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045952563891

    一般來說兵力的多少主宰著戰爭的形式,但是指揮得當,奇正結合,正確使用計謀,也不乏以少勝多,以弱擊強的戰爭事例。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武王伐紂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按史書的記載,周武王率領大軍討伐商朝,在牧野之戰中,商朝軍隊紛紛倒戈,結果周軍不戰而勝。紂王逃到鹿臺後,引火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

    牧野之戰,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也是第一次記載的以少勝多的戰爭。周聯軍4.5萬人,商朝約17萬人。

    商朝失敗的很大原因在於兵力的組成,商軍主力遠征東夷,臨時呼叫了大半的奴隸和戰俘用在了戰場,臨陣倒戈給了商軍致命的打擊。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紂王窮兵黷武,失去了民心,導致最終失敗。當然這裡武王被後世美化了,紂王被黑化了,但是終究是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滾滾潮流,武王建立了一個更加進步的周王朝。

    一鼓作氣——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後發制人的有名戰例。曹劌提出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失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也充分說明了曹劌是一個優秀的軍事人才。

    破釜沉舟——鉅鹿之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秦朝末年,各地起義軍紛紛抗擊秦朝的殘暴統治。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匯合王離軍,大敗趙軍,圍攻鉅鹿城。項羽率楚軍渡過黃河後,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激烈戰鬥終於擊敗章邯,活捉王離,圍困鉅鹿的秦軍隨之瓦解。

    以5萬對陣40萬,項羽兩戰皆勝,在項羽大軍的壓迫下,章邯率領20萬大軍主動向項羽投降,結束了規模宏大的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是秦亡楚興的關鍵。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地位,也展示了江東子弟的勇猛善戰。

    如有神助——昆陽之戰

    一戰摧大敵,頓使海宇平。

    位面之子劉秀大戰穿越者王莽,昆陽之戰,劉秀不到2萬人大敗王莽新朝42萬軍隊(包括虎豹等猛獸),如有神助。

    公元23年,綠林軍公然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更始帝)。此舉徹底惹怒了王莽,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集結共四十二萬,號稱百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滅掉綠林更始。四十萬圍攻兩萬,勝負不想可知,但是這場戰鬥以劉秀大敗新軍而結束。關於這場戰鬥,老天爺也幫了很大忙,“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了許多反常的惡劣天氣,對王莽軍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天氣原因是一方面,也離不開劉秀的精妙策劃和勇猛善戰,劉秀率三千人敢死隊,自城西衝擊新軍的中堅,斬殺王尋,新軍混亂,棄陣而逃,“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其間“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此戰敲響了新莽王朝的喪鐘,政權在全國開始土崩瓦解。

    昆陽之戰是中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奇襲烏巢——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在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袁紹佔據河北之地,而兩家都地處華北,要繼續擴充實力,必須打敗對方,決戰勢所難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迫降關羽。後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斬殺河北名將顏良、文丑,大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依沙堆立營,與曹操對峙,曹軍“合戰不利”。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欲退回許昌。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納其言,親率精銳五千,冒用袁軍旗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驍將樂進斬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北方再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能接納他人之言,而且用人不疑,剛毅果斷,身先士卒。手下又有荀彧、荀攸、許攸等一流謀士,人才的妥善任用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袁紹為人剛愎而自用,雖然謀士眾多,卻不能正確運用,是以雖然兵力眾多,也難逃失敗的下場。

    火燒赤壁——赤壁之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立即開始準備向南方用兵,只是這次他遇上了同是英豪且知人善任的劉備和孫權聯軍。

    面對曹操的大軍,孫權和劉備兩家結盟,共同對抗強敵。孫權在江東英傑魯肅、周瑜的建議下,力排眾議,決定迎戰曹操,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自帶領萬餘人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當時由於北方士卒不習慣坐船,曹軍於是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遂率部北退,留徵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張遼止啼——逍遙津之戰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曹操南征孫權不成,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孫權見曹操遠在漢中,率十萬大軍出征合肥。這次江東的名將呂蒙、陳武、甘寧、淩統、潘璋、宋謙、徐盛、丁奉、賀齊、蔣欽等幾乎盡出。孫權更是驕傲輕敵,根本沒把張遼以及七千人放在眼裡。張遼是當世名將,善於用兵且驍勇善戰,他知道吳軍人數眾多,守城很困難,不如乘吳軍不備,主動出擊,挫其銳氣。於是張遼挑選了八百精銳,在第二天早晨發起了突襲,張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死數十人,斬二員大將,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衝入軍壘,直衝到孫權旗下陣營。東吳軍隊猝不及防,在混戰中,東吳猛將陳武戰死,宋謙、徐盛都負傷後退,士兵潰散,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嚇得孫權趕緊逃到了一個土丘上,“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這時候,張遼大聲叱喝,向孫權挑戰,“權不敢動”。

    “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張遼之勇猛由此可見,視江東兵士如無物。

    孫權圍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便命大軍班師,自己則和千多虎士與淩統、甘寧、呂蒙、蔣欽為後。至逍遙津北,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乘機率軍追擊,孫軍頓時混亂,孫權被圍(“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在淩統、甘寧、呂蒙、蔣欽的死戰下,孫權才得以逃脫。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江東小兒聞張遼之名不敢啼哭。

    逍遙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曹操的知人善任和張遼的勇猛善戰也一直為人所稱讚。

    火燒連營——夷陵之戰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把火徹底燒燬了蜀漢的未來。

    東吳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吳蜀兩國結怨,劉備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親率數萬精兵東征,攻打東吳。孫權在面臨蜀軍進攻的情況下,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抵禦蜀軍。陸遜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而劉備犯了戰略失誤,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屯兵休整。蜀軍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

    決戰開始後,陸遜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劉備乘夜突圍逃遁,將領或死或降曹魏。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劉備僅以身免。

    夷陵之戰的勝利使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

    風聲鶴唳——淝水之戰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前秦苻堅誅殺暴君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重用漢人王猛之後 ,國力大增,一統北方。為永嘉之亂以來的關中百姓,帶來了二十年的和平歲月,使得五胡亂華以來的北方再度恢復生機。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在得知前秦集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時,謝安在朝堂大力主戰,並積極調兵遣將依靠長江天險對前秦大軍進行阻擊。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實際上僅30萬到達戰場)前來。 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洛澗之戰,給了一直處於順風、屢戰屢勝的前秦軍當頭棒喝,重挫前秦軍軍心士氣,間接導致了淝水之戰中前秦軍的潰敗。

    前秦軍在洛澗失利後,在淝水畔與東晉軍對峙。由於前秦軍緊逼淝水的西岸列隊佈陣,晉軍沒有辦法渡河,只好隔河對峙。謝玄就派人去前秦軍營見苻融,實施激將法,讓前秦軍後撤為晉軍騰地擺陣進行決戰。前秦軍諸多將領都表示反對,但苻堅卻主張將計就計,讓士兵稍稍後退,等到晉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再派騎兵衝殺,這樣就能很快取得全線勝利了。苻融也贊同了苻堅的主張,於是同意謝玄的要求,指揮軍隊後退。

    苻堅答應謝安的請求同意後撤,可是他沒有想到秦軍只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指揮不協調。一得到後退的命令,有人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後方軍隊以為前方戰敗,慌忙後退。謝玄看到敵人自亂陣腳,親自率軍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的途中,丟盔棄甲,亂成一團,人馬踐踏死傷無數。那些僥倖逃走的秦軍一路不敢停歇,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認為是晉軍又追上來了,於是晝夜不停拼命奔逃。

    淝水之戰以東晉大勝、前秦苻堅慘敗的結局結束。這一戰役,徹底粉碎了前秦苻堅一統南北的幻想,使中國南北分裂的狀態繼續持續。淝水大敗導致前秦苻堅心腹軍事力量盡失,北方少數民族趁機起兵反秦,讓整個北方重新陷入了混戰的狀態,前秦也因此被滅國。東晉王朝雖然不能透過這一戰統一中國,卻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政權的南侵,使得南方政治經濟的發展有了相對穩定的局面。

    爭雄鄱陽湖——鄱陽湖之戰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天下群起響應。經過一系列混戰,紅巾軍起義逐漸從反元暴動轉化為群雄爭霸。在南方,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中心逐步擴張勢力範圍,在他的西面,是自稱“大漢皇帝”的陳友諒。兩個野心勃勃的梟雄註定要展開一場爭奪長江以南霸主地位的較量。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統率水陸大軍約10萬人,陳友諒憑藉經驗豐富的水師,以及眾多鉅艦越過朱元璋的長江防線,兵臨應天城下。朱元璋決定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又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採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誘使陳軍鉅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並設伏夾擊。陳軍中伏敗走,恰逢江水落潮,百艘鉅艦擱淺。朱元璋針對敵軍鉅艦首尾連線,不利進退的劣勢,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雙方開始交戰。朱元璋麾下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部率先衝入漢軍船陣中,陳軍被殺和淹死者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少,陳軍猛將張定邊對朱元璋的旗艦發動了一次奇襲,朱元璋座艦擱淺被圍,險遭不測。

    後陳友諒用鐵索把樓船連線起來,鐵索連環陣發揮了巨大威力,朱元璋連派三支艦隊輪番進攻,因船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朱元璋採納火攻的建議,指揮敢死隊員駕駛七條裝滿火藥與蘆葦的船隻,衝擊漢軍的鐵索連環陣。七隻火船橫衝直撞,風助火勢,數百艘首尾相連的樓船彼此脫離不及,相繼燃起大火。陳友諒的兩個弟弟及一批將領也在大火中喪生,朱元璋軍隊乘勝追擊,斬首2000餘級。經此失利,漢軍元氣大傷。陳友諒見形勢不利,欲退往鞋山,但遭到朱元璋水師攔截,只得斂軍自守,消極避戰。

    雙方相持數日。陳友諒軍心不穩,部下大將相繼叛逃。朱元璋乘機派軍加強封鎖鄱陽湖至長江的出口,切斷了陳友諒的退路。陳友諒被困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於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面猛攻,陳軍無法前進,復走涇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陳友諒中箭而死,軍隊潰敗,5萬餘人投降。

    36天的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獲勝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隻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陳友諒錯誤的結果。面對艦隻龐大、裝備精良的陳軍,朱元璋冷靜、敏捷地捕捉敵方的弱點和失誤,化不利為有利,進入江西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水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多兵大艦的優勢,形成了對陳友諒的戰略包圍,因此從開始便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然後又集中大部戰船和兵力逐次打擊陳軍,並善於利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及時搶佔有利攻擊陣位,不失時機地實施火攻,充分發揮火器的作用,終於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創造了中國水戰海戰史上的著名戰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迴應伊朗擊落美軍無人機,稱很難讓人相信這是故意的,這是為伊朗開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