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莫憂

    對於“絕句”的稱謂,有兩種說法: 作品賞析

      第一種

      “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擷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後二、中二)。

      第二種

      “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說明

      絕句稱謂的第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關於絕句是擷取律詩之半的說法,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經指出過:“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律詩從此出,遂令充暢爾。有云,絕句或擷取律詩一半,或截前四句,或截後四句,或截首尾各兩句,或截中兩聯。審爾,斷頭刖足,為刑人而已。不知誰作此說,戕人生理!”而《聲調譜》作者趙執信也指出過:“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始於六朝,元非近體後人誤以絕句為截律詩,故致多此一問。”由此可見,截句的說法,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臆斷,不足為信。

      編輯本段分類

      按格律分類

      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 《玉臺新詠》

      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按字數分類

      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編輯本段特點

      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絕   (1)平起式 兩字壓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兩字壓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 三字壓韻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 三字壓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絕   (1)仄起式 兩字壓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兩字壓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 三字壓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 三字壓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絕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七絕中   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韻。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   有人說,絕句就是擷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擷取律詩的四句:或擷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擷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擷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擷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   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   ①依平仄型別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

  • 2 # 倚牆望月

    絕句,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律句的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

    也就是中平(仄)中仄(平)中平(仄)+中或仄。我們按照最後一個字是壓平音或仄音和首句入不入把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基本分成四大類。

    格律對照

    五言絕句

    一、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雨未歇》

    濃雲遮皓月,小巷客空絕。

    滿飲杯中酒,何愁雨未歇?

    二、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渡江》

    皓雪泛輕舟,白衣立船頭。

    觀山復望水,不覺渡春秋。

    三、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四、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七言絕句

    一、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白居易《憶江柳》

    曾栽楊柳江南岸, 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三、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憶南唐》

    撰寫詩篇笑妓娼,不知國恨自悲傷。

    蒼天不願隨人意,從此唐朝不是唐。

    四、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沁時光》

    週年復始杏花開,楊柳無心把路裁。

    餘墨難書多少事,時光一去不回來。

  • 3 # 梧桐樹邊羽

    絕句包括古絕和律絕。

    七絕,五絕是格律體,絕句不算,因為古絕產生的時候還只有四聲,沒有平仄,更無從談格律。

    那麼為什麼叫絕句呢?為什麼把四句二十字,二十八字統稱絕句?

    絕句的出現,按照音樂詩歌的發展,應該和樂府歌行體有著很大的關係。類似於小令的生成,聲韻學的發展,讓歌行體不斷地規整,講究,對仗。那麼在演唱中得停頓換氣吧?樂府詩就分很多小段落,小樂章。還有長短句,重複詠唱。

    一小段就稱之為“解”。舉個例子,《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後面還有,就擷取前面十二句大家看看。這個就是四句一解,是不是每四句大概一個意思,每四句也換了一個韻腳?也就是說拿出一個四句解來,就是一個絕句。當然,絕應該也有果斷,斬斷的意思。稱之為絕句,很有可能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產生長短句,小令,重複詠唱,分上下闋的形式,平仄規範之後就是詞。

    所以我們看到自稱絕句的詩,必然是四句。包括五言、六言、七言等各種句式。不過隨著音節的靈活變化,最終五言和七言這種包括單音節的詩句大行其道,其他字數的絕句慢慢就蕭條,無人創作了。

    只要是四句,合韻的詩即可稱為絕句,至於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只是區分律絕和古絕的依據。古人在寫詩的時候,除非是一開始就要求合律,一般並不過分追求平仄。

    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雖自號絕句,但是就是一首古絕,即古體詩,又稱古風。

    而杜牧《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水韻中平仄為“平平仄仄仄仄仄”,說後面拗救也好,說是出律也罷,並不影響他自稱絕句,更不影響詩句的意境優美。

    律絕就更多了,自稱《絕句》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還有《絕句四首》之類的,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

    為什麼自稱“絕句”?

    第一是杜甫這種,當時格律詩體剛剛成型,杜甫大概是標出絕句的格式區別,對自己的詩進行歸類。這種情形非常多。

    另一種情況大概就是類似於李商隱的《無題》詩了,純粹有感而發的作品,懶得費神思去想什麼標題,反正四句是絕句的格式,便用這個通指了。

    只要內容寫得漂亮,一樣的大把人喜歡,同時也反映出詩人的個人色彩,並不是很在乎別人是否透過標題就能讀懂自己的內容。

  • 4 # 老荷666

    絕句,大家比較認可的是:對詩的體裁分類的一種稱謂。有七言絕句、五言絕句,還有六言絕句。對詩分類大慨唐以前開始,以後越分越清,越分越細,直至現在對絕句的每一個字的讀音是平是仄,每一句幾平幾仄,平仄如何排序等爭論不休;都是引經據典各說各的對。其實沒這個必要。

    古人寫詩,意境為重,韻律平仄在後。古體詩及古體詩後的格律詩,通覽後就會明白,例子舉不勝舉。就連“推,敲”二字的應用產生,也是在斟酌哪個字最貼切最合意境。韻律只是追求讀音的美而已。

    詩的體裁格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就如人穿衣服,睡覺、上班、旅遊、會客訪友需要根據內容情況適合什麼衣服去著裝。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七言絕句換成五言絕句,就不能表達這般意境了。有人曾把王勃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自認為比王勃有才,此君卻不知:讀起來還有那種氣韻嗎!

    現在,我們用普通話為標準來評定是否合乎韻律,這本身就是評定錯誤。同是一個字,各個地方讀音就不同,這是強調普及普通話的現在。就是按拼音去讀,也有河南的普通話,廣東的普通話之分,同華人講英語一樣,能聽出不標準。

    我們不能以現普通話的標準讀音,去錯誤地評定古人用字的對錯,那樣沒意義。《七絕》《五絕》更是如此。需知,絕句是對情景表達,精練到極至的詩體。

  • 5 # 老街味道

    問題:一些詩的名字為什麼叫《絕句》?前言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絕句是古詩的一種詩體,表示四句的詩,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分。

    之所以詩的名字(題目)叫做《絕句》,類似於無題的意思。

    一、最早的絕句

    最早的絕句見於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其中收錄了漢代的四首五言的四句詩,這四首詩其實並沒有題目,編者加了一個題目叫做"古絕句":

    【其一】藁砧今何在,山上覆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其二】日暮秋雲陰,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其三】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其四】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二、杜甫的絕句

    杜甫有很多絕句沒有專門的題目,也是直接用《絕句》命名,例如這首《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才力應難誇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又如《絕句二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三、無題詩

    民國學者張採田 《李義山詩辨正·無題四首》說到:

    “無題詩格,創自 玉谿 。此體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轉動情。”

    李商隱的無題詩在《全唐詩》中共收入了十六首,有名的作品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後面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是後人加上用來區別不同詩的,其實還是《無題》。

    張先生的解讀,是從狹義角度看問題,其實所有沒有題目的詩都可以看作無題詩。

    四、無題詞

    除了詩以外,很多人填詞也沒有給與特殊的題目。有的詞會有個小序,例如姜夔的《暗香》: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張炎的《暗香·送杜景齋歸永嘉》,題目是“送杜景齋歸永嘉”:

    猗蘭聲歇。抱孤琴思遠,幾番彈徹。洗耳無人,寂寂行歌古時月。一笑東風又急。

    黯消凝、恨聽啼鴂。想少陵、還嘆飄零,遣興在吟篋。愁絕。更離別。待款語遲留,賦歸心切。故園夢接。花影閒門掩春蝶。重訪山中舊隱,有羈懷、未須輕說。莫相忘,堤上柳、此時共折。

    很多宋詞,只有一個詞牌,並沒有單獨的題目,例如歐陽修的《鷓鴣天》:

    學畫宮眉細細長。芙蓉出水鬥新妝。只知一笑能傾國,不信相看有斷腸。雙黃鵠,兩鴛鴦。迢迢雲水恨難忘。早知今日長相憶,不及從初莫作雙。

    後人提到這首詞的時候,題目會寫作《鷓鴣天·學畫宮眉細細長》, 這和李商隱的無題詩一樣,把第一句放入了題目中,用以區別其他的詞。其實還是無題。

    結束語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一些詩的名字為什麼叫《絕句》?

    答案就是,沒有題目或者丟失了原來的題目,所以直接用詩體來表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月新玉米就要上市了,今年玉米價格走勢如何,有望上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