鴞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佈。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形態特徵
貓頭鷹(也作梟"xiāo" ,鴞"xiāo")眼周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排列形成臉盤,面形似貓,因此得名為貓頭鷹。它周身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鬆軟,飛行時無聲。貓頭鷹的雌鳥體形一般較雄鳥為大。頭大而寬,嘴短,側扁而強壯,先端鉤曲,嘴基沒有蠟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蓋。與很多肉食動物一樣,貓頭鷹的眼睛
塞昔耳貓頭鷹位於面部的正前方,這讓它們在捕獵過程中擁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線暗淡的環境下。有意思的是,大大的眼睛被固定在貓頭鷹的眼窩裡,根本無法轉動,所以貓頭鷹要不停地轉動它的腦袋。它們還有一個轉動靈活的脖子,使臉能轉向後方,由於特殊的頸椎結構,頭的活動範圍為270°。左右耳不對稱,左耳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且左耳有發達的耳鼓。大部分還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樣的耳廓。聽覺神經很發達。一個體重只有300克的倉鴞約有9.5萬個聽覺神經細胞,而體重600克左右的烏鴉卻只有2.7萬個。
本目鳥類體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鴞體長可達90釐米,小者如東方角鴞體長不及20釐米。
貓頭鷹
本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相對於頭部碩大的雙目均向前是本目鳥類共有且區別於其他鳥類的特徵,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本目鳥類俗稱貓頭鷹。
本目鳥類瞳孔很大,使光線易於入眼,視網膜中視杆細胞(只有一種視覺色素,即視紫紅質能辨明暗,不能辨別細節和顏色)非常豐富,卻不含視錐細胞(在強光刺激下方會被啟用,有三種視覺色素,能辨細節和顏色),以至眼內成圓柱狀(而非球狀),對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適合夜間活動。
鏡頭前的貓頭鷹
由於柱狀的眼球有堅硬的鞏膜環支撐,所以眼睛並不能向不同方向轉動,要望不同方向時,需轉動整個頭部。也因此本目的鳥有著靈活的頸骨,頸部可旋轉270度。另外,眼中有3張眼瞼,上眼瞼會於眨眼時放下,下眼瞼會於睡覺時蓋上,而中眼瞼是一線狀組織,會於眼面上下移動清潔眼面。不同一其他鳥類,雙目向前,視區重疊,可因此分辨距離。 本目鳥類翅形不一,一般短圓,初級飛羽11枚,次級飛羽缺第五枚,尾短圓,尾羽12枚,部分種類10枚。本目鳥類腿強健有力,爪強銳內彎,部分種類如雕鴞,整個足部均被羽,外觀極其強悍。本目鳥類趾形均為轉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後轉動。本目鳥類全身羽毛柔軟輕鬆,羽色大多為啞暗的棕褐灰色,柔軟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鳥類飛行起來迅速而安靜,加上啞暗的羽色,非常適合進行夜間活動。
貓頭鷹的視覺敏銳。在漆黑的夜晚,能見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鳥類不同,貓頭鷹的卵是逐個孵化的,產下第一枚卵後,便開始孵化。貓頭鷹是恆溫動物。
在非洲有種貓頭鷹,眼睛可以發出像手電般的光,而且亮度可以調節,當地土著人就利用貓頭鷹來捕獵,更為神奇的是,貓頭鷹眼睛裡發出的光照在動物眼睛上,動物竟毫無察覺。據非洲當地人說,貓頭鷹的眼睛射出的光可以讓獵物呆立不動。並未知道其他地方貓頭鷹是否如此。
生活習性
貓頭鷹大多棲息於樹上,部分種類棲息
貓頭鷹於岩石間和草地上。
貓頭鷹絕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樹叢巖穴或屋簷中不易見到,但也有部分種類如斑頭鵂鶹"xiūliú"、縱紋腹小鴞和雕鴞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動;一貫夜行的種類,一旦在白天活動,常飛行顛簸不定有如醉酒。
貓頭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它們都有吐"食丸"的習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並將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髮、幾丁質等殘物渣滓整合塊狀,形成小團經過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餘。科學家可以根據對食丸的分析,瞭解它們的食性。
貓頭鷹一旦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便迅速出擊。貓頭鷹的羽毛非常柔軟,翅膀羽毛上有天鵝絨般密生的羽絨,因而貓頭鷹飛行時產生的聲波頻率小於1千赫,而一般哺乳動物耳朵是感覺不到那麼低的頻率的。這樣無聲的出擊使貓頭鷹的進攻更有"閃電戰"的效果。據研究,貓頭鷹在撲擊獵物時,它的聽覺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據獵物移動時產生的響動,不斷調整撲擊方向,最後出爪,一舉奏效。
貓頭鷹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顏色的鳥類,除了某些過慣了夜生活的鳥類,如貓頭鷹等,因為視網膜中沒有錐狀細胞,無法辨認色彩以外,許多飛禽都有色彩感覺。烏鴉在高空飛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顏色會幫助它們判斷距離和形狀,它們就能夠抓住空中飛的蟲子,在樹枝上輕輕降落。鳥類的辨色能力也有利於它們尋找配偶。試想,雄鳥常用豔麗的羽毛吸引異性,如果它們感受不到顏色,那雄鳥還有什麼魅力呢?
分佈範圍
貓頭鷹(也作梟,鴞)是現存鳥類種在全世界分佈最廣的鳥類之一。除了北極地區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貓頭鷹的蹤影。中國常見的種類有雕鴞、鵂鶹、長耳鴞和短耳鴞。
國內分佈
雕鴞,廣泛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種類繁多的貓頭鷹林雕鴞,國內僅見於四川雅安、寶興、會東和雲南東南部河口。
烏雕鴞,中國分佈∶僅見於浙江建德及江西南昌。
雪鴞,偶見中國吉林省、黑龍江省北部、新疆西部和庫頁島。
黃腳漁鴞,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中國中部及南部大部地區從甘肅西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安徽、江蘇、浙江、臺灣至廣東的甚罕見留鳥,分佈至海拔1500米。可能也出現在西藏東南部。
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部、中部和南部,見於浙江杭州、臨海、溫州、江蘇南京,安徽,陝西南部,湖北神農架,甘肅文縣,四川萬源、城口和雷
鴞波,貴州遵義、江口以及廣東沿海和臺灣。
褐漁鴞,在中國分佈於北京、內蒙古、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地,但各地均極罕見, 而且內蒙古、北京以及雲南騰衝的記錄也可能有誤,尚待進一步證實。
長尾林鴞,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北京、遼寧、吉林、河南、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稀有留鳥。北方亞種分佈於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 東北亞種在吉林、遼寧的長白山區,在河北也有分佈。
烏林鴞,在中國僅分佈於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陝西、新疆等地。均為留鳥。
灰林鴞,溫帶森林中最常見的鴞鳥。亞種nivicola為西藏南部和東南部以及華南和華中部大部地區的留鳥;yamadae為臺灣的留鳥;ma在河北及山東。
褐林鴞,棲息于山地森林、熱帶森林沿岸地區、平原和低山地區。活動高度在海平面與海拔500米之間。是亞熱帶山區森林留鳥。東方角鴞,常見留鳥。亞種stictonotus為中國東北及華東長江以南的留鳥;指名亞種在西藏東南部;malayanus在華南、西南及東南包括海南島和臺灣;japonensis偶見於臺灣。
紅角鴞,在中國的分佈極為有限,河南省杞縣曾有發現。亞種pulchellus繁殖於新疆西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區。
黃嘴角鴞,中國為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臺灣等地留鳥,分為2個亞種,臺灣亞種僅分佈於臺灣,分佈於其他地區的是華南亞種,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華南亞種的後頸沒有灰白色的頸圈,下體為灰棕褐色,較為斑雜,而臺灣亞種的後頸有灰白色的頸圈,下體為白色而有淡褐色的蟲蠹狀斑。
領角鴞領角鴞有6個亞種分佈於中國境內,其中東北亞種除了在上海為旅鳥,以及偶見於重慶外, 其他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山東、四川、陝西等地均為留鳥。華南亞種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為留鳥。臺灣亞種為中國的特產亞種, 僅分佈於臺灣。海南亞種也是中國的特產亞種, 僅分佈於海南。以上4個亞種都比較常見。另外在中國還記錄有日本亞種和滇西亞種,日本亞種是僅見於上海和河北沿海的極為罕見的冬候鳥,滇西亞種分佈於雲南西部騰衝、潞西、盈江、粱河等地,為罕見的留鳥。
蘭嶼角鴞,主要分佈在蘭嶼島,據臺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至今蘭嶼島上大約有1000只。
蘭嶼角鴞
縱紋腹小鴞,在中國分佈於新疆、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廣西、貴州、陝西、寧夏等地。
橫斑腹小鴞,在中國僅分佈於四川的寶興和雅江等地。另外還可能分佈於雲南西南部、西藏東南部等地,尚待證實。
鷹鴞,國內主要分佈省份:北京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海 江蘇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南 廣東 廣西 四川 雲南 陝西 甘肅 臺灣 香港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牛姆林 武夷山(福建) 董寨鳥類 雞公山 涼水 興凱湖 後河 長白山 鄱陽
鬼鴞湖 鄱陽湖 武夷山(江西) 雙臺河口 榮成天鵝湖 縉雲山 金佛山 哀牢山 大圍山 金平分水嶺 高黎貢山 清涼峰 天目山(浙江) 瓦屋山 安溪雲山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長白山 大別山 桐柏山 天目山 秦嶺
長耳鴞,生活在中國的長耳鴞除了在青海西寧、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數地區為留鳥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區均為候鳥,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等地為夏候鳥,而從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
斑頭鵂鶹藏、廣東,以及東南沿海各省等地均為冬候鳥。
短耳鴞,國內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黑龍江、遼寧;冬季幾遍佈於全國各地。
鬼鴞,中國黑龍江哈爾濱、帽兒山、大興安嶺、呼瑪、同江、興凱湖、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和黑河,甘肅西北部的天堂寺,新疆天山、伊犁、尤爾都斯盆地,四川南坪,均為留鳥。幾乎在中國全境越冬。
秦嶺北坡周至,喜山至中國南部
斑頭鵂鶹,在中國分佈於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雲南、陝西、甘肅、雲南、西藏、海南`等地。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並不罕見。中國有5個亞種 -- austerum在西藏東南部;rufescens在雲南西部;brugeli在雲南南部;persimilie在海南島;whitelyi
花頭鵂鶹在華中、華南及東南等地區。偶見於山東。
花頭鵂鶹,中國分佈於東部和西南地區
猛鴞,在中國為罕見鳥。亞種tianshanica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遷徙時也見於新疆西部。指名亞種越冬於內蒙古東北部的呼倫池地區及大興安嶺。 慄鴞,國內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島。
倉鴞,國內分佈於南方地區。
草鴞,中國安徽(屯溪),浙江(溫嶺),江西(泰和,峽江),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
貓頭鷹,雲南,四川。
歐洲分佈
歐洲大陸上有十三種貓頭鷹,但它們中的大多數還生存在亞洲和北美洲。因此它們有著不同的活動空間,並且與棲息環境相適應。
在北歐生存著雪鴞,跟其他貓頭鷹種相比,和猛鴞,鬼梟和烏林梟一樣,雪鴞是被迫往得最北遷移的貓頭鷹種。雕鴞是歐洲最大的貓頭鷹種,其數量在長達百年的人類獵殺後逐步回升。長耳鴞,短耳鴞和灰林鴞這些常見的貓頭鷹都屬於它的獵物。
最為人所熟知的可能要數倉鴞了,因為它十分喜歡在人類墾殖(或居住)的地方活動。歐洲最小的貓頭鷹當屬花頭鵂鶹。稍大一點是紅角梟和縱紋腹小鴞。
已滅絕品種
笑貓頭鷹,它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叫聲十分奇特,它常常像炫耀勝利似地放聲大笑。笑貓頭鷹有兩種,分別生活在紐西蘭北部島嶼和南部島
笑貓頭鷹嶼。它們的身長0.4 m左右,是當地最大的貓頭鷹。在它們的生活區域內,地上幾乎沒有小型哺乳類動物,因此它只好尋找地上的昆蟲為食,並在山洞、崖縫以及懸崖的草木茂盛處築巢。幾個世紀中,笑貓頭邊放聲大笑邊繁衍自己的子孫,但是在歐洲人來到這裡以後,捕捉地上的獵物成了笑貓頭鷹的致命弱點。和歐洲移民一起來到這裡的大老鼠,摧毀它們的巢穴,貪婪地吃它們的蛋。貓也經常襲擊他們。與貓和老鼠一起來到島上的兔子成了笑貓頭鷹新的獵物,這看上去似乎補償了貓和大老鼠給笑貓頭鷹帶來的傷害,可是兔子的繁殖速度太快了。為了對付氾濫成災的兔子,政府採取了獵殺和引進黃鼠狼的辦法,兔子很快減少直至消失,熱衷於滅絕兔子的黃鼠狼便將目標轉向貓頭鷹。對於黃鼠狼來說,岩石、峭壁都不成問題。笑貓頭鷹在地上的巢更是成了黃鼠狼品嚐貓頭鷹的蛋和小貓頭鷹的餐桌。貓和大老鼠開始的滅絕行動最終由黃鼠狼徹底完成了。
從1850年到1890年,很少能在紐西蘭北部島嶼看到笑貓頭鷹,人們捕捉到的只有2只。1900年,北部島嶼再也看不到笑貓頭鷹了,南部島嶼也是同樣的情況。人們看到的最後一隻笑貓頭鷹是1914年在南坎特伯雷的布魯科科夫,之後人們再也沒有見到笑貓頭鷹,再也沒有聽到它那炫耀勝利似的大笑聲。於1914年滅絕。
繁殖方式
貓頭鷹通常一雄一雌配對,但個別種類如鬼鴞的配對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
貓頭鷹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5~6月,有的種類較早,1月就已經開始繁殖。
除個別種類之外,貓頭鷹在繁殖過程中不營巢,而是利用樹洞、巖穴或其他鳥類合適的棄巢孵卵育雛。
貓頭鷹一窩產卵數量不定,體形較大者產卵較少,而體形較小的種類產卵通常較多。孵化期約一月左右。孵卵一般僅由雌鳥完成,育雛則雄雌共同承擔。
貓頭鷹貓頭鷹均為完成雛,孵化後體被絨羽,耳目緊閉。鴞類產卵孵卵週期較長,在同一個巢內由於產卵時間和孵化時間的差異,雛鳥體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異,個別種類如雪鴞在食物蕭條的年景會出現較大雛鳥殘食幼小雛鳥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
野生貓頭鷹壽命不長,如倉鴞平均壽命三年半左右,只有少數鳥類能夠達到11年。
進化歷程
貓頭鷹化石資料有限,可能起源於始新世的原鴞科鳥類,現均已滅絕。
在法國的中新世地層,發現草鴞屬鳥類的化石; 在德國的中新世地層,發現角鴞屬化石; 在法國的下漸新世地層發現雕鴞屬和耳鴞屬的化石; 在德國和北美的中新世地層發現林鴞屬化石 中國沒有鴞形目鳥類化石出土。
鴞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佈。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形態特徵
貓頭鷹(也作梟"xiāo" ,鴞"xiāo")眼周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排列形成臉盤,面形似貓,因此得名為貓頭鷹。它周身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鬆軟,飛行時無聲。貓頭鷹的雌鳥體形一般較雄鳥為大。頭大而寬,嘴短,側扁而強壯,先端鉤曲,嘴基沒有蠟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蓋。與很多肉食動物一樣,貓頭鷹的眼睛
塞昔耳貓頭鷹位於面部的正前方,這讓它們在捕獵過程中擁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線暗淡的環境下。有意思的是,大大的眼睛被固定在貓頭鷹的眼窩裡,根本無法轉動,所以貓頭鷹要不停地轉動它的腦袋。它們還有一個轉動靈活的脖子,使臉能轉向後方,由於特殊的頸椎結構,頭的活動範圍為270°。左右耳不對稱,左耳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且左耳有發達的耳鼓。大部分還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樣的耳廓。聽覺神經很發達。一個體重只有300克的倉鴞約有9.5萬個聽覺神經細胞,而體重600克左右的烏鴉卻只有2.7萬個。
本目鳥類體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鴞體長可達90釐米,小者如東方角鴞體長不及20釐米。
貓頭鷹
本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相對於頭部碩大的雙目均向前是本目鳥類共有且區別於其他鳥類的特徵,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本目鳥類俗稱貓頭鷹。
本目鳥類瞳孔很大,使光線易於入眼,視網膜中視杆細胞(只有一種視覺色素,即視紫紅質能辨明暗,不能辨別細節和顏色)非常豐富,卻不含視錐細胞(在強光刺激下方會被啟用,有三種視覺色素,能辨細節和顏色),以至眼內成圓柱狀(而非球狀),對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適合夜間活動。
鏡頭前的貓頭鷹
由於柱狀的眼球有堅硬的鞏膜環支撐,所以眼睛並不能向不同方向轉動,要望不同方向時,需轉動整個頭部。也因此本目的鳥有著靈活的頸骨,頸部可旋轉270度。另外,眼中有3張眼瞼,上眼瞼會於眨眼時放下,下眼瞼會於睡覺時蓋上,而中眼瞼是一線狀組織,會於眼面上下移動清潔眼面。不同一其他鳥類,雙目向前,視區重疊,可因此分辨距離。 本目鳥類翅形不一,一般短圓,初級飛羽11枚,次級飛羽缺第五枚,尾短圓,尾羽12枚,部分種類10枚。本目鳥類腿強健有力,爪強銳內彎,部分種類如雕鴞,整個足部均被羽,外觀極其強悍。本目鳥類趾形均為轉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後轉動。本目鳥類全身羽毛柔軟輕鬆,羽色大多為啞暗的棕褐灰色,柔軟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鳥類飛行起來迅速而安靜,加上啞暗的羽色,非常適合進行夜間活動。
貓頭鷹的視覺敏銳。在漆黑的夜晚,能見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鳥類不同,貓頭鷹的卵是逐個孵化的,產下第一枚卵後,便開始孵化。貓頭鷹是恆溫動物。
在非洲有種貓頭鷹,眼睛可以發出像手電般的光,而且亮度可以調節,當地土著人就利用貓頭鷹來捕獵,更為神奇的是,貓頭鷹眼睛裡發出的光照在動物眼睛上,動物竟毫無察覺。據非洲當地人說,貓頭鷹的眼睛射出的光可以讓獵物呆立不動。並未知道其他地方貓頭鷹是否如此。
生活習性
貓頭鷹大多棲息於樹上,部分種類棲息
貓頭鷹於岩石間和草地上。
貓頭鷹絕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樹叢巖穴或屋簷中不易見到,但也有部分種類如斑頭鵂鶹"xiūliú"、縱紋腹小鴞和雕鴞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動;一貫夜行的種類,一旦在白天活動,常飛行顛簸不定有如醉酒。
貓頭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它們都有吐"食丸"的習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並將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髮、幾丁質等殘物渣滓整合塊狀,形成小團經過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餘。科學家可以根據對食丸的分析,瞭解它們的食性。
貓頭鷹一旦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便迅速出擊。貓頭鷹的羽毛非常柔軟,翅膀羽毛上有天鵝絨般密生的羽絨,因而貓頭鷹飛行時產生的聲波頻率小於1千赫,而一般哺乳動物耳朵是感覺不到那麼低的頻率的。這樣無聲的出擊使貓頭鷹的進攻更有"閃電戰"的效果。據研究,貓頭鷹在撲擊獵物時,它的聽覺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據獵物移動時產生的響動,不斷調整撲擊方向,最後出爪,一舉奏效。
貓頭鷹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顏色的鳥類,除了某些過慣了夜生活的鳥類,如貓頭鷹等,因為視網膜中沒有錐狀細胞,無法辨認色彩以外,許多飛禽都有色彩感覺。烏鴉在高空飛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顏色會幫助它們判斷距離和形狀,它們就能夠抓住空中飛的蟲子,在樹枝上輕輕降落。鳥類的辨色能力也有利於它們尋找配偶。試想,雄鳥常用豔麗的羽毛吸引異性,如果它們感受不到顏色,那雄鳥還有什麼魅力呢?
分佈範圍
貓頭鷹(也作梟,鴞)是現存鳥類種在全世界分佈最廣的鳥類之一。除了北極地區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貓頭鷹的蹤影。中國常見的種類有雕鴞、鵂鶹、長耳鴞和短耳鴞。
國內分佈
雕鴞,廣泛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種類繁多的貓頭鷹林雕鴞,國內僅見於四川雅安、寶興、會東和雲南東南部河口。
烏雕鴞,中國分佈∶僅見於浙江建德及江西南昌。
雪鴞,偶見中國吉林省、黑龍江省北部、新疆西部和庫頁島。
黃腳漁鴞,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中國中部及南部大部地區從甘肅西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安徽、江蘇、浙江、臺灣至廣東的甚罕見留鳥,分佈至海拔1500米。可能也出現在西藏東南部。
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部、中部和南部,見於浙江杭州、臨海、溫州、江蘇南京,安徽,陝西南部,湖北神農架,甘肅文縣,四川萬源、城口和雷
鴞波,貴州遵義、江口以及廣東沿海和臺灣。
褐漁鴞,在中國分佈於北京、內蒙古、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地,但各地均極罕見, 而且內蒙古、北京以及雲南騰衝的記錄也可能有誤,尚待進一步證實。
長尾林鴞,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北京、遼寧、吉林、河南、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稀有留鳥。北方亞種分佈於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 東北亞種在吉林、遼寧的長白山區,在河北也有分佈。
烏林鴞,在中國僅分佈於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陝西、新疆等地。均為留鳥。
灰林鴞,溫帶森林中最常見的鴞鳥。亞種nivicola為西藏南部和東南部以及華南和華中部大部地區的留鳥;yamadae為臺灣的留鳥;ma在河北及山東。
褐林鴞,棲息于山地森林、熱帶森林沿岸地區、平原和低山地區。活動高度在海平面與海拔500米之間。是亞熱帶山區森林留鳥。東方角鴞,常見留鳥。亞種stictonotus為中國東北及華東長江以南的留鳥;指名亞種在西藏東南部;malayanus在華南、西南及東南包括海南島和臺灣;japonensis偶見於臺灣。
紅角鴞,在中國的分佈極為有限,河南省杞縣曾有發現。亞種pulchellus繁殖於新疆西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區。
黃嘴角鴞,中國為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臺灣等地留鳥,分為2個亞種,臺灣亞種僅分佈於臺灣,分佈於其他地區的是華南亞種,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華南亞種的後頸沒有灰白色的頸圈,下體為灰棕褐色,較為斑雜,而臺灣亞種的後頸有灰白色的頸圈,下體為白色而有淡褐色的蟲蠹狀斑。
領角鴞領角鴞有6個亞種分佈於中國境內,其中東北亞種除了在上海為旅鳥,以及偶見於重慶外, 其他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山東、四川、陝西等地均為留鳥。華南亞種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為留鳥。臺灣亞種為中國的特產亞種, 僅分佈於臺灣。海南亞種也是中國的特產亞種, 僅分佈於海南。以上4個亞種都比較常見。另外在中國還記錄有日本亞種和滇西亞種,日本亞種是僅見於上海和河北沿海的極為罕見的冬候鳥,滇西亞種分佈於雲南西部騰衝、潞西、盈江、粱河等地,為罕見的留鳥。
蘭嶼角鴞,主要分佈在蘭嶼島,據臺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至今蘭嶼島上大約有1000只。
蘭嶼角鴞
縱紋腹小鴞,在中國分佈於新疆、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廣西、貴州、陝西、寧夏等地。
橫斑腹小鴞,在中國僅分佈於四川的寶興和雅江等地。另外還可能分佈於雲南西南部、西藏東南部等地,尚待證實。
鷹鴞,國內主要分佈省份:北京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海 江蘇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南 廣東 廣西 四川 雲南 陝西 甘肅 臺灣 香港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牛姆林 武夷山(福建) 董寨鳥類 雞公山 涼水 興凱湖 後河 長白山 鄱陽
鬼鴞湖 鄱陽湖 武夷山(江西) 雙臺河口 榮成天鵝湖 縉雲山 金佛山 哀牢山 大圍山 金平分水嶺 高黎貢山 清涼峰 天目山(浙江) 瓦屋山 安溪雲山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長白山 大別山 桐柏山 天目山 秦嶺
長耳鴞,生活在中國的長耳鴞除了在青海西寧、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數地區為留鳥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區均為候鳥,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等地為夏候鳥,而從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
斑頭鵂鶹藏、廣東,以及東南沿海各省等地均為冬候鳥。
短耳鴞,國內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黑龍江、遼寧;冬季幾遍佈於全國各地。
鬼鴞,中國黑龍江哈爾濱、帽兒山、大興安嶺、呼瑪、同江、興凱湖、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和黑河,甘肅西北部的天堂寺,新疆天山、伊犁、尤爾都斯盆地,四川南坪,均為留鳥。幾乎在中國全境越冬。
秦嶺北坡周至,喜山至中國南部
斑頭鵂鶹,在中國分佈於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雲南、陝西、甘肅、雲南、西藏、海南`等地。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並不罕見。中國有5個亞種 -- austerum在西藏東南部;rufescens在雲南西部;brugeli在雲南南部;persimilie在海南島;whitelyi
花頭鵂鶹在華中、華南及東南等地區。偶見於山東。
花頭鵂鶹,中國分佈於東部和西南地區
猛鴞,在中國為罕見鳥。亞種tianshanica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遷徙時也見於新疆西部。指名亞種越冬於內蒙古東北部的呼倫池地區及大興安嶺。 慄鴞,國內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島。
倉鴞,國內分佈於南方地區。
草鴞,中國安徽(屯溪),浙江(溫嶺),江西(泰和,峽江),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
貓頭鷹,雲南,四川。
歐洲分佈
歐洲大陸上有十三種貓頭鷹,但它們中的大多數還生存在亞洲和北美洲。因此它們有著不同的活動空間,並且與棲息環境相適應。
在北歐生存著雪鴞,跟其他貓頭鷹種相比,和猛鴞,鬼梟和烏林梟一樣,雪鴞是被迫往得最北遷移的貓頭鷹種。雕鴞是歐洲最大的貓頭鷹種,其數量在長達百年的人類獵殺後逐步回升。長耳鴞,短耳鴞和灰林鴞這些常見的貓頭鷹都屬於它的獵物。
最為人所熟知的可能要數倉鴞了,因為它十分喜歡在人類墾殖(或居住)的地方活動。歐洲最小的貓頭鷹當屬花頭鵂鶹。稍大一點是紅角梟和縱紋腹小鴞。
已滅絕品種
笑貓頭鷹,它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叫聲十分奇特,它常常像炫耀勝利似地放聲大笑。笑貓頭鷹有兩種,分別生活在紐西蘭北部島嶼和南部島
笑貓頭鷹嶼。它們的身長0.4 m左右,是當地最大的貓頭鷹。在它們的生活區域內,地上幾乎沒有小型哺乳類動物,因此它只好尋找地上的昆蟲為食,並在山洞、崖縫以及懸崖的草木茂盛處築巢。幾個世紀中,笑貓頭邊放聲大笑邊繁衍自己的子孫,但是在歐洲人來到這裡以後,捕捉地上的獵物成了笑貓頭鷹的致命弱點。和歐洲移民一起來到這裡的大老鼠,摧毀它們的巢穴,貪婪地吃它們的蛋。貓也經常襲擊他們。與貓和老鼠一起來到島上的兔子成了笑貓頭鷹新的獵物,這看上去似乎補償了貓和大老鼠給笑貓頭鷹帶來的傷害,可是兔子的繁殖速度太快了。為了對付氾濫成災的兔子,政府採取了獵殺和引進黃鼠狼的辦法,兔子很快減少直至消失,熱衷於滅絕兔子的黃鼠狼便將目標轉向貓頭鷹。對於黃鼠狼來說,岩石、峭壁都不成問題。笑貓頭鷹在地上的巢更是成了黃鼠狼品嚐貓頭鷹的蛋和小貓頭鷹的餐桌。貓和大老鼠開始的滅絕行動最終由黃鼠狼徹底完成了。
從1850年到1890年,很少能在紐西蘭北部島嶼看到笑貓頭鷹,人們捕捉到的只有2只。1900年,北部島嶼再也看不到笑貓頭鷹了,南部島嶼也是同樣的情況。人們看到的最後一隻笑貓頭鷹是1914年在南坎特伯雷的布魯科科夫,之後人們再也沒有見到笑貓頭鷹,再也沒有聽到它那炫耀勝利似的大笑聲。於1914年滅絕。
繁殖方式
貓頭鷹通常一雄一雌配對,但個別種類如鬼鴞的配對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
貓頭鷹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5~6月,有的種類較早,1月就已經開始繁殖。
除個別種類之外,貓頭鷹在繁殖過程中不營巢,而是利用樹洞、巖穴或其他鳥類合適的棄巢孵卵育雛。
貓頭鷹一窩產卵數量不定,體形較大者產卵較少,而體形較小的種類產卵通常較多。孵化期約一月左右。孵卵一般僅由雌鳥完成,育雛則雄雌共同承擔。
貓頭鷹貓頭鷹均為完成雛,孵化後體被絨羽,耳目緊閉。鴞類產卵孵卵週期較長,在同一個巢內由於產卵時間和孵化時間的差異,雛鳥體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異,個別種類如雪鴞在食物蕭條的年景會出現較大雛鳥殘食幼小雛鳥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
野生貓頭鷹壽命不長,如倉鴞平均壽命三年半左右,只有少數鳥類能夠達到11年。
進化歷程
貓頭鷹化石資料有限,可能起源於始新世的原鴞科鳥類,現均已滅絕。
在法國的中新世地層,發現草鴞屬鳥類的化石; 在德國的中新世地層,發現角鴞屬化石; 在法國的下漸新世地層發現雕鴞屬和耳鴞屬的化石; 在德國和北美的中新世地層發現林鴞屬化石 中國沒有鴞形目鳥類化石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