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館芳華
-
2 # 濟州運河印象
自私,本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品性,而是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讓孩子擁有與人分享、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是家長成功家教的一種智慧,也是家長給孩子受用一生的禮物。因為,在現代社會,不會分享、不會合作就等於不能與人相處。
與孩子分享他的新鮮事
家長應鼓勵孩子與夥伴們交往,在交往中學會分享自己的好玩的事情,讓孩子能認識到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天晚飯後,可以傾聽孩子講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建議孩子換位思考。隨著孩子學會接納別人的觀點,感受到別人情緒的移情作用漸趨成熟,從而可以進一步促進孩子對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
與孩子分享他的夢想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大膽地公開他的夢想,給予一些鼓勵,即使孩子的夢想看起來有點好笑也不能迎頭潑冷水;並希望他進一步與夥伴們一同夢想與交流夢想,在孩子逐步走向成熟的時候承認他的成長與獨立。還可以選擇一些他感興趣的好書贈給他,豐富他的夢想,使他了解同齡人的夢想。鼓勵孩子參加社會交往與社會實踐,讓孩子從中學會客觀地看問題,學會全面地結合不同的觀點去考慮問題,鍛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與孩子分享他的友情
如果孩子什麼都以自我為中心,他或許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或是有些狹隘地希望朋友也只為他付出。家長應該常常與他討論有關友情的話題,啟發他學會分享合作。設計一些情景,問問他會怎麼對待朋友,再問問他希望朋友怎樣對待自己,做個比較。如果家長運用以上幾種實踐活動來訓練孩子的分享行為,那麼孩子將建立理性的認知、真誠的態度、助人的品格、合作的意識等。
當孩子真正學會了分享,學會合作,他就可以提高社交能力了,從而增強了社會適應性;學會了分享與合作,他才能懂得在“資源共享”中獲得“可持續發展”;學會了分享與合作,他才能重獲腳踏實地的自信、勇於自主的獨立性。
-
3 # 肩上陽光
1、家長自己要為孩子樹立榜樣。為人父母者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熱心的關心和幫助別人,比如給孤寡老人問寒送暖,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給災區人民捐衣送物等,以此來影響和感染孩子。
2、不要溺愛孩子。有些孩子“吃獨食”,不願與他人分享,這與父母的溺愛有直接關係。很多家長處於對孩子的愛,把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孩子,長此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他們會認為把好東西據為己有是理所應當的。
3、不讓孩子搞特殊化。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樣可以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家長還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自己有願望,別人也一樣是有願望的,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自顧自己不顧別人是不行的。
4、讓孩子明白與別人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的。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是一種互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同樣的關心和幫助,只有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與快樂。
5、給孩子提供分享的實踐機會。家長要經常的組織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孩子與小朋友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經常提供孩子為大人服務的機會,比如家裡買了水果或其他的食物,讓孩子進行分配,及時表揚分的合理的情況,對孩子的分配問題及時引導,這樣孩子才能不斷學會分享,並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
4 # 小棉襖媽媽育兒經
孩子小的時候帶到朋友家做客,我建議孩子帶點零食或者自己的玩具,有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孩子去了朋友家和小主人打招呼了,開始交換玩具,每次總是覺得又有新的玩具玩很高興,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也會分享自己的玩具,繪本,我們都希望孩子在一起玩得開心,平時這樣重複,孩子懂得分享更快樂。在家裡吃水果的時候我和孩子也一起分享,當孩子給她的零食我吃,特別誇張的說一句“真好吃!為什麼呢?”孩子也迴應“要分享才好吃呀!”在家裡有事情需要幫忙時也喜歡讓孩子幫手,一起摘菜,收拾桌子,打掃衛生了讓孩子幫忙倒垃圾。記得做包子,餃子的時候孩子要幫忙,開始覺得不會做,還添事兒,只要是孩子有興趣就試試,結果一起合作愉快的氣氛也挺好的,不然孩子不高興也不主動參與合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舉止都在影響著孩子的習慣,平時做好孩子的榜樣。
-
5 # 小熊媽媽的向日葵
對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習慣的養成從零歲起就要開始抓了,而不要等到孩子大了自然就會。
懂得分享與合作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也是培養孩子交往技能非常重要的組成。
那麼怎麼做,才可以事半功倍呢?
1、家長要樹立榜樣。
榜樣的力量非常重要,樂於分享的家長,人際關係一定不錯,這種精神可以感染到孩子,讓孩子從小就不自覺地習得了。
2、家長不寵溺孩子
享受寵愛的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吃獨食,變得自私,害怕失去,不願意與人分享,所以,家長切記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3、每次出門帶一兩個玩具或零食。
4、多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長要給到機會讓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把他圈在家裡。也可以邀約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一起玩玩具等等。
5、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與孩子一起參與親子類活動,和其他家庭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作業,不僅可以認識新朋友,還能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及合作的成就感。
6、給孩子讀一些有關分享與合作的繪本。
借鑑繪本的內容,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對分享合作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願意和故事中的小動物們一樣主動分享。
-
6 # 趙小明心理團隊
像這種不太擅長與人合作分享的這種習慣不是今天才有的,其實從有獨生子女的那一代開始就產生了這個問題,所以過去在心理學研究裡面,在研究獨生子女這一代的現象裡面就說到說是獨生子女的小孩容易產生這樣的一個比如說獨立,但是也可能孤獨也可能自私這樣的一些性格上的特徵。多子女的家庭必然就會產生分享的問題
我們說過去一個家庭有好多小孩,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分享和合作的,你不分享不合作都不行。比如說,父母會大的說你把碗筷把煮好的粥端到這個桌上去,然後再會給另外一個老二說愛你照顧一下老三,讓老三過來吃飯讓他去把碗筷給他讓他來吃喝粥,那麼這是讓他們必須要對每一件事都要分享,如果今天做了一個好菜,你也不能一個人吃完了三個人都得有得分享。所以這種多子女的家庭必然就會產生分享的問題。
分享協作是一個孩子在小時候在家庭結構中慢慢培養出來的東西另外一方面就是協作,比如說父母會說今天你們三個人出去給羊弄些草或者喂喂兔子或者為豬出去割點草,那麼三個小孩按照年齡大小他們就得協作,大點的幹什麼想幹什麼,比如說今天要去地裡面我們要種些土豆,他就得協作。城市小孩那時候在大院長大的,很多就是屬於我們說的家庭條件很不錯的這些他們也得協作。比如說我記得電視採訪有一次採訪馮鞏,馮鞏說他的姐姐當年上山下鄉的時候要到農村去上山下鄉,然後他就作為一個男的,他是男孩他比他也比他姐小几歲,然後他就找了好多木頭,然後自己親手定了一個木頭箱子給他姐姐。你看這就是分享和協作最典型的例子。因為即使那時候住在城裡面的孩子,有好幾個子女的,他們也得去分享和協作。所以說分享協作是一個孩子在小時候在家庭結構中慢慢培養出來的東西。
人際情商後來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主要形式之後,常常會變成他為中心。比如說像爺爺奶奶父母其他人都要以他為中心,這樣就不存在分享的問題,他也不需要和別人協作,那麼這樣從小培養出習慣之後長大之後也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的分享的一種習慣和一種分享的一種動機,同時也會造成一切能力比較差,意思就是不太會站在別人角度看問題考慮問題,不太容易做到感同身受,這些東西實際上最後我們都把他叫做人際情商,人際情商高的人必然在職場中,職場的情商就高,有一些人我也觀察到,他們小的時候其實也是有兩三個小孩長大的,那麼長到成年了,我觀察過他們,我發現他們也沒有很好的分享和協作的這種能力,所以我覺得有時候不完全和家庭子女多少有關係,當然一定有一定的聯絡,但的確有部分他們家裡也有多個子女但是他從同樣沒有培養出分享協作。
比如說有的時候我曾經訓練我的助教我就發現,我們一起出去吃飯,他既不學會協作也不太注重這些協作問題,比如說我們大家一起出去吃飯,應該有人比如說注意一下去找桌子、有人注意一下點餐、有人注意一下給大家安排一下送水、還有時候結賬、有人負責下去看一下賬單是不是合適,大家一起吃飯每人負責一部分就是協作功能,但是我發現有人就沒有那個意識,他從頭到尾他就是一個人在做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飯完了之後他也像大爺一樣往那一坐啥也不管。
早期家庭教育和養育所以這個可能也和早期家庭教育和養育是有關係的,有的時候即使是有好幾個孩子有可能父母其中對某一個孩子過於關照之後,使這個孩子慢慢失去了對他的知覺能力、對分享和協作的知覺能力。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有一些比如說家裡條件也許並不好,甚至在農村的一些貧困家庭,他們由於父母特別強調孩子以後一定要成才要擺脫現在家庭的這種困境和命運,要翻身,那麼就會特別強調他們去不要你不要管家裡所有東西,你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有這樣培養出來一些家庭的孩子,這種只管學習的孩子,平時他不太參與家裡面的各種各樣的勞動,家務,他也不太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之間進行更多的協作,因為學習是個人的事情沒有太多的協作,我就發現有不少這種從小到大過度培養過度在意,學習成績最終也考了大學也獲得了很好的學習和他的職業的文憑,但是這樣的人,我發現這些人他們的確也不擅長與的協作和分享,所以說一個人不太擅長合併協作分享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他並不簡單是一個單一因素,當然這也反過來說明並不是意味著獨生子女家庭就不能培養出孩子的,獨立和協作也不是說現在的孩子就不能培養出獨立和協作。
創造協作分享的環境其實我認為還是在於家長能不能夠有意識地去做到這一點,做到什麼呢?很簡單,創造協作分享的環境。比如說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在家裡他一個人長大,他外出的時候由於安全問題一般也不太會放到院子裡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不像我們小時候都是在大院裡面和所有的孩子一起到處玩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有一些家庭就應該嘗試來找一些自己的好朋友同事之間的家庭組成一些家庭,彼此之間共同出去遊玩,這種外出環境讓他們之間的子女們三三兩兩孩子之間能夠經常在一起,他們在這種孩子之間的互動過程中,他們就會培養出協作和分享。
教育更主要是行動,而不是說理和說教我認為教育更主要是行動,而不是說理和說教,如果你經常的創造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生活的環境,他必然就會培養出分享協作,因為人際關係自然而然就會訓練他做到這些,孩子和孩子之間共同成長的環境比一個家長學多少親子理論、參加多少親子培訓、給孩子講了多少人生大道理、親子道理以及你和孩子之間進行了多少互動遊戲都好得多。親子關係不僅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我一再的在我們講課中強調這一點,親子關係有很大一部分是孩子和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完成的塑造了他們的性格,培養出了他們的好的習慣。
不要忽略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而現在的很多父母過於的在乎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而忽略了孩子和孩子之間互動成長的關係。我曾經見過一箇中國自稱是什麼優秀心理學家還寫了不少書也在公眾自媒體上發表很多文章,有很多粉絲,寫的東西都很偏激的這樣一個人,他在人際關係中非常敏感,你會發現你跟他坐在一起的時候他舉足無措,他的手腳都不知道該往哪裡放,你可以看出一個自稱搞心理學的,還有那麼多粉絲實際上個人的人際關係是敏感和不良的。
同輩之間對孩子的塑造產生更決定性的影響人際關係敏感,是我們在心理測量裡面的一個術語也是心理測量量表裡面的一個因子,他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人際交往水準和水平,所以很多時候大家不要光是聽大道理,聽這些老師講課講得開心講的好玩,你以為親子關係是靠講課講出來的,不是看一個親子關係好壞就看這樣的人際關係,看著有沒有很高的人氣情商就能看出來,一個自己人際情商都不高的人你認為他能教你怎麼樣去教育孩子?怎麼樣讓你過好你自己的人生嗎?那是不可能的,像這樣的很多老師甚至在比如說很多網際網路平臺上,他的課一出來之後就萬人去訂閱,但你要是觀察他生活中的他,你會發現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所以不要太相信理論,人的行為很多時候是生活中自然塑造出來的,特別是同輩之間對孩子的塑造產生更決定性的影響。
就以我個人而言我是獨生子女,我就一直覺得我的人際情商沒有任何問題,原因不是因為父母有時間去花很多時間給我講很多大道理,從來沒有,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從小到大都在和其他孩子在大雜院裡面的孩子一起摸爬滾打、吵架打架、共同遊戲、共同協作、共同分享,你就會被鍛煉出很好的人際情商並且用於你以後的職場生活。
-
7 # 知我君
簡單說,順其自然,合理引導。分享和合作是一個健康的人必然發展的能力。但我不同意小孩子就懂得分享的說法。我認同這句話:所有美德都是對人性的剋制。人性當然包括同情、正義、守諾重信等積極的一面,但人性的根本動力是自利或者說自私。至少,小孩子首先是自私的,然後才在發育和成長過程中逐漸學會了合作。
學會合作是需要生理基礎的,你非要讓一歲的孩子學會分享,可能嗎?而大些的孩子,比如四五歲以後的孩子,無論你採取何種方式,說理、言傳身教、粗暴干涉,都能使其學會分享,至少能讓孩子明白不能獨佔。當然,方法不同則影響不同。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從孩子能夠區分你、我之後就開始教他學習分享,最好的分享是交換,沒有交換的分享是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的。學會分享之後,等到四五歲時,孩子會有自己的朋友,一起玩耍,也就開始合作。兩三歲的時候,即便一起玩耍也是在各玩各的,或者玩你追我趕的遊戲。
回覆列表
分享按照內容有物質分享和情感分享。
如果是物質分享,要看孩子年齡段。很小的小朋友,要讓他感覺到分享是快樂變多,東西少了沒關係,以後還會有。而要實現這個還要有前提,就是孩子感覺這個東西不是太稀缺或者不是特別意義的。否則的話,孩子會害怕分享的。
如果是情感分享,其實需要的是信任感和安全感。
協作能力的培養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關注點:多讓孩子去和人相處,特別是有可能協作的場景,比方說遊樂場,興趣班,讓他們在群體中自然習得;
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溝通注意策略和表達方式,言傳身教孩子,給他們起到一個示範作用。
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繪本,讓他們意識到朋友越多越好,和朋友相處需要原諒和接納,更需要改變和適應。
和孩子一起看一些類似題材的動畫片的時候,注意這個主題點的點撥——如果不合作會怎麼樣?合作了所以怎麼樣?合作好呢還是不合作好呢? 因為孩子自己看的時候不一定能馬上聯想到實際,但是如果我們家長從旁邊及時點撥一下,下次他就會這樣聯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