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實際上,吳軍攻破郢都時,楚平王已經病死許久,另一個導致伍子胥父兄被殺的佞臣費無極,更是在吳國入侵前許多年被楚華人自己清理門戶殺掉了。所謂的“為伍子胥復仇”,無非是吳國為自己在郢都地區大規模燒殺搶掠尋找一個藉口。

    伍子胥。圖源/電視劇《東周列國》劇照

    在秦國的幫助下,楚國總算是把吳國侵略者趕出了國境。此時大約十八歲、尚未及弱冠之齡的楚昭王回到了郢都。面對被吳軍蹂躪後殘破不堪的國土,楚昭王決心要洗雪恥辱。

    楚國從此走上了漫長的復仇之路。那麼,楚國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復仇,最終成為整個東南地區霸主的?

    楚昭王的復仇消滅跟隨吳國入侵的小國,正面壓制吳國,拯救越國

    吳國入郢的戰事,把時間線拉長來看,是標準的慘勝。

    吳國的勝利離滅楚還相差甚遠,只是單純佔領了楚國首都,並沒有控制楚國的廣大地域,更無法讓楚國下半獨立的諸多封君效忠。吳國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消化掉自己新徵服的區域,最多透過在楚國核心領土江漢平原上燒殺搶掠一番,最大程度地削弱之。

    更關鍵的是,楚國是硬碰硬地在戰場上擊敗了吳國,把侵略者趕出了國境。秦楚聯軍擊敗吳國的戰役中,吳軍敗得相當慘,吳王闔閭也受了傷。伐楚戰爭中,吳國的頭號戰將、闔閭的親弟弟夫概正是聽說闔閭兵敗又受傷的訊息,才趕回吳國境內自立為王,可見此時吳軍損失之重。這次吳軍入侵的兩個盟友是蔡國和唐國。秦楚聯軍擊敗吳國收復失地後第二年,楚國攻滅了唐國,唐國從此徹底地消失在史書中。

    《左氏傳》如此記載了隨後的吳楚戰爭:“四月己丑,吳大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吳軍擊敗了楚軍主力,俘獲了大批楚軍將官。這次戰役後,楚國暫時放棄了繼續反攻,吳楚戰爭告一段落。

    這位吳軍統帥終累僅有此一條歷史記錄,之後在史書中無影無蹤。蘇州吳文化研究所所長吳恩培先生在《〈左傳·定公六年〉吳大子終累解析——兼及吳地文化的歷代疊加與層累》一文中,詳細對比《左傳》和《史記》兩書對公元前504年吳楚大戰的描述,最終得出結論——夫差就是終累。正如闔閭登上王位前被稱為“公子光”,“公子終累”應該是夫差登上王位之前的稱呼。

    在吳恩培先生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釐清混亂不堪的闔閭繼承人問題:闔閭的長子早在伐楚戰爭結束前就已經夭亡,死前有沒有被立過太子無法確證。此時夫差已經被確立為太子,又有大破楚軍迫使其遷都的軍功,繼承人位置是相當穩定的。

    吳王夫差。圖源/電視劇《臥薪嚐膽》截圖

    在平定夫概叛亂又再度擊破楚軍後,吳國整整八年沒有被記載於冊的事蹟,可見伐楚戰爭中吳國國力損耗巨大。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開戰,意外的是,吳軍遭遇慘敗,吳王闔閭在這次戰役中受傷,不久死去。夫差成為新的吳王,也成了楚昭王的復仇物件。

    早在幾十年前,有一些百越部落加入過楚伐吳的聯軍。後來,越國成長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並在吳軍主力深入郢都時出兵攻吳。在一舉擊敗吳王闔閭後,新繼位的越王勾踐聲名大顯。楚昭王決定娶越王勾踐的女兒為正妻,隨後將越女所生兒子立為儲君。透過這種方式,楚國和越國形成了親密的反吳同盟。

    吳王闔閭死後,各方都在厲兵秣馬,準備下一輪戰爭。出乎意料的是,新的戰爭是以越國先發制人、長驅直入從水路入侵吳國開始的。吳越此次戰事的主要戰役為夫椒之戰,戰場在今日太湖中的東西山島,已經逼近吳國首都。孤軍深入的越軍慘敗之後,反擊的吳軍也深入越國境內,吳軍甚至追到了越都會稽城。

    關於這期間吳國對戰敗方越國的處置問題,已經有過太多的討論。傳統的寓言故事認為夫差婦人之仁,甚至衍生出他貪圖西施美色的故事;有的人認為勾踐還有著幾千死士,並且能向西進山打游擊,孤軍深入補給困難的吳軍難以徹底消滅他;也有的人認為吳國就算滅亡了越國也無法控制寧紹平原,還不如扶植一個已經被打服、暫時聽話的附庸國。後兩種說法都有相當的道理。

    但是有一個原因很少被人關注到:楚國此時已經完全恢復了元氣,吳國在淮河流域和楚國爭奪的前線全面崩盤,吳軍不可能在越國地界駐留很久。

    夫差即位之後,楚昭王相繼滅亡了頓、胡等昔日附庸的小國,大概是因為這些國家在吳師入郢的戰爭中給吳國提供了幫助。夫椒之戰時,楚國明確打著“報蔡國跟隨吳國之仇”的旗號,開始進攻吳師入郢的始作俑者、現在是吳國在淮河流域最鐵桿小弟的蔡國。蔡國最終戰敗投降,楚國掠走大量蔡華人口後揚長而去。

    也就是說,吳國擊敗卻還沒徹底打垮楚國的鐵桿盟友越國時,自己的鐵桿盟友蔡國已經被楚國打到投降了。這種情況下,接受勾踐的有條件投降,讓他作為附庸繼續存在,的確算是那個時候吳國的最佳選擇。所以,楚昭王的這次行動,可以說是剝奪了夫差在處置越國時的更多選項,間接拯救了越國和自己的老丈人勾踐。

    蔡國趕忙向吳國求助,吳國選擇討伐跟隨楚國伐蔡的陳國。楚昭王派兵救陳,夫差不得不撤退。這種情況下,蔡國被迫向東遷都。在夫差的支援下,蔡國從原來淮河上游的新蔡遷徙到淮河中游吳國控制下的地區,史稱“下蔡”。蔡國依靠吳軍的武力保護完成了遷都。幾年後,楚軍又繞過下蔡,攻佔了下蔡東邊的夷虎部落。

    夫差在這輪淮河爭奪戰中完敗給楚國,淮河上游的盟友蔡國被楚國吞併,蔡國被迫遷徙到了淮河中游吳國控制區,並且內部陷入動盪。至此,楚昭王基本完成了對吳國當年入郢時的另一個盟友蔡國的復仇。

    夫差咽不下這口氣,又無力收復地盤,只能再次攻伐跟隨楚國伐蔡的陳國。楚國再次出兵救援陳國。正在此時,三十出頭的楚昭王病死了。在楚昭王收復郢都後的十六年時間內,他完成了對唐、蔡這些曾經跟隨吳國入郢的小國的復仇,也吞併了頓、胡等在楚吳之間騎牆的附庸小國,在淮河流域的爭奪中壓制了宿敵吳國。因為他的節節進逼,夫差在大破越國時無法久留徹底消滅勾踐的殘餘力量,被迫接受勾踐的求和。楚昭王死後,他和勾踐女兒所生的楚惠王即位。楚惠王年幼,向吳國復仇的重任落在了楚國輔政公卿身上。

    楚昭王。圖源/網路

    吳國北上擴張楚國繼續經略淮河流域

    楚昭王病死了,繼位的楚惠王是勾踐外孫,還只是一個幼童。吳國在這一方向的壓力短期內得到緩解,獲得了一段發展真空期。

    吳國朝堂上開始有了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南下繼續蠶食越國,或者北上。這個爭論的兩個選項本身就很有意思,因為它們都把“西進”繼續討伐世仇楚排除掉了,意味著吳國朝野上下都預設,哪怕楚昭王病死,自己也無力打破目前吳楚之間的新均勢。

    這時出現了一個看似天賜良機的巨大誘惑:統治齊國大半個世紀的君主、夫差曾經的老丈人齊景公病死了。諸大夫發起政變,齊景公指定的繼承人被殺,齊國陷入內亂。從夫差視角看,齊國的亂局簡直是上天賜給他的禮物,他決定立刻帶兵北上,在北方拓展領土來緩解自己的戰略困局。

    夫差此次北上的目標,大家往往集中於“爭霸”這個空泛的話題上。實際上,夫差北上的目標,既不是為了虛無縹緲的“霸主”之名,也不是單純的好戰,是與戰國中後期北進的楚國一樣,看上了宋、魯、泗上小國們的財富和地盤。這些諸侯軍事力量相對薄弱,但是卻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所列舉的為數不多的地方商業都會中,宋國就佔據了三個,包括戰國時代最知名的商業中心陶邑。

    這些地方之所以能作為獨立勢力存在很久,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處於齊、晉、楚三國中間的位置。現在吳國北上,晉國名義上屬於盟友,何況此時晉國內部卿大夫們爭鬥不休,君權本身搖搖欲墜,即使有所不滿也不至於直接干涉。楚國主少國疑,又要消化淮河中上游的新佔土地,也暫時不會干預吳國的北上。只有齊國,雖然齊景公死後政治局勢混亂,但是魯地和泗上小國都是他們自認的傳統勢力範圍,吳國北進的話,他們無論怎樣都要打上一仗。最終,吳國擊敗了齊國,順利地在北方擴大了勢力範圍。

    吳國北上經略雖然獲得了成功,但是意味著他在外交上已經徹底孤立了。伍子胥正是預見到伐齊後這種全方位的樹敵會導致吳國陷入四面樹敵的境地,才反對北上戰略。

    楚國此時已經渡過了權力交接的真空期,輔政班子齊心協力,繼續楚昭王時代在淮河逐步推進的路線。就在艾陵之戰前一年,楚國討伐陳國。陳國之前是楚國鐵桿小弟,楚昭王死後大約倒向了吳國。吳國派出軍隊增援。按照《韓非子·說林下》的記載,吳國派去救陳國的部隊在連續十日大雨結束後計劃星夜行軍偷襲楚軍,結果看到楚華人嚴陣以待,被迫返回。楚軍左史認為吳軍往返六十里,必然要休息和飲食,楚軍追擊三十里可以輕鬆擊敗吳軍。楚軍統帥認可這個觀點並追擊,大破吳軍。

    在艾陵之戰擊敗齊國後,吳國或許準備再次和楚國攤牌。但在和楚國開戰之前,吳國必須處理好與長期盟友、同時也是昔日老大哥晉國的外交關係,這就有了黃池之會。學術界對於黃池之會到底是晉還是吳主盟的爭議也是至今不斷,其實這並不重要。黃池之會的意義在於,吳國讓晉國為首的中原國家承認了之前吳國在宋、魯、泗上諸國等地擴張的既成事實,吳國和晉國實現諒解並保持雙方名義上的盟友地位,穩固了和中原各國外交關係的夫差,下一個目標就是掉頭對付此時正在準備滅亡陳國的楚國。

    楚國聯越滅吳大仇得報,在隨後瓜分吳地的行動中成為最大贏家

    公元前482年,正當吳國在黃池和晉國為首的諸侯會盟時,做了吳國十二年忠實附庸的越國突然暴起發難,一舉偷襲攻破姑蘇城,殺掉了留守的吳太子並且大肆破壞。最後,夫差被迫向昔日的附庸越國求和,付出了鉅額賠款後,越國把已經殘破的姑蘇城還給了他。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神話已經廣為流傳。但是,從吳國深入越地、掃蕩寧紹平原,到此時勾踐偷襲姑蘇,加起來也就十二年。勾踐再怎麼鼓勵生育,此時的新生兒都還是未成年人。勾踐之前退守會稽山只剩下幾千人,突然暴起復仇,竟然動員了“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近五萬士兵。

    這是什麼概念呢?《國語》中越軍出征姑蘇前,勾踐進行思想動員時,估計夫差計程車兵總數大約是十萬三千,這是吳國全部的賬面總兵力。夫差北上黃池時帶去的精銳野戰部隊不過三萬人。也就是說,越國突襲吳都,動員的機動兵力遠遠超過了吳國帶去會盟的兵力。如此龐大的軍隊和支撐遠征的物資是從哪裡來的?

    楚國。

    楚國扶植越國,早已是吳越史研究中的基本結論,以大夫文種為首的越國上層文官基本都是楚華人。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支偷襲姑蘇的越軍裡竟有大量楚軍直接參戰,維持如此大軍的物資也有楚國的大力支援。《韓非子》談起這次戰事時說勾踐“索卒於荊”,《吳越春秋》裡,勾踐臨死時更是說“從窮越之地,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干戈”。楚國不但出錢出顧問,還直接借了大量兵力給越國,並且在攻破吳國的戰鬥中起了主要作用。

    再看此時的國際形勢,我們不難理解楚國的策略。吳國和楚國在淮河流域的爭奪一直沒停歇過,楚國暫時佔了上風。如果吳國和晉國為首的中原諸侯完成了會盟,在北方獲得大量資源的夫差再全力經營淮河流域,楚國面臨的局勢將急劇惡化。所以,在吳國忙於會盟時全力一擊,是楚國最好的策略。

    如果楚國直接沿著淮河或者長江東下攻擊吳國,那麼夫差有足夠多的反應時間,楚國必須先戰勝吳軍精銳主力才能獲勝。但是吳國背後的越國卻是夫差的軟肋。越國有夢想復仇的勾踐,有文種為首影響力巨大的楚國顧問團,楚軍借道越國境內,可以很快到達吳國首都姑蘇。

    另一個角度看,吳國上下並不是只有伍子胥能看出越國的潛在威脅,夫差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背後的越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提到,夫差準備伐齊前,考慮對越國進行一次預防性戰爭,這次北上會盟夫差也讓太子帶兵留守首都。真正出乎吳國意料的,是大批楚軍借道參戰,楚越聯軍的兵力過於強盛,所以對留守部隊構成了壓倒性優勢。

    公元前480年,也就是楚越聯軍首次攻破姑蘇兩年後,楚國單獨在南線對吳發動大規模進攻。楚軍摧枯拉朽,一直推進到越國的西部邊界。

    吳國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大饑荒隨之而來。夫差甚至解散一部分軍隊去東海邊捕魚,以求渡過糧食危機。曾經在破楚、攻越、伐齊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留下善戰之名的吳軍,到這個時候已經衰弱不堪。隨後的笠澤之戰中,越軍擊敗吳軍最後的機動部隊。兩年後,越軍進一步進圍姑蘇城,在三年的血腥圍城戰之後,公元前473年,姑蘇城破,夫差自殺,吳國徹底滅亡。

    越人攻佔姑蘇城的圍城戰,以及戰後的屠殺、掠奪和破壞,慘烈程度堪比羅馬人夷平的迦太基。越人對姑蘇城附近的破壞如此徹底,以至於古吳國的印記幾乎被徹底消除。兩百年後的戰國末年,楚國春申君被封到吳地時這一區域仍然被稱為“吳墟”。

    楚國和越國如何瓜分吳國遺產?勾踐攻佔的吳都姑蘇就在吳越邊境不遠處。佔領這裡後,他自然要繼續北上,接收吳國更多的遺產。《史記》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

    《越王勾踐世家》寫道:“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彷彿勾踐獲得了比夫差鼎盛時候更大的霸權,把吳國侵略的宋國、魯國、泗上小國的土地全部還給了他們,還把“淮上地”送給了幫助自己滅吳的楚國,一副大方而仁義的霸主形象。

    《楚世家》對這一階段說法截然相反:“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也就是說,越國滅亡吳國之後,無力控制江淮流域,楚國大舉東侵,把這些地方几乎都吞併了,隨後一直把領土擴張到泗上。按照這個說法,勾踐這個霸主的含金量就相當存疑了。

    影視劇中的越王勾踐。圖源/電視劇《臥薪嚐膽》截圖

    《韓非子·說林下》對這段歷史也有自己的記載。越國滅吳後,“豪士死,銳卒盡,大甲傷”,可謂元氣大傷。為了分到更多吳國遺產,越國作出一副想借楚國的力量繼續北進和晉國爭霸的態勢。楚國卻看出越國在虛張聲勢,抓住時機出兵,在瓜分吳國遺產的行動中吞下了精華的兩淮地區大部。盛怒的勾踐想和楚國決裂,卻尷尬地發現實力不夠,所以乖乖地認了㞞。

    實際上,在扶植越國滅吳的同時,楚國的東擴腳步一直沒停過。公元前479年,楚國終於滅亡了陳國,徹底奠定了自己在淮河流域的優勢。此外,史書曾經記載說,越國在發起滅吳之戰前一年的公元前476年曾經攻打楚國,《左傳》稱之為“誤吳”也就是為了掩藏自己滅吳的意圖假裝攻楚。勾踐此時的確沒有攻楚的動機,然而《左傳》在這裡的判斷明顯錯誤了,至少楚華人並不像左丘明那樣認為這次攻擊是越華人和自己聯合忽悠吳國的。公元前480年大破吳國後,楚國勢力已經到達今日皖南地區,距離越國核心的寧紹平原已經近在咫尺。越國此次攻打楚國,更可能是邊境一些越人部族在楚國壓力下的擅自行動。邊境越人部落攻擊楚國後,楚國毫不留情地予以反擊,《左傳》說:“夏,楚公子慶、公孫寬追越師,至冥,不及,乃還。秋,楚沈諸梁伐東夷,三夷男女及楚師盟於敖。”楚軍追擊越軍未果,在越國邊境以南地區長驅直入,今日溫州、台州一帶的“三夷”和楚國在浙南濱海的“敖”地結盟,楚國及其附庸的勢力已經貫通了整個浙南。早在吳國滅亡前,楚國已經對越國核心的寧紹平原從西、南兩個方向構成了威脅。

    勾踐滅吳後,赫然發現自己面臨的局面極為不利。雖然滅亡了吳國,但是吳國最後的頑強抵抗讓越國損失慘重,姑蘇為核心的蘇南地區大幅衰退,越國戰後所得甚少。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和吳國死磕的機會,楚國不但完成了對自己的戰略包圍,還奪取了滅吳之戰中最有價值的戰利品:淮上地,加上之前吞併的陳國等地,現在楚國隱然已經有全取東南之勢。

    至此,楚昭王和他留下的輔臣們完成了楚國復仇大業。到公元前447年,最後一個仇敵蔡國的殘餘勢力也被楚國徹底吞併。更重要的是,在最難的滅吳問題上,楚國有效地利用越國,無論是借道還是最後的死磕,勾踐都更像一個工具人,楚國卻在戰後的土地分配上得到了最大的好處。

    尾聲越國滅亡,楚國全據東南

    勾踐作為一代雄主,自然不甘心屈服於如此惡劣的局面。他選擇繼承吳王夫差的北進政策。越國早期核心地盤寧紹平原位置太南,蘇南地區在戰爭破壞後又暫時無法作為基地,勾踐乾脆向北遷都到北邊濱海的琅琊。除了遷都之外,勾踐還賜死了楚國代理人中影響最大的大夫文種,范蠡等一批楚國顧問也被驅逐或清洗。

    值得注意的是,越國第一次佔領姑蘇城時有近五萬士兵,此時勾踐能帶到琅琊的只有八千人。除了曾經助戰的楚軍離開外,許多百越部落也脫離了勾踐的控制。對他們來說,勾踐只是他們反吳的盟主,現在吳國已經滅亡,他們沒必要繼續跟著勾踐去千里之外送命。勾踐北遷時的力量比起他滅吳後已經大為削弱,北遷後的越國對於發跡之地寧紹平原的控制也逐步喪失了。

    楚國佔領了淮河中上游大部分土地,宋、魯等國也收復了吳國佔領過的地盤,勾踐和他後人北上後經營的空間很小。隨著齊國在田氏上臺後實力上升,越國在北方的經略更是日漸困難,並且發生了多次宮廷政變。內訌之下,越國變得更虛弱,又被迫把首都遷回到蘇南平原的吳國故地。越國早期位於寧紹平原的核心領土,已經脫離了北遷的越王國,由勾踐的其他後裔統治著。

    如此殘破分裂的越國,楚國吞滅之簡直不值一提,甚至連越國滅亡時間都有兩種相差了一代人的不同說法,這足以說明越國滅亡前國家地位的無足輕重。不過,恰恰因為越國的組織極為粗糙低效,部落化程度還很高,在越王國嫡系被楚國滅亡後,勾踐的許多南方支系後代能夠倖存下來。這些支系和被輻射的百越部族一起繼續統治東南沿海地區,直到漢武帝時才被統一到中央王朝中。

    END

  • 2 # 周柃利

    楚國被吳軍攻破首都,楚平王被鞭屍,這一切還要從伍子胥父子說起。因為先有了伍子胥為父兄報仇率吳軍攻打楚國,才有後來的楚國復仇。

    伍子胥為父兄報仇,引吳軍攻破楚都

    當時,太子建15歲了,楚平王派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娶妻。

    這本來就是一場政治婚姻,為了利益交換,然後等到秦國女子到達楚國後,費無忌先一步趕回來告訴楚平王說秦國女子有傾國之貌,慫恿楚平王把秦國女子收為己有,楚平王聽了費無忌的話,竟然真的把準兒媳收歸己有了。

    侵佔了準兒媳後,楚平王又為太子娶了另一位女子,當時伍奢是太子的太傅,費無忌是少傅,費無忌不得太子的喜歡,經常中傷誹謗太子。太子遭受中傷,他的母親又不被楚平王喜歡,於是太子也被楚平王疏遠了。

    楚平王讓太子建住在城父,戍守邊界,費無忌又在楚平王面前中傷太子建,說太子住在城父專攬兵權,對外結交諸侯,想攻打國都,楚平王聽信了費無忌的話,把伍奢叫回來責備一番,然後把他囚禁起來。

    之後,楚平王又想把太子建召回來殺掉,太子聽到訊息逃到了宋國去。

    費無忌說伍奢的兩個兒子不能留著,否則會成為楚國的禍害,於是楚平王讓伍奢把兩個兒子召來,說只要兩個兒子來就可以讓他活命。伍奢的兩個兒子,哥哥叫伍尚,弟弟叫伍子胥,哥哥去了最後和伍奢一起被殺,弟弟聽到太子建在宋國,於是就也去了宋國。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碰上華氏作亂就逃到了鄭國去。

    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好,太子建又去往晉國,晉國國君覺得鄭國對太子建很信任,希望他做內應一起滅掉鄭國。於是太子建回到鄭國,還沒舉事,事情就敗露了,太子建就被鄭國國君殺了。

    伍子胥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跑路了,去到了吳國,並且透過公子光的關係求見吳王,吳國和楚國不久之後因為兩地女子爭採桑葉打了起來,攻克了楚國的鐘離、居巢就回去了。

    伍子胥勸說吳王楚國可以攻打楚國,但公子光急於吳王自立,不想對外有軍事行動,於是伍子胥只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去鄉下種地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他的兒子軫繼位,這就是楚昭王,楚昭王是當初楚平王搶來的秦國女子生的兒子。吳王僚趁著楚國辦喪事出兵楚國,結果楚國切斷了吳軍的退路,而在國內,公子光趁機暗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

    公子光就是吳王闔廬,吳王闔廬繼位後,把伍子胥找回來,商量國家大事。

    闔廬自立為王的第三年,就發動軍隊和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國,闔廬九年(前506),闔廬聽從伍子胥和孫武的意見,出動了全部軍隊和唐國、蔡國共同攻打楚國,打到了楚國的郢都。

    楚昭王出逃,逃到雲夢大澤,遭到強盜的襲擊,又逃到鄖地,鄖公擔心弟弟殺死昭王,就和昭王一塊逃到隨地,吳軍包圍隨地,隨人要殺昭王,王子綦把他藏起來,後來隨人拒絕把昭王交給吳軍。

    伍子胥因為沒有找到昭王,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把他的屍體拖出來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這就是伍子胥復仇,攻破楚國都城,鞭打楚懷王屍體的故事。

    吳國內亂兵敗,吳王只能回國

    吳軍攻破楚國郢都後,申包胥跑到秦國去請求救援,秦國本來不想管這檔子事,但受不住申包胥在秦國朝堂上連哭了七天七夜,於是就派了五百輛戰車去救楚國。

    吳國的軍隊被打敗,正在吳王闔廬長時間在楚國逗留,找楚昭王的時候,他的弟弟夫概逃回國內,自立為王。闔廬知道這件事後,急忙放棄掉楚國,回去攻打夫概,夫概兵敗逃到了楚國。

    楚昭王見吳國國內發生內亂,趁機又打回郢都,並把堂谿封給夫概,之後楚國又和吳軍作戰,吳軍失敗了吳王就回國了。

    所以說,吳國在這場對楚國的作戰中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東西,反而國內還引發了內亂,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過了兩年,闔廬派太子夫差領兵攻打楚國,奪取番地。楚國害怕吳國再次發生大規模的進攻,果斷地選擇了遷都。之後又過了幾年,吳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在姑蘇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闔廬,吳軍撤退,吳王闔廬創傷發作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後期為什麼施行節度使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