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獅

    呂留良雖早死,但是卻有一位將他封為神明的傢伙做了一件事情,不但讓呂留良死後不得安生,也讓呂留良的子孫受盡連累。

    這個惹禍的傢伙叫做曾靜,他可是這位滿口“夷夏之防”的呂留良先生的忠實粉絲,而且致力於將呂留良的思想發揚光大。這位曾靜是個書呆子,在湖南一個偏僻的鄉村教私塾,不但四處傳播呂留良的學說,在道聽途說了一些雍正皇帝的醜聞和野史後,嘔心瀝血寫了一篇長文,其中將雍正寫成一個“弒兄、屠弟、謀父、逼母、貪財、好色、嗜殺、酗酒、無德....”的大混蛋。

    寫完之後,不但在當地大肆炫耀,而且還突發奇想,讓自己的學生張熙千里迢迢跑到長安,去找“岳飛”的後人嶽鍾琪,讓他效法祖先一樣忠君愛國。嶽鍾琪也確實忠君愛國,不過愛的是大清國,忠的是大清國的皇帝。他一見此文,嚇得不得了,但一想這是個邀功的好機會,於是讓人將曾靜接到長安,騙出曾靜和張熙的口供後,將二人鎖拿,押赴京城交於皇帝裁斷。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曾靜案”!

    曾靜讓皇帝難堪,皇帝自己不會就此罷休,為此雍正皇帝特意撰寫《大義覺迷錄》來駁斥曾靜。最終,雍正並沒有為難曾靜,讓他返鄉繼續教書,但是卻對已經死了的呂留良和他的家人下了毒手。雍正認為曾靜寫這些“大逆”的東西都是受了呂留良的那些酸文的蠱惑和影響,其根源來自於呂留良,於是下令將呂留良挖墳戮屍,滅十族;其所著所有文集字稿全部焚燒,嚴查所有市面上流傳的呂留良作品,因此興起一股新的文字獄。可憐呂留良,死了幾十年還要被挖出來戮示眾;他那些子孫、學生、親屬被判世代為奴,該發配的發配,該入牢的入牢,一個大家族自此家破人亡。

    這不怪曾靜怪誰呢?你一腔熱血寫了篇爛文,最終自己沒事,卻把自己的偶像一家給害了。不過曾靜最終也沒得好,雍正一死,乾隆繼位,以“誹謗先帝”為名,捉拿曾靜和張熙,將兩人凌遲於市。落了個這樣的下場,都是自己作的。

  • 2 # 小王的教育觀

    說到文字獄那在清朝特別是清初和清中期的時候是不得了的事情,因為滿清統治者害怕文人透過文字的方式傳播“反清復明”的思想,以此激發起大的反抗運動,所以對文字的使用十分敏感,甚至在文字中提到“清”和“明”的諧音都要注意,如果稍不留神就會被判定有謀反的想法,要麼掉腦袋,要麼被滅族千刀萬剮,最次的也要被髮配到邊疆的苦寒之地。

    而在清朝的雍正年間湖南永興縣有一位讀書人名叫曾靜,他有一次閒來無事翻閱了明末清初人士呂留良的書籍,這一看可不要緊,直接剎不住手了,曾靜被呂留良的“反清復明”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甚至為了尋訪呂留良的作品專門去了浙江呂家,不過呂留良早已死去,曾靜從呂留良的書籍中獲得了啟發,甚至還寫了一本《知新路》大肆渲染驅除蠻夷的思想如“中原陸沉,夷狄乘虛,竊據神器,乾坤翻覆”等。

    恰巧的是,當時的雍正即位不久,民間關於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有著很多的傳說,特別是弒父篡位的說法流傳甚廣,這也讓雍正十分頭疼,曾靜覺得時機來了,索性這個時候聯手時任川陝總督的嶽鍾琪謀反吧,因為他知道嶽鍾琪是岳飛的後代。而如今的滿清往前數也就是後金,這個後金的祖先就是當年和岳飛抗衡的金朝人的後裔,所以曾靜覺得嶽鍾琪肯定會幫自己一把,反清復明,但不料想嶽鍾琪直接將曾靜寫的書信拿給了雍正。

    雍正並沒有殺掉曾靜而是好好的將其供養了起來,並且和曾靜一起一問一答,讓編纂官寫了一本釋疑的《大義覺迷錄》,並放於民間閱讀,雖然雍正對曾靜放過了一馬,但對原書作者並沒有罷手。

    他派人去了浙江呂家才發現,這個呂留良可不簡單,活著的時候曾經還參加過反清復明的隊伍,甚至為此而散盡家財,後來為了逃避打擊還削髮成為了僧人。不久清兵搜出了呂留良所有的著作一併銷燬,同時還把呂留良滅了九族,甚至連呂留良的弟子也沒有逃過處罰,其他只要收藏呂留良書籍作品的人只要被搜查到一併殺頭示眾,真是夠倒黴的。

    不過人家曾靜卻在雍正朝活得好好的,不僅後來被釋放了還給予了大量的金銀珠寶讓其享受了榮華富貴。甚至雍正死前留下遺命不許殺曾靜,但是乾隆登基後還是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將曾靜一刀一刀給活剮了威懾眾人,所以曾靜最後還是沒有逃脫死無葬身之地的悲慘下場,真是逃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啊。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關於呂留良家族和雍正的愛恨情仇,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傳說,就是呂四娘刺殺雍正的故事。

    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後人,她為報世仇,打小拜江湖高僧甘鳳池為師,習得一身好本領。她善使長劍,舞得虎虎生風,百十人無法近身。她身輕如燕,能飛簷走壁,出入深宅大院如履平地。

    呂四娘習武歸來,在呂氏祠堂前寫下血書發誓:“不殺雍正,死不瞑目。”隨即入京,開始了她的復仇之路。

    (呂四娘刺殺雍正劇照)

    傳說不足為信,但雍正滅呂氏一門卻是真實的。

    雍正十年,也就是在呂留良死後的第49年,雍正以“大逆”罪名,判呂留良凌遲處死。但呂留良已死多年,所以雍正將呂留良剖棺戮屍,梟屍示眾,其子孫、族人、弟子廣受株連。凡成年男子斬立決,凡女子罰給官家為奴。呂氏一族無一倖免。這就是震驚雍正朝野的文字冤獄。

    史載,呂氏一族受牽連人數之眾,罹難之酷烈,居歷次文字獄之首。

    那麼,為何雍正如此痛恨呂留良呢?

    一,呂留良對清朝統治不滿。

    呂留良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學者,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和成就,桃李滿門。

    他幼年時 “穎悟絕人,讀書三遍輒不忘”。成年後更是博學多藝,“凡天文、讖緯、樂律、兵法、星卜、算術、靈蘭、青烏、丹經、梵志之書,無不洞曉”。

    他一生專研《四書》,著述頗多,其弟子收集其文章編成《四書語錄》《四書講義》《呂子評語》《呂晚村先生文集》等。

    同時,呂留良廣收門徒,傳道講學,他的弟子最多時近百人。

    (呂留良像)

    呂留良忠肝義膽,高風亮節。有強烈的民族情節,一生致力於反抗滿清的統治。

    順治二年,清軍攻入浙江,呂留良散盡家產,招募抗清義士,高舉抗清旗幟,全家都投入到抗清戰鬥中。順治四年,其侄兒呂宣忠兵敗被捕,慘遭殺害。噩耗傳來,呂留良一度昏厥,醒來後吐血數升。

    作為一個文弱書生,呂留良毅然棄筆從戎,親臨戰場,不幸身中流矢,箭入左股,終身留下殘疾。

    順治八年,呂留良參加了朝廷的科舉考試,中諸生。但在康熙四年,他公然昭告鄉鄰,主動捨棄諸生頭銜,拒絕應試,引起朝野轟動,“一郡大駭,親友無不奔問彷徨,為之短氣”。

    其後,呂留良還兩次拒應朝廷的“徵辟”,寧願出家為僧,行醫講學,也不願入朝為官。

    二,呂留良受曾靜案牽連。

    曾靜和呂留良一樣,也是激進的反滿人士,早年曾拜讀過呂留良的很多著述,頻繁接觸了呂留良的弟子嚴鴻逵、沈在寬等人,對呂留良的反滿思想有較深刻的瞭解,讚賞呂留良的“夷夏之防”等觀點。

    雍正六年,曾靜異想天開地企圖煽動清朝將軍嶽鍾琪起兵謀反。

    (嶽鍾琪像)

    嶽鍾琪是四川人,在雍正的手下混得不錯,屢有戰功,官至川陝總督,寧遠大將軍,是雍正的封疆大吏。手握雄兵數十萬,獨霸一方,位高權重。

    曾靜派弟子張熙攜帶書信前往嶽鍾琪處,勸說岳鍾琪效仿其祖先岳飛(嶽鍾琪是否真是岳飛之後,無從考證),驅除韃努,精忠報國,反清復明。

    曾靜還在信中歷數流傳於坊間的雍正數大罪狀,包括謀父弒兄、嗜殺淫樂等。

    嶽鍾琪看完來信後,冷汗直冒,驚駭異常,深感事態嚴重。迅疾拘捕了張熙,火Superb人報告雍正。

    在嶽鍾琪的威逼利誘下,張熙和盤托出。於是,嶽鍾琪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詳細奏明,恭請雍正處置。

    雍正隨即將曾靜捉拿歸案,親自審理,牽出了呂留良。於是就出現了前文所述的慘絕人寰的文字獄。

    (曾靜被捕)

    不過,雍正最終赦免了曾靜。

    他命令曾靜到各地去現身說法,宣講他親自編撰的《大義覺迷錄》。書中詳細地駁斥了在民間流傳的關於他的諸多罪狀。竭力為自己正名,極力強調清朝統治的正統性。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曾靜的到處宣講,雍正的“十宗罪”反而流傳更廣。

  • 4 # 蔡駿

    呂留良是反清復明志士,之所以在死後四十餘年,還在雍正朝釀成一樁文字獄,而且他自己也“受極刑於身後”,被“剖棺戮屍”。

    呂留良,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祖上世代為明朝官員。明亡後,呂留良覺得“天崩地解”。他隨史可法鎮守揚州,後大戰清兵於瀾溪,兵敗。宣忠遣散所部,入山為僧,後因探父病回家被捕遇害。留良兵敗後隱居行醫,後改名光輪,應試得諸生,但一直與抗清的張煌言保持聯絡。後從事評點時文的工作,他的文章以宣揚"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其民族氣節對士人學子影響極大。

    呂留良的作品中,記載了許多清朝的事件,下筆毫不忌諱,對康熙的執政策略指摘頗多。他死後,書籍藏於家中。

    後來,讀書人曾靜看到呂留良的詩文,對其中的華夷之別思想,深受感動,於是派徒弟張熙到呂留良家中找到了他的遺書。

    呂留良之子把呂留良的遺書全部給了張熙,並向他介紹了呂留良的徒弟嚴鴻逵以及其徒弟沈在寬等人。

    這些人來往密切,意圖反清復明。當時雍正繼位,曾靜列舉雍正竄為奪權、屠殺兄弟等十大罪狀,給到川陝總督嶽鍾琪。因為嶽鍾琪是抗金名將岳飛的後人,岳家與清朝其實是世仇。所以,想借助嶽鍾琪的力量光復明室。

    但是嶽鍾琪表面上答應同心抗清,暗地裡卻將曾靜、張熙兩人送往京城,接受雍正親審。見面雍正,兩人才知道被騙了,供出了全部真相。

    雍正下令岳鍾琪,查抄呂留良、嚴鴻逵、沈在寬等人家藏書籍,一同進京審問。之後,根據審問的口供,雍正寫下《大義覺迷錄》,來反駁十大罪狀,頒發全國。

    而這件事卻給死後四十多年的呂留良及其家族帶來了滅頂之災,雍正下令將呂留良“剖棺戮屍”,兒子呂葆中和好友嚴鴻逵也遭戮屍,沈在寬凌遲,呂家和嚴家親族16歲以上男子全部斬首,婦女幼童全部流放至東北邊疆。

    呂留良之所以會死後被定為主犯,主要是因為在雍正看來,呂留良為一代大儒,影響力遠遠超過曾靜,他的華夷之別的思想,關係到大清的根基,只有對呂留良施以嚴懲,才能警戒世人。

    至於雍正的自辨書《大義覺迷錄》,並沒有達到雍正想要的效果,反而越描越黑,後來乾隆登基後,就把曾靜與張熙處死,把《大義覺迷錄》盪滌殆盡銷燬。

    文字獄不僅是一樁文化慘案,更是一種文明的悲劇。

  • 5 # 黑句本

    正所謂”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清清白白地死了,結果死後四十九年竟被當成主犯慘遭開棺戮屍梟首,而且後人無一倖免。

    到底犯了什麼樣的罪讓雍正連死人都不放過?

    十五歲那年,明王朝覆滅,清廷頒佈高壓政令,激起中原士人劇烈反抗,呂留良將之視為“天崩地裂”。

    因一身傲骨,此後的呂留良視仕途為糞土,他”散萬金之家以結客,往來湖山之間,跋風涉水,各嘗辛苦。“

    除了如此宣洩心中的憤懣,呂留良還用家產支援起義軍,親自參加抗清鬥爭。

    為此,他左股中箭,留下終身創傷。

    在著書立說的歲月中,呂留良記載了許多清朝的劣跡,下筆行文毫無顧忌,尤其對康熙時政指斥頗多。

    呂留良死後,書稿盡存家中。

    多年後,湖南人曾靜到州城應試,看到呂留良的部分詩文,呂文立倡的華夷之別,他很欽佩欣賞,於是便派弟子張熙到呂留良家中求索呂氏遺書。

    以知己之姿慕名而來,呂留良兒子呂葆中大受感動,熱情接待後便將全部書稿贈給了張熙,並且向他引薦了呂留良之徒嚴鴻逵以及嚴鴻逵之徒沈在寬等人。

    曾靜、張熙、嚴鴻逵、沈在寬等人後來往來十分密切,在華夷之別的光輝指引下,他們開始謀劃反清復明。

    當時恰值雍正抑制宗室,猜忌功臣,胤祀、胤塘和年羹堯等人先後被治罪,其黨徒不甘心,便造作謠言,攻擊雍正不得人心,行將垮臺。

    曾靜等人書生意氣,誤信謠言,認為反清復明的時機已經成熟。正待有所行動時,他們又聽說川陝總督嶽鍾琪是年羹堯部將,兩次要求入京朝見雍正皆遭拒絕,對雍正又恨又怕,正暗自擔心。

    這一說之外,他們又聽說岳鍾琪是岳飛後裔,而滿清又是金人後裔,他們認為這種世仇可以利用。

    前往遊說的是張熙,他給嶽鍾琪投遞了一封書信。在信中,他們列舉了雍正的九大罪狀——

    弒父、逼母、害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好淫、誅忠用佞。

    骨子裡實為滿清鷹犬的嶽鍾琪收到書信後大吃一驚。

    為了能擒得主謀,他佯裝贊同張熙主張,與張熙訂盟起誓。在同生死共患難的假象下,嶽鍾琪進一步建議,讓張熙請出師友共謀大業。

    張熙信以為真,便供出了曾靜。

    這時,嶽鍾琪又佯裝迎請曾靜。曾靜現身後,嶽鍾琪隨即翻臉,毫不留情地將二人綁赴京城,交給了雍正。

    無語的是,這兩位意氣文人實乃軟骨頭,面對雍正陰冷的審視,這兩人未作任何抗爭,便伏地叩頭認罪了。

    全部的真相就這麼被供了出來。

    隨後,雍正傳令查抄呂留良、嚴鴻逵、沈在寬等人家藏書籍,並連同所有人犯一併解送京師審訊。

    雍正親閱呂留良書稿後認為,應就此案大造輿論,從理論上駁倒華夷有別說,在意識形態大樹特樹清朝正統觀。

    伴隨大造輿論而來的自然是血雨腥風。

    已死的呂留良、呂葆中和嚴鴻逵遭戮屍,沈在寬遭凌遲,呂、嚴親族十六歲以上男子全部斬首,婦女幼兒發往東北邊疆為奴。

    如此大開殺戒後,雍正又將此案中曾靜、張熙的口供和諭旨編成《大義覺迷錄》,頒發全國各地。

    為了效果,他又假仁慈地赦免了曾靜、張熙二人,讓二人親到浙江去宣講,當眾懺悔認罪。

    說到這,有必要再說一說呂留良。

    生前寂寞的呂留良大概沒能料到,給呂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的竟是一位身後的軟骨頭知己。

    但滿清文字獄的殘酷他卻是有所預料的。

    據說,當封塵了四十九年之久的棺槨被開啟時,呂留良肌膚完好,色澤如生,胸前寫著的四個大字震撼人心——

    重見天日。

    再說雍正。

    在一些人看來,此君之所以在歷史中留下很惡的印象,概是因為他的統治手段有時候很笨拙,有時候又剛猛過度。

    雖有勵精圖治的一面,但很多時候卻是惡君的面目,以至於終難留下他想要的名聲。

    就說他興起的此次文字獄,他原以為霹靂殺戮後,將《大義覺迷錄》大張旗鼓地公佈於天下,事實就能澄清,謠言就能自滅,而子孫後代亦將因其坦蕩誠實而尊崇他的果敢英明。

    可事實上卻恰恰相反,世人只記住了他的血腥、殘暴,流言蜚語、憤怒不滿因這場殘暴張揚的文字獄不是消散了,而是更兇了。

    正所謂越想抹掉,卻越抹越黑。

    繼他上臺的乾隆很顯然是看出了其中適得其反的拙劣,所以他一上臺就銷燬了《大義覺迷錄》,並將曾靜、張熙二人凌遲處死了。

    但不管乾隆怎麼平息,他都抹不掉雍正暴君的一面,亦掩蓋不了滿清在統治初期的血腥殘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一個三甲進士,正七品縣官,怎麼才能儘量合理地升遷到六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