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誠方圓

    釋郭店簡《緇衣》①

    ——以今本《禮記·緇衣》為參照

    (主要依據塗宗流 劉祖信 《郭店楚簡《緇衣》①通釋》下簡稱為“塗劉按”,另參照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周桂鈿:《〈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研究札記》;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

    ①塗劉按:郭店楚簡《緇衣》(以下稱簡本)與《禮記•緇衣》(以下稱今本),其內容大體相合,應是同一文字的不同傳本。簡本無今本的第一及第十六兩章。章序有很大不同,文字也有不少出入。

    按:

    簡本《緇衣》無今本第一章,即“子言之曰:‘為上易事也,為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

    也無今本第十六章,即子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皆在其所褻也。夫水近於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於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兌命曰:‘惟口起羞,惟甲冑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另簡本《緇衣》第十八章無今本“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

    第九章, 今本“從容有常”後,有“以齊其民”一句,未見於竹簡。又今本引《詩》雲:“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較竹簡引《詩》多出三句。猶為重要的是,今《彼都人士》之首章以“黃、章、望”韻(陽部),而竹簡所引以“引、信”韻 (真部),這已不是一般的異文問題,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郭店簡《緇衣》解詁 作者:劉信芳 )

    郭店楚簡本第五章只引《詩•小雅•節南山》“隹秉?成,不自為貞,卒?百眚”三句,而《禮記•緇衣》篇在這三句前卻多出“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五句逸《詩》,從體例上看,此處逸《詩》當為後人竄入。郭店楚簡本第十二章引“寺員:?大夫共??,林人不?”兩句,既不見於《詩經》,也不見於它書,《郭店楚墓竹簡》一書認為當屬逸《詩》,其說是。《禮記•緇衣》篇於此章只引《尚書•甫刑》,沒有引《詩》。(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

    儘管簡本《緇衣》與今本《緇衣》內容大致相同,但是其排列次序卻大相迥異(除了簡本無今本第一章的原因之外),排列位置相同的只有六、九、十三、十八四章。

    ② “美”,今本作“賢”。劉信芳按:《釋文》引鄭《目錄》:“善其好賢者之厚,故述其所稱之詩以為其名也。《緇衣》,鄭詩美武公也。

    按:

    “如好緇衣,如惡巷伯”,今本脫“好”“惡”二字。緇衣,出自《詩•國風•鄭風•緇衣》。可參看《毛詩序》:“《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併為周司徒,善於其職,華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箋》:“父謂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掌十二教,‘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鄭國之人皆謂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

    巷伯,出自《詩•小雅•小昊之什•巷伯》,參看《毛詩序》:“《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於讒,故作是詩也。”《箋》:“巷伯,奄官。寺人,內小臣也。奄官上士四人,掌王后之命,於宮中為近,故謂之‘巷伯’,與寺人之官相近。讒人譖寺人,寺人又傷其將及巷伯,故以名篇。”

    疑此處的讒人應為巷伯。根據巷伯之詩,似乎是巷伯欲與寺人圖謀不軌之事,而寺人不從,故巷伯進讒言陷害之,以免其陰謀敗露。故詩之結尾曰: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表達了對巷伯之流的憤怒與無奈之情。

    信芳按:《說文》“秘”字雲:“權度多少中其節謂之秘。”蓋執政者好惡分明,則民知其節度而秘擇之,此“臧祔”之謂。孔子認為,國君能效法先王,民知貴賤之度,則國治而有序(參下引)。是“臧祔”之引申義,謂民順適君王之好惡,以別貴賤善惡之度也。從劉說。

    臧秘,查《辭源》,臧有善,奴隸,賄賂或盜竊之物,姓,收藏五個義項;秘則有神(即神秘不可測之意),隱密,希奇,閉四個義項。根據句意,另據劉信芳的註釋,似有民於其君之好惡而知節度,自覺揚善而隱惡之意。

    另按李零說法,“臧秘”讀作“鹹力”,力即盡力、竭力的意思。李零此處校讀可能是參照了今本的“刑不試而民鹹服”,符合今本之意。可備一說。

    刑,李零讀為“型”,注曰:“型”,原作“刑”,下文引詩有“儀型”之語,這裡的“刑”是相應於《詩》,應讀為“型”。但參看今本,刑乃刑罰之意,更貼近原意。所以,仍讀作“刑”。

    屯,今本讀作“試”。劉信芳按:字形之誤也。《離騷》:“屯余車其千乘兮。”王逸注:“屯,陳也。”春秋時多鑄刑器,《左傳》昭公六年鄭子產鑄刑書,叔向雲:“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闢,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闢之有。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且叔向所引之《詩》,亦見《緇衣》所引。可知簡文“刑不屯”即“刑不陳”。今本作“刑不試”,自漢迄今,誤之久矣。從劉說。

    ④詩云,今本作“大雅曰”。萬邦,今本作“萬國”。“《詩》雲”引文見《詩·大雅·文王》,“邢”,法也。孚,相信。言惟效法文王,才能贏得萬邦信任。塗劉按:今本避漢高祖諱改“邦”為“國”,可證今本抄定於漢初。

    釋:該章為今本第二章。孔子說:“如果君主愛好賢能如《緇衣》中所描述的那樣,憎惡讒人能如《巷伯》中所描述的那樣,那麼人民就會知善惡之度,主動隱惡揚善,刑罰也就不需要陳設。《詩》上說“(儀容)惟效法文王,才能贏得萬邦信任”。

    ① “章好章惡”,今本作“章善癉惡”。

    塗劉按:“好”改為“善”,使夫子口語變為書 面語,失去特色。“癉”,病也。

    劉信芳按:作“善”作“義”者皆非(指“好”字),有如竹簡本第一章“美”,漢儒改作“賢”。孔子所述,原本平易近人 ,故用“美”,用“好”,漢儒改“美”為“賢”,改“好”為“善”、為“義”,用字雖典雅,然已使夫子之口頭語變成了書面語,似是而非矣。“章”者,明也,經典多用“彰”。 《書·堯典》“平章百姓”註疏:“明也。”從劉說。

    按:“癉”,查古漢語字典,有因積勞成病,憎恨,熾熱、炎熱和熱症四個義項。根據今本之意,“章善癉惡”中的“癉”同“章”相對,應為動詞,作憎恨講。塗劉的解釋疑有誤。

    ②視,今本作“示”,忒,今本作“貳”。塗劉按:“視”、“示”兩字通。“民情不忒”, “忒”原釋文作“弋”,今本作“貳”,依“裘按”定為“忒”。

    劉信芳按:漢儒所傳之本或作“視”,遞省作“示”。厚,《禮記·坊記》“以厚別也”。鄭注:“厚,猶遠也。”蓋章好章惡則善惡之分也遠矣,民是以知從善而遠惡。忒,《郭店》釋“弋”,裘按釋“忒”,裘說是也。今本作“貳”,《釋文》或作“忒”。 《詩·曹風·?鳩》“其儀不忒”毛傳:“忒,疑也。”

    按: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此處意為忠厚老實或仁慈寬厚。似與“以視民厚”意義相符。

    《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處意為多或嚴厲之意。

    《大學》“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處有重視看重之意,厚者指代家。

    《坊記》“ 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此處厚亦有重視之意。

    “子云:‘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嘆。君子以此坊 民,民猶薄於孝而厚於慈。’” 亦是重視之意。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民, 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此處的厚別,元陳澔注:厚其有別之禮。根據句意,似應釋為重視這種有別之禮,恐非劉信芳所引述鄭注所言“遠”之意。

    “子云:‘寡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闢遠也。故朋友之交,主 人不在,不有大故,則不入其門。以此坊民,民猶以色厚於德。’”亦是重視之意。

    《中庸》“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厚往薄來,陳澔注:謂燕賜厚而納貢薄。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此處的厚是深厚、篤厚之意。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據朱熹注:敦,加厚也。此處的厚應是深厚篤厚之意。

    《表記》“仁者 人也,道者義也。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此處厚意為偏重。

    “子曰: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此處厚意為寬厚篤厚。

    “子曰:先王諡以尊名,節以一惠,恥名之浮於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 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處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 是故君子雖自卑,而民敬尊之。” 此處厚有篤厚之意。

    “子言之曰:後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 子;” 此處厚指偏袒、厚愛之意。

    “子曰:事君,軍旅不闢難,朝廷不辭賤。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否,則孰慮而從之,終事而退,臣之厚也。《易》 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此處厚意為忠厚篤厚。

    綜之,“以視民厚”之厚,應為仁慈寬厚或忠厚篤厚之意為佳。

    釋:該章為今本第十一章。孔子說:有國者應該向人民彰顯好惡,以便使人民看到你的仁慈寬厚,那麼民情就會樸實專一。《詩經》上說:“安靜恭謹地居於你的位置,愛好正直之人。”

    ①為下可類而等,今本作“為下可述而志”。劉信芳按:按“述”古讀如“遂”,與“類”音近。“等”字從竹寺,而“寺”與“志”音近,“述而志也”當是傳鈔之訛。該句《郭店》依舊本讀,裘按讀“類而等也”,裘說是也。

    ②君不疑其臣,今本作“君不疑於其臣”,“於”字衍;臣不惑於君,今本作“而臣不惑於其君矣”,“其”“矣”字衍。信芳按:臣不被君所惑者,為君言行 明確,“可望而知”,可聽而明也。君不疑其臣者,為臣類有等差,君盡其材而用之,故不疑也。

    ③簡本“《詩》雲”在前“《尹誥》”在後,今本錯位。“《詩》雲”出自《詩·曹風·鳲鳩》,儀,儀容。塗劉按:《尹誥》,《尚書》篇 名 ,今本誤為“尹吉”。此章《尹誥》引文,已為今本《尚書•鹹有一德》採入。今本“尹躬 ”,當讀為“伊尹”。另周桂鈿按:尹躬,讀作“伊尹”,不妥。尹,是伊尹的尹。躬,指本身,本人。這句話是說伊尹與湯的君臣關係融洽,都有相應的道德。指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蔡沈注:一德,純一之德,不雜不息之義,即上文所謂常德也。

    釋:該章為今本第十章。孔子說:作為君主可以言行明確,一望而知,作為臣子可以明確其等差(君主方能盡其材而用之),那麼君主就不懷疑其臣,臣子也不會被君迷惑。《詩經》上說:“善良的君子,他的威儀不變色。”《尹誥》上說:“惟伊尹和成湯君臣,都具有純一之德。”

    ①今本第十二章。以視民欲,今本作“以示民俗”。按:此處可與上句“以視民厚”相參照,上句中“厚”經考辨釋為君主的仁慈寬厚,則此處的“欲”應釋為君主的個人欲求。

    ②謹惡以渫民淫,民不惑,今本作“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渫,裘錫圭按:該字與《窮達以時》第二號簡“?”字右旁相同,似當釋為“渫”,《說文》:“渫, 除去也。”李零按:“?”讀為“御”。“御”原從水從亡,裘案以為是表示除去之義的“渫”字。案此字從亡,為陽部字,疑以音近借為“御”,今本作“御”。可備一說。

    ③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詒其所能,則君不勞,今本作“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不煩其所不知,則君不勞矣。” 。劉信芳按:詒,《說文》:“詒,相欺詒也。”上文雲“下難知則君長勞”,此則言臣事君,既言其所不能,亦明其所能,上易知臣,如是則君不勞矣。《郭店》釋“詒”為“詞”,裘按讀為“辭”。其實該字可以直接隸定作“詒”。從劉說。

    ⑤非其止之,共維王恭,今本作“匪其止共,惟王之邛”,出自《詩·小雅·巧言》。《毛詩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傷於讒,故作是詩也。”

    陳澔注:邛,病也,言此讒人非止於敬,徒為王之邛病耳。《板》詩證君道之失,《巧言》詩證臣道之失也。

    劉信芳按:(依《詩·小雅·巧言》)蓋言失卻真誠,則“盟”也好,“信”也好,“甘”也好,徒為欺詐。並非要止“盟”,止“信”,止“甘”(此依竹簡“止之”作解),治國之道,全在於王之肅慎而已。竹簡本引《詩》雲:“非其止之,共唯王恭。”與今本不同,“共”,同也。“共唯王恭”,文從字順。

    李零按:“非其止共,唯王之邛”,簡文“共唯王”與“之”字互倒,今為乙正。

    按:從簡本該句的行文來看,陳澔和李零的說法無疑是正確的。簡本首言“上人疑則百姓惑”,即君道;再言“下難知則君長勞”,即臣道。後面則是對其的詳解。如是,則後面引《詩》亦應分述君道與臣道。而根據《詩·小雅·巧言》內容,所謂的君子,可以理解為臣子。則“非其止之,共維王恭”,就是今本的的

    “非其止共,唯王之邛”,引此以證臣道之失,與上文呼應。只是在止的主語上,根據文意,似應是臣子,而非讒人。因為這裡講的是臣道,如果釋為讒人,則不僅僅是講臣道了。

    釋:該章為今本第十二章。孔子說:君主多疑則百姓困惑,臣子難知則君主勞煩。所以君主應該彰顯所好以使人民看到自己的欲求,謹防邪惡以便盪滌去人民的迷亂,則人民就不會困惑。臣子侍奉君主,既言其所不能,亦明其所能,上易知臣,如是則君不勞矣。《大雅》上說:“上帝反戾,那麼下民就會勞苦。”《小雅》上說:“臣子若非止於恭敬,那麼就只會成為君主的邛病。”

    ①心好則體安之,今本作“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

    ②君好則民裕之,今本作“君好之,民必欲之”。劉信芳按: 或據此謂“?”讀為“欲”,疑非是。蓋“?”與上文“安”相照應,應讀為“裕”,寬也。……蓋君“好”,民乃得寬鬆也。從劉說。

    ③心以體廢,今本作“心以體全,亦以體傷”。裘按:“廢”,簡文作“法”,疑當讀為“廢”,二字古通。今從。另劉信芳按:按“心以體法”與上文“君以民為體”相照應,是謂為君治國之法,本之於民。其行文結構,明顯優於今本。或讀“法”為“廢”,非是。法者,模也,範也。

    ④“君以民亡”,今本作“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⑤“《詩》雲”引文,出自《詩·小雅·節南山》,今本還有“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 成,庶民以生”。正,《節南山》作“政”。

    ⑥《君牙》,今本為《君雅》,引文今本作“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祈寒 ,小民亦惟曰怨”。劉信芳按:簡文“牙”與《說文》“牙”之古文同。《君牙》旨在說明小民埋怨天氣,原因在於夏雨冬寒,以喻民之冷暖系於君王,是君民者可不慎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蠅王第5章內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