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派遣陸空軍支援弗朗哥政權,空軍便是著名的“禿鷹軍團”,而陸軍包括“第88坦克營”,總共有200輛Pz 1型和2型坦克,指揮官是馮托馬少校(Wilhelm Ritter von Thoma),此人後來成為隆美爾手下的一員悍將。88坦克營的任務主要是訓練弗朗哥軍隊,並沒有參戰的任務,但不甘寂寞的馮托馬還是爭取到不少實戰機會。德國坦克部隊在西班牙收穫頗豐,發展出反坦克炮和坦克協同殲敵的“劍與盾戰術”,並首次使用88毫米高射炮攻擊坦克,效果驚人地理想。注意坊間不少戰史作品以訛傳訛,說隆美爾1940年在西線首次用88高炮打坦克。
虎式坦克被德軍稱為“突破坦克”,擔當裝甲叢集的突擊箭頭,因此並沒有大批裝備部隊,而是組成重型坦克營(Schwere Panzer Abteilungen),每營有45輛虎式坦克,官兵都是各裝甲師和坦克學校挑選出來的精英。重坦克營通常是裝甲軍或集團軍的直屬部隊,臨時配屬給擔任突擊箭頭的裝甲師。德軍先後組建了14個重坦克營,其中11個隸屬國防軍,3個隸屬黨衛軍。虎式坦克到1944年8月停產,一共生產了1,355輛。
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揮了哈爾科夫反擊戰,裝備一營虎式坦克的黨衛軍第二裝甲軍擔當主力,這個營的三個坦克連分別配屬給希特勒衛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此役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幾乎是獨力全殲了波波夫機動軍團 (Mobile Group Popov) 。一次戰鬥中,兩輛虎式坦克向兩公里以外的蘇軍一個坦克叢集猛烈開火,當場擊毀16輛T-34/76坦克,追擊過程中又擊毀18輛蘇軍坦克。虎式坦克的88毫米主炮威力如此巨大,有些中彈的T-34坦克整個炮塔都被掀掉,落到十幾米以外,德軍士兵戲諛地說,這是T-34在向虎式坦克脫帽致敬。虎式坦克的防護能力也展露無疑,第503重坦克營的一個軍官發回戰報,在一次持續6個小時的坦克大戰中,他的坦克總共承受了227發反坦克步槍彈、14發45毫米穿甲彈、11發76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履帶、輪軸、懸掛系統嚴重受損,但乘員毫髮無爽,戰鬥結束以後又開了60公里回後方修理。
二戰德國坦克發展史,虎式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二戰的陸戰兵器當中,坦克是當之無愧的明星。坦克出現於一戰末期,兩次大戰之間的20年發展非常緩慢,1940年德國閃擊西線時,其裝甲部隊主力3號坦克實在比一戰末期法國的雷諾FT 17坦克強不了多少。然而就在以後的5年間,歐洲戰場的坦克得到飛速發展。1944年,東線雙方的主戰坦克 - 比如德國的虎豹、蘇聯的T34/85和IS2 同戰前的坦克已經沒有可比性。1940年是希特勒德國最輝煌的一年,德軍的裝甲叢集橫掃西歐,擊潰法國,重創英國,徹底洗雪了一戰的恥辱。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創造這個奇蹟的德國裝甲部隊所裝備的坦克,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遜於當時英法兩個對手。1940年西線戰事開始,證明裝甲部隊的戰鬥力更多是來源於戰術,而非武器本身。
評價一種坦克有好幾個指標。首先是火力,坦克炮的威力大概是兵器迷們最津津樂道的。其次是裝甲防護,裝甲和火力是盾與矛的關係,通常坦克都追求盾堅矛利,能擊毀對手而儲存自己。最後是機動性,這個包括引擎、傳動和懸掛等等。坦克是強調機動性的陸戰武器,然而過分追求火力和防護,就不得不犧牲機動性。火炮口徑越大,裝甲越厚,坦克就越重,在坦克動力有限的情況下,機動性自然受到影響。因此最優秀的坦克,是三個指標的完美平衡。
一戰結束以後,德軍被禁止擁有坦克,然而魏瑪時代的德國國防軍卻暗地裡同蘇聯合作,著手研製自己的坦克。二十年代末,德國專家到蘇聯喀山的試驗基地秘密測試了英國勞埃德4型坦克,併購買兩輛回國,這就是後來德國Pz 1型坦克的原型。
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國防軍摩托運輸部隊總監,開始大力發展坦克。他設想的德軍裝甲部隊,將擁有兩種坦克,一種是裝備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實現突破,一種是裝備大口徑壓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炮火支援,這其實就是後來的Pz 3型和4型坦克。但是當時的德國軍火工業沒有設計製造先進坦克的經驗,正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還不能指望外援,只能白手起家。德軍急切需要坦克訓練裝備部隊,因此只好因陋就簡、降格以求了。1932年,德軍軍械署提出一種輕型坦克的設計要求,最後賓士的車體和克虜伯的底盤分別
最後賓士的車體和克虜伯的底盤分別中標,組合起來就成了“裝甲戰車1型”坦克(Panzerkampfwagon I),簡稱Pz 1型
Pz 1型坦克
Pz 1型坦克重5.5噸,乘員兩人,裝甲厚度6 - 13毫米,這個厚度勉強可以抵擋輕武器射擊。武器是兩挺MG13機關槍。引擎是一臺克虜伯MG305汽油發動機,功率60馬力。Pz 1型坦克高僅1.72米,從1934年開始批次生產,到1939年停產,一共生產了1,500輛。
不過德軍軍械署也清楚Pz 1型坦克的諸多缺點,1934年提出了Pz 2型坦克的效能要求,克虜伯的設計中標,次年開始批次生產。Pz 2型坦克的乘員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噸,正面裝甲厚度15毫米,後來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門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機槍,並排裝在炮塔上。20毫米機關炮射速每分鐘280發,使用穿甲彈時500米的距離上能夠擊穿10毫米的裝甲,勉強具備了攻擊輕型坦克的能力。德軍統帥部下令大批生產,到1942年停產時,共生產了1,800輛Pz 2型坦克
Pz 2型坦克
1937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派遣陸空軍支援弗朗哥政權,空軍便是著名的“禿鷹軍團”,而陸軍包括“第88坦克營”,總共有200輛Pz 1型和2型坦克,指揮官是馮托馬少校(Wilhelm Ritter von Thoma),此人後來成為隆美爾手下的一員悍將。88坦克營的任務主要是訓練弗朗哥軍隊,並沒有參戰的任務,但不甘寂寞的馮托馬還是爭取到不少實戰機會。德國坦克部隊在西班牙收穫頗豐,發展出反坦克炮和坦克協同殲敵的“劍與盾戰術”,並首次使用88毫米高射炮攻擊坦克,效果驚人地理想。注意坊間不少戰史作品以訛傳訛,說隆美爾1940年在西線首次用88高炮打坦克。
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支援了共和軍數百輛坦克,蘇德坦克首次同場競技,而蘇聯T-26坦克讓德華人大吃一驚。T-26是和德國Pz 2型同一級別的輕型坦克,重9噸,正面裝甲也是15毫米,但裝備一門45毫米L/46(指炮管長度是口徑的46倍)加農炮,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38毫米裝甲,這樣猛烈的火力德國坦克直到1940年以後才趕超。事實上三十年代末期,蘇軍已經裝備了比T-26更先進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8中型坦克,著名的T-34和KV坦克原型正在測試,可以說蘇聯坦克的研發已經遠遠領先德國。西班牙共和軍並不懂得怎樣有效使用坦克,因此大批T-26坦克被弗朗哥的北非部隊繳獲,馮托馬最後用蘇聯坦克組建了4個連。1939年,馮托馬回國述職,在報告中稱Pz 1、2型坦克為“沙丁魚罐頭”,認為它們根本不適合現代的坦克戰。然而德軍軍械署置若罔聞,依然大量生產裝備這兩款輕型坦克。
四號坦克
古德里安的裝甲戰構想中,Pz 3型坦克將作為攻擊箭頭,一馬當先擊潰敵方的裝甲部隊,而它們身後的Pz 4型坦克則提供炮火支援,摧毀敵方的步兵工事,因此Pz 4型裝備一門75毫米L/24低初速火炮,主要以高爆、破片彈攻擊軟目標。Pz 4型坦克幾乎就是3型坦克放大一個尺寸,但炮塔設計碩大無比,這個特點使其日後能夠不斷提升火力,與時俱進。Pz 4型坦克重25噸,高2.7米,正面裝甲到1940年已經加厚到50毫米,使用和3型坦克一樣的懸掛系統和發動機,公路最高時速37公里。Pz 4型坦克是二戰德中國產量最高的坦克,總共有9,000餘輛出廠。
然而到戰爭爆發前夕,德軍坦克不用說質量,就是數量也無法滿足裝甲叢集戰術的要求,這個窘境迫使德軍到處蒐羅能用的坦克填充部隊。1938年,德國吞併捷克,捷克的軍工企業聞名歐洲,設計生產的幾款輕型坦克相當不錯,其中就包括CKD 38t型。38t型坦克全重10噸,高2.3米,裝甲厚度25毫米,後來增加到50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L/48加農炮,兩挺機槍,六缸汽油發動機功率15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42公里。38t坦克是輕型坦克,戰鬥效能近似Pz 3型,但只有一半重,因此機動性很好。不過38t的裝甲是鉚釘接合的,而不是焊接而成,中彈時鉚釘會被震落,在坦克內部橫飛,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這款坦克對德軍來說無疑雪中送炭,波蘭戰役前有4個裝甲師全部裝備Pz 38t。後來38t坦克又參加了1940年西線戰事,德國入侵蘇聯,北非戰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隆美爾著名的第7裝甲師有一半的坦克是38t,隆美爾就是用這些早已過時的武器連續擊敗裝備精良的英軍。
1940年,德軍裝甲部隊如同鐮刀一樣掃過西歐,擊敗法國,重創英國,從此德軍“閃電戰”聞名世界。如果比較一下交戰雙方坦克的數量和質量,我們會看到德軍創造了怎樣的一個奇蹟。德軍在西線總共投入2,439輛坦克,其中包括1型坦克523輛,2型坦克955輛,3型坦克349輛,4型坦克278輛,捷克38t坦克334輛。也就是說四分之三的德軍坦克是過時的微型和輕型坦克,即使是3型和4型主戰坦克,在戰鬥效能上也跟英法裝備的主戰坦克差距明顯。下面我們來看看德軍坦克在西線的對手。
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時,3型坦克裝備的50毫米L/60加農炮就已經是德軍威力最大的坦克炮了。這門炮5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60毫米均質鋼板,根本無法威脅T-34的正面裝甲。4型坦克的75毫米L/24短身管火炮穿甲能力更差,500米距離上只能穿透38毫米鋼板。德軍坦克炮的威力相比蘇聯T-34和KV-1差距懸殊,這種火力劣勢直到1942年夏天才開始扭轉。
面對蘇聯坦克的挑戰,德軍軍械署的第一反應是挖掘潛力,提升現有坦克型號的裝甲和火力。3型坦克因為底盤和炮塔的限制,無法裝備更厚的裝甲和更大的火炮,於是4型坦克披掛上陣,代替3型成為德軍主戰坦克。1942年5月,4G型坦克開始批次生產,這個改進型號的正面裝甲增加到60毫米厚,戰鬥全重增加到23.5噸,主炮更換為萊茵金屬公司的KwK40型75毫米L/48加農炮,這門炮威力強勁,5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108毫米鋼板,使德軍坦克火力首次超過了蘇聯T-34/76坦克。此後又相繼出現4H、4J等改進型,正面裝甲再增至80毫米,兩側加裝裙甲,戰鬥全重最後達到25噸。德國到戰爭結束總共生產了超過9,000輛4型坦克。雖然德國虎豹名滿天下,實際上4型坦克一直是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
虎式坦克被德軍稱為“突破坦克”,擔當裝甲叢集的突擊箭頭,因此並沒有大批裝備部隊,而是組成重型坦克營(Schwere Panzer Abteilungen),每營有45輛虎式坦克,官兵都是各裝甲師和坦克學校挑選出來的精英。重坦克營通常是裝甲軍或集團軍的直屬部隊,臨時配屬給擔任突擊箭頭的裝甲師。德軍先後組建了14個重坦克營,其中11個隸屬國防軍,3個隸屬黨衛軍。虎式坦克到1944年8月停產,一共生產了1,355輛。
面臨東線戰場蘇聯坦克的壓倒優勢,虎式坦克倉促定型投入生產。希特勒急不可耐要讓他的秘密武器發揮作用,不聽軍方的勸阻,將虎式坦克倉促投入戰場。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寧格勒附近參戰,表現糟糕,其中一半因為機械故障退出戰鬥,還有幾輛陷進沼澤地裡。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虎式坦克開始發威,為德軍奪回東線戰場坦克裝備的優勢地位。
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揮了哈爾科夫反擊戰,裝備一營虎式坦克的黨衛軍第二裝甲軍擔當主力,這個營的三個坦克連分別配屬給希特勒衛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此役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幾乎是獨力全殲了波波夫機動軍團 (Mobile Group Popov) 。一次戰鬥中,兩輛虎式坦克向兩公里以外的蘇軍一個坦克叢集猛烈開火,當場擊毀16輛T-34/76坦克,追擊過程中又擊毀18輛蘇軍坦克。虎式坦克的88毫米主炮威力如此巨大,有些中彈的T-34坦克整個炮塔都被掀掉,落到十幾米以外,德軍士兵戲諛地說,這是T-34在向虎式坦克脫帽致敬。虎式坦克的防護能力也展露無疑,第503重坦克營的一個軍官發回戰報,在一次持續6個小時的坦克大戰中,他的坦克總共承受了227發反坦克步槍彈、14發45毫米穿甲彈、11發76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履帶、輪軸、懸掛系統嚴重受損,但乘員毫髮無爽,戰鬥結束以後又開了60公里回後方修理。
不過虎式坦克的威名卻是在西線成就的。1944年諾曼底登陸以後,盟軍驚駭地發現,自己裝備的坦克沒有一樣是虎式坦克的對手。M4謝爾曼坦克面對虎式坦克,唯一的機會是運動到其背後近距離攻擊。戰後統計顯示,西線坦克戰鬥中盟軍擊毀一輛虎式坦克需要付出5輛謝爾曼坦克的代價。虎式坦克其實並不勝任長途奔襲的角色,因其速度緩慢,航程有限,機械故障頻繁,但非常擅長停駐狀態下的遠距離對射,在防守戰鬥中反而能充分發揮潛力。諾曼底戰役中,德軍通常是三、四輛虎式坦克為一組,各自依託地形隱蔽,等到盟軍坦克接近以後突然開火,以交叉火力殺傷敵軍,然後迅速撤退另選伏擊地點。這種戰術不需要長途奔波,避免了引擎過熱的問題,又可以充分發揮虎式坦克的遠端火力和官兵的戰術素養。諾曼底戰役最經典的坦克戰例,當屬黨衛軍坦克王牌魏特曼中尉(Michael Wittman)奇襲波卡日村。此戰魏特曼率領一個連13輛虎式坦克阻擊英軍第22裝甲旅,一共擊毀了48輛坦克,其中12輛是魏特曼的坦克擊毀的。兩個月後魏特曼陣亡時,他的虎式坦克已經擊毀了138輛坦克和132門反坦克炮或自行火炮。
那麼虎式坦克是不是二戰德國最好的坦克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宏觀的角度看,虎式坦克名不符實,甚至可以稱為“一個美麗的錯誤”,致命弱點是機動性太差,機械效能太不可靠,數量太少。公平地說,虎式坦克的發動機、傳動和懸掛都是一流的,從紙面上看機動性並不算差。引擎是梅巴赫12缸汽油發動機,功率700馬力,推重比是每噸12.5馬力,這自然比不上T-34的19馬力和M4謝爾曼的16馬力,但至少和4型坦克一個水平。事實上虎式坦克的公路最高時速達38公里,一點也不慢。問題出在油耗和重量。虎式坦克油耗驚人,公路上一箱油只能跑100公里,如果是越野航程至少減半。也就是說,一輛虎式坦克每推進兩、三個小時就得後撤加油,經常在戰鬥白熱化的時候不得不離開戰場,戰鬥效能大打折扣。其次虎式坦克56噸的重量,歐洲絕大多數橋樑承重極限是36噸,因此虎式坦克所到之處,都必須有工兵在前開路,測試路面,加固橋樑。南俄草原到處是窪地沼澤,對虎式坦克來說遍地都是陷阱,稍不留心就會深陷泥潭,根本談不上什麼越野機動能力。
虎式坦克的動力系統雖然一流,應付56噸的重量也相當勉強,動輒引擎過熱,傳動失靈。為了保證虎式坦克正常執行,德軍要求重坦克營官兵個個精通機械保養維修,即便如此,拋錨也是家常便飯。整個戰爭中,德軍損失的虎式坦克,多數是因為機械故障被乘員遺棄,被擊毀的真是不多。許多坦克甚至不能完好無損地從火車站開到前線。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前夕,黨衛軍希特勒衛隊裝甲師下屬的第13重坦克連擁有17輛虎式坦克,向前線集結途中就有6輛拋錨被拖回修理,7月4日開始進攻時只剩下11輛。隨著希特勒衛隊師向北急速突進,幾乎每天都有虎式坦克因為故障掉隊,到11日舉世聞名的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爆發時,希特勒衛隊師只有3輛虎式坦克投入戰鬥。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時,駐紮比利時的黨衛軍第一裝甲軍下屬重坦克營有30輛虎式坦克需要維修,8輛坦克正在大修,沒有一輛能夠立刻出動。
最要命的是,虎式坦克每次戰役都如同電影裡友情客串的大牌明星,只能壯個聲勢,無法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就是因為數量太少。德國整個戰爭期間只生產了1,355輛虎式坦克,還抵不上蘇聯T-34坦克一個月的產量高。通常情況下虎式坦克只有四、五百輛分散在東線、西線、和北非戰場,每次戰役最多能夠集中數十輛參戰。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德軍裝備部隊的虎式坦克達到歷史最高點,一共也就613輛,到這年底整個西線只剩下23輛能夠作戰。
為什麼說虎式坦克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呢?虎式坦克的費效比實在太差了,如果德國用同樣的人力物力生產其他更實用的坦克型號,德軍裝甲部隊的戰鬥力會提高一個檔次。虎式坦克是二戰德國武器設計弊病的濃縮體現,效能設計優越,生產設計拙劣。製造一輛虎式坦克需要30萬個工時,造價30萬馬克,是豹式坦克兩倍, 4G型坦克或者M-109戰鬥機的三倍,Stug 3型突進炮的四倍。雖然虎式坦克名氣之大二戰坦克無出其右,它實際上卻是典型的資源浪費。
然而1944年的希特勒已經充滿狂想,期望一兩件超級武器可以扭轉乾坤,反敗為勝。如果說虎式坦克還只是個美麗的錯誤,那麼這年8月開始生產的虎王坦克則完全是個華而不實的廢物。紙面上的虎王設計理念先進,效能堪稱完美,絕對是一款終極坦克。正面50度斜角的裝甲厚達150毫米,側面裝甲也有100毫米,二戰中還沒有虎王坦克被火炮擊毀的記錄。裝備的主炮是88毫米71倍身管加農炮,1,0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215毫米的裝甲,可謂所向無敵。然而虎王坦克戰鬥全重高達70噸,動力系統卻是跟虎豹一樣的700馬力發動機,因此機動性非常可憐,公路最高時速只有30公里,越野時速通常只有15公里。175升容量的巨型油箱,只能支援虎王坦克跑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