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費往往是中國宏觀研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變數。但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4%,一季度更是高達77.2%。各界似乎開始意識到消費的重要性,甚至將其作為經濟“新週期”開啟的一個重要證據。如何科學理解消費的最新變化,對於我們研判宏觀經濟大勢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消費的高貢獻率並不必然意味著消費內生動力的增強,而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式的變化,即表明投資增速相對消費增速下降得更快。從歷史來看,經濟增速趨緩時消費貢獻率往往較高(1999年中國經濟處於谷底,消費貢獻率竟高達90%)。此外,消費貢獻率高還與季節性因素等有關。
3、就消費的內生增長動力而言,其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決定。對比日本的經驗來看,潛在經濟增速以及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變化將主導中國消費增速的長期下行趨勢,但短期消費增速將保持相對穩定。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消費佔GDP的比重將持續上升,消費的內部結構正由商品向服務消費快速轉型。
4、現階段消費可以支撐的不是增長提速的週期,而是結構逐步改善的週期。由於消費的相對穩定性,其未必能提供經濟增長加速的動力,而只能扮演“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展望未來,關注與消費有關的結構性變化,或許比關注消費本身的增速更為重要。
長期以來,消費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其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平淡無奇的。但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4%,一季度更是高達77.2%,這使得不少研究開始重視消費的作用。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等消費品的銷售放量、網上零售等消費業態的湧現,更是燃起了資本市場對消費的熱情。不少研究甚至還將對消費的樂觀作為經濟“新週期”開啟的一個重要理由。那麼,當前消費的高貢獻率究竟意味著什麼?如何認識消費變化對於經濟週期的影響?未來消費的發展趨勢是什麼?這些對於我們研判宏觀經濟大勢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消費的高貢獻率意味著什麼?
縱觀歷史,消費對GDP貢獻率的高企未必表明消費增長的提速以及經濟結構的轉型。理論上,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等於最終消費支出增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其往往與短期經濟波動因素息息相關:
一是消費的高貢獻率並不必然意味著消費內生動力的增強,而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式的變化,即表明投資增速相對消費增速下降得更快。由於消費增速變化通常比投資更為穩定,因此在經濟趨緩或者下行時期,消費增速下降的幅度會小於投資。此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會明顯上升,消費與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存在一定程度的“此消彼長”關係(淨出口佔GDP的比重相對較小,可暫忽略其影響)。正因如此,歷史上經濟增長趨緩或下行時,消費的貢獻率往往都比較高,例如1999年中國經濟增速處於谷底,消費貢獻率卻上升至90%左右。
圖1 :消費貢獻率上升與消費-投資的相對增速有關(%)
圖2:經濟增長趨緩時消費貢獻率往往較高(%)
二是消費的貢獻率波動還與季節性因素有關。從過去的資料來看,中國的消費貢獻率一般在一季度都相對較高,在二、三季度則相對走低。消費貢獻率之所以在季度之間會呈現明顯規律,可能與消費佔比在季度之間的規則變化有關。今年二季度消費的貢獻率已經在一季度的基礎上明顯下降。隨著季節性因素的消退以及實際投資增速的企穩,預計三季度消費貢獻率可能還將繼續下降。總之,僅根據消費貢獻率高的現象就斷言消費樂觀的看法是不夠準確的。
圖3:消費貢獻率一般在每年一季度相對較高(%)
二、消費增長的內生增長動力是什麼?
既然消費貢獻率的高低與消費內生增長動力之間沒有直接必然的關係。那麼,目前中國消費的內生增長動力究竟如何呢?理論上,影響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傾向,其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對消費增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東亞經濟體,日本在消費傳統、居民儲蓄偏好等方面與中國較為接近,其發展歷史也許能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圖4:居民消費增長主要受可支配收入影響(%)
日本的歷史表明,消費的長期增長確實由可支配收入增長來決定的,平均消費傾向的變化較為緩慢且影響較小。從中國的資料來看,居民消費的增長也主要受到收入增長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勞動力供給和資本積累速度都呈現下降趨勢。可以預見,在沒有顯著的技術進步及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的情況下,潛在經濟增速的下降將主導中國消費增速的長期下行趨勢。儘管隨著社保體系的不斷完善,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可能有所提高,但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其未必是影響消費增長的主導性因素。
從短期看,我們預計消費增速保持基本穩定。預計今年的社零增速將略低於去年,其中:(1)汽車類(佔比27.8%)零售額由於購置稅優惠減半以及2016年對需求的部分透支,預計基準情形下今年有5%的增長,樂觀情形下為8%;(2)房地產類零售額(包括傢俱、家電等,佔比10%),在商品房銷售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預計今年的增速將低於去年,全年可能在8%左右;(3)石油及製品類(佔比12.9%)零售額增速近幾年波動非常大,如果以2017年WTI原油均價每桶55美元為基準情形,則對應的石油類零售額漲幅為10%;(4)剩下的其他類佔比較大但波動相對穩定,預計今年累計增速在8%-9%之間。綜合考慮以上各部分的預測及權重(以上是對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的分解及預測,再根據其結果預測社零整體增速),預計中性情形下2017年的社零增速為10%,略低於2016年的增速(10.4%),樂觀和悲觀情形下則分別為11%和9%左右。
三、消費的亮點究竟在哪兒?
儘管從增速上看,消費的長短期增速表現都略顯平淡。然而,無論是從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還是從消費的內部結構上看,消費都充滿著不容忽視的趨勢性變化,彰顯其並不平淡的一面。在這些方面,中日兩國有著驚人相似的轉型歷程。
1、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消費率持續攀升
消費率(消費在GDP中的佔比)是觀察消費的另一個重要視角。根據生命週期假說,人在年輕時候會更多地進行儲蓄,在年老會更多地消費,人口老齡化的加深會推動消費率的提升。
日本的劉易斯拐點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此前日本消費率有過一段時間的連續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抑制了農民的收入和消費增長。在跨過劉易斯拐點之後,勞動力供給由過剩開始轉向緊平衡,整體工資水平有了較快增長,進而帶動了全社會消費水平的提升。日本自1970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消費率開啟了長期上升的趨勢。
圖5:劉易斯拐點後人口老齡化推升消費率(%)
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大概出現在2007年前後。此前中國的消費率也像日本一樣,有過一段時間的連續下降。但跨過該拐點之後,消費率下降的勢頭逐漸變弱,並終於在2010年開始了顯著上升的趨勢。按照國際標準,自2002年以來中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步加深,中國的消費率也將在未來的較長時間不斷上升,經濟結構逐漸由投資向消費轉型。
2、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消費的內部結構也在發生明顯變化,部分消費行業和領域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不僅不平淡,反而充滿了諸多驚喜。
一是由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型。從日本的經驗看,消費轉型過程中服務類消費在相當長時期內持續快於商品類增速,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從1963年的42%逐步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儘管近幾年中國經濟有所下行,但服務類消費增速保持穩定並且開始高於商品類消費,對消費增速的穩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目前中國居民消費已經處在由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型的大趨勢之中,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已經並還將繼續上升。
圖6:服務類消費佔比不斷上升(%)
二是由必需品消費向可選消費品升級。在日本的發展過程中,居民消費中的食品衣著支出佔比持續明顯下降,恩格爾係數從1963年的36.6%下降到2016年的24.1%。同時,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等類別的佔比不斷上升。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也推動了醫療保健支出佔比的提升。目前,中國各消費類別的佔比變化趨勢與日本高度相似,預計未來消費轉型升級的趨勢還將持續較長時間。
圖7: 消費逐漸由必需品向可選消費品升級(%)
三是由線下消費向網上消費迅速轉變。網路購物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對傳統的消費業態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近兩年網上實物商品零售的複合增速在30%以上,遠遠高於社零總體10%左右的增速;網上消費的佔比也逐漸提高,2017年上半年已達到14%,預計未來還將繼續提高。網上消費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消費的便捷度、豐富了消費選擇,更好地釋放消費需求,未來仍將進一步拉動消費的增長。
圖8:網購為消費增長提供新動力(%)
四、基本結論與啟示
一是今年以來消費的高貢獻率並不必然意味著消費內生動力的增強,而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式的變化,即表明投資增速相對消費增速下降得更快。從歷史來看,經濟增速趨緩時消費貢獻率往往較高。此外,消費貢獻率高還與季節性因素等有關。
二是就消費的內生增長動力而言,其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決定,消費傾向變化緩慢且影響相對較小。對比日本的經驗來看,潛在經濟增速及其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變化將主導中國消費增速的長期下行趨勢,但短期消費增速將保持相對穩定。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消費佔GDP的比重將持續上升,消費的內部結構正由商品向服務消費快速轉型。
三是現階段消費可以支撐的不是經濟增長提速的週期,而是結構逐步改善的週期。由於消費的相對穩定性,其未必能提供經濟增長加速的動力,而只能扮演“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展望未來,關注與消費有關的結構性變化,或許比關注消費本身的增速更為重要。
1、消費往往是中國宏觀研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變數。但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4%,一季度更是高達77.2%。各界似乎開始意識到消費的重要性,甚至將其作為經濟“新週期”開啟的一個重要證據。如何科學理解消費的最新變化,對於我們研判宏觀經濟大勢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消費的高貢獻率並不必然意味著消費內生動力的增強,而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式的變化,即表明投資增速相對消費增速下降得更快。從歷史來看,經濟增速趨緩時消費貢獻率往往較高(1999年中國經濟處於谷底,消費貢獻率竟高達90%)。此外,消費貢獻率高還與季節性因素等有關。
3、就消費的內生增長動力而言,其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決定。對比日本的經驗來看,潛在經濟增速以及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變化將主導中國消費增速的長期下行趨勢,但短期消費增速將保持相對穩定。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消費佔GDP的比重將持續上升,消費的內部結構正由商品向服務消費快速轉型。
4、現階段消費可以支撐的不是增長提速的週期,而是結構逐步改善的週期。由於消費的相對穩定性,其未必能提供經濟增長加速的動力,而只能扮演“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展望未來,關注與消費有關的結構性變化,或許比關注消費本身的增速更為重要。
長期以來,消費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其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平淡無奇的。但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4%,一季度更是高達77.2%,這使得不少研究開始重視消費的作用。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等消費品的銷售放量、網上零售等消費業態的湧現,更是燃起了資本市場對消費的熱情。不少研究甚至還將對消費的樂觀作為經濟“新週期”開啟的一個重要理由。那麼,當前消費的高貢獻率究竟意味著什麼?如何認識消費變化對於經濟週期的影響?未來消費的發展趨勢是什麼?這些對於我們研判宏觀經濟大勢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消費的高貢獻率意味著什麼?
縱觀歷史,消費對GDP貢獻率的高企未必表明消費增長的提速以及經濟結構的轉型。理論上,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等於最終消費支出增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其往往與短期經濟波動因素息息相關:
一是消費的高貢獻率並不必然意味著消費內生動力的增強,而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式的變化,即表明投資增速相對消費增速下降得更快。由於消費增速變化通常比投資更為穩定,因此在經濟趨緩或者下行時期,消費增速下降的幅度會小於投資。此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會明顯上升,消費與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存在一定程度的“此消彼長”關係(淨出口佔GDP的比重相對較小,可暫忽略其影響)。正因如此,歷史上經濟增長趨緩或下行時,消費的貢獻率往往都比較高,例如1999年中國經濟增速處於谷底,消費貢獻率卻上升至90%左右。
圖1 :消費貢獻率上升與消費-投資的相對增速有關(%)
圖2:經濟增長趨緩時消費貢獻率往往較高(%)
二是消費的貢獻率波動還與季節性因素有關。從過去的資料來看,中國的消費貢獻率一般在一季度都相對較高,在二、三季度則相對走低。消費貢獻率之所以在季度之間會呈現明顯規律,可能與消費佔比在季度之間的規則變化有關。今年二季度消費的貢獻率已經在一季度的基礎上明顯下降。隨著季節性因素的消退以及實際投資增速的企穩,預計三季度消費貢獻率可能還將繼續下降。總之,僅根據消費貢獻率高的現象就斷言消費樂觀的看法是不夠準確的。
圖3:消費貢獻率一般在每年一季度相對較高(%)
二、消費增長的內生增長動力是什麼?
既然消費貢獻率的高低與消費內生增長動力之間沒有直接必然的關係。那麼,目前中國消費的內生增長動力究竟如何呢?理論上,影響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傾向,其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對消費增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東亞經濟體,日本在消費傳統、居民儲蓄偏好等方面與中國較為接近,其發展歷史也許能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圖4:居民消費增長主要受可支配收入影響(%)
日本的歷史表明,消費的長期增長確實由可支配收入增長來決定的,平均消費傾向的變化較為緩慢且影響較小。從中國的資料來看,居民消費的增長也主要受到收入增長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勞動力供給和資本積累速度都呈現下降趨勢。可以預見,在沒有顯著的技術進步及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的情況下,潛在經濟增速的下降將主導中國消費增速的長期下行趨勢。儘管隨著社保體系的不斷完善,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可能有所提高,但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其未必是影響消費增長的主導性因素。
從短期看,我們預計消費增速保持基本穩定。預計今年的社零增速將略低於去年,其中:(1)汽車類(佔比27.8%)零售額由於購置稅優惠減半以及2016年對需求的部分透支,預計基準情形下今年有5%的增長,樂觀情形下為8%;(2)房地產類零售額(包括傢俱、家電等,佔比10%),在商品房銷售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預計今年的增速將低於去年,全年可能在8%左右;(3)石油及製品類(佔比12.9%)零售額增速近幾年波動非常大,如果以2017年WTI原油均價每桶55美元為基準情形,則對應的石油類零售額漲幅為10%;(4)剩下的其他類佔比較大但波動相對穩定,預計今年累計增速在8%-9%之間。綜合考慮以上各部分的預測及權重(以上是對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的分解及預測,再根據其結果預測社零整體增速),預計中性情形下2017年的社零增速為10%,略低於2016年的增速(10.4%),樂觀和悲觀情形下則分別為11%和9%左右。
三、消費的亮點究竟在哪兒?
儘管從增速上看,消費的長短期增速表現都略顯平淡。然而,無論是從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還是從消費的內部結構上看,消費都充滿著不容忽視的趨勢性變化,彰顯其並不平淡的一面。在這些方面,中日兩國有著驚人相似的轉型歷程。
1、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消費率持續攀升
消費率(消費在GDP中的佔比)是觀察消費的另一個重要視角。根據生命週期假說,人在年輕時候會更多地進行儲蓄,在年老會更多地消費,人口老齡化的加深會推動消費率的提升。
日本的劉易斯拐點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此前日本消費率有過一段時間的連續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抑制了農民的收入和消費增長。在跨過劉易斯拐點之後,勞動力供給由過剩開始轉向緊平衡,整體工資水平有了較快增長,進而帶動了全社會消費水平的提升。日本自1970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消費率開啟了長期上升的趨勢。
圖5:劉易斯拐點後人口老齡化推升消費率(%)
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大概出現在2007年前後。此前中國的消費率也像日本一樣,有過一段時間的連續下降。但跨過該拐點之後,消費率下降的勢頭逐漸變弱,並終於在2010年開始了顯著上升的趨勢。按照國際標準,自2002年以來中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步加深,中國的消費率也將在未來的較長時間不斷上升,經濟結構逐漸由投資向消費轉型。
2、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消費的內部結構也在發生明顯變化,部分消費行業和領域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不僅不平淡,反而充滿了諸多驚喜。
一是由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型。從日本的經驗看,消費轉型過程中服務類消費在相當長時期內持續快於商品類增速,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從1963年的42%逐步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儘管近幾年中國經濟有所下行,但服務類消費增速保持穩定並且開始高於商品類消費,對消費增速的穩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目前中國居民消費已經處在由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型的大趨勢之中,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已經並還將繼續上升。
圖6:服務類消費佔比不斷上升(%)
二是由必需品消費向可選消費品升級。在日本的發展過程中,居民消費中的食品衣著支出佔比持續明顯下降,恩格爾係數從1963年的36.6%下降到2016年的24.1%。同時,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等類別的佔比不斷上升。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也推動了醫療保健支出佔比的提升。目前,中國各消費類別的佔比變化趨勢與日本高度相似,預計未來消費轉型升級的趨勢還將持續較長時間。
圖7: 消費逐漸由必需品向可選消費品升級(%)
三是由線下消費向網上消費迅速轉變。網路購物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對傳統的消費業態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近兩年網上實物商品零售的複合增速在30%以上,遠遠高於社零總體10%左右的增速;網上消費的佔比也逐漸提高,2017年上半年已達到14%,預計未來還將繼續提高。網上消費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消費的便捷度、豐富了消費選擇,更好地釋放消費需求,未來仍將進一步拉動消費的增長。
圖8:網購為消費增長提供新動力(%)
四、基本結論與啟示
一是今年以來消費的高貢獻率並不必然意味著消費內生動力的增強,而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式的變化,即表明投資增速相對消費增速下降得更快。從歷史來看,經濟增速趨緩時消費貢獻率往往較高。此外,消費貢獻率高還與季節性因素等有關。
二是就消費的內生增長動力而言,其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決定,消費傾向變化緩慢且影響相對較小。對比日本的經驗來看,潛在經濟增速及其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變化將主導中國消費增速的長期下行趨勢,但短期消費增速將保持相對穩定。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消費佔GDP的比重將持續上升,消費的內部結構正由商品向服務消費快速轉型。
三是現階段消費可以支撐的不是經濟增長提速的週期,而是結構逐步改善的週期。由於消費的相對穩定性,其未必能提供經濟增長加速的動力,而只能扮演“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展望未來,關注與消費有關的結構性變化,或許比關注消費本身的增速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