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鑑春秋

    諸葛亮為蜀國操勞盡瘁一生,可謂是千古賢臣的傑出代表;常言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的優點以前我們都說的夠多了,今天我們專門來說說他的缺點和不足。

    一、戰略上的失誤。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暢談對天下大勢的看法和蜀國今後的戰略重點,基本上都說的很精闢獨到;但是在戰略上忽視了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將秦川、荊州、漢中作為先期奪取的戰略要地。

    可他沒想到當時的蜀國力量本來就弱小,大本營成都離這三個地方都很遠,長途奔襲,兵分多路而不能合力攻取一地,以疲憊之師常常陷於糧草不濟的兩難境界, 所以不成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二、用人的失誤。留關羽守荊州是諸葛亮無法挽回的一大失誤,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國失去了進取自由的天然屏障,影響了整個大局。

    街亭戰役中用馬謖為先鋒,馬謖是傑出的參謀人才,但是沒有獨當一面的帶兵經驗,所以導致街亭丟失 ,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三、軍事上謹慎有餘,魄力不足。諸葛亮打仗比較刻板,用兵靈活度不夠,缺乏冒險精神,常常失去戰場主動和有利戰機,如兵出祁山屢屢失利,魏延建議的出子午而突襲長安的計謀,為何不試一下?

    四、遇事都要親力親為,忽視了人才的培養和群體的力量。歷史上諸葛亮很敬業,這無疑是好的一面,但他事必躬親,沒有發揮下屬的作用。

    如任免一個小吏都要自己親自出面,杖罰二十軍棍的軍法執行都要監督,雖在前方打仗,成都的政事公文源源不斷送來要他處理,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部屬才能得不到歷練,人才青黃不接,最後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前線。

    諸葛亮的這些缺點看似平常,但影響卻是致命的,如荊州和街亭的丟失;古人早已作古,總結這些近乎完人的缺點和不足,能使你的人生少留遺憾。

  • 2 # 小梁說歷史2019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對於諸葛亮的認識都來自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小說中諸葛亮被神話的成分比較多!其實諸葛亮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在治國理政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弱點,今天我們就來客觀分析一下。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正值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劉備作為漢室宗親,心懷大志,他三次到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流傳千古的“三顧茅廬”典故即出於此。

    《隆中對》:“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詳細講述了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並提出先佔領“荊州和益州”然後三分天下,最終一統天下的戰略構想。劉備對此深表贊同,剛開始的時候一切都進展順利,一步步的按照這個宏偉藍圖進行。公元219年,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此時的諸葛亮卻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沒有成功說服劉備,導致“白帝託孤”後,一切的戰略構想全被打亂。

    在“白帝託孤”之後,諸葛亮掌握軍政大權時,如果他能夠依然按照自己最初的戰略構想來實施的話,蜀國依然有成功的可能性,可惜這時候他又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

    一、弱點: 諸葛丞相的“窮兵黷武”

    《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太感情用事,純粹為了“完成先帝遺願”,完全忽略了蜀國孱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開啟了蜀國窮兵黷武的北伐時代!公元228年,諸葛亮作《出師表》後開啟了第一次北伐,之後從公元228年至234年,短短6年時間,諸葛亮共進行了五次北伐,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極大的消耗了本身就很孱弱的蜀國國力。公元263年,也就是諸葛亮北伐僅僅29年後,蜀漢就滅亡了。不得不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諸葛亮的北伐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二、弱點:諸葛亮“事必躬親”,極大消耗了自身的精力

    我們從《出師表》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出徵之前,對內政、軍事等等事無鉅細一一作了交代。首先諸葛亮“事必躬親”的敬業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他這樣做,一方面極大的消耗了自身的精力,另一方面也非常不利於人才的鍛鍊,不利於人才的培養。

    三、弱點:由於諸葛亮的原因導致內政人才和軍事人才匱乏

    由於諸葛亮不注重人才梯隊建設,以至於在他死後,出現了嚴重的內政人才斷檔的情況。 另一方面由於連年征戰,蜀國軍事人才損失嚴重,到蜀國後期甚至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當時已年近80歲)的尷尬局面。

    諸葛亮在剛出道時,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明確,這也得到了劉備的大力支援,最終也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意圖。在蜀國建立後,特別是劉備“白帝託孤”後,諸葛亮針對當時的形勢卻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蜀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足,根本無法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伐戰爭上,而忽視應該按照當時《隆中對》“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對外與孫吳結交,對內發展經濟,不得不說是捨本逐末,犯了極大的戰略錯誤。蜀國要不是靠的天險,怕第一個被滅亡的就是蜀國。

    諸葛亮不應該被神話,他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在治國理政方面,都有很多缺點!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贊同我的觀點嗎?

  • 3 # 二曲人

    諸葛亮在軍事戰術上缺乏險中取勝,以少勝多的奇謀果斷;在治理朝政上惜權而陷於事務,以致在理政上沒有的大作為。

    人們敬仰千年諸葛,主要是敬他奉主於危難之中,追隨於敗軍之際,忠心不二、清正廉潔、對蜀漢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與一般常人比,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治理朝政還是比較高明的,但與同時的高手比,就是左右手的比較了。

    軍事上終其一生,諸葛亮沒有比劉備在世時多開出疆土,渡瀘平南確是可歌可頌,但也是安內之舉。

    治理朝政上,凡事無鉅細,全是他一人決定,消耗精力極大,效率卻不是很高。說諸葛亮惜權,可能有人不同意,不妨分析一下。北伐失利,亮自貶三級。貶的是行政級別,但權力卻沒有貶,該管的仍管,該決定的仍決定。李嚴和諸葛亮同是劉備的託孤之臣,而李嚴的權力遠遜於諸葛亮,甚至遭到諸葛亮的罷免謫戍。雖然後人相信以諸葛亮的公正,李嚴應是罪有應得,但不能忘了,人家李嚴也是託孤重臣,不應以一般臣僚對待。

    以諸葛亮的能力,如果不去免強北伐,而是重點經營西蜀王朝內政與邊疆防禦,可能他本人壽命可長些,西蜀的國力可強些,三國鼎立誰先滅亡還不見得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 4 # 曉東筆談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及民間的傳說中,都被神話為“智慧的化身”、千古完人,然而,真實的諸葛亮也是存在著不少不足甚至弱點的。

    今天就從來給大家梳理一下,拋磚引玉。

    一、治國理政有道、軍事指揮並非擅長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有一個十分著名的評價:

    “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認為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治國理政,但在軍事方面並不是他所擅長的,以至於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無一成功。

    固然,北伐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在於蜀漢實力不如曹魏;但是三國時期也有很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如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孫劉聯軍赤壁之戰擊敗曹操、劉備漢中戰役以少勝多贏了曹操等等許多例子。

    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全部失利,最起碼說明諸葛亮在軍事上不如曹操、周瑜,算不上軍事大家。

    二、用人失察失舉、屢次導致嚴重惡果

    在諸葛亮的用人上,多次出現了用人不當導致重大不利後果的情況:

    第一、如赤壁之戰中明知曹操有恩於關羽的情況下,執意使用關羽導致關羽擅自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失去殺了曹操的千載難逢機會;

    第二、第四次北伐前對李嚴的姑息導致北伐無功而返。北伐前諸葛亮讓李嚴去鎮守漢中,李嚴堅決不去並要求劃分出五個郡作為巴州讓自己統轄。諸葛亮雖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懲治李嚴,結果在第四次北伐時,李嚴在後方以糧草為藉口不配合諸葛亮,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退兵,北伐因此失敗。

    《三國志》載: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

    第三、劉備生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紙上談兵,不可重用。但諸葛亮沒有聽進去,導致街亭失守,北伐再一次失敗。

    三、嚴峻刑法治國、同時放縱豪族違法

    在治理蜀國時,諸葛亮採用嚴刑峻罰治國,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史書記載: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但同時,所謂刑罰治國確是雙重標準:對普通百姓嚴格適用,有罪必罰,毫不留情;但對於貴族、豪族以及權貴就網開一面,既往不咎。

    舉一個例子:法正是劉備手下第一謀士,深得劉備的重用,本身也是貴族豪門。史書記載,法正心胸下載,曾經擅自殺了數人: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按照諸葛亮制定的刑罰,這種行為必須處死。

    然而,只是因為法正的身份及與劉備的特殊關係,諸葛亮對法正的行為聽之任之,沒有進行絲毫的追究。

    這就難免讓人對諸葛亮提出質疑:如此雙重標準,原來嚴苛只是針對百姓而言;官員貴族犯罪,仍然是可以逍遙法外。

    四、外來勢力掌權、不利鞏固政權基礎

    劉備集團是作為外來勢力統治蜀漢的,成員包括諸葛亮都是荊州勢力,進入益州後,對本地豪族勢力採取了既拉攏又打擊的政策:

    一方面對法正、李嚴、王平、馬忠、楊洪等人予以任用,並對法正、李嚴尤其重用,拉攏了本地勢力,取得了他們的支援,鞏固了劉備集團的統治根基;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央核心權力上仍然排除益州勢力,核心成員中,諸葛亮重用的蔣琬、費瑋都不是本地人、就連最終在蜀漢掌權的姜維,都是“外來戶”,這就導致了特別是在諸葛亮死後,統治集團根基出現了裂痕,本地勢力與上層核心離心離德。

    五、事無鉅細掌控、培育後備人才不力

    諸葛亮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事必躬親”,往好的方面說是鞠躬盡瘁、盡心盡職,但這樣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事無鉅細、大小權力都在諸葛亮一人手中,上至後主劉禪只管蓋章同意、下至群臣惟諸葛亮馬首是瞻、不敢也無需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意見。

    長期以往,對後備人才的培養就流於形式、完全失去了作用。

    因此,在諸葛亮死後,除了與諸葛亮年齡相差不大的蔣琬、費瑋可堪重用,後繼幾乎無人可以獨當一面,以致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要知道,當時廖化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六、實施戰時經濟、一切為了戰爭服務

    諸葛亮的經濟政策,更是值得商榷。在諸葛亮的心中,北伐是第一大事,所有的事情都要為北伐服務,經濟也必須為軍事服務,由此諸葛亮實行的是戰時經濟。不論是鹽鐵官營、加強商貿、寓兵於農等等都是為了給戰爭籌集物資。

    而這一切的後果就是蜀國滅亡時,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

    “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民貧國虛”。
  • 5 # 歷來現實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三國的時候那麼多英雄。其實三國跟中國任何一個朝代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之所以大家認為那時候英雄很多,要歸功於一本書——《三國演義》。

    具體地說,是羅貫中的文筆太好,把三國時的人物寫活。如果僅憑一部《三國志》,也許只有史學家和歷史教授瞭解三國曆史,決不會有這麼多人關注它。

    但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跟真實的歷史出入很大。而三國演義只能說是三分歷史,七分虛構。

    羅貫中為了博眼球,為了書本的可讀性,就不能拘泥於歷史真實,就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刻畫人物。在老羅的心中,劉備是正統,劉備集團人人都是正面人物,而正面人物是沒有缺點的。

    具體到諸葛亮這個人物,羅貫中把他神話了,塑造成了一個品德和才華都非常完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可超越的人。其實蛻去了羅貫中加給諸葛亮的光環就不難發現,諸葛亮這個人有很多瑕疵,至少不是那麼完美。

    一、軍事才能不行。

    三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如曹孫赤壁之戰,吳蜀夷陵之戰和曹袁官渡之戰,沒有一場跟諸葛亮有關,足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並沒有小說中說的那麼神奇。都說蜀道難,後勤供應不到位,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但一次出征是人為因素說的過去,兩次失敗可以讓天背鍋,六次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爺也太冤枉人了吧。

    再說,劉備也不是從娘肚子裡生出來就是在蜀國的,人家也是堂堂中原人,誰也沒有劃定劉備非要到那個偏僻的蜀地去。

    劉備之所以到了那裡,純粹是聘用了諸葛亮之後,被大軍師一步一步弄到蜀國的,諸葛亮作為權力僅次於劉備的智囊和總理,難道沒有責任嗎?

    二、用人水平不行。

    曹操不是萬能的神,只是善於用人,把能臣良將都聘請到了自己的公司。說白了,就是曹操會"看相",瞭解每個人的能力和特點,把他們放到最合適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潛能。

    諸葛亮在這方面就差得太遠了。

    諸葛亮兩次北伐失敗跟李嚴有關,諸葛亮跟李嚴共事多年,不應該不知道李嚴是個貪圖名利、沒有全域性觀念,心胸狹隘,格局很小的人,但還是把後勤保障的重任交給了他。導致自己兩次北伐,都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對此,諸葛亮應該負主要責任,蜀國那麼多良才,難道就挑不出一個後勤部長?

    如果說任用李嚴的時候是蜀國無人的話,火燒赤壁的時候,把守華容道的重任交給了和曹操有交集,交情深的關羽,就是諸葛先生的最大失誤。諸葛難道不知道關羽的性格,不知道關羽跟曹操有染?東吳那麼多大將,誰把守華容道也不會放走曹操。

    如果不是關羽把守華容道,曹操那次是插翅難逃,三國的歷史就該改寫,劉備也不至於躲到蜀國去。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自己軍事生涯的一大敗筆,明知小馬誇誇其談、驕傲自大是趙括第二,但依舊對他委以重任,拿全軍將士的生死和北伐成敗來交學費,才能實在叫人不敢恭維。都說選擇大於努力,劉備任用這樣的軍師,想要建功立業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三、大政方針。

    偉人說,政策和策略是事業的生命,諸葛亮統治蜀國的大政方針出了大問題。

    劉備集團作為蜀華人民的外來戶,到了蜀國無異於鳩佔鵲巢,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讓當地人有當家作主的感覺。發掘本土人才,對他們給以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和他們同心協力為統一大業奮鬥。

    對於蜀華人民來說,劉備的人馬再多都是少數派。精英在那裡,在佔總人口多數的蜀華人民那裡。如果面向他們,諸葛亮就有用不完的忠臣良將。但諸葛亮一面高喊中原蜀國是一家,一方面把當地人當賊防。諸葛亮任用李嚴、法正他們只是為了裝點門面,讓他們在劉備政權中跑龍套,真正當家作主的姜維之流,還是來自中原。

    錯誤的用人政策,讓諸葛亮認為地把劉備集團弄到蜀國精英的對立面,不僅自己無人可用,而且為了防範他們耗費了自己不少精力,以至於不能一心一意進行北伐。

    四、事無鉅細。

    一個好的公司,老總不一定要懂賬目,親自出門談業務。就像開理髮店的老闆不一定會理髮一樣,會用理髮師就行。劉邦打仗不如韓信,計謀不如張良陳平,照樣穩穩當當做皇帝。而諸葛亮大事自己管,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親自過問。

    因此說,諸葛亮是個好管家,但卻不是個好智囊,更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

    司馬懿問諸葛亮的下屬,丞相飯量如何的時候,那個下屬就說,丞相啥事都要親自過問,連吃飯工夫都沒有。

    這樣做,說好聽點是鞠躬盡瘁,說不好聽就是無能,或者妒賢嫉能,不信任下屬。武大郎開店,個子比自己高的不用。這樣下去,不累死你才怪。

    關於諸葛亮的缺點,或許老對手司馬懿最為洞察。

    他曾經評價有17個字,道出諸葛亮的弱點:“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這17個字啥意思?諸葛亮雖然志向遠大,卻優柔寡斷;想得多,做得少;雖手握重兵,卻不懂得權變的道理。

    對應諸葛亮的北伐歷程,不得不說,司馬懿的評價還是頗有幾分道理的。

  • 6 # 含謨吐英

    三華人物諸葛亮通過歷代人們口口相傳,他已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化身,魯迅先生也說過“妝諸葛多智而近妖乎”,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心目中認可的是《三國演義》裡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智慧形象。其實我們要了解真實的諸葛亮,是需要從《三國志》裡挖掘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治國能力高於他的帶兵打仗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朗讀者平凡的開場白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