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鑑古史
-
2 # 華非華霧非霧
我來回答:三國第一人還真不是諸葛亮!是曹操!
在歷史上其實有很多將領都使用過此計策,此計策是很極具危險性的,但是對於古代的帶兵打仗來說,一旦計謀成功,也是最節省兵力的計謀之一。此計策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使用,一旦被地方知道,那就真的吃敗仗了。
聽過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講壇》欄目的都知道,在《品三國》開篇之講中, “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 “空城計”其實是曹操在與呂布的一次交戰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發明”的。影視劇中的《三國演義》中,其實也變相貶低了曹操這個人物,大家都認為曹操至奸雄,大奸大惡之人,也就沒有刻意去“美化這個人物”,這才讓諸葛亮搶了功勞。
在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有一次曹操的軍隊在軍糧緊缺的情況下,軍隊帶著家屬出城收麥子去了。突然迎面呂布的軍隊開了過來。因為曹操之前沒有一點準備,並且都帶著家眷,情急之下,把他的隨軍家屬全部都弄到城牆上去站崗,等呂布開過來一看,滿城都是濃妝燕舞,姣聲姣氣,熱鬧非凡,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個樹林子,沒有一點聲響,深不可測,呂布想曹操這個賊是個大奸大惡之人,無比狡猾,肯定是把兵埋伏買在樹林子裡面了,扭頭就走了!回去以後想想,總感覺哪裡不對勁,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來了,派個小兵去檢視虛實,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樹林子了,呂布後悔莫及啊!!
-
3 # 熊雄分不清
空城計其實是一種心理戰術,所謂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三十六計》雲: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在敵眾我寡之時,故意暴露己方空虛,使敵方產生懷疑,故而不敢進攻,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招,需要充分掌握敵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做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捲土重來。
我在這裡很失望的告訴大家,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大擺空城計的橋段可能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三國演義》空城計故事的來源是關於南朝時期劉宋的大史學家裴松之註解陳壽的《三國志》的記載。《三國志》一書中並沒有諸葛亮的空城計,而後面也是他本人經過嚴密的考證和合理的推斷,對空城計作出了全盤的否定。那歷史上真的上演過空城計嗎?答案是有的,而且還很多!
歷史上最早的空城計:《左傳》記載,楚國令伊子元率領六百兩戰車攻打鄭國,來到鄭國都城下,見城門未關,街道上百姓來來往往毫無懼色,楚軍見到這樣情景不敢擅自進攻,而伊子元也猶猶豫豫的下令撤兵了。第二天齊國援軍到了,楚國慌張逃走,留下了一座空蕩蕩的營帳。
三國諸葛亮同時期的空城計:趙雲。你沒看錯,就是趙雲,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展開大戰,期間,趙雲帶數十騎兵去接黃忠,路上與曹操的大隊人馬相遇,趙雲率部殺出血路,逃回自己的營寨,曹軍緊隨其後,這是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靜待曹軍到來,曹操率大部隊追到趙雲營門,不見一名士兵,營門大開。曹操生疑,認為這是趙雲的誘敵之計,於是下令立即撤兵。這是趙雲乘曹軍慌亂之際,一聲令下,戰鼓擂動,喊殺聲震天動地,曹軍驚慌失措,競相逃命,自相踐踏和落去漢水者不計其數。
我最喜歡的古代將領之一李廣:《史記》記載,西漢飛將軍李廣率百餘名騎兵出行,突然與匈奴數千名騎兵遭遇,李廣的騎兵見對方人數眾多,紛紛害怕,想要驅馬返回。只見李廣鎮定自若,下令士兵全部下馬,卸下馬鞍,坐在地上休息。匈奴兵對他們的舉動感到很奇怪,不敢進攻,半夜裡,懷疑漢朝軍隊有埋伏,要趁著夜色攻擊他們,於是就都撤退了。
歷史上上演過類似空城計的戰例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
4 # 破乞
第一:空城計,其實是心理戰,也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矇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由於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裡,因而,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複、多次地運用。
第二:事實上,諸葛亮並沒有擺過空城計,"諸葛亮擺空城計"這件事是羅貫中的藝術創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司馬懿。《三國志·蜀·諸葛亮傳》:"(後主建興)六年春,(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嚴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從這段權威性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街亭之戰時,蜀軍主帥是諸葛亮,魏軍主帥則是張郃。諸葛亮只是"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未搞過什麼"空城計"。
第三: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佔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裡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族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第四: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裡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準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裡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我們只有百餘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裡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部隊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前進。"到了離敵陣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計程車兵卸下馬鞍,悠閒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上馬,衝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那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奴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
5 # 泡麵侃史
空城計這個名詞出現在最多的人的視野當中的就是《三國演義》諸葛孔明用空城嚇退司馬懿。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當中記載中有這一項: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妙計。孔明乃披鶴氅,帶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第樓前,憑欄而作,焚香操琴高聲昂麗。
這就是羅貫中描寫諸葛亮的空城計時候的情景。可以說是非常的玄乎其神,但是雖然是這樣,但是這裡我們還是不得不提出一下,諸葛亮的空城計實際上是假的。因為一座城池即使再強大,能藏多少人?
古代的戰爭的勝利和失敗很大程度是在於人數的多少的,司馬懿的十萬大軍,怎麼說也是不怕一個城門開啟的城池的。但是這並不是說空城計不存在,實際上歷史上還是真的有這樣的事件的。畢竟我們老祖宗的實踐能力就是現在我們也是不得不佩服的。
春秋時期叔詹的空城計叔詹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比較有名的政治家,在鄭文公時期在鄭國的發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就是齊國的管仲,秦國的商鞅。歷史上對他的描述比較有名的就是叔詹對於當時避難的晉國的公子重的描寫。
但是晉國的公子由於國家的原因,祈求當時的鄭國的庇護,當時的鄭國的國君是鄭文公,但是鄭文公認為重耳背叛自己的國家,父親不忠不孝,不想要管理。這個時候叔詹說了一句,如果不和重耳交好的話,那麼就把他殺了,因為重耳的名聲是非常的好的,信任他的都是非常的有名忠心的人。
但是鄭文公不以為然,無視了叔詹的勸說。最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的復國,要求鄭文公交出他最信任的叔詹,一種說法是重耳殺了他,一種說法是自殺的,反正最後是死了。從這個故事看得出來叔詹是非常的有才能的人。
所以空城計這樣的計謀在叔詹的策劃下也是屬於正常的,要說鄭國也是夠點背的,因為叔詹的空城計完全就是無妄之災。完全就是因為楚國子文想要在美女息夫人的面前展示自己的英雄本色。
於是就攻打鄭國,當時鄭國的國力是一定打不過楚國的,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很多計程車族大夫表示說是希望可以投降保命。
但是叔詹表示說:“投降的話,只會讓自己的國家陷入危難之中。”於是就和鄭國國君說:“令大家正常的生產工作,城門大開,一切都正常的執行。”子文帶兵看到鄭國的一切都是非常的平靜的。
最後竟然是被這種平靜嚇跑了。這裡說一下,子文實際上是非常的沒有膽量的,換句話就是說是紈絝子弟。
這就是叔詹的空城計,可以說真的是非常的膽大和精彩,不知道當時處於其的人是什麼樣的感覺。實際上除了叔詹使用了空城計。
當時的子文看到了鄭國的這個情景也是非常的躊躇的,於是就是在外面安營紮寨,探聽虛實,這個時候鄭國的救軍齊軍到了。
於是子文在謀士的建議之下,也使用了空城計逃走了。這可以說是是一次連環空城計了吧。
飛將軍李廣的空城計李廣難封,這是《滕王閣序》當中對於李廣的描寫,整體來說呢,李廣是非常的有才能的,但是就是時運不濟,總是在成功的邊緣徘徊。
李廣是西漢的時候著名的將領,但是好像老天爺喜歡和他開玩笑一樣,每次李廣帶領大部隊的時候,總是找不到匈奴的主力,但是當李廣帶領小部隊的時候總是遇到匈奴的大軍。
李廣的空城計就是在當李廣率領少數軍隊遇到了匈奴大軍的時候產生的。
在一次李廣率領百騎的距離大營十幾公里的地方遇到了匈奴的大軍,於是對士兵說:"我們如果現在逃跑的話,那麼一定會被殺死,但是我們擺好陣營,表現出準備大戰的感覺沒說不定還可以離開。“
果然匈奴看到李廣的軍容整齊,以為李廣的後面有大部隊,於是就放棄了進攻。
何為空城計空城計不是說是在城裡擺的空城,說的就是令對手看不清楚自己的虛實,等待何時的時刻去做出在當下的情況下最有利的選擇。有點以少勝多的感覺。但是空城計不是勝多,是為了保全自己的一個策略。
這就是兵法中說的虛虛實實。空城計計謀不難,但是敢於實施這個計謀的人可不多,因為這樣的計謀很容易就把敵人放入自己的腹地當中。很容易被敵人抓到自己的弱點。
所以這個計謀基本就是在生死邊緣才會使用的。他的條件也是比較苛刻的。
就拿李廣來說吧。
首先李廣是名將,和匈奴交戰多年,在匈奴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次就是李廣本身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
最重就是李廣手下計程車兵對於李廣的信任,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膽怯了,那麼就是全隊覆滅了。
所以成就空城計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這也許就是成則萬古流芳,敗則此生不可再相見吧。
-
6 # 廢興千古事
“空城計”其實就是一種疑兵之計,屬《三十六計》之一,所謂“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這一計因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演繹而家喻戶曉,《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這一典故雖然經後世考證是假的,但卻絲毫沒有影響諸葛亮的形象和故事的流傳度。
其實,“空城計”裡的“城”字是一個虛指,並不一定非得在一座空城裡才能使得,此計的內涵在於“虛張聲勢”。中國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很多,在這裡,簡單舉三個。
一、東漢虞詡虞詡,此人雖然在現在聲名不顯,但是,他卻是東漢安帝劉祜時期的一位名臣,文韜武略,出將入相。文的,十二歲即通《尚書》(這是那個時代的顯學);武的,不僅在朝廷、在地方都是政務高手,行軍打仗居然也是一流,“空城計”即是他業餘軍事生涯的一大傑作。故事發生在武都郡:“悉陳其兵眾,令從東郭門出,北郭門入,貿易衣服,迴轉數週,羌不知其數,更相恐動。”(《後漢書•列傳第四十八•虞詡列傳》)意思很好理解:就那一幫人,來回換著衣服兜圈子,卻讓賊人們以為援軍源源不斷地到來。這樣,賊人未戰心先怯,結果讓虞詡一戰功成。武都郡在現在的甘肅成縣一帶,放到現在也是極其邊僻,東漢時期更是羌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民風彪悍,加之經濟落後,所以盜賊橫行,官府對其也是無可奈何。沒想到的是,虞詡僅僅唱了一出“空城計”就徹底解決了問題:“詡計賊當退,乃潛遣五百餘人於淺水設伏,候其走路。虜果大奔,因掩擊,大破之,斬獲甚眾……詡乃佔相地勢,築營壁百八十所,招還流亡,假賑貧人,郡遂以安。”
二、漢末董卓公元一世紀下半葉,經過桓、靈二帝和黃巾起義的輪番折騰,東漢政府已經風雨飄搖,然後董卓踩上去最後一腳。在草包大將軍何進的“強烈要求”下,董卓進入洛陽,一通操作猛如虎,洛陽秩序大亂。從他的所做所為來看,其政治手段的確不敢恭維,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卻是有目共睹,也是一出簡簡單單的“空城計”讓他在毫無根基的京畿地區站穩了腳跟。在接到何進的通知後,由於急著趕路,他從西涼出發的時候,只帶了三千兵馬。對於搶班奪權來說,這點人手不僅不夠,而且還會引來其他軍閥的輕視和覬覦。於是乎,董卓就耍了一個小心眼:“初,卓之入也,歩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後漢書•董卓列傳》)。和前面虞詡的辦法如出一轍,三千人輪番換著衣服夜裡出去黎明回來,同樣給人以西涼兵馬連續開來的假象。等袁紹等人發現端倪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對何進和丁原人馬的兼併(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並其眾,卓兵士大盛),誰也奈何不得了。
三、隋末李淵兵者,詭道也,所謂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而且這方面也從來不缺乏傳承,“空城計”也是如此,三下兩下就傳到了李淵的手裡。隋煬帝大業十三年五月,太原,李淵起兵前夕,突厥入寇。“丙寅(十七日),突厥數萬眾寇晉陽……淵命裴寂等勒兵為備,而悉開諸城門,突厥不能測,莫敢進……淵夜遣軍潛出城,旦則張旗鳴鼓自他道來,如援軍者;突厥終疑之,留城外二日,大掠而去”(《資治通鑑•卷一八三•隋紀七》)。作為大唐盛世基業的奠基者,李淵同樣是一隻老狐狸,創業之初小試牛刀,就把彪悍的突厥人耍得團團轉。而突厥也在他半收買、半威懾下,幾乎沒給添麻煩,讓李唐一直到開國都有一個還算穩固的大後方。
綜合比較,李淵的“空城計”不僅最接近其原始本義(“悉開諸城門,突厥不能測,莫敢進”),而且還兼前兩家之長(“夜遣軍潛出城,旦則張旗鳴鼓自他道來”),著實高!
回覆列表
說到空城計,其實除了三國的諸葛亮以外,更早的在楚漢爭霸的時候,便有人擺出過空城計。
話說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幾乎沒有敵手。然而還有一個城鎮叫魯城不肯向劉邦投降。
天下大局已定,劉邦一路順風順水,聽聞魯城不肯投降,便親自率軍前往,準備來個大屠殺。
哪知到了魯城,魯王便擺出一場空城計。只見魯城城門大開,城前只有幾個士兵打掃衛生,城上空空如也幾乎見不到一個守兵。魯王還親自坐在城頭彈琴。
空城計的威力就是大,劉邦瞬間被唬住了,嚇得帶兵逃跑。
見魯王這麼不識相,負隅頑抗,張良獻計,最終祭出項羽的人頭,並且承諾厚葬項羽,魯王才開門投降。
好一條有情有義有智慧的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