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插畫

    我認為近代對人類社會與生活影響最大的科學技術或發明是:電工 理由: 研究電磁領域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技術,以及電力生產和電工製造兩大工業生產體系。電磁是自然界物質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物理屬性。因此,研究電磁規律及其應用的電工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能 源、資訊材料等現代社會的支柱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電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便於從多種途徑獲得(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及其他各種新能源發電等),同時又便於轉換為其他能量形式以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種種需要(如電動力、電熱、電化學能、電光源等)。與其他能源相比,電能在生產、傳送、使用中更易於調控。這一系列優點,使電能成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們關注。 電能的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成為繼蒸汽機的發明之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20世紀出現的大電力系統構成工業社會傳輸能量的大動脈;以電磁為載體的資訊與控制系統則組成了現代社會的神經網路。各種新興電工材料的開發、應用,豐富了現代材料科學的內容。物質世界統一性的認識、近代物理學的誕生以及系統控制論的發展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電工發展的影響。同時,各相鄰學科的成就也不斷促進電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因此,電工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推動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社會文明的有力槓桿。 電氣化與現代社會 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電能以後,幾乎所有社會生產的技術部門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轉移到這一嶄新的技術基礎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使20世紀以“電世紀”載入史冊。 電照明開發較早。它消除了黑夜對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限制,大大延長了人類用於創造財富的勞動時間,改善了勞動條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為電能的應用奠定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成為推動電能生產的強大動力。電傳動是範 圍最廣、形式最多的電能應用領域,電動機作為最重要的動力源,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初級工業化的面貌。電熱、電化學、電物理的發展,開闢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工業部門和科研領域。總之,電的應用不僅影響到物質生產的各個側面,也越來越廣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醫療電器的廣泛應用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只是人們熟知的兩個例證)。電氣化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化的同義語 ,電氣化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大規模、多層次工程系統 電能以光速傳播 ,至今未能實現工業規模儲存。因此,電能的生產與消費幾乎在同一瞬間完成,隨發隨用。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各環節組成了始終處於連續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種集發電 、供電、用電於一體的大電力系統是人類工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幾個裝機容量超過億千瓦的大型電力系統,其中覆蓋面積最大的達1000多萬平方千米。每個系統年傳輸、分配的電能都超過萬億千瓦時。這種系統中,有功潮流、無功潮流、高次諧波、負序電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統範圍瞬間傳播。它既能輸送大量電能,創造巨大財富,也可能在瞬間造成重大災難性事故。為保證如此巨大系統安全、穩定、經濟地執行,對系統的控制方式和自動化裝置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電力系統成為社會物質生產部門中空間跨度最廣、時間協調要求嚴格、層次分工極複雜的實體工程系統。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電力系統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系統工程和自動控制這一高新技術領域的形成,並帶動了一系列工業、科研部門的發展。 電工製造與電工新技術 電工製造業為電能的生產和消費系統提供物質裝備。隨著對電能需求的增長,為滿足建設大型電廠的需要,透過改進發電機的冷卻技術,採用新型絕緣材料、鐵磁材料,改進結構設計,使發電機的單機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發電機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電機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電機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與電力系統規模擴大相適應,輸變電成套裝置容量也迅速增大 。繼1952年製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裝置後,70年代以後又先後製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輸變電裝置 。用電裝置中約有 70% 的負荷為電動機,大的如軋鋼電動機和高爐鼓風電動機,其單機功率分別達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種用途各異的微特電機。電力電子技術的出現不僅使直流輸電技術得以穩步發展,而且使交、直流傳動技術和各種電源轉換技術都得到革新。它將微機控制與功率執行緊密結合,統一完成邏輯、控制、監視、保護、診斷等綜合功能,有力地推動著機電一體化的技術潮流。 努力探尋新的發電方式是電工發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後,核能發電很快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發電方式。50年代末,磁流體發電嶄露頭角,到1985年已建成50萬千瓦工業性磁流體-蒸汽聯合熱電站 。實現受控核聚變反應是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的途徑之一。各國都集中力量進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類正邁向解決這一問題的大門。 超導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們展現了超導電工時代的誘人前景。燃料電池和動力蓄電池可以分散建設,不需長距離輸電,將有可能為電能供需系統開創全新境界。 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應用緊密配合的結晶以電能應用為標誌的技術革命區別於它以前的技術革命的根本點在於,它不是直接來源於工場或其他生產實踐領域,而是來源於科學實驗室。正是它的出現,首先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清晰地寫在人類認識史上。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電磁現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實驗中發明了伏打電池,使人類首次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源,促進了電學的研究轉向電流,並開始了電化學、電弧放電及照明、電磁鐵等電能應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透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推動了電磁科學與技術發展。這一定律的發現,不僅使靜電、動電(電流)、電流與磁場相互感生等一系列電磁現象達到了更加全面的統一認識,而且奠定了機、電能量轉換的原理基礎。1873年,J.C.麥克斯韋匯出描述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成為整個電工領域的理論基礎。發電機的發明實現了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征服了自然界蘊藏的神奇動力,預告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與發電機的發明過程同時,電照明、電鍍、電解、電冶煉、電動力等工業生產技術紛紛成熟。孕育了發電、變 電、輸電、配電、用電聯為一體的電力系統的誕生。19世紀90年代三相交流輸電技術的發明,使電力工業以基礎產業的地位跨入現代大工業行列,迎來了20世紀電氣化新時代。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是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 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過程。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必須使個體研究轉向集體研究。1876年,T.A.愛迪生率先踏上了這一必由之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應用研究實驗室。在這個被人們讚譽的“發明工廠”裡,他組織一批專門人才分工負責,共同致力於同一項發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學家個人單獨從事研究的傳統。這一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正確道路,顯示出巨大活力,不僅推動了電力生產與電工製造業的迅猛發,也開創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三者緊密結合、協同發展的先河。

  • 2 # 大白的1024

    我覺得是各式各樣的感測器。現代社會已逐漸步入到“萬物互聯”,而這其中低層的關鍵,就是感測器。以前,感測器只是用於工業中,日常生活用的不多。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感測器逐漸走入到人們日常,如手機,手環,電子手錶,心率計等。

    相信科技的不斷髮展,感測器的功能也將會變得更加智慧好用。

  • 3 # 喙輪生態綠色創新

    筆者認為在對社會作出貢獻的科技好物中,按其貢獻大小的順序如下:

    1. 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電”,這裡所說的電就是電的本身,主要指金屬導體切割磁力線而產生的電,不是指產生電的技術,如火力發電、水電或核電等。自從十七世紀開始工業革命以來,電就成為為工業提供能量和動力的唯一能源方式,它滲透於工業、農業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現在的人類如果離開了電,基本要倒退到新石器時代後期、奴隸社會早期,也就是中國的商、周時期。所以電是最偉大的發現,也就是對社會貢獻最大的科技好物。

    2. 排在第二位的應該是“蒸汽機”,它是人類工業革命的標誌,也是為人類提供動力的唯一機械原理和理論。雖然我們現在不用蒸汽機了,但是它的原理和理論一直貫穿於整個發動機動力領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汽輪機,柴、汽油機,水輪機,航空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以及航天和軍事用的衝壓發動機,等等,都是應用的蒸汽機的“顯熱做功”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從蒸汽機產業化到現在沒有任何進步和突破,被牢牢地套在了“顯熱做功”的理論範疇。所以“蒸汽機”是第二偉大的發明,也就是對社會貢獻僅次於電的科技好物。

    3. 排在第三位的應該是“電燈”,這裡所說的電燈並不僅僅指我們熟悉的“白熾燈”,而是廣義上的照明系統,包括白熾燈、日光燈、路燈、建築用燈、交通燈等等,凡是照明、訊號所用到的都屬於此類。這是改變整個世界的發明,它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活、工作的節奏和質量,實現了24小時連續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節奏,真正實現了我們古人的願望:火樹銀花不夜城。所以“電燈”是第三偉大的發明,也就是對社會貢獻僅次於電和蒸汽機的科技好物。

    4. 排在第四位的應該是產生電的技術,包括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或核能發電三大類,這些技術為我們人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和動力。但是這些發電技術除了能提供電能的正面作用外,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不利的副作用。例如火電,其副作用就是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等,對環境造成比較嚴重的汙染,而且還會加快地球變暖的程序;再如核電,核洩漏、核汙染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三者中比較環保的是水電,除了輕微的使水溫升高外沒有其它汙染。所以“發電技術”是第四偉大的發明,也就是對社會貢獻僅次於電、蒸汽機和電燈的科技好物。

    5. 排在第五位的應該是微電子及其控制軟體技術,它讓我們人類的思維和意識能力得到了空前的超越和強化,使很多我們之前根本不敢想的動作、技術和產品得以實現,例如手機、電腦、機器人、各種數控裝置和機器、全球精準定位、導彈的定點打擊以及隨後的智慧化革命等等。所以“微電子及其控制軟體技術”是第五偉大的發明,也就是對社會貢獻僅次於電、蒸汽機、電燈和發電技術的科技好物。

    6. 排在第六位的應該是各種交通、運輸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等,這些科技好物為我們人類提供了運輸、出行等便利,使幾百公里根本就不算距離、幾千上萬公里也就24小時內即可到達成為現實。所以“交通、運輸工具”是第六偉大的發明,也就是對社會貢獻僅次前5種的科技好物。

    科技好物還有很多很多,如各種家用電器、保暖取暖設施和各種工業機器或裝置等等。題目問的是貢獻最大的科技好物,所以取前6名應該可以說明問題了。

  • 4 # 老賀故事

    科普知識:《科技創新常新》

    賀俊傑/文

    材料科學是科學領域的基礎,目前的材料學科領域,新興起了好多的學科學派,新的知識層出不窮。

    本人是學習研究材料科學的,從九十年代開始,主要從事鐵基低稀土奈米晶永磁材料的研發生產工作。在材料科學領域裡摸爬滾打幾十年了,經常關注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對於這一領域的前沿科技,也是非常的感興趣。

    目前的材料科學界,有十大專案是最有盼頭的前沿科技:

    (1)“隱身衣”

    這看起來像是《哈利·波特》裡面的情節,但是舊格言云:“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具有突破性的且經濟實惠的技術,此技術利用一組透鏡使物體周圍的光線彎曲,進而使光線“透過”固體物體。

    儘管離商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該團隊認為,這項技術可用於外科手術室等其他地方。

    (2)泰坦臂

    人類的智商在不斷的飛速跨越,但是我們的體格卻不是這樣。對於泰坦臂的設計者來說,他們的目標就是用科技來改變人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機械專業學生髮明瞭一個的奇妙裝置,它佩戴在右臂上並能使人的臂力達到40磅。發明者堅信,這個裝置除了作為醫學和治療用處外,還能夠幫助裝卸工和其他體力勞動者。

    (3)記憶記憶體

    人類大腦的記憶研究在很多方面都代表著最偉大的科學前沿。每一年,我們都能瞭解到更多的資訊,關於它如何記錄讓我們不同於其他人的知識。

    在2014年,MMT(位於康涅狄格州的神經影像公司)最先開始提供商業化腦部掃描,這種掃描可以記錄下腦部活動的瞬時變化。

    當然,現在我們還不能將這種腦部活動轉換為記憶,但是獲取活動變化記錄是前行的第一步。再經幾代人努力,我們完全可以實現對人體大腦進行資訊輸入、儲存、轉換、使用。

    到那時人的知識就不需要進行傳統的上學去學習了。需要什麼知識,直接輸入即可。

    (4)時速605公里的列車

    這個列車是由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試驗的的,試執行速度高達每小時達到605公里。

    據相關人員介紹,它的研發比飛機還難,波音737的巡航阻力系數約在0.028左右,6輛編組試驗列車整車阻力系數約為0.48左右,所以說更高速列車比飛機在天上巡航時的技術難點要複雜得多。

    這六輛編組更高速試驗列車牽引總功率可達到21120千瓦。正是有了我們自主開發的大功率牽引系統,才有高速試驗列車實現臺架試驗605公里/小時的可能。

    ( 5 ) 我們將碳存放何處?

    地球的燃料曾經長埋地下。過去幾百年中,我們一直燃燒這些燃料,向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把地下的碳還給大氣層。因此,我們還要面對溫室效應的威脅。我們該怎麼辦呢?有人出主意說,把碳埋在老舊的油氣田裡,或者藏在海底。不過,這些方法的是否可靠、長久,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總得想辦法,減少碳排放,減少溫室效應帶來的地球變暖已經汽車尾氣的排放汙染。

    (6)人造肉

    肉類的工業生產對環境來說簡直就是個災難,因為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卻沒有相應的法律保護。

    隨著人類越來越多的對於肉食的需求,亟需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研究生產人造肉的專案被推上了議事日程,並將其推向市場,但是目前來看,這個成本是極其昂貴的。

    需要利用生物反應器裡的小牛幹細胞建立晶格組織,從而模擬出真實肉的味道和質感。一旦這個過程的成本降到足夠低,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牧場將有可能退出歷史舞臺。

    (7)生物反應食品標籤

    隨著農業網路的發展,食品變質成為了一個越來越大的問題。

    任何一個從雜貨店買了爛梨腐食品回家的人都會知道,當今的防腐方法並不精確,也不科學。世界資源的緊縮意味著減少浪費,將在增強未來文明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科學界正在研究一種有機明膠化合物製作的標籤,當它暴露在光或熱中時就會腐爛。如果標籤凹凸不平或者很粗糙,就表明食物已變質。

    (8)石墨烯材料

    2003年第一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碳的超強同素異形體——石墨烯,十多年後,一些企業才發現它的應用價值。

    2015年,曼徹斯特大學與“石墨烯實驗室”共同研發了由石墨烯材料驅動的第一盞燈泡。因為石墨烯是熱和電的極好導體,塗覆石墨烯後的新型LED燈泡的使用效率有望增加10%,且壽命長於現有的成品。

    這只是冰山一角,石墨烯的商業化製造已將其變得更加經濟實惠,我們期待石墨烯能夠應用於更多的產品之中,將是工業領域一次革命。

    (9)太陽能電力與透明聚集器

    太陽能是一種少有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至少幾百萬年內都是如此),但它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太陽能聚集器的高效轉換和透明度二者不可兼得。

    為此,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提出一種解決方案——利用一種特製的有機分子透明薄膜,吸收紅外線並將其傳送到薄膜邊緣的光伏電池中。

    這樣,既能透過窗戶發電,又不影響人們視線的房屋就有可能變成現實。

    (10),超大飛機制造

    運-20號飛機是中國的軍用大型運輸機,其載重超過66噸,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220噸,適應各種複雜氣象條件,航程能達到近8000公里,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了。

    不過,運-20雖然綜合來說非常牛,但是單以體積而論的話,它並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全球最大運輸機是安東諾夫安-225運輸機。

    安-225運輸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640噸,貨艙裡可以放下超過250噸重的重量,並且除了貨艙以外,安-225運輸機機身的頂部也能達到200噸的載重量。

    安-225運輸機的長度達到了84米,而機翼展開的長度也有近90米。能夠容納下1800名左右的乘客,是目前世界最大客機A380的三四倍。綜合來說,安-225運輸機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重,最大的飛機,很霸氣。

    石家莊國際機場是經國家民航局批准、在中國大陸唯一可起降安-225飛機的機場。

    安東諾夫公司表示已經和中國的空域產業集團達成了合作協議,製作全球第二架安-225運輸機給中國的公司,並且根據安東諾夫生產許可在中國聯合批次生產該型號飛機。

    科學需要創意,需要有高智商創意的科學家和設計師。科技的進步永遠不會讓人們失望,如同不斷前行的火車,我們要為它加足勁,帶著全人類,走向美好的明天!

    科學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美好願望常新,科技創新就常新!

  • 5 # 使用者白水鳴泉

    謝 邀 !

    開門見山,推薦: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

    動物到上帝。

    /適於各層次讀者,獲取不同角度閱讀。

    /可獲得對人類農業丶科學……革命的不同角

    度的審視。

    ……。

    參 思 !

  • 6 # 吳桂清9

    目前生活中的科技產品對生活幫助最大的是什麼?

    科學改變自然社會,是發展第一生產力的才富,它代替人力並轉化為現代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奇觀,新思維,開啟了人類生活的豐富領域,高度的自動化,己取代和優化了人的勞動力。比如: 農村的春耕播種,到秋天的收藏,都是機械化在操作,手機電腦已成為人類社會離不開的必備工俱,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在圍繞高科技出效果,現在的高科技對當今社會生產力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能引領未來方向,改變現實陳舊的生活方式,我感覺最大的收益,就是縮短時間而增加最大效率。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砥礪奮鬥總結語?