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說起考古這個行業,雖然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屬於科研的一個分支,但對於公眾來說,考古又自帶一重神秘的光環加成。
在這種神秘光環的加成下,我們在各種文學創作裡湧現出大量考古學家的形象,只不過在大多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裡“科學家”的定位類似,考古學家在其中往往扮演了一個“關鍵路人”的角色:即是開啟潘多拉之盒的鑰匙,又負責交代故事背景,搞個什麼事,喚醒個什麼怪物,然後又被各路神秘怪物弄死。
當然,這些套路化的形象自然不是我們今天想聊的,也並非只是單純的聊角色塑造,我們今天聊的是一個能被當做主要角色的考古學家形象,進而與現實中的考古學家進行一個對比。
閒話少敘,筆者以過去40年為界限,每20年一部,選定三部與“考古”相關的電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01
《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
上映於1981年的《奪寶奇兵》可以說將“考古學家”這個形象從路人轉向主要角色的第一次成功嘗試,也塑造出一個在全球無比深入人心的“考古學家”形象——Indiana Jones。
這個角色有多麼深入人心呢,舉個例子,筆者有一次在英國向路人解釋自己學什麼專業的時候,直接說了一嘴“Indiana Jones”(印第安納瓊斯,也就是角色名,同時也是影片的英文標題),對方立刻表示明白是啥。
|哈里森·福特飾演的印第安納瓊斯成為影史經典角色 圖/網路
印第安納瓊斯這個角色的熒幕形象塑造主要是由哈里森·福特完成的,瓊斯角色設定為1899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其父為一名蘇格蘭裔的古文獻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瓊斯對史學產生興趣,並在芝加哥大學學習考古學並獲得博士學位,掌握了多達27門語言,除了蛇,天不怕地不怕。
瓊斯的主職是一名考古學教授,同時接點“私活”,去全球的各個偏僻角落裡從各路惡黨手中保護古寶。
|有槍,誰用刀? 圖/網路
從瓊斯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一些考古學家應該有的素養,比如最基本的,就是以保護為大前提去尋求古寶。
儘管這部系列電影本質上仍然算是一部探險奪寶片而非考古片,保護遺蹟這層概念被模糊化了,但是瓊斯出於一個正派形象考慮,至少還是有一些這方面的考量,至少他沒用幾十公斤炸藥直接炸開墓口把寶物撈出來。
還有一點,瓊斯每到一處,都會和當地人搞好關係,交幾個熟知當地情況的人當朋友。當然,這本身是出於影片題材的考慮。
|影史上最會用皮鞭的男人——印第安納瓊斯 圖/網路
只是在現實裡,考古學者一樣要考慮與當地人的關係,只是出發點不一樣。
給瓊斯安排這些當地朋友,主要是為了方便行動,在現實裡,考古人員這麼做會有幾重需要:
第一,在歐美,考古學本身在上世紀後半葉開始強調其自身的公共屬性,考古學的成果如何普及化如何為人所知也逐漸被人所重視,這裡所指的受眾既有有心關注考古學的局外人,也有包括當地社群在內,畢竟作為一個考古學家,你需要和當地人解釋清楚,為何要進行田野考古,這些遺蹟有何意義,才能正常地推進工作。
第二則是比較現實的行為,為了防止那種“考古學家走到哪盜墓賊跟到哪”的情況出現,與當地,尤其是政府部門是肯定要打好招呼,劃定好保護範圍的。
|2008年,66歲的哈里森福特參演了《奪寶奇兵4》,給這個系列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圖/網路
作為一個開頭,印第安納瓊斯這個形象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可以說喜憂參半,喜的是考古學家不再是個工具人,總算有了個為人所知而且正面的公眾形象。
憂的是,瓊斯無論如何正面,這畢竟是個娛樂化的熒幕形象,其中摻雜了大量Explorer而非考古學者的要素,並且以瓊斯作為模板,之後熒幕上的考古學者形象裡,都加入了大量的Explorer要素,考古學家被包裝成一個近乎全能的樣——既能課堂講歷史,又可與盜賊直接肉搏。
當印第安納瓊斯這個形象出現在熒幕上之後20年,又一個全球知名的“考古學家”形象出現在大熒幕上。
02
《古墓麗影》-勞拉·克勞夫特
2001年,一款由日本同名動作過關遊戲改編的電影《古墓麗影》上映,由安吉麗娜·朱莉扮演的角色勞拉·克勞夫特(Lara Croft)紅遍全球。
相較於20年前的印第安納瓊斯,勞拉身上明顯帶有更多的娛樂要素而非正經的考古學者要素,這也是受了原作的影響。
|1996年發行的《古墓麗影》遊戲 圖/網路
《古墓麗影》遊戲發售於1996年,主要講述女考古學家勞拉周遊世界尋找丟失文物以及在古墓遺址探險的經歷,遊戲內容以探險與解密為主題。注意,這裡劃一個重點,探險與解密,無論是哪一項,其實都與現實裡的考古毫無關係。
再加上2001年版的《古墓麗影》中勞拉的主演者又是著名的動作女星安吉麗娜·朱莉,有的觀眾大多數時候甚至都不怎麼關心勞拉在幹什麼,注意力全在安吉麗娜·朱莉一身緊身衣與兩把手槍上。
如果說印第安納瓊斯象徵著考古學家第一次正式出現在熒幕上,那麼勞拉的出現則是將熒幕中考古學家的形象完全娛樂化的表現。
|圖為2003年上映的《古墓麗影2》 圖/網路
在20世紀初,你或許真的能找到一個頭戴牛仔帽,行李裡面帶把手槍,天天往沙漠或者雨林裡鑽的考古學家,但是你在20世紀末絕對找不到一個穿著緊身背心,拿著兩把雙槍直接和盜墓賊火併的考古學家。
勞拉的形象甚至因為在娛樂這一方面過度的誇張,在許多場合都被稱為探險家(Adventurer)而非考古學家(Archaeologist)。
考古學家登上熒幕40年以來,各路導演都聚焦於考古學對外散發出的神秘感,極少有導演著眼於真正的考古學。
|秦兵馬俑挖掘清理現場 圖/網路
當然,這也跟考古學本身的性質有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一些開放的歷史遺蹟公園或者景點裡,有時候會有考古隊發掘,路人遊客往往對此的反應都是圍觀一下,拍個照,最多有個別懂一些專業知識的問兩句,就到頭了,別說一個小時,恐怕留下來看一刻鐘的人都很少。
考古給人帶來的新鮮感僅僅只能維持一個極短時間的熱度,所以在很多時候都被拿來充當一個噱頭,而一旦鋪開了看,失去了神秘感的考古對於很多人頓時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考古本身的結果相對於自然科學研究是更抽象的,考古帶不來直觀的效益,也就很難直觀地改變社會的看法,拍成電影也很難有什麼情緒上的起伏波動。
03
《The Dig》
直到今年年初,一部真正意義上講考古的電影出爐,那就是由網飛出品的《The Dig》。
這裡用英文原名,主要是筆者認為無論是網飛官方譯名《古寶》還是國內一些媒體翻譯的《發掘》都不能完美闡釋這個標題的內涵。其原因我們待會再談。
|在某瓣評分7.9分,值得一看 圖/網路
《The Dig》的背景是1939年的英國,主要講述了英國重要的考古遺址,薩頓胡船葬的發掘歷程,其本身的鏡頭質感與內涵也非常有英國味,雖然沒有什麼宏大場面,但是該片背後的內涵完全不輸那些充滿大場面的戰爭片政治片。
當然,這裡我們主談其中涉及考古學的部分,要不然就成了影片分析而非角色形象分析了。
|從左至右分別是:巴茲爾·布朗、查理斯·菲利普斯、佩吉·皮格特、伊迪絲·普雷蒂 圖/網路
片中戲份比較多的四個考古學家角色,主要是男主角巴茲爾·布朗,中途插手的考古學家查理斯·菲利普斯以及被菲利普斯叫來的斯圖爾特·皮格特以及他的老婆佩吉·皮格特。我們按照戲份由少到多來聊聊這四個角色,順帶說一句,這四個角色都是基於現實裡的原型進行的創作,所以我們結合著一起說。
先講講皮格特夫婦,丈夫斯圖爾特·皮格特在電影裡被演繹成一個熱衷於考古發掘而忽視了愛情最後成了事業丟了老婆的苦逼角色。而妻子佩吉·皮格特在片中是一個小有成就,但並非因學術造詣而是單純因體重輕而被菲利普斯叫來發掘船葬遺蹟,心態上有些憋屈的角色。
|佩吉與來考古工地幫忙兼照相的羅裡·洛馬克斯在發掘過程中產生的感情 圖/網路
這兩位的戲份不多,尤其是丈夫斯圖爾特,圍繞他們影片裡主要提及了兩條支線,一條是妻子佩吉與來考古工地幫忙兼照相的羅裡·洛馬克斯(也是片中唯一的虛構角色)在發掘過程中產生的感情,另一條就是夫妻二人從剛來時的興奮,逐漸因平淡無奇的田野發掘生活磨平,降溫,最後性格不同的二人最終分手。
其實這一對夫婦是個蠻大的槽點,作為一名考古學家,夫妻二人不可能不知道田野發掘的平淡無奇,事實上,每一個去到田野的考古學家都是做了相當的心理準備以及物質上的準備。
像是在電影裡,儘管從倫敦來薩頓胡發掘的幾位考古學家都得擠在共用浴室的旅店裡,但是這種條件在田野考古裡已經屬於相當不錯的了,就算到了今天,田野發掘住老舊房子的例子也不要太多,只是大家都明白這只是一時的住處,再加上一般有遺蹟發現的地方都是窮鄉僻壤,沒什麼可講究的地方,所以都是將就著來罷了。
順便一提,現實裡的皮格特夫婦並沒有在薩頓胡船葬發掘結束後立刻分手,兩人的婚姻維持到了1956年。
|大英博物館派來的發掘隊領頭查理斯·菲利普斯 圖/網路
然後就是發掘隊的領頭查理斯·菲利普斯,影片裡的查理斯一開始被塑造成了一個有些負面的角色,他一上來就大大咧咧地跑到工地上發號施令,並且十分瞧不起男主角巴茲爾·布朗,認為他非常業餘。在後續的工作裡也不肯讓布朗去重要的船尾部分清理,認為他不夠資格。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查理斯的想法可以說很保守,但是從一個學院派的視角來看,他做出這些行動並無太多不妥。
從保護遺蹟的角度來看,巴茲爾·布朗的確實顯得不夠專業,很容易毀掉一些本應被記錄的細節部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查理斯也忽略了一個關鍵的要素,布朗無論如何都是第一個發掘的人,他掌握了大量遺址的有效資訊,冷落布朗也就意味著查理斯放棄了這些資訊,這對於一個考古工作者來說不可謂不是個失誤。
當然,導演還是並沒有完全將查理斯拍成一個討人嫌的考古學家,查理斯並沒有完全無視布朗,相反,他不僅允許布朗參加發掘,而且某種程度上認可了這個他本不怎麼看得起的Excavator。
|薩頓胡古墓挖掘現場的老照片,從中可以看出木船留下的痕跡。大約1400年前,這艘木船被埋葬在英國東南部。圖/網路
而且,經由查理斯之口,道出了影片中最為激動人心的一段臺詞——“This changes everything!These people were not just marauding barterers. They had culture!They had art! They had money! ”(這改變了一切!這些人並非只會掠奪,以物易物。他們有文化!有藝術!他們用錢幣!)
|薩頓胡墓出土的金銀器 圖/網路
這段臺詞,同時也揭示了薩頓胡船葬在英國考古史上的意義,在薩頓胡船葬發現之前,英國在盎格魯薩克遜時期的考古材料一直是空白,而之前的普遍認識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六世紀時屬於比較野蠻的民族,經濟還屬於以物易物的階段,也沒有什麼成制的文化,而薩頓胡船葬直接推翻了在這之前的歷史認知,對於英國而言,其意義與殷墟之於中國一樣,屬於在考古學史上劃時代級別的發現。
|薩頓胡船棺葬出土鐵兜鍪,早期盎格魯撒克遜戰士的復原圖 圖/網路
有關查理斯·菲利普斯,還有一段可講的故事,現實裡的查理斯教授於1941年參加了皇家空軍RAF,任飛官,於1954年以飛行中尉的軍銜退役。
查理斯的這一段經歷被嫁接到了影片裡的虛構角色羅裡·洛馬克斯上,在影片的最後,發掘完成,出土文物的歸屬已經落定,羅裡一身RAF制服與眾人道別,試想,現實裡與道別眾人的是領導發掘的查理斯,恐怕更令人感慨。
與菲利普斯一同參軍的,還有斯圖爾特·皮格特,斯圖爾特擔任航空照片判讀員,被派駐到印度,不由得讓人感嘆,英國考古學家武德之充沛,文可潛心研究,武可上陣殺敵。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男主角巴茲爾·布朗,男主角布朗嚴格來說並不算考古學家,而是算是個專攻考古發掘的Excavator,發掘者,影片裡也明確交代了他並非科班出身。這也是影片的英文名為何用的是Dig而非更為專業的Excavation(專指考古發掘) 。
|左圖為巴索爾·布朗原型人物 圖/網路
影片裡既為布朗安排了一個發掘者的身份,還為他安排了另外一層身份——星相學家,這個身份的安排堪稱絕活。
如果說在前面幾個科班出身的考古學家身上,體現的是考古本身能體現出來的特徵以及能立刻作用給社會的價值,那麼布朗身上所體現的則是考古學更高一層次的意義。
布朗作為發掘者,他在和自己腳下的土,遺蹟,文物打交道,但同時,他還是個星相學家,會仰望星空,占卜未來。
|考古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後世子孫能夠知道自己來自何處 圖/網路
這就是考古學可謂終極的意義,考古學家的研究物件儘管是過去的事物,但是考古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不讓我們遺忘過去,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輩能記住過去。
考古學家在熒幕上的形象本身其實變化不大,但是如同一個視窗,從這個窗口裡,我們能從外看到考古學這個對公眾本是神秘感十足的學科其中本真的模樣,儘管有的窗戶開的有些歪,但總有那麼幾扇窗戶,能讓我們從中看到考古學這個學科本真的樣子。
(END)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說起考古這個行業,雖然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屬於科研的一個分支,但對於公眾來說,考古又自帶一重神秘的光環加成。
在這種神秘光環的加成下,我們在各種文學創作裡湧現出大量考古學家的形象,只不過在大多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裡“科學家”的定位類似,考古學家在其中往往扮演了一個“關鍵路人”的角色:即是開啟潘多拉之盒的鑰匙,又負責交代故事背景,搞個什麼事,喚醒個什麼怪物,然後又被各路神秘怪物弄死。
當然,這些套路化的形象自然不是我們今天想聊的,也並非只是單純的聊角色塑造,我們今天聊的是一個能被當做主要角色的考古學家形象,進而與現實中的考古學家進行一個對比。
閒話少敘,筆者以過去40年為界限,每20年一部,選定三部與“考古”相關的電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01
《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
上映於1981年的《奪寶奇兵》可以說將“考古學家”這個形象從路人轉向主要角色的第一次成功嘗試,也塑造出一個在全球無比深入人心的“考古學家”形象——Indiana Jones。
這個角色有多麼深入人心呢,舉個例子,筆者有一次在英國向路人解釋自己學什麼專業的時候,直接說了一嘴“Indiana Jones”(印第安納瓊斯,也就是角色名,同時也是影片的英文標題),對方立刻表示明白是啥。
|哈里森·福特飾演的印第安納瓊斯成為影史經典角色 圖/網路
印第安納瓊斯這個角色的熒幕形象塑造主要是由哈里森·福特完成的,瓊斯角色設定為1899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其父為一名蘇格蘭裔的古文獻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瓊斯對史學產生興趣,並在芝加哥大學學習考古學並獲得博士學位,掌握了多達27門語言,除了蛇,天不怕地不怕。
瓊斯的主職是一名考古學教授,同時接點“私活”,去全球的各個偏僻角落裡從各路惡黨手中保護古寶。
|有槍,誰用刀? 圖/網路
從瓊斯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一些考古學家應該有的素養,比如最基本的,就是以保護為大前提去尋求古寶。
儘管這部系列電影本質上仍然算是一部探險奪寶片而非考古片,保護遺蹟這層概念被模糊化了,但是瓊斯出於一個正派形象考慮,至少還是有一些這方面的考量,至少他沒用幾十公斤炸藥直接炸開墓口把寶物撈出來。
還有一點,瓊斯每到一處,都會和當地人搞好關係,交幾個熟知當地情況的人當朋友。當然,這本身是出於影片題材的考慮。
|影史上最會用皮鞭的男人——印第安納瓊斯 圖/網路
只是在現實裡,考古學者一樣要考慮與當地人的關係,只是出發點不一樣。
給瓊斯安排這些當地朋友,主要是為了方便行動,在現實裡,考古人員這麼做會有幾重需要:
第一,在歐美,考古學本身在上世紀後半葉開始強調其自身的公共屬性,考古學的成果如何普及化如何為人所知也逐漸被人所重視,這裡所指的受眾既有有心關注考古學的局外人,也有包括當地社群在內,畢竟作為一個考古學家,你需要和當地人解釋清楚,為何要進行田野考古,這些遺蹟有何意義,才能正常地推進工作。
第二則是比較現實的行為,為了防止那種“考古學家走到哪盜墓賊跟到哪”的情況出現,與當地,尤其是政府部門是肯定要打好招呼,劃定好保護範圍的。
|2008年,66歲的哈里森福特參演了《奪寶奇兵4》,給這個系列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圖/網路
作為一個開頭,印第安納瓊斯這個形象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可以說喜憂參半,喜的是考古學家不再是個工具人,總算有了個為人所知而且正面的公眾形象。
憂的是,瓊斯無論如何正面,這畢竟是個娛樂化的熒幕形象,其中摻雜了大量Explorer而非考古學者的要素,並且以瓊斯作為模板,之後熒幕上的考古學者形象裡,都加入了大量的Explorer要素,考古學家被包裝成一個近乎全能的樣——既能課堂講歷史,又可與盜賊直接肉搏。
當印第安納瓊斯這個形象出現在熒幕上之後20年,又一個全球知名的“考古學家”形象出現在大熒幕上。
02
《古墓麗影》-勞拉·克勞夫特
2001年,一款由日本同名動作過關遊戲改編的電影《古墓麗影》上映,由安吉麗娜·朱莉扮演的角色勞拉·克勞夫特(Lara Croft)紅遍全球。
相較於20年前的印第安納瓊斯,勞拉身上明顯帶有更多的娛樂要素而非正經的考古學者要素,這也是受了原作的影響。
|1996年發行的《古墓麗影》遊戲 圖/網路
《古墓麗影》遊戲發售於1996年,主要講述女考古學家勞拉周遊世界尋找丟失文物以及在古墓遺址探險的經歷,遊戲內容以探險與解密為主題。注意,這裡劃一個重點,探險與解密,無論是哪一項,其實都與現實裡的考古毫無關係。
再加上2001年版的《古墓麗影》中勞拉的主演者又是著名的動作女星安吉麗娜·朱莉,有的觀眾大多數時候甚至都不怎麼關心勞拉在幹什麼,注意力全在安吉麗娜·朱莉一身緊身衣與兩把手槍上。
如果說印第安納瓊斯象徵著考古學家第一次正式出現在熒幕上,那麼勞拉的出現則是將熒幕中考古學家的形象完全娛樂化的表現。
|圖為2003年上映的《古墓麗影2》 圖/網路
在20世紀初,你或許真的能找到一個頭戴牛仔帽,行李裡面帶把手槍,天天往沙漠或者雨林裡鑽的考古學家,但是你在20世紀末絕對找不到一個穿著緊身背心,拿著兩把雙槍直接和盜墓賊火併的考古學家。
勞拉的形象甚至因為在娛樂這一方面過度的誇張,在許多場合都被稱為探險家(Adventurer)而非考古學家(Archaeologist)。
考古學家登上熒幕40年以來,各路導演都聚焦於考古學對外散發出的神秘感,極少有導演著眼於真正的考古學。
|秦兵馬俑挖掘清理現場 圖/網路
當然,這也跟考古學本身的性質有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一些開放的歷史遺蹟公園或者景點裡,有時候會有考古隊發掘,路人遊客往往對此的反應都是圍觀一下,拍個照,最多有個別懂一些專業知識的問兩句,就到頭了,別說一個小時,恐怕留下來看一刻鐘的人都很少。
考古給人帶來的新鮮感僅僅只能維持一個極短時間的熱度,所以在很多時候都被拿來充當一個噱頭,而一旦鋪開了看,失去了神秘感的考古對於很多人頓時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考古本身的結果相對於自然科學研究是更抽象的,考古帶不來直觀的效益,也就很難直觀地改變社會的看法,拍成電影也很難有什麼情緒上的起伏波動。
03
《The Dig》
直到今年年初,一部真正意義上講考古的電影出爐,那就是由網飛出品的《The Dig》。
這裡用英文原名,主要是筆者認為無論是網飛官方譯名《古寶》還是國內一些媒體翻譯的《發掘》都不能完美闡釋這個標題的內涵。其原因我們待會再談。
|在某瓣評分7.9分,值得一看 圖/網路
《The Dig》的背景是1939年的英國,主要講述了英國重要的考古遺址,薩頓胡船葬的發掘歷程,其本身的鏡頭質感與內涵也非常有英國味,雖然沒有什麼宏大場面,但是該片背後的內涵完全不輸那些充滿大場面的戰爭片政治片。
當然,這裡我們主談其中涉及考古學的部分,要不然就成了影片分析而非角色形象分析了。
|從左至右分別是:巴茲爾·布朗、查理斯·菲利普斯、佩吉·皮格特、伊迪絲·普雷蒂 圖/網路
片中戲份比較多的四個考古學家角色,主要是男主角巴茲爾·布朗,中途插手的考古學家查理斯·菲利普斯以及被菲利普斯叫來的斯圖爾特·皮格特以及他的老婆佩吉·皮格特。我們按照戲份由少到多來聊聊這四個角色,順帶說一句,這四個角色都是基於現實裡的原型進行的創作,所以我們結合著一起說。
先講講皮格特夫婦,丈夫斯圖爾特·皮格特在電影裡被演繹成一個熱衷於考古發掘而忽視了愛情最後成了事業丟了老婆的苦逼角色。而妻子佩吉·皮格特在片中是一個小有成就,但並非因學術造詣而是單純因體重輕而被菲利普斯叫來發掘船葬遺蹟,心態上有些憋屈的角色。
|佩吉與來考古工地幫忙兼照相的羅裡·洛馬克斯在發掘過程中產生的感情 圖/網路
這兩位的戲份不多,尤其是丈夫斯圖爾特,圍繞他們影片裡主要提及了兩條支線,一條是妻子佩吉與來考古工地幫忙兼照相的羅裡·洛馬克斯(也是片中唯一的虛構角色)在發掘過程中產生的感情,另一條就是夫妻二人從剛來時的興奮,逐漸因平淡無奇的田野發掘生活磨平,降溫,最後性格不同的二人最終分手。
其實這一對夫婦是個蠻大的槽點,作為一名考古學家,夫妻二人不可能不知道田野發掘的平淡無奇,事實上,每一個去到田野的考古學家都是做了相當的心理準備以及物質上的準備。
像是在電影裡,儘管從倫敦來薩頓胡發掘的幾位考古學家都得擠在共用浴室的旅店裡,但是這種條件在田野考古裡已經屬於相當不錯的了,就算到了今天,田野發掘住老舊房子的例子也不要太多,只是大家都明白這只是一時的住處,再加上一般有遺蹟發現的地方都是窮鄉僻壤,沒什麼可講究的地方,所以都是將就著來罷了。
順便一提,現實裡的皮格特夫婦並沒有在薩頓胡船葬發掘結束後立刻分手,兩人的婚姻維持到了1956年。
|大英博物館派來的發掘隊領頭查理斯·菲利普斯 圖/網路
然後就是發掘隊的領頭查理斯·菲利普斯,影片裡的查理斯一開始被塑造成了一個有些負面的角色,他一上來就大大咧咧地跑到工地上發號施令,並且十分瞧不起男主角巴茲爾·布朗,認為他非常業餘。在後續的工作裡也不肯讓布朗去重要的船尾部分清理,認為他不夠資格。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查理斯的想法可以說很保守,但是從一個學院派的視角來看,他做出這些行動並無太多不妥。
從保護遺蹟的角度來看,巴茲爾·布朗的確實顯得不夠專業,很容易毀掉一些本應被記錄的細節部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查理斯也忽略了一個關鍵的要素,布朗無論如何都是第一個發掘的人,他掌握了大量遺址的有效資訊,冷落布朗也就意味著查理斯放棄了這些資訊,這對於一個考古工作者來說不可謂不是個失誤。
當然,導演還是並沒有完全將查理斯拍成一個討人嫌的考古學家,查理斯並沒有完全無視布朗,相反,他不僅允許布朗參加發掘,而且某種程度上認可了這個他本不怎麼看得起的Excavator。
|薩頓胡古墓挖掘現場的老照片,從中可以看出木船留下的痕跡。大約1400年前,這艘木船被埋葬在英國東南部。圖/網路
而且,經由查理斯之口,道出了影片中最為激動人心的一段臺詞——“This changes everything!These people were not just marauding barterers. They had culture!They had art! They had money! ”(這改變了一切!這些人並非只會掠奪,以物易物。他們有文化!有藝術!他們用錢幣!)
|薩頓胡墓出土的金銀器 圖/網路
這段臺詞,同時也揭示了薩頓胡船葬在英國考古史上的意義,在薩頓胡船葬發現之前,英國在盎格魯薩克遜時期的考古材料一直是空白,而之前的普遍認識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六世紀時屬於比較野蠻的民族,經濟還屬於以物易物的階段,也沒有什麼成制的文化,而薩頓胡船葬直接推翻了在這之前的歷史認知,對於英國而言,其意義與殷墟之於中國一樣,屬於在考古學史上劃時代級別的發現。
|薩頓胡船棺葬出土鐵兜鍪,早期盎格魯撒克遜戰士的復原圖 圖/網路
有關查理斯·菲利普斯,還有一段可講的故事,現實裡的查理斯教授於1941年參加了皇家空軍RAF,任飛官,於1954年以飛行中尉的軍銜退役。
查理斯的這一段經歷被嫁接到了影片裡的虛構角色羅裡·洛馬克斯上,在影片的最後,發掘完成,出土文物的歸屬已經落定,羅裡一身RAF制服與眾人道別,試想,現實裡與道別眾人的是領導發掘的查理斯,恐怕更令人感慨。
與菲利普斯一同參軍的,還有斯圖爾特·皮格特,斯圖爾特擔任航空照片判讀員,被派駐到印度,不由得讓人感嘆,英國考古學家武德之充沛,文可潛心研究,武可上陣殺敵。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男主角巴茲爾·布朗,男主角布朗嚴格來說並不算考古學家,而是算是個專攻考古發掘的Excavator,發掘者,影片裡也明確交代了他並非科班出身。這也是影片的英文名為何用的是Dig而非更為專業的Excavation(專指考古發掘) 。
|左圖為巴索爾·布朗原型人物 圖/網路
影片裡既為布朗安排了一個發掘者的身份,還為他安排了另外一層身份——星相學家,這個身份的安排堪稱絕活。
如果說在前面幾個科班出身的考古學家身上,體現的是考古本身能體現出來的特徵以及能立刻作用給社會的價值,那麼布朗身上所體現的則是考古學更高一層次的意義。
布朗作為發掘者,他在和自己腳下的土,遺蹟,文物打交道,但同時,他還是個星相學家,會仰望星空,占卜未來。
|考古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後世子孫能夠知道自己來自何處 圖/網路
這就是考古學可謂終極的意義,考古學家的研究物件儘管是過去的事物,但是考古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不讓我們遺忘過去,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輩能記住過去。
考古學家在熒幕上的形象本身其實變化不大,但是如同一個視窗,從這個窗口裡,我們能從外看到考古學這個對公眾本是神秘感十足的學科其中本真的模樣,儘管有的窗戶開的有些歪,但總有那麼幾扇窗戶,能讓我們從中看到考古學這個學科本真的樣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