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史輕言

    如果拋開這個問題來回答,那時候有的諸侯國的兵力是可以達到40萬的,因為戰國時期是一個全民皆兵的時代,各國男子服兵役的年齡段基本是十五六到六十歲之間,但是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是否屬實這裡我便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根據《史記》的記載,長平之戰趙軍四十五萬全軍覆沒,其中五萬死於正面作戰,而秦軍亦死傷過半,由此可知,被白起坑殺的趙國降卒是四十萬。按照兵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原則的推論,秦軍投入兵力應該不下於百萬,但是如果秦軍投入百萬的話,按照“秦軍死傷過半”的記載,那麼秦軍傷亡也應高達五十萬!

    好了,上面這組資料我們暫且相信是真的,繼續往下看。

    我從各處史料記載中得知戰國中期全華人口最多3000萬(這個資料是比較可靠的,至於原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檢視),那時候戰國七雄幾乎瓜分了這3000萬人,按照各國國力劃分,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胡服騎射的趙國,地大物博的楚國和佔據漁鹽之利的齊華人口應是最多,如果七國均分3000萬人的話,那每一國都有四百萬人,但很顯然不可能,以上四國的人口應該是大於其餘三國的,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戰國中後期能抵擋秦國一統步伐的只有趙,楚,齊三國,人口是實力的保證,沒有充足的人口,怎能抵擋住虎狼之軍?

    按照上面的人口劃分,趙國全華人口應該在四百萬以上,但我們必須清楚,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它不像齊,楚兩國地處邊遠,人口的損失和流動是很大的,且趙國相較於秦,楚,齊三國,經濟是相對欠發達的,胡服騎射只是軍事上的改革,對於經濟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所以趙國的人口數量是絕對少於秦,楚,齊三國的,所以我認為趙華人口在四百萬,秦,楚,齊三華人口分別在五百萬左右,而其餘三國總人口分別在三百萬左右,這種人口的劃分是比較符合歷史的。

    那麼如果趙華人口在四百萬的話,再按照男女比例算,算男性有200萬(這絕對是隻多不少,因為春秋戰國戰爭頻繁,男性人口是不會比女性人口多的),這200萬中男丁(就是必須服兵役的人,這裡要除去老弱病殘,王公貴族以及他們的門客等)按照一比一比例的話有100萬。《孫子兵法》有云:“凡興師十萬……百姓之費……日費千金……七十萬家”,大體意思是興兵十萬需要七十萬人家來供給,這其中的比例是1:7,先拋開這組資料的真實性不談,我們應該知道在古代打仗尤其是遠征或者持久戰是很消耗國力的,像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把“開皇之治”後積攢下的財富消耗殆盡,萬曆三大徵亦是打的大明朝國庫空虛。隋朝和明朝相較於戰國時期,農業技術和運輸條件不知發展到了多高的層次,即便這樣國力的消耗速度也是令人咋舌,那麼戰國時期長平之戰這種規模很大的攻防持久戰呢?消耗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一個士兵在前線打仗,糧草裝備等後勤保障和運輸需要至少三人完成,這相較於1:7的比例是再少不過了。

    那麼假設一個士兵需要三個後勤保障人員的話,長平之戰趙國投入45萬人,那麼後勤人員就需要135萬人,如此趙國男丁人數應該是270萬人,全華人口的話就是540萬人,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我上面提到的不論是趙國全華人口還是男性人口的最大人口上限!

    所以這裡我可以大膽推測,趙國投入的所謂的四十五萬之眾,按照1:3的比例,應該是由十多萬的戰鬥人員和三十萬的後勤人員組成,白起坑殺的四十萬降卒更多的是後勤人員,這也可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趙軍僅戰死五萬人便投降,而不是破釜沉舟與秦軍魚死網破。

    但是上面我們又說了,趙華人口達不到500萬,但是秦,楚,齊三國卻很有可能達到,所以按照比例,這三國的兵力是完全有可能達到40萬的。

  • 2 # 香茗史館

    現代根據各種史料推測,戰國時期七國總人口應當在2000萬人以上,而在戰國後期應該在3000萬左右。作為戰國七雄中較為強盛的一個國家,趙華人口至少有500萬左右。按照當時的募兵制度,除去老弱病殘和戍守北部邊境、負責運輸糧草的人口外,出兵45萬是可能的,但這個數字也是極限了,因而才有“舉國男子皆戰死長平”一說。

    長平之戰時期各華人口推測

    戰國晚期,隨著工具的逐漸發展,糧食產量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各華人口相應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長。根據《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記載,漢元帝建昭四年(前36年)時,西漢人口共計12,233,062戶,人口數達到59,594,978人。這是中國最早的人口精確記載,但這畢竟距離秦末已經過去了200多年,在經過西漢初年的養精蓄銳後,人口是得到大爆發的。

    另外根據《漢書·蕭何傳》記載,在秦末戰爭中,劉邦的軍隊進入秦都咸陽,蕭何將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圖書收繳一空,因而導致此時的人口已由秦朝時期的3000萬驟降至1300萬左右。由此可推算出,漢元帝時期的人口數字應當是真的,歷經200餘年休養生息,人口從1300萬增長至近6000萬是可能的,而秦末時期的七國總人口也的確應該在3000萬左右,而長平之戰時期各華人口應當保持在2500萬上下。

    我們再根據當時七國的面積和國力情況進行反推,大致可推算出長平之戰時各華人口情況:

    1、秦國:七國之中最強盛之國,人口約在600萬左右。

    2、趙國:戰國後期強國之一,人口約在500萬左右。

    3、楚國:西邊丟失鄢郢等地,土地面積有所縮減,但依然很大,人口約在700萬左右。

    4、齊國:濟西之戰後丟失大片土地,面積雖然急劇縮小,但人口密度卻是七國之中最高的,人口應在400萬左右。

    5、魏國:戰國末期已經淪為小國,人口應當保持在200萬左右。

    6、燕國:燕國苦寒之地,人口密度相對較小,人口應該在150萬上下。

    7、南韓:四戰之地,七國之中最弱之國,末期領土已經極度縮小,人口應該在100萬上下。

    各國軍隊數量推測

    戰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其實並不多,但作為百姓農閒時也要接受軍事訓練,以保證在戰爭時期的軍軍隊動員能力。《雲夢秦簡·編年紀》中有“莊王十二年,喜治獄鄢”和“十三年,從軍 ”的記載,可見不僅是百姓,哪怕是當時的小官吏也是要服兵役的。而根據《商君書·兵守》“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的記載來看,國家一旦陷入生死存亡之際,完全是男女皆兵的局面。此外,《漢書·嚴安傳》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轉輸”的記載,可見極限情況下是採取“男人從軍、女人運輸”這種模式來進行極限動員的。

    而在《戰國策》中,對於各國的軍隊數量也有相應描述,大致如下:

    (一)秦國:奮擊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惠王時期)

    (二)楚國:帶甲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楚威烈王時期,未計算楚國水軍)

    (三)齊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齊宣王時期)

    (四)趙國:帶甲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趙惠文王時期)

    (五)魏國:武卒二十萬,蒼頭二十萬,斯徒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魏襄王時期)

    (六)燕國: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燕昭王時期)

    (七)南韓:精兵二十萬,廝徒十萬。(韓宣惠王時期)

    根據這一記載,大致可以判斷出,趙國的動員能力完全可以達到60萬,而秦國則可以達到百萬上下。

    長平之戰作為前趙兩國的生死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傾盡全力的一戰,這種情況下,兩國除去駐守各地的軍隊,趙國參戰部隊達到45萬,秦國參戰部隊達到60萬上下是可能的,但正如前文所說,這基本是兩國的極限動員了。也正因如此,才導致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

  • 3 # 積翠古亭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40餘萬,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戰國中後期,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時期軍隊的構成相比春秋時期有非常明顯的變化。正是由於這一變化,使得各諸侯國擁有的軍隊數量急劇增加。下面我們來具體談一談。

    郡縣徵兵制度

    春秋時期的軍隊構成是以貴族為主幹,徵發華人作為車戰主力,這兩部分人是很少的,庶民和奴隸是沒有參戰權利的,一般都是徒步輔助作戰,所以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規模不會太大。比如《國語.齊語》中記載,齊桓公時期,齊國也只有八百乘兵力,一乘一般為30人,差不多2w多人。

    戰國時代各國在邊地設郡,主要是為了國防,所以一郡的長官叫守,郡守有奉命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利。中區也普遍設郡縣,徵兵制度實際上已推行到全國,郡縣成為徵兵的地區單位。比如《戰國策.齊策一》記載,齊國的國都臨淄有7萬戶人家,下戶每戶有三男子,不用從遠縣去徵發,臨淄的兵卒就已經有21萬人。再比如《史記.白起列傳》記載,長平之役,秦王聽說趙的糧道已經被切斷,就親自到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這意味著整個河內郡15歲以上的百姓全部徵發到長平,數量當很龐大。

    同時戰國時代經常是刀兵綿綿、大戰迭起,參戰國往往是徵發全國壯丁而起傾國之師。比如題目中提到的長平之戰,據《戰國策.秦策三》中記載,趙國“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之上黨。”也就是說趙國幾乎是徵發舉國之師與秦國決戰,作為戰國中後期的二號強國,趙國徵發40w以上大軍自然不在話下。

    各國常備兵數量

    依據《戰國策》記載的縱橫家對各國軍力的評估,七大國的常備軍數量還是很龐大的,這裡我們羅列一下蘇秦等人的評估:

    秦國,帶甲百萬,戰車千乘,騎萬匹,總兵力在100萬以上

    楚國,帶甲百萬,戰車千乘,騎萬匹,總兵力也在100萬以上

    趙國,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總兵力接近100萬

    魏國,武力20萬,蒼頭20萬,奮擊20萬,廝徒10萬,總兵力70餘萬

    齊國,帶甲數十萬,參照縱橫家的齊魏相當之說,總兵力當在60萬上下

    燕國,帶甲數十萬,戰車700乘,騎6000匹,總兵力也在60萬上下

    南韓,一說見卒不過20萬,一說帶甲數十萬,總兵力當在30萬上下

    在當時資訊相對閉塞的條件下,縱橫家們的評估可能有些誇大。

    綜合史料記載的各種資料,對戰國中期戰國七雄的常備軍數量,做一個合理的評估,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級:

    第一層級,秦、趙、楚三大國,常備軍大體保持在40萬至60萬之間。

    第二層級,齊、魏兩大國,常備軍大體保持在30餘萬至50萬之間。

    第三層級,燕、韓兩戰國,常備軍大體保持在20餘萬至40萬之間。

    總而言之,各國擁有的常備軍數量,再加上大戰前的郡縣徵兵,擁有40萬大軍在戰國中後期應該是很普遍的。

  • 4 # 畢大費

    第一個問題,白起有沒坑殺趙軍40萬?

    這個事情是真的

    不但各種史料上記載

    考古學家也有過考證

    是真人真事

    這是公元前260年的戰國形勢圖

    中間區域的放大效果

    第二個問題,關於諸侯國的軍隊有沒40萬?

    這要看諸侯國的大小

    當時的戰國

    除了齊楚燕秦趙魏韓七個大國

    還有周、衛、北韓,以及周邊的狄戎夷蠻等少數民族國家

    要說明一下

    為什麼將周列為一個國

    它曾經是各個諸侯國的領袖國

    但是到長平之戰前後

    已經弱得差不多了

    各國紛紛稱王

    周也就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裡

    能夠湊出40萬大軍的國家

    應該只有秦楚燕趙齊五個國

    韓魏已經被秦打殘了

    周、衛那點點小地盤

    如果放40萬大軍

    會擠出人命的

    狄戎夷蠻這些少數民族國

    主要靠下山搶糧食

    戰鬥力雖強

    人口卻難以達到很大規模

    北韓就不更不用提了

    縮在那個小角落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默默地過著自己的蠻荒生活

    第三個問題,順便說說白起的下場

    估計很多人看過《雍正皇帝》

    知道清朝名將年羹堯

    這貨當將軍時耀武揚威

    確實也打了很多勝仗

    但是後來犯了龍顏

    從將軍的崗位一擼到底

    貶到了士兵

    最後再以士兵的身份被誅殺

    令人心酸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如何

    但如果看過《史記》

    知道秦國大將白起的經歷

    就會發現

    年羹堯的經歷簡直是抄襲了白起

    因為

    早在公元前257年

    秦國大將白起也是打了很多勝仗

    後來也從將軍被貶成小兵

    再被誅殺

    為什麼隔了2000年

    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如此一致?

    要麼,是歷史的巧合

    要麼,是《雍正皇帝》作者二月河的抄襲

    就說這麼多吧,收工。

  • 5 # 南方鵬

    戰國七雄爭霸時期,連年戰爭不斷,秦趙山河相鄰,同為強國,爭戰尤其激烈,在魏國霸業成空後,三晉中的趙國成為秦國最大的對手,趙國接受南韓的上黨後,秦趙兩國一戰勢所難免,前260年,秦軍攻佔上黨,之後秦趙在長平發生長時間的攻防戰,趙國趙括代替廉頗,為白起所敗,據史書記載,此一役趙國損兵45萬,《史記》說,白起“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那麼,趙國真的有四十多萬軍隊嗎?會不會是誇大其詞?

    這就要說到先秦時的兵制了,戰國時還處在井田制時期,兵士來源以徵兵為主,藏兵於農,兵農一家,在各國兼併激烈時,七國都窮兵黷武,“大抵戰國之制,勝甲以上,皆籍為兵”,能穿上甲冑的便徵為兵士,近於全民皆兵了,所以可以理解趙國長平之戰損失那麼大,後來還能與燕國戰,邯鄲防衛戰等,好像若無其事一樣。從長平之戰白起殺降時所作所為,也可窺一豹,“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小者指未成年,連未成年都上陣了,可見徵發的嚴重程度。

    所以,長平之戰說的四十多萬兵從實際上是拿得出的,只是並非如常備軍那樣精銳,半農半兵,當然,古人崇尚兵者詭道也,誇大兵力也有可能,但本文只論當時趙國在長平投入四十幾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以此證明諸侯國足有四十萬軍隊。

  • 6 # 謀士說

    其實已經有軍事揭秘過了,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並沒有坑殺40萬趙軍,而是4萬人。根據《戰國策·齊策》記載:“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古人常常“以一當十”壯大軍隊的聲勢以此威懾敵人。當然,即便是白起沒有坑殺40萬,按照“以一當十”的數量來計算,白起在長平之戰當中坑殺計程車兵,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

    秦滅韓,爆發秦趙長平之戰,據說秦軍在後期動員了全國15歲以上的男子,達到了百萬人之多,才滅了趙國的主力部隊。當然,秦國有沒有動員百萬人,具體多少不得而知。一個百萬的軍隊,一天的消耗,不是一般國家能支撐得起的。我看秦國兵沒有動員那麼多人,畢竟戰線那麼長,後勤補給肯定是跟不上的。一旦敵人,切斷補給,整個軍隊就完蛋了。不過秦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肯定超過了趙國。但是,戰後秦國損失也很大,根本不足以滅趙國。白起在長平之戰後,雖然建議秦昭王乘勝追擊趙國的殘餘部隊,一舉殲滅趙國。但是,當時秦國軍隊也已經非常疲憊,想一句殲滅趙國可以說勝利的希望非常的渺茫。包括邯鄲之戰,秦國也打得非常的艱難,圍困趙國邯鄲達三年不下。

    秦昭王在進攻邯鄲時多次起用白起,白起稱病拒絕。其實,白起已經知道,秦華人已經激怒了趙華人,對方士氣高漲,且趙華人正在求援,那時已經很難殲滅對方。所以,一直不肯出戰。當秦昭王吃了敗仗以後,證明了白起的預判是正確的。所以,秦軍在趙國邯鄲吃了敗仗,對白起恨之入骨,最後將其賜死。在長平之戰秦國雖然說是險勝,但是本國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所以秦國直到40年後才滅了趙國。

    最近我看了《軍事未解之謎》說:秦國“邯鄲之戰”投入60萬的兵力到戰爭中去,而秦國在“邯鄲之戰”當中的兵力是“長平之戰”的兩倍。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當中,秦軍在長平用30萬,就坑殺了趙國40萬,我覺得也是不正常的。此外,根據網上的資料顯示“長平之戰”中秦國動員了大約60萬的兵力,趙軍約45萬。趙軍45萬全部陣亡,秦軍傷亡過半。這麼說,秦國也損失了大約近30萬的人。而邯鄲之戰中,秦昭王開始投入50萬人,兵分三路進攻邯鄲。結果打了一年,攻不下來。秦國又增兵10萬,其中有5萬人陣亡。秦國還是攻不下邯鄲,秦昭襄王改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10萬繼續圍攻邯鄲。也就是說,秦軍在前期就投入了大約65萬人,結果損失了35萬左右的兵力。可見,邯鄲之戰,比長平之戰殘酷多了。且“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共損失近60萬人,真不知道秦國有多少兵力。在後來進攻楚國的時候王翦又帶了了60萬人滅楚國,秦國難不成有幾百萬的軍隊。到了,秦末,秦國與項羽在鉅鹿戰敗以後,幾乎看不到秦國士兵的影子。所以,歷史往往充滿懸念,還需要專家們去揭開謎題。

  • 7 # 四川達州人

    有。

    統一六國前,秦國不過800萬人口,滅楚就是60萬大軍,本土守備軍及對峙其他前線怎麼也還有20萬,否則被襲擊就會發生崩潰。

    統一六國之後,秦軍陣亡,傷殘退役最少也是大約20萬。基本軍隊只剩55萬至60萬。

  • 8 # 砸趴牛頓的蘋果

    國運之戰!對當時的秦趙兩國來說這場戰鬥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肯定能上的都上。趙國除了防禦北邊匈奴的幾萬部隊,防衛燕國的幾千兵將,還有各城的少許留守兵力,與秦軍對峙的絕對有四十多萬。不過這已經是趙國的極限了,畢竟趙國徵兵把十五到六十歲之間能徵的都徵了。所以長平之戰輸之後,趙孝成王趙丹都發出了亡國的感嘆。

  • 9 # 建疆13

    要說戰國時期一個國家擁有幾十萬的軍隊確實很難,但做為戰國七雄的大國趙國來說它必須要有好幾十萬的軍隊,因它的鄰國給它的壓力太大。那時的人口有限,但為了國家的安全,男子十五歲至五十五歲的只要身體沒有大毛病,可能就有義務參軍。如果是這樣,趙國又是大國,擁有幾十萬的軍隊應該是有可能的。再說它的鄰國秦是好戰之國,民風彪悍歷代君王都有一統中國的野心,為長期防止虎狼之心的秦人,趙國必定會不惜血本搞國防。國泰民安這是君主跟百姓都知道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樂教育和懲罰教育哪個好,什麼樣的童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