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鬼畜魔音
-
2 # 修電梯的海洋
用嗓子唱歌簡單來說,就是用喉嚨唱歌,唱法大多數為吼叫,長時間會傷到喉嚨,還會去頸部受損,且是有氣無力的虛無感。用聲帶唱歌,就是用氣息震動喉嚨處的聲帶發音,十分多樣化,且聲音渾厚穩重,別人聽起來不會刺耳!
-
3 # 果果兒趙
聲帶, 又稱聲壁,發聲器官的主要組成部分。位於喉腔中部,由聲帶肌、聲帶韌帶和粘膜三部分組成,左右對稱。
聲帶的固有膜是緻密結締組織,在皺襞的邊緣有強韌的彈性纖維和橫紋肌,彈性大。兩聲帶間的矢狀裂隙為聲門裂。
發聲時,兩側聲帶拉緊、聲門裂變窄、甚至幾乎關閉,從氣管和肺衝出的氣流不斷衝擊聲帶,引起振動而發聲,在喉內肌肉協調作用的支配下,使聲門裂受到有規律性的控制。故聲帶的長短、鬆緊和聲門裂的大小,均能影響聲調高低。成年男子聲帶長而寬,女子聲帶短而狹,所以女子比男子聲調高。青少年14歲開始變音,一般要持續半年左右。
當人呼吸時,它自然放鬆地分開,讓氣息暢通無阻地進出。如果人要說話和發聲時,它本能地向喉管中間靠攏。當靠攏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受氣流的衝擊而來回振動進而發聲。發出的聲音越低,聲帶的振動面積和振動幅度就越大,而振動的頻率,也就是每秒鐘來回振動的次數就越少;發出的聲音越高,聲帶的振動面積和振動幅度就越小,振動的頻率就會越高。
卡魯索認為:一切聲音的問題都和呼吸有關。著名女高卡巴耶也認為“一呼一吸,方為呼吸”向內和向外的呼吸運動都需要把握,但最重要的是自然、積極、有彈性。她在演唱、純淨而具感染力的長句時,連貫而毫不費力,具有很深的氣息功底,而被譽為“氣功大師”。帕瓦羅蒂也曾坦言,是一次演出後他摸著瓊·薩瑟蘭的肚子才讓知道什麼是呼吸,他才真正的會歌唱,可見呼吸對於唱歌的重要性。當我們把氣吸好了之後,需要持續保持橫膈膜(也可理解為保持兩肋間)向外的擴張力,保持住氣息的支援,放緩因歌唱過程中體內氣的流失而橫膈膜與肺葉收縮的過程,讓氣流受控制的,均勻的透過聲門。通常女高音歌唱家都會將這個過程形容為“像蝴蝶的翅膀一樣開啟”,我們可以透過上面的影片觀察到我們的橫膈膜肌肉的大部分組織是在它的後端(我們的腰部),因而當氣息吸好之後,持續保持像後開啟的力量,就如同一身體裡一個巨大吸盤,保持著體內的力量與空氣不會快速流失,產生一種對抗力(氣壓力),用體內的氣壓對抗著外部的大氣壓。
古人云:氣是聲之本,無氣便無聲。這個氣從現代科學角度講,指的就是聲門下的氣息壓力,它不但是推動聲帶閉合振動產生基音的動力,也是引起共鳴腔體產生泛音共鳴的動力。此外聲門下壓力的調整和控制能力又與控制音高和音量有關,因此若想擁有較寬的音域和變化較大的音量必須學會用好聲門下氣壓。
-
4 # 小丁小影
聲音的產生是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形成的物理現象,不論水平高低,唱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的一項技能,下面為大家講解一下發聲的原理,以便更好地將它運用到歌唱之中。
發聲的原理:
聲帶內有環甲肌和杓肌群,環甲肌的作用是拉長拉緊聲帶,杓肌群的作用是縮短、迫緊聲帶。如單獨靠環甲肌拉長拉緊聲帶發音,則聲帶受到呼氣的衝擊即上下振動而發音,類似於二胡、吉它、提琴等絃樂器的弦受到弓的拉動而發音。
如應用杓肌群把聲帶縮短迫緊而發音,則聲帶雖亦上下振動發音,但兩聲帶除自身是發音體外,相靠時還是一個很強的的氣閘,兩聲帶互相緊密靠攏,呼氣從它們的邊緣中透過,即激起邊緣部分一離一合的左右擺動,空氣透過之後即形成一種週期性的壓力波動,故此即使沒有聲帶上下振動的發音作用,單獨由靠攏擋氣,就能激起空氣發音,此時聲帶的作用相當於號手吹奏喇叭時的嘴唇、單簧管的音簧。
前者的發音稱為真聲、胸聲,主管低音。後者的發音稱為假聲、頭聲,主管高音。如果單用環甲肌工作,則音量雖大,但音質比較粗糙,唱高音的能力很差。如單用杓肌群工作,則高音能唱響,但聲音尖銳刺耳,不能表現雄壯激昂的情緒,唱得越高,聲音越刺耳,中音以下則輕浮無力,甚至發不出聲音。只有環甲肌與杓肌群兩者非常恰當的互動運用,才是正確的發聲法。
發聲的基礎知識:
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喉頭與聲帶共鳴器官和咬文吐字器官組成。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以及胸腔橫膈膜等器官組成。
正確的發聲方法:
姿勢:
精神飽滿,雙肩略後展,雙腳稍分開站穩,頭部要端正,頸部肌肉放鬆,下巴不要向前突出,口形也應該根據字的發音要求自然張合。
呼吸:
緩吸緩呼法: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將氣息徐徐吸入肺葉下部橫膈膜下降,兩肋向外擴張,小腹微收,呼氣時一定要保持吸氣狀態,即保持橫膈膜和胸腔的擴張狀態,不要使氣息很快地洩掉。
急吸急呼法:可體會到登高或跑步運動後的急吸狀態,不論是緩吸還是急吸,吸氣都要稍深些,吸氣量的多少,要根據所唱樂句的需要而定。
我們在歌唱時,要有始終保持吸氣狀態的感覺,即使在換氣時也不應兩肋完全松馳,應當在每唱完一句時,仍保留一小部分息氣,在兩肋尚未完全收縮的同時,再補進一些氣息。
聲帶
唱低聲區時:聲帶閉合不緊並拉長,較厚,張力最小氣流透過聲門時引起聲帶的全振動。
唱中聲區時:聲帶靠攏並變薄,縮短,張力加大,氣流透過聲門引起聲帶的區域性振動。
唱高聲區時:聲帶閉緊並變得更薄,更短,張力也更大氣流透過聲門時只引起聲帶的邊緣振動。
歌唱時的喉頭:在歌唱發聲中還應十分注意開啟喉嚨,位置適中,不能過高形成堅固的管道,口蓋積極向上,舌根放鬆,下巴松馳而放下,用半打呵欠的辦法去做幫助體會喉嚨開啟的感覺。
共鳴腔的運用
①口腔共鳴: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開啟,笑肌微提,下顎自然放下,上顎有上提的感覺,這種共鳴效果明亮,靠前,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絡,並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到保護聲帶的作用,使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處於積極狀態。
②頭腔共鳴:把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後移,放下下顎,同時收顎和小舌頭上抬。(打噴啼前的感覺)讓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滿。
-
5 # 瓶子聲樂教學
唱歌的發聲點
想學更多唱歌技巧可以來→零基礎唱歌公開課,精品聲樂資料,熱門歌曲教學資料。
1、呼吸器官
包括鼻、口、氣管、肺、隔肌磺隔陶、胸腔等,依靠這些器官吸入和撥出氣息。
口、鼻、氣管是吸入和撥出氣息的通道,肺是吸入、撥出和儲存氣息的總機關。
(人體有左右兩肺左肺三葉、左肺兩葉),幾乎佔據整個胸腔,但其本身沒有活動能力,不能獨立進行呼吸,必須依靠呼吸肌肉群將胸腔擴大和收縮,才能形成呼吸運動。
隔肌位於胸腔下部,它把胸腔和腹腔分隔開來,形似一個扣著的碗,吸氣時隔肌中心下沉,呼氣時隔肌中心上升。
呼吸時,吸氣肌肉群的收縮,使肋骨向外擴張,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擴大吸入氣息;呼氣肌肉群的收縮,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縮撥出氣息。
呼吸在歌唱中不僅是發音的動力,也是聲波傳導至各共鳴體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術至關重要,對於形成歌唱的發聲質量的優劣起決定作用。
2、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是由喉和聲帶組成的,聲帶是歌唱的發音體,聲音是由聲帶的振動發出來的。聲帶位於器官上端的喉室內,是兩條近似白色的韌帶,兩條聲帶的前端連在一起,後端可以左右分合,吸氣時兩聲帶分開,呼氣時兩聲帶靠攏,使氣流受阻引起振動而發聲。
聲帶靠攏阻擋氣流的能力越強,對撥出的氣息產生的壓力越大,發出的聲音就越純粹響亮。聲帶的拉緊、放鬆、縮短、伸長不同的調節與呼吸和共鳴相互配合,就能發出高、低、弧、弱不同的聲音。
聲帶的運動和變化,是由喉室內軟骨和肌肉的動作來調節的,這些調節的動作無法直觀體現,也很難感覺,所以對發聲器官的訓練,必須在正確的呼吸基礎上,依靠呼吸的支援,保 喉腔的穩定、放鬆、開啟、使喉腔內各個軟骨和肌肉的協調自如地工作。
想學更多唱歌技巧可以來→零基礎唱歌公開課,精品聲樂資料,熱門歌曲教學資料。
3、共鳴器官
擴大和美化聲音的器官稱為共鳴器官。聲帶在氣息的衝擊下產生的聲音是微弱的,它必須在共鳴腔的作用下才能得到擴大美化。
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頭腔(鼻竇、蝶竇、額竇等),歌唱時依靠這些共鳴腔體的的共鳴作用,擴大和美化歌聲。不能改變(調節)形狀的共鳴腔是:胸腔和頭腔(包括鼻腔和額竇等)。根據發聲的需要,這些腔體可以透過人的意識得以充分運用。頭腔共鳴的聲音顯得年輕而能致遠,具有穿透力。
胸腔共鳴能加強聲音的厚度和深度,讓聲音更結實而豐滿。
可以改變(調節)形狀的共鳴腔是:喉腔、口腔和咽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
口腔可大可小,舌頭能伸扎縮扎厚扎薄,可以在口腔內自如地活動;咽腔的肌肉可以收縮或放鬆,聲源器官喉頭能上下移動,這些機能狀態的調節,造成了上述腔體形狀的大小和空間的改變。因此,有意識地鍛鍊、調節這些腔體的機能狀態,是我們獲取擴大的音量和 最佳化音質的重要途徑。
人體的共鳴腔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胸腔體積最大適合低音共鳴,口腔、咽腔 次之,適合中音共鳴,鼻腔、頭腔體不同d、適合高音共鳴O但是,美好的聲音不是單—腔體的 共鳴所能達到的,而是靠三組的混合共振——混合共鳴,只是隨著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組共鳴腔體的混合共鳴的比例是不同的。
想學更多唱歌技巧可以來→零基礎唱歌公開課,精品聲樂資料,熱門歌曲教學資料。
一、聲音必須要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質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演唱時,聲音充分靠前。這種靠前還必須是“高度集中的”。“質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來體現的,點子越小,質量愈高。
二、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縮小來體現的,而是以上述這個小小的聚音點的亮——暗控制體現的,這種技術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唱者廣大音量時,音質仍保持聚而不散。在減弱音量時,更不能失去“質感”,哪怕唱氣聲時,仍不失去“質感”,電聲再高明,只能改變唱者的音色,卻無法制造出“音色”來。
三、音質產生於聲帶的振動,振動來自聲帶的張力——阻力,因而發音的“焦點”必定在聲帶上,西洋傳統唱法中有一句聲樂術語叫:“讓聲帶歌唱”。帕伐洛蒂說過:“聲音是從聲帶開始的,必須使聲帶立即振動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四、“聲必須靠在聲帶上”。如果說聲音的出發點在嘴巴,聲音就無法靠在聲帶上了。也就是聲帶的張力——阻力不到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要麼奶聲奶氣的;要不聲音就無法集中;日本歌壇目前就有這麼一種唱法,據說是為了表現“清純”的效果。
五、“讓聲帶歌唱”五個字同時可以具有三個內容:
聲音意識不要以“嘴”為出發點,而是應以聲帶為起點,這是一種意識,(因為聲音實際上總是透過嘴巴出來的)始終應以聲帶為“起點”;
第二種是從生理上說的,在讓聲帶歌唱時,“軟顎的兩邊必須放下來”,好像一直掛到脖子下面,這是在歌唱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為它是解決聲帶緊喉嚨松的關鍵。顎弓鬆了,舌頭就自由了,下巴也放鬆了,喉嚨才可能打得開。反過來,顎弓一繃緊舌根立即下壓,造成聲道堵塞,一切全完了;
第三種是指“聲音靠在氣上”(傳統唱法有此要求,歐美流行唱法同樣有此特點)因為歌唱方法的本質是氣息----聲門的阻抗,沒有積極的聲門張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氣息產生阻抗?聲帶的調節是一切科學唱法的核心。
六、聲音必須充分唱出來的另一體現是吐字。應該說歌唱吐字要比說話誇張得多,就如同演話劇時念臺詞的吐字比平時說話要誇張的情況相同。(貓咪叫時的嘴巴形狀,形象地說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氣感:氣感不只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對抗來建立支援是一種手段,這並不是說在歌唱時兩肋能保持張開的姿勢就算有了氣息支援的情況一樣,“氣感”正是對這種方法後鑑定。以教堂的鐘為例:如果這個鐘沒有掛起來就敲擊它,聲音短促而難聽;掛起之後再去調皮擊它,聲音會產生迴盪的餘音,傳送十里之遙。氣感能使歌聲始終帶有迴盪的“餘音”,聽覺效果明顯不一樣,唱者的自我感覺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聲”。
想學更多唱歌技巧可以來→零基礎唱歌公開課,精品聲樂資料,熱門歌曲教學資料。
回覆列表
一、發音的位置區別:用嗓子唱歌簡單來說就是用喉嚨來唱歌,唱法大多數為吼叫。而用聲帶唱歌則是透過氣息振動人體喉嚨處的聲帶來發聲,用聲帶唱歌的唱法十分多樣,例如震音、顫音、點綴叫法(海豚音)等。
二、發出的聲音區別:用嗓子唱歌會給人聲音虛浮的感覺,往往體現出有氣無力的虛無感。而用聲帶唱歌發出的聲音則是渾厚穩重的,別人聽起來的時候會覺得不會那麼刺耳。
三、長期唱歌的後果區別:長期用嗓子唱歌會傷害到喉嚨處,由於用喉嚨唱歌是透過喉嚨處肌肉的收縮來間接發音,長期用嗓子唱歌不僅對喉嚨有害,還會讓頸部肌肉受損。而用聲帶唱歌則會讓肺活量擴大,對喉嚨沒有負擔。
擴充套件資料
唱歌前的喉嚨熱身運動:
一、不吃辛辣、酸的、苦的等對喉嚨有刺激作用的料理飲料,多喝溫的白開水。
二、到空氣流通的空間區域將氣息調整到位,用聲帶將音域從低往高的慢慢唱上去,儘量讓聲帶放鬆。
三、唱歌不宜長時間,唱完一首歌適當的休息一下喉嚨和聲帶。碰到太高的音區千萬別去模仿,適當把整首歌的音調下調到高音區適合自己為止。
發聲包括共鳴腔體(聲音通道)的建立和聲線的打造;
聲音沒有通道,唱歌就會有堵、憋、擠卡的感覺,所有感覺聲音擠的情況都是因為沒有共鳴通道,把聲音通道建立好了,唱歌聽起來才會通暢,讓人聽著舒服,沒壓力, 氣聲就是隻用聲音通道來唱歌,聲帶不全不閉合的一種技巧。
通道建立以後,就需要打造聲線,讓聲音變得清晰,有質感,有穿透力,聲音通道包括胸腔共鳴、鼻腔共鳴、頭腔共鳴;
①丶要唱出渾厚有底氣的聲音就需加強胸腔的練習;
②丶要唱出乾淨明亮的聲音就需加強鼻腔的練習;
另外,口腔共鳴、喉腔共鳴均歸納為胸腔共鳴中,也叫作聲音底部共鳴,鼻腔共鳴也叫中段共鳴,頭腔共鳴也叫作高位置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