方面的不同。

    評價標準:

    1.能體會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和濃厚的故國之思。

    2.能概括出《江雪》與《湖心亭看雪》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不同。

    3.交流分享時,語言規範流暢,表達清晰。

    【教學活動設計】

    板塊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湖心亭看雪》。

    匯入語:我們剛剛欣賞到的這首歌的歌詞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明人汪珂玉曾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讓我們跟隨張岱去賞賞西湖的雪景。

    學生活動:

    認真聆聽歌曲,進入到歌曲所營造的意境中。

    【設計意圖】播放歌曲,創設情境;以文學家的評價突顯其文學地位和價值,激發學習興趣。

    板塊二:預習檢測

    學習目標:讀準字音,掌握相關文學常識。

    提問學案上的重點字音和文學常識並作點撥

    重點字音:

    崇禎( chóng zhēn ) 是日更定( gēng ) 拏一小舟(ná )

    毳衣爐火( cuì ) 霧凇沆碭( Sōng hàng dàng )

    鋪氈對坐( zhān )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

    餘強飲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

    文學常識: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風霜雨雪的產物,是中國夢文化的藝術結晶,是國破家亡後的一曲曲悲哀輓歌。沒有希望,沒有奢求,沒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夢憶。以夢憶為解脫,將家國之嘆、故園之思、人生之悲寄予夢憶之中,這就是《陶庵夢憶》的藝術真諦。

    學生活動:

    1.學生自主完成導學案上的字音和文學常識的填空,然後一生展示答案。

    2.1分鐘的時間識記學案上的知識點。

    板塊三:初讀課文,正音斷句

    學習目標:熟練準確誦讀課文。

    引導學生透過自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出語調,並做好朗讀點撥。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學生活動: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一生範讀,讀準字音,試斷句讀。

    3.生提出斷句讀意見,師總結點撥。

    4.師生齊讀。

    【設計意圖】常態的誦讀訓練,是培養文言語感必不可少的一步。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板塊四: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學習目標: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積累文言實、虛詞,翻譯句子。

    請同學們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積累文言實、虛詞,準確翻譯課文,並完成學案上的知識梳理。

    一詞多義:

    是: 是日更定(這)   是金陵人(表判斷)

    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湖中焉得更有詞人(還)

    一: 餘拏一小舟(數詞,一) 上下一白(副詞,全)

    白: 上下一白 (白色)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古人罰酒用的酒杯)

    詞類活用:

    大雪三日 (名作動,下雪) 客此(名作動,客居)

    特殊句式:

    1.是金陵人。(判斷)

    2.見餘大喜。(省略句,省略主語)

    學生活動:

    1.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義,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4.根據老師點撥,整理本課的文言知識點。

    5.完成學案上的知識梳理。

    【設計意圖】九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文言語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透過自主、合作的方式來疏通文意。

    板塊五:品讀課文,賞其痴景

    1.問題設定:找出描寫湖心夜景的語句,請從遣詞造句和手法角度賞析。

    2.提示:看一下下面兩個句子的區別,從語言角度進行賞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霧凇沆碭,天雲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3.點撥:

    (1)語言:三個“與”字,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一痕”寫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寫出了一葉扁舟飄浮在湖面極輕極淡的感覺,“粒”字寫出了人在自然界的渺小。這些誇張之語使描寫更加貼切自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

    (2)手法: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

    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如:“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魯迅《故鄉》中的楊二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學生活動:

    透過品讀課文,圈畫出描寫描寫湖心亭雪景的景語句,並做批註,從遣詞造句(量詞、連詞)和描寫手法角度進行賞析,體會作者寫景的精妙。

    【設計意圖】透過對雪景的分析,瞭解白描的藝術手法,品味語言的精妙,體會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遺世獨立的情懷。

    板塊六:深讀課文,悟其痴心

    學習目標:體會作者的情感。

    問題設定: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文章中舟子對張岱有一句評價,請找出來,並體味一下“痴心”其中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連結材料:

    《陶庵夢憶》張岱傳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該書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順治二年(1645年)紹興淪陷,張岱拒絕臣服清廷,攜家眷逃亡,時年49歲。

    湖心亭看雪事件發生在張岱35歲時,當時明朝並未滅亡。而《湖心亭看雪》寫於張岱55歲時,此時明朝已經滅亡。金陵是明朝的國都。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明朝開國之初建都於此,稱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為江寧。

    教師點撥: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痴”於景,“痴”於行,“痴”於情,展示他鐘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超凡脫俗的閒情雅緻以及濃厚的故國之思。

    學生活動:

    透過再次誦讀,根據連結材料,深入體會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設計意圖】對於情感的把握,如果僅僅是透過文字,不給學生補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學生僅僅只是能夠品味出這種文人雅趣,很難體會出故國之思,所以在這一環節補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的體會作者的情感。

    板塊七:拓展延伸:

    試從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兩方面來分析《江雪》與《湖心亭看雪》的區別。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年僅33歲正當盛年的詩人集國憂家禍於一身,政治上的暴風雪使他“煢煢孤立”,激憤感傷,遂成《江雪》)。

    教師點撥:

    比較閱讀

    描寫手法

    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遺世獨立、故國之思

    《江雪》

    烘托

    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學生活動:

    1.自主思考《江雪》與《湖心亭看雪》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方面的不同

    2.交流展示自己思考的成果。

    板塊八:課堂小結

    課堂結束語:

    就是這樣一個張岱,在改朝換代、天崩地裂之際,隱姓埋名,遁跡山林,潛心論著,在貧困衰敗中固守一份對故國的“痴心”。然而世人會有幾個能懂?

    張岱是孤獨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於高雅脫俗的情致,痴迷於感傷懷念故國……我想莊子《逍遙遊》中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應該是對張岱之“痴”的最好詮釋吧!

    下面請同學們帶著你對張岱的理解,再讀一遍這篇“痴”人之文。

    學生活動:

    再次齊讀全文,在讀中深入品味張岱之“痴”。

    【推薦閱讀】

    龍山雪

    張岱

    天啟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許。晚霽②,餘登龍山,坐上城隍廟山門,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馬小卿、潘小妃③侍④。萬山載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蒼頭⑤送酒至,餘勉強舉大觥⑥敵寒,酒氣冉冉,積雪欱⑦之,竟不得醉。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簫和之,聲為寒威所懾,咽澀不得出。三鼓⑧歸寢。馬小卿、潘小妃相抱從百步街旋滾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餘坐一小羊頭車,拖冰凌而歸。

    註釋:

    ① 天啟: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

    ② 霽:雨後或雪後轉晴。

    ④ 侍:服侍,侍候。

    ⑤ 蒼頭:這裡指年紀大的夥計。

    ⑥ 觥(gōng):古代一種酒器

    ⑦ 欱(hē第一聲):同“喝”。

    【設計意圖】主要引導學生對同類文章及作家的文學上的分析思考,進而更深刻的體認中國文化。《龍山雪》同樣為張岱描寫雪景的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湖心亭看雪》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拓展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在寫景、敘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痴景 山水之樂(天人合一) 白描

    痴 痴人 高雅之志

    痴情 故國之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離婚,孩子的人生軌跡是不是也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