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雨綿綿不止
-
2 # 老臉C
周天子分封了諸侯,隨著時間的進展,諸侯們開始不聽周天子的話了,紛紛自立為王,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戰亂不斷,直到秦始皇嬴政成功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天下才停下來,可惜秦只傳了兩世就滅亡了,秦被後人稱為暴秦,秦始皇也被後人稱為暴君,秦始皇做到了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卻被後人認定是一個殘暴的君王,這是為什麼呢?秦始皇真的是一個殘暴的人嗎?秦始皇在發兵統一天下的時候有做過什麼殘暴的事情嗎?默許白起在長平之戰獲勝後坑殺40萬趙國戰俘?抱歉長平之戰發生在秦昭王在位期間,長平之戰結束後嬴政才出生,而且有趣的是他出生的地點正是趙國,嬴政在當秦王時命令大將王翦征討六國時並沒有做過像秦昭王在位期間那樣的屠殺戰俘的事,而且嬴政曾經將大軍交給李信伐楚,結果李信失敗了還葬送了二十萬秦軍,結果嬴政也沒有因為這件事殺李信反而依舊信任他,後來嬴政將秦國幾乎所有的兵力都交給了王翦,在掃滅六國後,他也沒有因為王翦手握重兵就下令誅殺他,反而後來取代了大秦的漢高祖劉邦卻誅殺了大批功臣秦始王手裡沒有誅殺過一個功臣,而後來的劉邦,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后都幾乎殺光了功臣,他們都沒有被稱為暴君,而秦始皇卻被稱為暴君了,秦始皇被人們詬病被無非是他當上皇帝后暴政,強徵百姓修長城,而且焚書坑儒,但是秦始皇的在位期間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國家未來的發展,而不是為自己的一己私慾,而且他在位期間秦國的法治還遠沒有達到逼反百姓的程度,之後他的兒子胡亥當上皇帝后才因為殘酷的統治導致滅國的,而且秦統一六國後在短時間內被推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秦滅掉的六國的貴族們在背後鼓動,而這也正是因為秦始皇太過仁慈,沒有將被滅掉的六國貴族斬草除根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明明秦是亡於秦二世,秦二世才應該被稱為暴君,但是秦始皇后來卻被人們稱為暴君也不足為奇,不將秦始皇描述成殘暴不仁的人,又怎能體現漢高祖的偉大呢?
-
3 # 阿松5937
1、能力強的偉人都想在有生之年,把想好的有意義的必須要做的事情做好,並看到結果。
2、偉人為達目的都會不計後果,不擇手段,更何況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
3、只是他執行起來太急,太不計後果了,沒有做好宣傳,讓全民明瞭。
4、接班人的選擇至關重要,能延續事業,也不會被人抹黑。
5、很多政策都是好經,被下面的和尚念歪了,被原得利者利用帶到溝裡。
-
4 # 淘天下3
秦始皇贏政是中國皇帝中排名最少前五的存在,怎麼可能一無是處呢?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結束了戰國時期戰火紛飛的局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中國高度統一。但是征服六國後秦始皇沒有采取修養生息的措施,一味的好大喜功修建大型陵墓和長城,繼續商鞅的嚴刑峻法,再加上死後趙高和李斯假傳詔,導致有賢德的扶蘇和大將蒙恬慘遭殺害,一個偌大的帝國就此分崩離析。
-
5 # 翊翊浩浩尉尉
秦始皇,建立秦國,在位三十七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在人們眼中,秦始皇總是與暴政聯絡在一起,好像秦始皇六親不認,殺人如麻一樣。但是,這些印象多半是受到影視劇和一些野史記載的影響,真實的歷史中可能會有一些出入。秦始皇的功績,卻是很多朝代的帝王沒有辦法比擬的。
當時他鐵腕掃六合,把中華統一。他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當時文字有很多種,各地交流很不方便,秦始皇就統一了文字,極大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統一。在交通方面,秦始皇命令修建了秦直道,道路有30多米寬,比現在的八車道還要長,這種道路能夠很快的把軍隊,糧食和武器運至全國各地特別是陰山腳,對匈奴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靈渠也是他命令修建,溝通了長江和珠江,給南部地區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對於未來中華民族絕對是影響深遠的。就是因為他秦始皇為後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樹立了根本。秦朝的秦始皇是被人誤解最深的皇帝。
而關於被人說的最多的是他殘害百姓,強迫百姓修建萬里城牆。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本意實際上是好的,在當時時期,中國的邊境上有著中國古代的宿敵,匈奴。在那個時期,匈奴是非常擅長騎射的。也真是匈奴擅長騎射所以在古代,匈奴的活動範圍也是非常廣,而且並不固定。因此在當時秦始皇不修建長城的話,才是真正的勞民傷財。不僅對當時的秦朝造成傷害,而且還會對周圍的人們造成巨大傷害。因此秦始皇才開始從北方開始修建長城。誠然這其中是消耗了大量的民力,但是這也是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而做的決定,但是這樣做也的確讓老百姓避免了被匈奴屠殺的厄運。
還有人說他修建了豪華的阿房宮,好像做個皇帝就是為了給自己修建驪山陵,但是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大家看歷史上哪一個皇帝,不為自己修建一個豪華的陵墓或者宮殿什麼的,就被強行貼上暴君的標籤。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最穩自己的江山,而控制大家的思想,不僅僅是燒了大量的書籍以外還將一些儒士給活埋了。因此在歷史上的秦始皇嬴政也是光榮的榮獲了“暴君”的稱號,一直延續幾千年時間。事實上秦始皇就真的是我們印象中這樣的一個人嗎?他也想讓秦朝文化百家爭鳴、百家齊放,可是隨著在秦朝皇宮之中儒家的地位越來越高,儒家與法術之間的爭論也愈演愈烈,到最後甚至出現一些儒生譏諷皇帝,這對秦始皇的統治是極為不利的,這一切都迫使秦始皇下定決心去獨尊法術,說到底這也是秦始皇的一個選擇而已。歷史上最出名的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個傳聞中的焚書倒是確有其事。但是坑儒卻不像大家想象的那般。在傳聞中的坑儒其實是一場誤會,在這個坑儒當中,做的不好的地方,可能就是胡亂殺了一些儒生,導致秦始皇遺臭萬年。殺了一些儒生,就把秦始皇歸為暴君,實在是有一些言過其實了。
-
6 # 遊山玩睡
現在很多人都是抄襲百度答案。沒能力回答就應該多看歷史。在冷兵器時代的君王為什麼會讓我們感覺他們的殘暴?首先在那樣的一個年代一通訊不便,交通不順,小人讒言,忠言逆耳!這樣的條件下任何的人都有可疑。這就是古代暴君的形象?人有潛在的保護自我的意識,凡人就是惹不起躲得起,而君王的潛意識就是寧可殺錯不可錯過。所以就形成我們對很多帝王的一種偏見。就拿老人摔傷扶了被訛新聞一出,完蛋!大家都不敢扶了.......難道沒有好人了?在我們潛意識的保護自我下會告訴自己大家不扶我為什麼要扶。扶了萬一被訛怎麼樣怎麼樣!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是殘暴而是那個時代的風氣。佛曰: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7 # 不二王者
讀歷史的人,總有一個錯覺,覺得是史書上儒家學者們批判得最重的朝代,就一定是暴政、苛政擁有虎狼之師、卻勞財傷民的大秦王朝。事實上是這樣嗎?可能史冊欠嬴政一個清白!
事實上就是這樣,焚書坑儒、修長城、建阿房宮等等,這些罪狀,足夠讓後人罵上幾百遍,痛心疾首地說,如果沒有那一場焚書坑儒,中華的智慧瑰寶還能儲存不少。
首先是秦始皇對待百家思想的態度。其實,在大秦王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如他建立的“博士議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國的諸子百家加入政府機構中,設立博士管,讓他們參議朝政。而且,秦始皇為長子扶蘇挑選的老師,還是一位儒學大師淳于越。光這幾點,就知道秦始皇對百家爭鳴的學術態度了。
如果不是出現欺上騙下的荒誕術士,也就不會出現焚書坑儒了。也正是因為那些背後譏諷,甚至威脅到大秦統治地位的術士言論,使得秦始皇不得不聽從李斯的建議,活埋了那幾百個術士。事實上,活埋的是那些妖言惑眾的術士,並不是儒生。其次,除了坑殺這些術士,秦始皇並沒有動過任何有功之臣,那些趙國、楚國、齊國的舊貴族照樣活得好好的。
第二個就是不顧民生問題,非要修“十萬里長城”。然而,長城僅僅是一堵牆嗎?不是,學術上說,長城是重工古代最先進的軍事防禦設施,它是古人智慧捷徑,甚至是全人類的偉大奇蹟。
他遮蔽了常年來犯邊疆的匈奴,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侵犯。在冷兵器時代,長城簡直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噩夢,使得他們擅長的騎兵戰術喪失了先機。
需要證明的是,修建萬里長城並非浪費國力,實在是那個時候高瞻遠矚,決策性的長久之計。如果沒有長城,僅僅用軍隊,那樣的成本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接受的。
秦朝滅亡有很多原因,或許長城是其中一個,但絕不能抹殺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也就是最嚴重的——修建阿房宮和驪山皇陵。當時的人口不多,總共也就一千多萬,但是據記載,修阿房宮和驪山皇陵的勞力就有七十萬,再加上守長城的三十萬,徵百越的五十萬,以及修直道其他大型工程的徭役,加起來恐怕有近兩百萬。
這是一項非常恐怖的資料,換句話說,除了高階一點的貴族和官吏,基本上大秦帝國的每個成年男丁都要背井離鄉免費給政府打工。
當然了,這些是無法抹去的黑點,或許秦的滅亡,是因為秦國太急功近利。但在中國歷史上,秦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懷有開拓與進取的精神,崇拜規則和秩序,相信一切可以用嚴苛的厲法解決問題。
但不管怎麼樣,他們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文明,並給後人留下了無數寶貴的遺產。連毛主席都說過:秦始皇被看作惡人,是不對的,他做過很多實事,挺偉大。他被罵了幾千年,無非就是殺了胡亂說話的術士,燒了一些術士愛看的書。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贊同,認為秦始皇雖然犯過錯誤,但不代表他不是一個偉大的皇帝。---老陳看歷史
-
8 # 知識源於閱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而且自古以來,對於他人們總是褒貶不一的,有些人說她是個暴君,有些人說他是昏君,也有人說他功過千秋。那麼一統天下的秦始皇,真的如人們所說,是個徹徹底底的暴君嗎?
在小編看來,昏君對明君,暴君對仁君,暴君可以是明君,仁君可以是暴君,秦王政不僅不昏庸,他的聰明才智在歷代帝王中屬於頂尖。往往有個說法,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到秦王政都是明君。秦始皇當然無道,秦國自秦孝公起,商鞅用王道遊說不成,改用霸術遊說,終獲得為秦國變法的重任。至此秦國重法家,任霸術,至秦政為王,遂成帝業。這就以為著秦國偏離了儒家強調的王道,在後世許多觀點裡霸術都跟王道所對立,往往被士大夫所排斥。
事實上於戰國以來各國都在變法圖強,憑靠純粹的仁義之政維持下去已絕不可能,讓各國君主行王道,不加強君權,不強化統治,國無力何以談仁治?小編認為,評論歷史人物不僅要結合後世的經驗為結論,也要考慮當代歷史背景,秦始皇是不是還有更先進的做法?司馬遷生活在受儒家影響的西漢中期,正是漢武帝時期,當時推崇儒家學術是合情合理,但司馬遷也不否認秦始皇行自奮之智。
秦始皇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天下一統的帝制是他所初創,中國此前還沒出現過這樣的制度,當然有其先天不良的侷限性。秦國為適應戰國發展出的軍功爵制度是建立在有戰爭前提上,為戰爭服務則要耗費大量民力財力,因而秦朝的滅亡確實是跟無底線擠壓百姓勞動力有關。但是回頭想想,在秦始皇一統中國以前又是什麼情況?他破壞了各國百姓原有的幸福嗎?並沒有。戰國七雄各自爭霸,本身也是兼併周邊國家成為了強國。
齊國自齊威王時再興圖強,歷三代以稱霸東方。孟子也曾遊說齊威王實施王道,被齊威王所否決,最終齊閔王貪得無厭,相國田文營私舞弊,贍養食客以鞏固權勢,卻只有從民間斂財才能維持養食客的週轉,齊國對百姓亦是肆意剝削,終遭燕國率五國聯軍伐齊,幾近滅國。先前齊國不斷欺壓魯國,自齊國元氣大傷後,楚國又接下這個重擔,最終滅了魯國。當時執政的就是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此人為復強楚國,招攬食客,加強國中威信,那麼他養食客的錢又從何處得來?跟孟嘗君田文一樣都是取之於民。
楚國因變法不成,舊貴族依舊壟斷著政治,因此土地的收入多進入貴族囊中,國家根本無法有效運用地方民力、財力。至吳起變法失敗到屈原執政,都還在說變法之事,卻完全得不到實施。趙國、魏國、南韓處於四面環敵的地位,長久戰爭不止,趙國稱霸之時也建武靈叢臺、信宮檀臺、沙丘平臺以顯示威嚴,並非只有秦國才在威武時期建造宮闕。魏國是七雄首個變法稱霸的國家,取消了世襲貴族特權,其重農政策也使民強國強,是商鞅變法的效仿物件。可是查查魏國的戰爭史,魏國在強盛時期是不是也四處征伐?
至說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有罪,那真是欲加之罪。戰國七雄沒有一個不修長城,萬里長城則是憑藉趙、燕、秦三國長城連線而成,齊國南部有長城,魏國有西長城,楚國於南陽盆地也有長城。這就是中國為何需要大一統帝制的主要原因,分裂時期的各國都在剝削百姓,不斂財於民則國不強,國不強就任由敵國宰割,形成無休止的惡性迴圈。後人只批判大一統帝國的混亂,卻不想想分裂時期給百姓帶來的擠壓更甚於統一時期。
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創了一種新統治思路,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治理地方,統一的文字、度量貨幣等等,給予後代統治者許多便利,因為割據戰爭減少,內陸的百姓得以平穩發展經濟,一定程度得以休養生息。最終秦朝的解體是因為制度和統治思想還不成熟,並且無法從一個以戰爭為主的體制轉型,仍需要不斷髮動新的戰爭來維持國家的運營,這在客觀上確實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劉邦入咸陽後,蕭何拿到了秦朝的戶籍、制度書籍等等,漢承秦制,漢朝就是在秦朝的基礎下吸取挫敗的經驗,緩慢完善帝制統治,最終開創四百年基業。
大格局說完,也說點秦始皇的小智慧,南韓曾派一位水利工程師鄭國到秦國修水渠,以消耗秦國民力財力,當時的秦王政派人嚴密監工,令鄭國預期完成的同時沒有過度損耗秦國民力財力,修成的鄭國渠反造福國家,增加了農產收入,強化秦國橫掃六國所擁有的資本。秦王政初時受呂不韋牽制,他借用楚國貴族昌平君等人為依靠剷除了呂不韋、嫪毐。其後秦王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逐出六國食客,這樣一來秦國的排外行為就相當於打回原形,再任由舊貴族說了算。秦王政又受到李斯所勸阻,再度重用外華人才,遂使帝業可成。
秦王政十三歲即位,這樣的少年君主往往都是權臣的傀儡,少有能夠反控實權的例子。初時那些秦國、楚國貴族還以為可以操縱秦王政,結果秦王政也是乾綱獨斷大肆啟用王翦、蒙恬、尉繚、李斯、李信、項少龍等人為重臣,利用次一等貴族來抵抗老貴族,最終鞏固了集權。
總結:所以綜上所述,小編認為站在一個周朝諸侯國的秦國立場,秦王政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重新收回實權,整合國家資源,並帶領國家持續強盛,最終橫掃六國,而不是讓其餘國家把自己滅掉,令本華人不受亡國之苦,單單從一個諸侯國的格局而言,這算不算明君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
-
9 # 關河南望
首先,就治國來講有2種,一是以暴制國,二是以德制國。如果一個國家很昏亂,那必須以暴維安,如果一個國家很文明,那必須以德服人。而秦始皇的國家,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秦始皇開始以暴制國是對的,因為多個分裂小國組成,如果不嚴,將再次分裂。秦始皇的功績,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徵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建立、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這是毫無疑問的,比後期來吹捧出來的千古一帝強太多了。並且,秦始王在位37年,沒冤殺過一個大臣,滅六國的過沖中從無屠城殺降的行為,滅六國之後也沒有屠殺六國的王族大臣。
而說秦始皇的暴,無非是他對國內政治勢力和亂說話的儒生們的嚴酷,但這種情況哪個國家沒有呢?總不能毫無節制的讓人自由吧?所以看一人,不能單面論之,要以千面集一人,方可視為了解其為人。並且,人非聖人,誰能無過?所以,秦始皇並不是個徹徹底底的暴君!
回覆列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了中華大地500年的戰亂。
當時天下雖然統一,卻早已經滿目瘡痍。良田被荒廢,長滿了雜草。氾濫的河水流淌在大地之上。光天化日之下罪犯可以私闖民宅。老百姓都苦不堪言,而官僚們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裡去,今天官府要糧就去徵糧,明日官府要人又要去徵兵。後天山賊土匪來了,人也沒了糧也沒了。這麼下下來。地主家也沒餘糧了,貧民家裡也沒有壯丁了。
秦始皇僅僅用了26年時間,是支離破碎了500年的山河重新統一。將六國貴族的土地交付於沒有田地的四處逃難的難民以及獎勵有功的大臣。讓所有的人都有奔頭,讓所有的人都能有飯吃。
這時的秦國,生機盎然人畜興旺。戰亂這樣的人禍也沒再有了,甚至還興建水利企圖對抗天災。農民因為自己終於可以安定下來而興奮,官僚因為自己的功勳而自豪。秦始皇的威望如日中天。
如果把秦國放到其他年代。統一之後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混太平。可是秦始皇和他的秦國面對的是三千年以來從未有過的大變局。要適應時代,要變革,要創新,那必定要得罪人。大周的禮制存在了近千年,雖然周朝已經全然不在,但是他的禮制思想還在統治著人們。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確實只有法家才能救中國。秦始皇想要大公無私,其他人想要大私無公。一條無形的裂縫就此產生。在秦始皇的變革激烈進行時,地方上有一群人在磨刀霍霍。他們是其他六國的後裔,準確的說是原來當地的統治階級的後裔。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9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幾百人的小規模起義迅速發展成烈火燎原,秦始皇付出畢生努力的東西,被他們貶的一文不值,並昭告天下:秦始皇是惡魔,誰要是想回到那個時代,就是餘孽。”他們成功了。天下誰敢不服,從他們嘴中出來的秦始皇會是個好形象嗎?顯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