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史君

    五胡亂華的原因:

    1、是東漢時遷徙大量胡人進入內地;

    2、是士族制度,這個歷史更悠久,東漢就是在高門士族的支援下建立起來的,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但是也無法動搖士族的根基,畢竟他自己就是在士族的支援下起兵的,而曹丕的氣量就更加無法使得其採取措施來限制士族的實力。沒有賈后亂政和八王之亂,還會有別的導火索的;

    3、由於當時面臨全球性氣候寒冷,草原上很難生存,遊牧民族為了活著只有南下入寇中原地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央政權的力量被嚴重削弱,地方州郡各自發展自己的軍事勢力,分裂其實已經形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潰各路皇族勢力與割據豪強,以及北伐鮮卑,的確是奸雄大才,但是畢竟他不是不死超人,有生之年不可能將反對勢力與其他割據統統消滅!

  • 2 # 酒淡無香

    導致五胡亂華的原因很多,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1.中原地區漢族人口損失慘重。這裡的損失不是指漢末三國,是指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結束後北方人口凋零,自曹操起的積累損失殆盡,大量田地荒蕪。但是門閥士族們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才能滿足他們的奢侈生活,所以西晉自上而下都積極推動少數民族內遷。自此,河西走廊、關中地區、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等地傳統漢族居住區變成了漢胡雜居,有些地方甚至胡人佔據主導。

    2.統治集團失去警惕,對少數民族壓迫殘酷。自春秋戰國時期延續下來的華夷大防思想在八王之亂中灰飛煙滅,藩王們打紅了眼開始僱傭少數民族軍隊,這些野蠻人進去中原之後不僅燒殺搶掠,同時也見識了內地的富庶,更知道了西晉國防力量的孱弱,漢朝餘威的震懾效果消失。同時,西晉統治集團對此毫不自知,對少數民族依然嚴酷壓迫,不把他們當人看,想盡辦法從他們身上榨取經濟利益,自身也不提高戒備。

    3.西晉國運不濟。晉武帝之後,西晉連續經歷了白痴皇帝、後宮亂政、自然災害、內戰等最高級別的危機,等到五胡亂華開始時,政府力量已經不足以鎮壓叛亂。

  • 3 # 上帝之右手

    主要還是人口對比發生了變化,從東漢末年開始,經歷黃巾起義,群雄割據,三足鼎立再到晉朝的八王之亂長年戰爭導致漢族人口在北方的比重急劇下降,北方少數民族個個都想入主中原。

  • 4 # 文史浩瀚

    第一,從東漢到西晉幾百年少數民族的人口內遷,導致大量少數民族進入內地。不過當時由於中央政府的強勢,少數民族在內地一直處於低調的存在。

    第二,西晉八王之亂,距離三國結束沒多少年,兵力不夠的情況下,叛亂的諸王開始僱傭少數民族人口為他們打仗,並任用他們擔任軍職。在一步步的瞭解到中原王朝的虛弱之後,少數民族終於反戈一擊,大量入侵內地,內地漢人經過幾十年戰亂,被屠戮十之七八。

  • 5 # 高廣銀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朝代之一。滿打滿算,不過只持續了51年。西晉滅亡後,不但司馬氏衰落了,更壞的結果是,又開啟了新一段長達400年的分裂時期,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五胡亂華”和“南北朝”。

    這裡其實隱藏著一個奇怪之處:古代中國,除了一開始的秦國,後面基本上是一治一亂的迴圈。亂世之後的統一王朝,都能維持一定時間的穩定長久。而西晉終結了長達近百年的三國亂世,完成了統一,為什麼就這麼短命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給你簡單介紹一下學術界對於三國時期的一個主流看法。這個觀點認為,三國表面上看是軍閥爭霸,底層邏輯卻是“士族”與“寒族”之間的對立。士族和寒族最大的區別,就是出身不一樣,掌握的社會資源也不一樣。在“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里,袁紹是“士族”,曹操是“寒族”。結果曹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寒族勢力就佔了上風。

    “士族”指的是,當時長期參與政治,並積累了一定政治資源的家族。比如,袁紹和楊修所在的家族都是士族。三國電視劇裡,袁紹總是掛在嘴上說的“四世三公”,就是彰顯他士族身份的一個標誌。“四世三公”的意思是,連續四代都有成為“三公”的人,“三公”指的就是司徒、司空、太尉這三個最高的行政官職。由於“三公”的職位被一個家族長期壟斷,這個家族就積累了很強的政治資源。袁氏和楊氏是頂尖計程車族,除此之外,還有“累世九卿”和“累世郡守”,也就是長期出任九卿和郡守的家族。這些家族的政治勢力沒那麼大,所以是二級或三級士族。而這樣的家族,在當時還有很多。“士族”已經成了一個集團甚至階層。

    當時負責伐蜀的將領主要有兩個,鍾會和鄧艾。鍾會是士族,鄧艾是寒族。這兩個人在蜀漢滅亡之後立即爆發了衝突。戰爭結束後,鄧艾居功自傲,擅自在蜀地分封官職。鍾會心存不滿,便誣告鄧艾謀反,鄧艾因此死於非命。鍾會在兼併了鄧艾的權力之後,竟然意圖佔據蜀地為王,最終兵敗被殺。司馬氏集團中的兩員大將,都在此次事件中死於非命。

    鄧艾和鍾會之間的衝突,並不是個例。十幾年後,在消滅吳國的過程中,又出現了相似的情況。當時的兩個主要將領是王濬和王渾。王渾出身太原王氏,屬於大士族。而王濬家族在政治中長期於邊緣化的地位,接近於寒族。在滅吳之後,這兩人之間同樣因為軍功的問題鬥了起來。如果不是司馬炎及時調節,這兩個人也許會重蹈鍾、鄧二人的覆轍。而無論是鍾會與鄧艾,還是王濬和王渾,他們之間的衝突,還僅是士族與寒族的衝突。而司馬集團內部的衝突,還不止這麼簡單。比他們更嚴重的,是後宮、外戚和宗室之間的衝突。司馬炎在滅吳十年之後去世,繼位的是司馬衷。他智商不高,歷史上管他叫“痴呆皇帝”。司馬炎也知道司馬衷不堪大位,但他看好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為了讓司馬遹有機會繼位,司馬炎就選司馬衷為繼承人,算是進行了一次政治冒險。但事實證明,這個冒險並不成功。

    由於司馬衷沒有掌握權力的能力,實際權力就被兩個人掌握了。一個是楊駿,一個是賈南風。賈南風是司馬衷的皇后,父親是西晉的功臣賈充,屬於後宮勢力。而楊駿是司馬炎的岳父,是當時的輔臣,屬於外戚勢力。當時,賈南風在後宮控制司馬衷,楊駿則在外掌握朝廷大權,雙方在這種情況下展開政治鬥爭。等到雙方的對抗愈演愈烈,幾乎快要發生政變的時候,第三股政治勢力,司馬氏宗室參與了進來。

    當時賈南風雖然控制了皇帝,卻沒有能力進一步除掉楊駿。在這種情況下,她就想借助宗室的力量。在西晉建立之後,司馬氏就大肆分封宗親王。不僅給他們封地,還讓他們掌握實權。這跟西漢初年,劉邦分封劉氏諸王的情況一樣。而賈南風藉助宗室力量的結果,就是引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具體過程我們就不展開了。簡單來說,是賈南風先借助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的勢力,除掉了楊駿。但是楊駿雖然死了,但賈南風引狼入室,也不是最終的贏家,這個時候的宗室力量,已經遠不是她能夠控制得住的了。於是,宗室之間為了爭奪洛陽的權力,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廝殺。參與廝殺的一共有八位宗室王,所以被稱為“八王之亂”。西晉就在這個過程中徹底崩壞,最終在“五胡亂華”中被滅亡。這就是西晉集團內鬥的關鍵過程,從中我們能明確看到,士族、寒族、外戚、後宮、宗室,幾股勢力輪番登場。

  • 6 # 心向青山

    將“五胡亂華”這一歷史事件從整個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更容易理解。

    人類文明從一誕生,便分成了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兩部分,農耕地區富庶、穩定,遊牧地區則相反。

    於是,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之前,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矛盾是無法徹底消除的。

    所以,只要農耕地區的政權不穩定,遊牧民族便一定會南下侵擾,甚至將文明毀滅。

    東漢之時,世界的農耕地區從東向西分為四大帝國――漢朝、貴霜帝國、帕提亞帝國、羅馬帝國。

    歷史進入公元3世紀,整個農耕地區都出現了不穩定因素,遊牧民族不斷入侵。

    對於漢朝來說,匈奴被擊敗了,但南匈奴內附、北匈奴西遁促使整個亞歐大草原的遊牧民族開始西遷,之後入侵農耕文明,比如羅馬。

    其實內附的遠不止南匈奴一支,五胡其實最初都是內附的遊牧民族,晉朝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無法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八王之亂使中原大地陷入了混亂,於是匈奴人劉淵首先起兵造反,這便是永嘉之亂。

    理性的說,五胡亂華的產生源頭就是漢朝將遊牧民族內附於邊界地區,尤其時河套和關中之地,中原王朝強大之時尚可節制,而一旦發生動亂,必然亂起蕭牆。

    這一現象的發生與唐末其實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宋朝比東晉的北方邊界要靠北一些而已。

    因此,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就是農耕地區與遊牧世界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農耕世界的文明程度尚不足以完成對遊牧世界的整合,這要等待科技的進步、工業文明的到來。於是遊牧民族的不斷入侵便是古代的一個無解之局。

  • 7 # 江郎說史

    首先感謝平臺邀請,其次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三國之後,隋唐之前,這一段時間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為什麼會爆發五胡亂華事件?早不爆發,晚不爆發,為什麼偏偏這個時候爆發?很多人分析說是因為西晉王室空虛,所以遊牧民族趁機南下,對此江郎不敢苟同。在江郎看來,五胡亂華真正的導因是氣候降低,北方不再適合生存下去,所以才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

    氣候驟減引起五胡亂華以及蠻族大入侵

    竺可楨曾經獲得過哈弗大學的博士學位,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對地理、自然科學史有著深刻的研究。竺可楨在《中國氣象史》中提及了幾次小冰河時期,巧合的是竺可楨提及的這幾次小冰河時期正巧和社會動亂時期(商末周初、魏晉南北朝、唐末宋初、明末清初)重合,因此很多人覺得這不是巧合,氣象對社會的安定或者動盪一定有著很大的關聯。

    北方的寒冷是南方人體會不到的,如果關了暖氣,那麼寒冷的氣候能讓人有一種絕望的感覺。小冰河時期北方的溫度驟減,而古代禦寒手段有限,平民百姓很難在嚴寒中度過冬天。所以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需要南下和農耕民族搶奪生存空間,因為適合生存的地方就那麼大,所以爭鬥是必然的。世界氣候史上有一個大冰河時期,那就是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這一段時間內,中國歷史上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而歐洲歷史上爆發了蠻族入侵事件。

    竺可楨等氣象專家透過研究冰川遺蹟、加州紅木年輪、格陵蘭冰層,他們一致認為這段時間是北半球最時期。而此時期五胡亂華鬧的非常兇,而歐洲也處於動盪時期。很多人把王朝混亂全部歸結到吏治混亂上面,但是總不可能歐洲、中國同時期都吏治混亂吧。所以後世一部分歷史研究者認為社會動盪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北半球氣候驟降,北方的環境不適合蠻族和遊牧民族繼續生存下去,所以蠻族和遊牧民族才發動戰爭搶奪生存資源進而引起社會動盪。

    五胡亂華時期天災的記載

    鄧雲特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發現在魏晉短短200年間記錄在史書上的旱災就有60多次。而自西晉鹹康二年至劉松元嘉二十年,在這108年間竟然沒有一次雨災發生。沒有雨災記錄卻不斷的有旱災記錄,魏晉受災程度遠遠超過前代。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成書的,而這本書是農學史上最早的著作。此書總結了人民如何治理荒災、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加工和儲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不同氣候和不同季節對不同農作物的關係,被稱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的出現就意味著魏晉時期天災嚴重,而裡面多處記載了天災的嚴重性,百姓們只能想方設法的降低損失。

    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年)九月,州鎮十一旱飢。(《魏書·天象志》)北魏皇興二年(468年)夏,旱,河決,州鎮二十七皆飢,尋又天下大疫。(《魏書·天象志》)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473年)九月,州鎮十一水旱,詔免其田租,開倉賑乏。(《魏書·天象志》)北魏延興四年(474年),州鎮十三飢;又比歲蝗旱。(《魏書·天象志》)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夏,旱。(《宋書·五行志》)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秋,旱且蝗。(《南史》卷2)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秋,京都旱。(《宋書·五行志》)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五月,揚州諸郡旱。(《宋書·五行志》)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夏六月乙丑,大赦,旱故。(《南史》卷2)為什麼五胡亂華聲勢浩大?

    研究為什麼發生五胡亂華事件很簡單,氣候驟降導致北方生存成本增高,而南方農耕民族出現內訌南下成本降低,此消彼長遊牧民族自然會做出選擇。遊牧民族南下是一種必然情況,只是規模大小而已。與其研究為什麼發生五胡亂華事件還不如研究為什麼五胡亂華聲勢浩大?因為三國時期就有遊牧民族南下了,只不過被曹操、西涼軍攔截在外罷了。

    西晉時期遊牧民族能這麼容易得南下,那麼只有兩種原因:遊牧民族驟然變強、農耕民族迅速衰弱。後者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八王之亂極大的消耗了中原實力,導致王朝空虛很難抵抗遊牧民族南下。難不代表不可以,遊牧民族能勢如破竹般打擊西晉,這絕對不止是西晉變弱這麼簡單,西晉變弱但是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程度。西晉衰落的條件有了,那麼還有一個原因是遊牧民族驟強。

    曹操北破烏桓之後就把少數民族遷往中原,並且進行民族大融合。但是曹操的措施導致遊牧民族學會了農耕民族的政治智慧、軍事韜略、鐵器冶煉等知識,遊牧民族本來在軍事上就有先天優勢,一個馬背上的民族肯定要比拿鋤頭的民族戰鬥力強,就論張弓射箭的本領,農耕民族要遜色遊牧民族很多。遊牧民族在學習漢人的智慧後撮合了自身軍事優勢,以至於在五胡亂華時期能那麼強勢的攻打西晉。

    結言

    五胡亂華的主因是因為氣候驟降,所以遊牧民族南下和農耕民族搶奪生存資源。而因為曹操教給遊牧民族很多先進技術,以至於遊牧民族能在軍事上碾壓西晉,導致五胡亂華時期十分混亂。東晉沒有能力收拾殘局,而遊牧民族也沒有能力南下攻打東晉,所以維持了很長時期的分裂狀態。

    參考資料:竺可楨著《中國氣象史》

    《齊民要術》

    《晉書》

    《南史》

  • 8 # 明月86906

    農業文明兩大支系,河流衝擊平原的農耕文明,廣袤草原的遊牧文明。二者彼消此長,互相影響,既有爭鬥也有融合,秦立國初,即是由遊牧向農耕轉變的,秦之西境即是遊牧部落。秦漢時北境匈奴日盛,及中原三國兩晉時,晉短期統一,但在制度上卻無建樹,統治者能力闇弱,士族權臣當政,北邊胡人崛起,先後有匈奴鮮卑羯氐羌族建立政權,紛紛圍攻中原之地,幾乎顛覆中原政權,後來的隋唐政權雖然承繼了中原文明,但其統治者集團卻是鮮卑貴族,從某種意義上說胡人顛覆了漢人政權,但因其承繼中原文明,也就是說,是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化了鮮卑族(同是鮮卑族的北魏孝文帝也是積極學習漢制度漢文化的),也正是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懷遠附別,成就了中華民族多民族國家!

  • 9 # 豹眼看歷史
    五胡亂華,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趁西晉八王之亂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但也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加強了文化經濟交往。

    這個問題實在是讓人頭疼,不必說當時的人們生活是多麼艱難,就今天看看這個時期,政權更迭如此頻繁都承受不了。不去管那個過程啦,就簡單說一下原因吧。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原王朝中央集權的喪失,失去了對遊牧民族的掌控。

    01

    事件起因

    漢朝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向中原地區遷徙,逐漸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

    到了西晉時期,他們已經入住關中,涇渭流域,對京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

    趁著八王之亂,胡人趁機起兵,侵略中原,建立政權。

    首先是氐族領袖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離石,史稱“漢趙”,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在之後的一百餘年間,先後有胡人以及漢人建立數十個政權,這一時期史稱“五胡亂華”。

    02

    根本原因

    從地域上看,國家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 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中央集權統治的缺失。

    漢末董卓之亂開始,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已經不復存在。地方軍閥諸侯自行其政,隨意任命官吏,帝王權威蕩然無存。

    西晉初期,雖然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中央集權統治的權威尚未完全建立。但接下來的八王之亂就又開始了爭權奪利的局面。

    不必說對於外族的控制,即便是司馬氏家族本身也不能形成統一的執政中心。

    隨著司馬睿南渡,在建康登基稱帝,西晉滅亡,東晉開始,中國進入了南北對峙的時期。

    在北方,從西晉滅亡到鮮卑建立魏開始,這段時期一般被稱作五胡亂華,也有學者稱作“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等。

    但不論如何稱謂,普遍認為這是大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種滅族的程度,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正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