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時大彬
-
2 # 誰是我知心
李世民雖然做皇帝之後開啟了貞觀之治,但是他的奪權繼位確實極度不光彩的,這也成為他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他非常在乎史官們如何寫這段歷史,他會時不時的詢問史官們,並且去利用皇帝的權力去翻閱史官寫的文案,而中國古代的史官秉承祖制天生的實話實說,據說李世民曾經因此殺過史官。
-
3 # 奔跑的蝸牛灬
唐太宗李世民為高祖李淵次子,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李淵立他為皇太子,同年李淵退位,李世民坐上皇位,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三年後,下旨讓專門記載國史的史館歸為門下省的一個機構,這樣他就可以隨意控制國史的記載,從而篡改他弒兄逼父,奪取皇位的這一汙點。
貞觀時期的史館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竭力貶低太子李建成,高祖李淵的作用,將主要功勞歸咎於太宗李世民。將建立唐朝的首功之人變為李世民,而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他的即位名正言順。
由於李世民費盡心思的改寫歷史,使得五代修的《舊唐書》以及北宋的《新唐書》,都以此作為依據流傳下來。《資治通鑑》同樣也延續了兩書的主要結論。
幸運的是《大唐創業起居注》得以儲存,才讓我們找回了部分的歷史真相。
-
4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邀請,說兩句,說起唐朝,李世民,徐歷史的朋友都太清楚,李世民,青年時代,在太原吧?和父親李淵,積蓄力量,帶等天時吧!隋朝的昏君楊廣,大修宮殿,修大運河,累死了,無數黎民百姓,負擔加重,在這種情況下,全國11家反王,風起雲湧,像乾柴烈火,起來,坐反吧!李世民父子,見天機成熟,遂令太原20萬子弟兵,在謀事,李靜,一個軍事家,天文學家,道教宗師,他和房玄齡,像,李淵父子獻一策,收服,福祿壽智,和長盛白虎,必將的,得天下,福將,嗯,程咬金,祿,指,秦瓊,壽,只是魏徵,智,指的是徐茂公,得四人天下可定,因為,民間傳說,四個人,乃是,天星下風,所以李世民,收服四人,帶如上賓,禮賢下士,所以說這幾個人,為唐朝,興旺,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立下汗馬功勞,是唐朝24國公,唐朝開國榜上,有名的,李世民吸取隋朝滅亡,經驗教訓,他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讓,史官,保隋煬帝,怎樣滅國的?記錄在案,以史為鑑,確保大唐繁榮昌盛,所以說李世民雖然發動,宣武門事變,這個不影響李世民的功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翻開歷史吧!沒有完整人,所以說,李世民在千骨皇上當中,是最好的一位,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古代歷史輝煌,創造了奇蹟,值得我們後代的,學習,借鑑,謝謝
-
5 # 滿月已霜
現代所謂的李世民“改史”,在我看來沒有確鑿的證據。
一些人包括一些專家認為李世民“改史”,主要是由於以下兩點:
1、他們的論據多參考《大唐創業起居注》;
2、李世民感覺玄武門不道德,所以要看實錄,說要直書玄武門,然而李世民是在說反話,直書就是不直書。
那麼李世民真的是要改史來美化自己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讓我們一一分析下這兩個觀點。
關於《大唐創業起居注》李世民一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後的人會依據這本書,說李世民干涉史官修史,正史中和這本書差異之處,都是因為被李世民改了。那麼這本書真的比正史要真實嗎?
《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於武德期間。《容齋隨筆》提到該書乃“大雅奉敕撰” ,是李淵讓溫大雅一個人寫的,這就存在吹捧李淵的曲筆。這本書充斥著大量神秘色彩,簡直就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這種過分的君權神授的宣揚,真的比正史更真實麼?
晉陽宮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屬天,若大燒火。有紫雲見於天,當帝所坐處,移時不去。既而欲散,變為五色,皆若龍獸之象。另外,根據武則天時期的史官劉知幾所說,這本書“迄乎三帝”,如果李世民想“改史”,為何不禁掉這本書,還讓其一直流傳?進一步說,唐朝沒有文禁,但是關於李淵、李建成功勞的筆記小說文史也沒有流傳。要知道明朝文人們編纂建文史,《千頃堂書目》中,建文史籍都多達五十九種。
劉知幾(唐)《史通》:惟大唐之受命也,義寧、武德間,工部尚書溫大雅首撰《創業起居注》三篇。自是司空房玄齡、給事中許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編年體,號為"實錄"。迄乎三帝,世有其書。而且明朝也有人質疑《大唐創業起居注》,認為該書撰寫的時候,李建成還是太子,所以凡是提到各種功績,都是和李世民相提並論的。
胡震亨(明)《跋》謂大抵載筆之時,建成方為太子,故凡言結納賢豪,攻略城邑,必與太宗並稱。另外,網上流傳李建成是個寬厚仁愛之人,有意思的是,這話恰恰來源於《高祖實錄》。據《高祖實錄》記載:“建成性頗仁厚,初止之;元吉數言不已,建成後亦許之。”
李世民干涉史官修史李世民確實看了《高祖實錄》、《太宗實錄》,可是李世民看的是以直筆聞名的敬播所寫。看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發現寫的很隱晦,於是要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魏徵甚至讚美說:“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這件事情被吳兢寫進了《貞觀政要》,當作正面典型。 《唐會要》還記載,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把《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並賜皇太子及諸王各一部。京官三品以上。欲寫者亦聽”,這是大家都能看見的東西,如何造假?而且正史中關於玄武門的描寫還不夠詳細?那可是明確寫著李世民親手殺兄,逼李淵禪讓,武則天尚且能立無字碑,李世民難道就沒有廣闊的胸襟任後世評說?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有人說,李世民對房玄齡說的“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是暗示房玄齡“改史”。可這句話是武德九年房玄齡為了讓李世民下定決心殺李建成提出的。況且,讓房玄齡去“改史”也不對啊!史書可是明確寫了是房玄齡首謀殺李建成的,在古代道德體系中,這是要受到批判的。楊簡在《慈湖遺書》中批判房玄齡說“玄齡乃首發亂謀”,“玄齡首謀,借周公以文其奸”。房玄齡既然能“改史”,為何不順便美化自己?
而且實錄與其他史料並無明顯矛盾之處。
就以現在網上流傳的李建成的軍功為例,義寧元年參與平定西河、霍邑、長安,武德元年征討洛陽,武德二年討伐關中盜賊,武德四年討伐稽胡,武德五年討伐劉黑闥,以及歷次備禦突厥。
所有的這些,在兩唐書以及《資治通鑑》中都能查到,只不過同一件事情,《舊唐書》可能記載的比較簡略,《大唐創業起居注》等可能記載的詳細,但沒有本質的不同。
總之,個人認為李世民本身具有廣闊的胸襟,確實看了實錄(其實看的是《高祖實錄》和自貞觀十五年(641)至貞觀二十三年(649)這段時間的《今上實錄》),但不至於去篡改歷史。
-
6 # 江山如畫5965
李世民在公元629年繼位,因為他是馬上的皇帝,懂得隋朝滅亡原因,在他統治時期,選賢任能,進言納諫。在多方面都進行改進。所以出現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繁榮景象。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就這麼好的皇帝卻開了歷史的先河,偏偏干涉史官而修史?這究竟為什麼?
這個首先還得從李世民登基前的殺兄弒弟“玄武門之變”談起。公元626年,李世民和他手下,為奪太子之位,在玄武門殺死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為了斬草除根,又殺盡了他們的子孫。隨後,李世民在眾人擁護下,逼迫李淵讓位李世民。
李世民順利登基,但他對玄武門之變的殺戮,為做皇帝逼老爹讓位與他。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我說不殺兄弟,把他們流放或軟禁也是可以的,殺戮了兄弟,不殺他的子嗣,也是明智的,以至落的胸襟寬廣的好名聲。
隨著李世民的皇權不斷的堅強,他開始干涉史官們,史官是記錄當時歷史的,從皇帝到大臣,以及皇宮事宜都要記錄下來。但是史官記錄李世民的事的時候,都要按照李世民所說的去寫,不得按自己所見聞去寫歷史記錄,這樣就失去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就成了皇帝修改史官的歷史,歷史不在真實。在李世民之前,寫歷史是有制度做保證,史官的獨立性不受任何人(包括皇帝在內的)所幹涉的。
-
7 # 小怪軟體管家
說李世民干涉史官修史是開歷史之先河,確實有道理,經過考查,李世民干涉修史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唐朝之前,王朝的那些史官大多都是秉公執筆,記載下最真實的歷史,哪怕在暴虐的秦始皇以及漢武帝時期,也沒有因為干涉史官進行修史,但唐太宗確實有這個可能!
關於唐太宗修史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唐太宗的在歷史當中的形象太好了,與之對比之下,他的父親和兄弟就顯的過於不堪,在這樣的對比之下,當然是要受到質疑的!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登上太子之位的玄武門之變是他一生的痛。在這個時間當中,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脅迫自己的親父親,這種不孝的行為別說是一個皇帝了,哪怕是一個平常人也是無法接受的,所以李世民為了保障國家的穩定,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成為皇帝的合理性,必須要營造一個為了國家百姓,被迫逼不得已做出大逆不道的行為,但卻是一心為公的形象。
但是史官們是一定要記載真正的歷史的,李世民曾經有好幾次說要檢視記載的歷史,但當時修改歷史的史官們都堅決的反對了,直到後來李世民讓房玄齡修史,李世民才如願以償,看到了自己能接受的歷史!
從來都沒有懷疑過李世民的歷史功績,但他以皇帝的身份干涉史官修史,卻是一個貽害後世的行為!
回覆列表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正是他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繁榮的頂峰,由於他的文治武功,歷朝歷代都視之為聖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對於他取得皇位的過程,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在野史和民間傳說中,李世民是透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長兄李建成,逼迫父親唐太祖李淵退位,才登上了皇位的,可謂心狠手辣、殘忍暴虐。但在正史記載中,李世民在開創大唐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劃和組織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麼正史中的記載是否屬實?李世民繼位後有沒有為維護自身地位而篡改國史呢?這就要從大唐的創立過程說起。
據史料記載,李淵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家世顯赫,威望頗高,隋煬帝對他十分猜忌,而李淵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雖然早有異心,卻一直按兵不動。此間由於朝廷橫徵暴斂,連年戰亂,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到處都是農民起義,李淵趁機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覬覦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監視李淵,在朝廷耳目眾多的情況下,李淵急需一個可靠的助手來幫助他。
溫大雅所撰《大唐創業起居注》是關於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記載,而且他親自參與了起兵反隋的晉陽起兵,其記載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據此書所述,當時李淵身邊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為其他幾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所以他就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輕勇武、血氣方剛,自然是李淵最為得力的助手。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淵受命南下鎮壓起義軍,北方突厥趁機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煬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淵。李淵非常惱火,便想起兵,但由於身邊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河東,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於突厥的猖狂,隋煬帝下令赦免李淵,讓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機會,李淵便不會輕易放過,他馬上通知建成、元吉,讓他們立即準備起兵,於是李建成在河東召集英傑之士,李世民在晉陽拉攏強兵能將,下大力氣招攬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淵的女婿柴紹陸續到達太原。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淵在晉陽命令劉文靜偽作了一份隋煬帝的敕書,在太原、雁門、馬邑等郡徵兵。二月,李淵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劉武周南下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之機,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募兵。與此同時,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援,亦解除了受突厥攻擊的後顧之憂。在做好這種種準備之後,李淵終於起兵反隋。由於他準備充分,謀劃精密,加上兵多將廣,又個個驍勇善戰,所以一路上勢如破竹、威不可擋。他們很快攻破了西河城,進城後秋毫無犯,慰撫民眾,恢復舊業,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援和信任。七月份,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負責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淵親領三萬人,誓師動兵,改易旗幟,開向關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推翻了隋朝的統治。
由此可見,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包括此前數年的苦心經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而一直以來“陰結豪傑”、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李淵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事實卻發生了歪曲。
《舊唐書》記載,隋煬帝南巡江淮的時候,瓦崗寨農民起義正如火如荼,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李世民見有機可乘,便與劉文靜密謀起兵,並做好一切策劃和安排,待欲起事時才告訴父親李淵。李淵聞之大驚,只是迫於當時緊急的形勢,已經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不得不勉強聽從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書》、《資治通鑑》都沿用了這種說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勞劃到李世民身上,李淵則成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從而使李世民成為起兵反隋、開創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矛盾,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後重修史書有關。李世民透過玄武門政變,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殺死了親生哥哥李建成,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為自己的登基確立合法性,李世民決定設定史官,撰修國史,於是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併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是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淵是在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反的,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於李世民維護統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將起兵反叛事蹟加到自己身上,乃是為了強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這與他要求史官們在撰寫《太宗實錄》時,極力渲染他出生時“二龍戲於館門之外,前後三日才離去”的異象是一致的。他也要求史官們在記述太原起兵的過程中,竭力描寫他的謀略過人和勇武善戰,更進一步印證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